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牧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过渡带,农牧,赤峰市,畜牧业,系统,模式,农户。
农牧过渡带论文文献综述
雅柱[1](2008)在《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在农牧过渡带》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9.4亿亩可利用草原中,退化面积占62.4%。其中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占很大比重。草原畜牧业继续发展空间不大。但与此相比,农牧过渡带发展畜牧业前景广阔,念饲草经、兴畜牧业大有可为。内蒙古农牧业厅《关于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33个牧业旗冷季饲草储量及适宜载畜量的监测通报》的相关数据足以说明这一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08年01期)
妥德宝,郑大玮,巴特尔[2](2006)在《内蒙古农牧过渡带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农牧过渡带是中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和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地处阴山北麓的武川旱农试验区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可持续性与可行性的紧密结合,狠抓突破性关键措施,提出以丘陵为单元的基本治理模式。从武川旱农试验区的实践表明农牧过渡带的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只要抓住改土治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措施,是能够扭转长期以来的生态、经济、社会3个恶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06年05期)
樊江文,梁飚[3](2002)在《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的生态评价和改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ix household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were define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households in 3 geo-economic districts in transition zone of cropping and pasture(Chifeng, Inner Mongolia).Three production systems, e.g., pasture-pig system, cropping-cattle fattening system and agro-animal husbandry system, were selected through ecological assessment. The improved suggestion for the systems was provided according to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se systems.(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樊江文,梁飚,霍桂林[4](2002)在《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采用切诺斯评价法对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的偏牧区、偏农区和半农半牧区3种类型区常见的6种家庭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进行了社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系统评价与优选,结果表明草地畜牧业和养猪模式、种植业和育肥牛模式、农牧结合模式效益较好,并针对3种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改良方案,改良后的优化模式分别比原模式户均收入提高26.8%、81.0%和46.9%,投资效益提高4.7%、7.1%和4.2%;产出总能分别提高27.0%、77.0%和70.5%;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14.6%、23.8%和47.6%。(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杨海龙,吕景龙,张培雄,韩风杰[5](2002)在《关于农牧过渡带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牧过渡带从景观生态方面分析 ,其破坏程度较大 ,受外界因素扰动的影响 ,稳定性较低 ,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难度也相应增加。结合赤峰市多年来的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实践经验和教训 ,对今后农牧过渡带的生态建设做一点粗浅探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水利》期刊2002年02期)
樊江文,梁飚,陈立波,霍桂林[6](2002)在《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 )畜牧业生产系统的资源特点、生产效率和能量及物质输出入状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该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性限制因素 ,进而提出了畜牧业生产系统改良建议和促进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期刊2002年01期)
樊江文,梁飚,霍桂林[7](2002)在《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农牧业生产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 (内蒙古赤峰市 )农牧业生产系统的资源特点、生产效率和能量物质输出输入状况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该地区农牧业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性限制因素 ,进而提出了农牧业生产系统改良建议和促进农牧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措施。表 6 ,参 2。(本文来源于《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期刊2002年01期)
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8](2000)在《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北魏平城迁都、元朝中叶岭北地区移民、 1 2世纪初科尔沁沙地演变、明初兀良哈叁卫南迁等四个历史实例出发 ,讨论了气候变冷变干时 ,农牧过渡带变化以及相应的社会变化现象。可以肯定 ,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变迁的影响是存在的。同时气候变化对农牧过渡带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社会系统起作用的 ,不同的社会状态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农牧过渡带实况和相应的社会问题。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农牧过渡带附近对峙时 ,气候向寒冷方向的变化常常成为社会动荡的触发因素 ,极端情况下可以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00年02期)
裴晓菲[9](1999)在《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牧过渡带是我国北方广为分布的一类生态交错带,具有农业和牧业两个区域生态系统相互过渡过程中,由农牧两个相邻系统相互作用确定的一系列特性。由于该地区生产上既有农区的特点又有牧区的特点,因此对该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的研究,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赤峰市为例,对该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提出了农牧界线划分的四个原则:综合作用与主导限制因素原则、自然因素的一致性原则、人、环境和生物的协调性原则和时间阶段性原则。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选取25个反映自然因素、人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指标,建立了农牧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尝试性地对赤峰地区农牧界线进行了定量划分,将赤峰市划分为偏农区、农牧交错区和偏牧区叁种类型,并且对各个类型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考虑牧草现实利用率和合理利用率两种情况,分别以日食量和可消化能计算了赤峰市不同类型区的理论载畜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类型区消化能和可消化粗蛋白质的供需情况。结果表明,在牧草合理利用率下,叁个类型区无论是暖季还是冷季都已超载过牧,消化能和可消化粗蛋白不能满足家畜生长的需求。并总结出我国广大牧区和农牧交错区超载过牧的深层次理论上的原因是理论载畜量计算方法不完善和牧草合理利用率值偏高。 分析了赤峰市偏农区、农牧交错区和偏牧区的饲料资源和家畜资源,对各区之间资源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提出了农牧过渡带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的指导思想,构建了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型。针对偏农区、农牧交错区和偏牧区饲料资源和家畜资源的不同特点,通过对饲料结构、畜种结构和种群结构的优化,实现了各类型区畜牧业生产系统的整体优化。提出了偏农区、农牧交错区和偏牧区不同的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 从草地管理、草地建设、饲料结构调整、畜群结构调整和技术培训五个方面提出了赤峰市实现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的政策建议;从基础设施建设、种子工程建设、农牧结合和产业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赤峰市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的战略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期刊1999-07-01)
邹逸麟[10](1995)在《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北部农牧过渡带的变迁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明初永乐年间北部卫所的统一内徙,过去一直以为是政治原因决定的,几成定论。本文经大量资料的分析,认为主要是十五世纪初我国北部气候转寒,农耕无法维持卫所军士及其家属的生存,故统一内迁至长城以内。到十八世纪前期,我国北方气候有一度转暖,农牧过渡带北移,出现康乾时代农业经济的盛世。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气候又有一段短期转暖的时期。(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1期)
农牧过渡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内蒙古农牧过渡带是中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和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地处阴山北麓的武川旱农试验区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可持续性与可行性的紧密结合,狠抓突破性关键措施,提出以丘陵为单元的基本治理模式。从武川旱农试验区的实践表明农牧过渡带的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只要抓住改土治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措施,是能够扭转长期以来的生态、经济、社会3个恶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牧过渡带论文参考文献
[1].雅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发展潜力在农牧过渡带[J].现代农业.2008
[2].妥德宝,郑大玮,巴特尔.内蒙古农牧过渡带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
[3].樊江文,梁飚.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的生态评价和改良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2
[4].樊江文,梁飚,霍桂林.北方农牧过渡带农户农业生产系统模式评价与优化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
[5].杨海龙,吕景龙,张培雄,韩风杰.关于农牧过渡带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水利.2002
[6].樊江文,梁飚,陈立波,霍桂林.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分析——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中国草地.2002
[7].樊江文,梁飚,霍桂林.北方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农牧业生产系统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
[8].满志敏,葛全胜,张丕远.气候变化对历史上农牧过渡带影响的个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0
[9].裴晓菲.农牧过渡带典型地区畜牧业生产系统优化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9
[10].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