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鹏[1]2003年在《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目的是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数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主阵地的作用。就教师而言,备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案是教师备课结果的提炼和升华,它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思想、知识水平和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因此,教案设计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新课改形势下,对教师如何处理教材,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传统的教案所反映出的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死记硬背,强化训练。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我认为应该对传统教案进行必要地改革。结合教学实际,我对教案改革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确定论文题目为《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研究》,目的在于:①探究教案改革的理论依据;②探究改革后的教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在参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学教案改革的研究框架。首先,对传统的数学教案进行回顾,分析出传统教案存在的问题:①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以教师为中心;②缺少对学生认知情况、学习心理的具体分析;③多注重双基训练,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其次,针对上述传统教案的不足,本论文提出了将传统教案改革为“教学案”。并对教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探讨,对教学案的设计进行了研究。总结出教学案的设计过程如下: 教学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先进的学习、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注重分析学生,将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经验相结合,确定出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学目标,开放教学资源,编定出适合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学习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论文中给出了两个教学案:《集合》、《映射的概念和性质》。这两个教学案的特点是: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合,采用师生共议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空间和创造的平台。新的数学教学案的使用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从2002年9月至2003年1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班(02级1班、2班)进行了与研究有关的实验:包括对学生认知风格的测验分析,对学生学案的分析以及教学案的课堂实施。经过后测,由所得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教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能很好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在知识的不断探究中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推进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
张晓燕[2]2009年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中心论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适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适配之所以被提出,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面对新课改,许多教学实践者削足适履应对新内容和新思想方法。将“预设”与“预成”等同起来,过于重视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而不重视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创造,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刻板与划一,导致了教学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导致了课堂生机的丧失。其二,把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对立起来,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生成,否定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缺乏目标、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师生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表面的热闹损害了教学的内在功能;所谓生成展现的只是学生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却了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智慧启迪。这两种现象阻碍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也影响了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对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研究中,本课题采用课堂观摩、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用预设与动态生成相适配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了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了预设与生成相适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模式,最后提出了预设与生成相适配的教学策略。主要成果如下:1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1)以教师教为本位的固性预设,在教学中强行灌输;(2)以教师教为本位的固性预设,在教学中进行牵引;(3)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大搞题海战术;(4)过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导致教学内容预设缺乏适应性;(5)“误解”生成,从而“滥用”生成;(6)不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走极端。2预设与生成相适配的中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1)影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2)预设与生成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分析;(3)预设与生成相适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构建模式。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相适配的教学策略(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维方式;(2)教学行为的调整与变革:弹性化的教学设计、灵动性的教学实施、研究性的教学评价。
徐建星[3]2011年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叁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叁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叁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阿卜杜克热木·萨比尔[4]2016年在《喀什地区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的心理年龄方面看,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和教师之间会容易产生矛盾;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方面来看,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讨厌数学课,甚至会发生与数学教师作对的现象。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本研究课题的内容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通过收集和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并介绍本研究课题的实际意义。第二,对我国最常用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数学教学方法,这主要有讲解式教学法、交流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并指出每种数学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第叁,陈述本研究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方法,详细介绍本研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介绍对疏勒县第一中学和莎车县第一中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的详情,把问卷发给两所学校的全部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在两所学校进行随堂听课调查和现场访谈调查。第四,首先,收集数据并进行整理,总结在调查中得到的结果和发现,根据得到的统计数据,归纳出中学数学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现状,对问卷调查、随堂听课调查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讨论喀什地区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数学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因素。第五,总结出研究结果和期望。
