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外包型钢混凝土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型钢,混凝土,外包,组合,粉末,性能,活性。
外包型钢混凝土梁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沈民合,邓宇[1](2019)在《部分外包型钢混凝土试件黏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部分外包型钢混凝土是一种将H型钢外包在混凝土外侧的新型组合结构,通过对10根部分外包型钢混凝土试件在单调荷载下的标准推出试验,研究了试件在黏结滑移状态下的破坏形态、裂缝模式、荷载-滑移特性、型钢应变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型钢锚固长度、横向配箍率、栓钉位置是影响黏结滑移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型钢锚固长度影响最小;当横向最小配箍率为0. 3%时,黏结滑移性能对总体黏结作用贡献最大;当栓钉布置于型钢腹板时,试件平均黏结强度提升46%,影响最为显着。(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柴建勋[2](2019)在《外包型钢和增加截面面积加固法在除氧间混凝土柱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印尼珀拉旺除氧间柱子加固的实例,分别介绍了外包型钢加固法和增大截面面积加固法及其注意事项。(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13期)
卜良桃,万阳[3](2019)在《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和裂缝宽度及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6根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分别进行轴心受压和偏心受压试验,得出了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在轴心受压与偏心受压状态下裂缝的开展规律及变形特征;对不同强度等级的试验柱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各级荷载作用下试验柱的受力性能。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进行模拟,得出试件的裂缝云图及荷载变形曲线,与试验结果对比,吻合度较高,说明上述研究可为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4](2018)在《新型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的变形计算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6根足尺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的试验研究,得到在外荷载作用下的组合梁的荷载-挠度关系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U型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跨中挠度变化规律,并分析比较了叁种方法下的变形计算公式,基于现行规范提出了组合梁跨中挠度的建议计算公式,把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山东英才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卜良桃,滕道远[5](2018)在《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1根纯型钢对比梁和3根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组合梁,通过试验研究型钢与RPC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型钢四周外包1层RPC后,试验梁的承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RPC强度等级的提高,型钢外包RPC组合梁的开裂荷载和承载能力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并不十分明显.在剪跨比λ=1.5的情况下,型钢外包RPC组合梁最终发生了弯曲破坏,并且具有良好的延性.按照相关规范的最小配箍率配置箍筋,能有效避免发生粘结劈裂破坏.推导出了受弯承载力理论计算公式,与试验值吻合得较好.型钢外包RPC组合梁表现出优良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能,同时能够大幅度地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罗恺彦[6](2018)在《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界面黏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型钢混凝土结构是指在混凝土中配制有型钢和一定纵向受力钢筋与构造钢筋的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耐久性好,是一种优秀的结构形式。活性粉末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超高强度、高耐久性、高韧性和体积稳定性良好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它几乎克服了普通混凝土所有的缺点,如:抗拉强度低、极限延伸率小、性脆等。活性粉末混凝土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使其在土木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将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普通混凝土替换成活性粉末混凝土,形成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结构,不但完美继承了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全部优点,而且能进一步缩小构件截面尺寸,改善构件受力性能并大幅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取得良好的资源配制经济效益。想要应用和推广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就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就设计理论而言国内还没有一部统一的设计规范,两部现行国家规范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分别简化和回避了两种材料间界面的黏结问题。但是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的黏结对组合结构的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所以揭示界面黏结滑移机理,探究对界面黏结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建立型钢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的关键。本文通过6个活性粉末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黏结位置不同的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推出试验,对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的黏结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的破坏过程和黏结机理,得出了沿型钢锚固长度方向黏结应力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影响黏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界面极限黏结力的计算公式,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研究成果为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建立以及有限元分析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还采用ANSYS软件对试验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建立了推出试验试件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型钢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界面黏结破坏的过程。模拟分析的结果与试验现象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4)
