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瑞[1](2019)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是将民族救亡以及对于个体的解放作为其主题,对于我国社会文学的发展以及民族精神的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的中国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伴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人们的审美变化,许多经典作品能对下一部作品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本身具备着相当大的艺术性与内涵性,展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之中的精神价值以及文化内涵。尽管时代在不停地变革,但是这些现代文学经典作品之中所包含的精神诉求、内涵以及文化价值等,都展现出极大的价值性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3期)
杨书钰[2](2019)在《个体感知与国家叙述之关系——从《沉沦》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个体与国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个体与国家是两个重要的生命主体。无论是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还是创造社对"人的文学"的发展,都是从个体精神感知出发,寻求文学救国新路径的理论思索。五四新文化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知识分子思考国家出路,文学作品也多使生命个体与国家叙述相融,表现忧思。郁达夫的作品《沉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国家时局对个体感知的影响《沉沦》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的日本,(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18期)
王妍[3](2019)在《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从古至今都有所体现,而且韩国的很多文化都是在我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不管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诗歌,还是带有浓郁神秘色彩的神话故事,无一不对韩国的文学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在今天的现代文学中我们依然能够看见韩国文学中中国文学元素的影子。而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经过紧密的交融结合,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创造出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混合文化。(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24期)
王平[4](2018)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感受文学之美,对浓缩的精华进行稀释,以问题意识引领课堂教学,开源扩流,关注学科的前沿成果,切实提高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王婧莹[5](2018)在《试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至今,水源所代表的生命意义及相关文化内涵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从黄河流域产生的华夏农耕文明更真切展现了水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底蕴。上古时代以来女娲造人、精卫填海与大禹治水等有关水的神话传说,从生命源起和人类积极抗争灾祸的故事中反映出水的重要意义。从水的神话原型视角,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关水的意象进行分类,进而分析"水"意象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王碧蓉[6](2016)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解读与品味——以赵普光《书窗内外》《游目骋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通过对比概述赵普光读书随笔集《书窗内外》和《游目骋怀》中的内容,旨在解读作家和作品方面,对于读者欣赏、了解这类作品及作家提供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李红玉[7](2016)在《经典照进现实——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和如今的时尚一样,都是在不断出现新鲜的作品,再不断回味曾经的经典,也可以说每一个新鲜的作品都是在经典的影响下一步步形成,在与时代同进步的领悟下,每一番回味都能从曾经中寻找到现实意义的影子,其历史穿透性带给人们精神价值的审视,经典照进现实,时代在不停变化,可是有些东西却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不见,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赤子(上中旬)》期刊2016年17期)
臧文静[8](2016)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的图像艺术——以鲁迅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世界,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叁十年代就预示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所以,把今天的时代称为图像时代或读图时代并不为过。自然,我们的文学也难逃图像的侵袭。因此,不少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谈"图"色变,认为文学正在被大规模地图像化,而原本属于文学的领域正逐渐被图像蚕食鲸吞。有些悲观的学者甚至抛出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4期)
金哲,金娇玲[9](2015)在《浅谈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朝鲜女性形象——基于现代文学中的朝鲜女性相关作品梳理》一文中研究指出1910~194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朝鲜女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朝鲜女性,大部分因亡国而流离到异域中国,或过着艰难生活,或怀着反日意识与中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抗日斗争。作品中的这些朝鲜女性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在梳理这些作品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他者"——"朝鲜女性"的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深入探讨朝鲜女性形象以及相关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韩国》期刊2015年04期)
孙海龙[10](2015)在《论影视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上的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影视作品进入大学课堂,辅助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发挥影视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优势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相结合,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对二者主题、叙事方式和媒介进行对比,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5年07期)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个体与国家是两个重要的生命主体。无论是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还是创造社对"人的文学"的发展,都是从个体精神感知出发,寻求文学救国新路径的理论思索。五四新文化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促使知识分子思考国家出路,文学作品也多使生命个体与国家叙述相融,表现忧思。郁达夫的作品《沉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一、国家时局对个体感知的影响《沉沦》的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的日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高天瑞.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杨书钰.个体感知与国家叙述之关系——从《沉沦》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个体与国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
[3].王妍.韩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元素的体现[J].课外语文.2019
[4].王平.“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鲁迅作品教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5].王婧莹.试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水”的意象书写[J].大观(论坛).2018
[6].王碧蓉.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的解读与品味——以赵普光《书窗内外》《游目骋怀》为例[J].图书馆杂志.2016
[7].李红玉.经典照进现实——浅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现实意义[J].赤子(上中旬).2016
[8].臧文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的图像艺术——以鲁迅作品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6
[9].金哲,金娇玲.浅谈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朝鲜女性形象——基于现代文学中的朝鲜女性相关作品梳理[J].当代韩国.2015
[10].孙海龙.论影视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课堂上的使用[J].教育现代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