陈海娃[5]2011年在《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叁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订好的教学内容付诸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因此对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方法选用现状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反映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以及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对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一部分,本文首先介绍数学教学方法的基本理论与当今流行的数学教学方法。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及研究者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并于70年代末后取得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数学教学方法的定义作阐述后对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历史作一简单地梳理,并介绍研究所得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而后介绍现今数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主要有讲解式教学方法、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方法、交流互动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第二部分,陈述本次调查研究的设计和过程。详细介绍本次调查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研究的总体和样本、研究工具、数据获得的过程、处理数据的方法。本次调查是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调查当今中学数学教师选用数学教学方法的现状。第叁部分,根据前面的调查,报告从调查研究中所得到的发现。归纳出中学数学教师选用教学方法的现状,并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存在机械化、形式化和随意性等特点,教学方法选用的变化大部分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而缺乏实质性的改变。总体来看,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的主流是讲解式教学法、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第四部分,关于教学方法选用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反思。探究教学方法选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推测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研究结果和意义。
李佳[6]2013年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教学目标是学生预期要达到的行为结果,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科学合理的认知教学目标对提高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围绕发展教学目标设计中的教师认知主要研究四个基本问题:(1)调查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认知现状;(2)发展自我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认知;(3)探索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4)分析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本文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方法,对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认知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以发展自身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认知为主旋律,经历了教学目标认知的探索、发展和熟练掌握叁个层层递进的发展阶段,通过不断设计、实施和反思教学目标,来提高研究者自身对教学目标的认知,探索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对A教师进行行动研究,验证所得途径的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中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其表现在: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教学目标的认知和理解不同;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认知比较片面,缺乏对课标的认知;教师对叁维教学目标的认知与教学目标设计存在不一致;缺乏对数学四维教学目标的认知;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上以教师的经验为主,目标陈述具有模糊性和笼统性;对教学目标反思的认知有待提高。2.通过行动研究提高了自身对教学目标的认知。笔者从最初设计教学目标时只认知教材和学生,发展到综合认知课标、认知教材、认知学生、认知单元教学目标等因素;从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使用笼统的行动动词,转变为把学生看作行为主体、使用具体可操作易测量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加强了对叁维教学目标和四维教学目标的认知;提高了对生成性教学目标和情感性教学目标的认知;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教学实施中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实施保持一致;提高了自身对教学目标反思的能力。同时,随着我的认知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显着的提高。3.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综合认知课标、教材、学生、和单元教学目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按照课标中的数学四维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注重过程性教学目标和情感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把学生当作行为主体选择具体可操作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把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完整、可操作;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尽量和教学目标设计相一致,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指导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成性教学目标的作用,让预设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相辅相成;最后,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认知水平。不仅如此,通过行动研究对A教师进行验证,A教师的教学目标认知也得到了发展。4.影响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叁个,它们分别是教师对数学学科的认知、教师对课程的认知、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最后,本研究提出教师认知发展还需要进行参与式教师教育培训的四点建议:(1)提高教师教学目标的相关理论;(2)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3)提高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认知;(4)提高教师对教学目标反思的认知。
佚名[7]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研究指明[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王建鹏[8]2002年在《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文中提出日常教学中,教案是教师课前备课所采用的一种书面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计划方案,反映着课堂教学的概貌,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