许成祥,马作涛,王辰飞,肖良丽[7](2018)在《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按1∶2缩尺比例设计并制作了5个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模型。其中1个为对比节点,1个为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另外3个为模拟不同地震损伤后采用外包角钢加固节点,对所有节点模型进行低周往复加载破坏性试验。通过试验和测试参数分析可知:外包角钢加固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保证了"强柱弱梁"抗震设计目标,破坏形态均为梁端弯曲破坏;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后的试件模型极限承载力、初始刚度和延性系数最大值分别提高了53.7%、47.1%和25.5%。在一定的损伤程度下,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组成的框架节点是一种有效的抗震加固方法。(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党相柱[8](2018)在《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混凝土作为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混凝土,它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缓解混凝土对自然资源的占用,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型钢-再生混凝土梁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它不仅具有型钢-混凝土结构的刚度大、承载力高、延性性能好、抗震和防灾性能优良等特点,还具有再生混凝土环保、可循环利用的优点。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结构提出的新要求,推动型钢-再生混凝土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这种新型结构,在再生混凝土本构模型和组合梁模型已验证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型钢强度、组合梁截面高度、组合梁截面宽度、角钢数量等十种参数对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和挠度计算公式。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和跨中挠度都呈缓慢下降趋势,再生混凝土组合梁相比于普通混凝土组合梁更容易发生脆性破坏。(2)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组合梁的极限承载能力,还可以使组合梁有更好的延性。(3)U型钢强度、底板厚度、截面高度、截面宽度和再生混凝土翼缘板厚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能力,但更容易使组合梁发生脆性破坏。(4)当抗剪连接件角钢的数量达到15个以上时,组合梁为完全抗剪连接构件。(5)钢筋强度的提升和U型刚底部设置栓钉对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很小。(6)本文推导的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可以用来估算该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张晓庆[9](2018)在《H型钢外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型钢高强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High-strength Concrete,简称SRHC)组合结构结合了型钢和普通混凝土的性能而越来越受到高层结构设计人员的青睐。型钢高强混凝土具有承载力高、强度大的特点,它能够充分发挥型钢的重要力学性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现如今我国对单轴水平地震作用下组合柱的抗震性能的研究已经很成熟,但是对双轴水平地震作用还亟待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已有试验的4根高强混凝土柱利用ABAQUS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目的是验证ABAQUS软件对高强混凝土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拟能力,同时也证明利用ABAQUS软件模拟在单轴低周反复荷载下作用下试验结果的正确性,验证了建立的模型符合实际结果,在此基础上利用ABAQUS软件研究型钢高强混凝土柱在双轴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分析6种不同加载路径、配箍率、位移幅值循环次数以及变轴力等因素对组合柱进行抗震性的影响。由六种加加载路径对柱抗震性能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由于构件内存在双轴耦合作用,造成六种双轴加载路径下下的抗震性能低于单轴,其中承载力最低的加载路径(X轴和Y轴45°)的加载路径下抵抗在地震作用能力最弱,表明加载路径是影响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在承载力最低的加载路径的加载路径下,考虑配箍率为0.889%、1.123%、1.497%和1.925%四种不同配箍率对柱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到最佳配箍率为1.123%,由此表明合适的配箍率能增大双轴作用下柱的抗震性能。在配箍率为1.123%和加载路径为承载力最低的加载路径下,研究不同位移循环次数对组合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得出位移幅值循环次数对单双轴抗震性能影响不显着的结论,从破坏程度上看,破坏程度最大的是3次。在配箍率为1.123%、位移循环次数和加载路径为承载力最低的加载路径下,研究了五种变轴力加载方式对组合柱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负加载方向上轴压比不同比轴压比相同的轴力加载方式对柱抗震性能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辽宁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卜良桃,刘鼎[10](2018)在《通过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榀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简支梁的抗弯性能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过程、裂缝的分布与开展情况、挠度的变化特点和试件的破坏形态,得到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试件的承载能力、典型荷载-挠度曲线和混凝土及型钢沿梁跨中截面高度的应变值;分析试件的的承载能力特征、荷载-挠度曲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梁跨中混凝土及型钢应变的分布规律,推导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开裂荷载及正截面抗弯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可为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正截面抗弯的有关进一步理论计算提供试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为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构件的进一步精细化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外包型钢混凝土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要介绍了印尼珀拉旺除氧间柱子加固的实例,分别介绍了外包型钢加固法和增大截面面积加固法及其注意事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包型钢混凝土梁论文参考文献
[1].张鹏,沈民合,邓宇.部分外包型钢混凝土试件黏结滑移性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9
[2].柴建勋.外包型钢和增加截面面积加固法在除氧间混凝土柱子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3].卜良桃,万阳.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柱受力性能和裂缝宽度及变形研究[J].公路工程.2019
[4].张婷.新型外包U型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的变形计算和分析[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8
[5].卜良桃,滕道远.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梁的受力性能试验[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6].罗恺彦.型钢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界面黏结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
[7].许成祥,马作涛,王辰飞,肖良丽.外包角钢加固震损型钢混凝土节点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党相柱.外包U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梁抗弯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
[9].张晓庆.H型钢外包高强混凝土组合柱抗震性能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2018
[10].卜良桃,刘鼎.通过外包活性粉末混凝土型钢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