李莉[9]2014年在《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Berliner(1988)62的教师成长论认为,新手向熟手教师转化相对容易,但并非所有熟手教师都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正如特级名师于永正坦言学习老教师教学先从“备课”学起。故本研究旨在探索叁类教师备课策略上的差异性,为新手和熟手教师寻找专业化成长的途径.研究从定量和定性研究两个角度,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对比研究等方法,利用教师备单个课程和序列单元课程两个层面,从备教学内容、备教学过程、备学生叁个维度的叁维框架理论,分析中学数学新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在备课策略和思维上的差异性。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叁类教师在备教学内容方面,就单个课程内容设计上均发现新手、熟手教师在备课策略和环节上缺乏统一性,欠学情考虑,但通过教学设计对比发现,专家教师在备课内容的关键环节上仔细斟酌且较重视;就序列课程的内容设计来看:叁类教师内容编排和课程进度与所用教材基本保持一致,这样便于教师锁定重点,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就例习题设计方面专家教师较新手和熟手教师相对灵活。叁类教师在备教学过程方面,就单个教学过程设计考虑:通过教学设计的对比发现,新手和部分熟手教师在备课导入的策略选择上、例题习题内容设置上都呈现单一化趋势,课后反思意识薄弱;而专家教师则在导入环节中设计至少2个策略,力求更多学生理解,而例题习题综合性拓展性较强,旨在提升学生能力,并呈现较强的自我反思意识;就序列教学过程的设计考虑: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叁类教师在“复习”“小结作业布置”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新手和熟手教师分别有41.1%和30.2%倾向于从复习和引入环节联系序列课程知识,而专家教师则在此项上呈多样化策略,较为强调整体性和课程地位的全局观。叁类教师在备学生方面,问卷调查和教学设计对比研究均发现,新手和熟手教师在备课关键环节过于关注自己和教学知识的需要,欠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专家教师的备课“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最后,在本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几点中学数学教师在新课标下备课的新思路和专业化发展的新建议。
于波[10]2008年在《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课堂教学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问题之源,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上世纪初实施班级授课已有百年历史,探究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找寻其中的规律,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是本文的目的。本文研究的问题聚焦在3个方面:(1)梳理20世纪各历史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情况;(2)探究变革的缘由和变革中的稳定因素与变化因素;(3)揭示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全文共分5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本研究的缘由、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历史回溯。以史实为依据,进行历史梳理。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分析各时期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思想方法和代表人物及其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等,探究我国各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点。第叁部分,各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剖析。案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堂教学作品,采取相关因素对比分析方法,从课堂教学内容要求、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另一部分是不同时期“勾股定理”课堂教学实录,采用统计量表和弗兰德尔斯(Ned Fanders)的互动分析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类型、活动发生顺序、时间分配和语言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因素及原因。以第二、叁部分为基础和依据,寻找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相关因素中的稳定因素与变化因素,并分析有哪些原因对变革有选择和制约作用,从而分析这些原因对我国中学数学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结构、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语: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特点及变革启示。对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既是试图客观地反映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历史,更是希望籍此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史为鉴,揭示历史经验与教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借鉴。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第一,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总的趋势是,教师教学更为关注学生;学生学习有了更多的主动性,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凡与传统衔接的扬长避短的变革容易为教师所接受,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行为,都获得了成功;凡是“彻底改革”试图完全背离传统的变革,侵害了固有的教育传承性,违背了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难以成为普遍的教学行为,都失败了。第二,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对稳定的因素有:(1)数学教学目标定位——“双基”和“叁大能力”;(2)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初等代数和初等几何;(3)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概括小结、巩固练习;(4)教师教学的基本形式——讲授和提问:(5)学生参与教学方式——听讲、回答和变式练习。变化因素有:(1)教学要求——逐渐具体明确:(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3)教师讲授的关注点——由知识到学生;(4)师生的交往活动——学生活动逐渐增加。第叁,在不断地变革中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了这样的特点:凸显数学对人的思维发展功能的价值取向;以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以五阶段教学法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1)数学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调适(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系统知识和知识应用相结合);(2)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对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3)数学课堂教学变革具有累积性(坚持对于传统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4)数学课堂教学具有数学知识特征性(数学知识既有经验性,又有超经验性)。本文基于史料探寻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特点及趋势,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是对我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补充;对我国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历史的梳理,丰富了我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我国20世纪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轨迹;第二,发掘了20世纪各历史时期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鲜为人知的历史材料;第叁,探索了将历史梳理与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新视角,坚持论从史出,案例为历史分析提供佐证,历史梳理为案例分析作支撑,两者相得益彰。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对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的发掘难以丰富、详尽。
参考文献:
[1]. 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研究[D]. 王建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2].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研究[D]. 张晓燕. 苏州大学. 2009
[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
[4]. 喀什地区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阿卜杜克热木·萨比尔. 新疆师范大学. 2016
[5].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现状的调查研究[D]. 陈海娃.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6]. 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认知发展的行动研究[D]. 李佳. 山西师范大学. 2013
[7].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8]. 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J]. 王建鹏. 中学数学杂志. 2002
[9].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 李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 20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研究[D]. 于波. 西南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