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入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水分,黄土,土壤,谷氨酸,水势,黄河。
水分入渗论文文献综述
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1](2019)在《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合理预测积水和降雨情况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迁移过程,在已有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能合理考虑浸润锋处吸力作用和水分剖面形状的改进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计算方法以及求解Richard方程数值方法所需渗透参数的可靠确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已有模型相比,改进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室内一维非饱和重塑黄土土柱积水入渗试验中浸润锋迁移过程和各测点水分变化过程;采用改进浸润锋前进法获得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比采用根据室内饱和渗透试验和持水曲线间接获得的参数所得预测结果更为准确;降雨分析中,改进模型得到径流发生后的水分剖面基本接近于数值方法分析结果,特别是在试样干密度比较大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张镇飞,倪万魁,王熙俊,苑康泽,潘登丽[2](2019)在《压实黄土水分入渗规律及渗透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压实黄土中的水分垂直入渗规律和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在实验室内利用一维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对两组压实黄土土柱试样分别进行了常水头入渗和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常水头入渗试验中,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都随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形式增长,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入渗率在入渗初期最大,之后随入渗时间而快速降低,并在土柱试样底部出水以后达到稳定,且与湿润锋前进距离呈反比关系。(2)降雨入渗试验中,得到两组试样入渗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数据,分别用van Genuchten模型和Fredlund-Xing模型对两组试样进行了特征曲线拟合。并利用瞬时剖面法处理了入渗过程中水分和水势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得到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并拟合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同时,采用van Genuchten和Fredlund等渗透系数模型分别对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和瞬时剖面法实测值,发现van Genuchten渗透系数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6期)
蒋美佳,刘晓林,冯钰梅,李凡,何秀琴[3](2019)在《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机肥、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吸水树脂SAP和沃特)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黏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淋失的有效措施。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均降低了湿润锋运移深度和入渗速率。与对照相比,单施有机肥和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处理的湿润锋运移深度降低了33.33%~46.49%,入渗速率降低了22.73%~31.82%,累计淋溶液体积降低了1.25%~6.78%。施用有机肥有一定增肥保肥能力,但随淋洗次数增加保肥能力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在持续淋溶条件下单施有机肥的硝态氮和全氮累计损失率分别升高了12.00%,17.51%。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可有效减少氮素淋失量,降低氮素淋失率,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与施用有机肥相比,有机肥配施保水剂硝态氮损失率降低了35.49%~78.46%,全氮损失率降低了35.53%~71.85%,其中有机肥配施PAM处理保水保肥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4](2019)在《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东部地区,土地复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采煤沉陷地复垦为耕地,复垦后的耕地生产力水平应接近损毁前的水平。然而,采用传统的黄河泥沙一次性充填后覆盖一定厚度土壤层的复垦方式,复垦后土壤持水性差,生产力水平低。夹层式充填复垦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充填复垦土壤的水分特性,该文研究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影响,共设计当地普通农田土壤剖面(CK1),传统"上土下沙"土壤剖面构型(CK2)及5个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处理T1~T5:在60 cm厚的黄河泥沙充填层中的不同位置夹20 cm厚心土层(黏土层),夹层距离表土距离分别为50 cm(T1),55 cm(T2),60 cm(T3),65 cm(T4)及70 cm(T5)。通过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不同位置设置夹层后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及含水率分布情况,优选适应于该地区的夹层式土壤剖面构型。结果表明: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即夹层位置距离土表55cm为一临界深度,此时重构土壤的入渗率最低、湿润锋的运移速度最慢、阻水效果最强,但考虑到研究区强降雨天气,易形成地表径流。当心土夹层位置距离土表60cm时,更接近普通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是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的理想选择。该研究对深入探讨黄河泥沙夹层式充填复垦内部作用机理和指导滨黄河地区采煤沉陷地的土地复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韩胜强,王振华,李文昊,贾浩[5](2019)在《不同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可降解膜覆盖对农田灌溉的影响机理,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对普通地膜和叁种不同可降解膜以及无膜覆盖条件下蒸发前后水分分布、不同时段蒸发量、不同土层温度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入渗结束后覆膜,经48 h的重分布,各处理组均可以对水分起保水作用,有效提高地下15~25 cm土壤水分含量,BD2处理(B型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厚0.010 mm,主要成分PBAT设计降解诱导期60 d)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可降解膜,覆膜对5~15 cm土壤温度的保温作用明显。覆膜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经过192 h各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呈规律性增长,叁种可降解膜对比可知:BD2处理对水分蒸发作用抑制明显,其保水保温作用与普通地膜差异不大,但可降解膜BD2处理最优。该研究可探明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并为建立相关模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8期)
吴思萱,刘卉芳,陈彩虹,赵哲光[6](2019)在《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的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晋西黄土区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降雨机对不同地类的土壤进行入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地类土壤入渗率可分为速变期、缓变期、稳定期等叁个阶段,而道路路面只分为速变期和稳定期两个过程。在不同地表条件的土壤入渗中,林地的入渗量最大,草地和耕地次之,路面最小。鉴于Philip方程对该地区土壤入渗的模拟精度最高,利用简化的土壤入渗方程,将影响土壤入渗的多项因子转换成一个参数,可为土壤入渗空间尺度转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Sandar,LIN,Charles,W.W.NG,Jie,XU,Rui,CHEN,Jian,LIU[7](2019)在《灌木对叁层填埋场覆盖系统一维吸力分布和水分入渗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灌木对干燥和湿润过程中叁层土质覆盖系统的吸力分布的影响。创新点:发现对于叁层土质覆盖系统,干燥过程中植物蒸腾作用不仅提高了土的吸力,同时也增加了土层之间的吸力梯度(图3)。方法:通过土柱试验模拟干燥和湿润过程,并测量吸力的变化。结论:1.植物蒸腾作用导致植有灌木的土在干燥过程中所产生的吸力较没有植物的土高60%~200%。2.植物蒸腾作用提高了植有灌木的土的持水能力;在湿润过程中水分穿透植有灌木的土所需时间比没有植物的土长50%(图3~4)。(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7期)
武敏,冯绍元[8](2019)在《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农田土水势的分布对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农田水分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观测室内层状长土柱(土柱长L=335 cm)在上边界条件为薄层积水、下边界控制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的试验,分析了不同地下水埋深时土水势与零通量面的变化特征。【结果】入渗率随时间总的变化趋势是减小,入渗率随时间的变化一般经历3个阶段:迅速减小、缓慢减小和稳定阶段;累积入渗量随时间增加,与时间呈幂拟合关系;入渗初始阶段湿润锋运移速率较快,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湿润锋运移速率逐渐减小,至某一时间后趋于稳定。【结论】湿润锋运移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呈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9](2019)在《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γ-聚谷氨酸(Poly-γ-glutamicacid,γ-PGA)是一种优良的新型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超强的吸附性和生物可降解性,节水潜力较大。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γ-PGA施量(0,1%,3%,5%)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与湿润锋运移速度均减弱,稳定入渗率显着减小,与对照相比,添加1%,3%,5%γ-PGA的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小16.22%,40.34%,54.72%,湿润锋峰值分别减小了17.74%,52.32%,61.61%;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Philip公式中的吸渗率(S)从1.669减小到0.854;Kostiakov公式中的经验系数(K)从0.855减小到0.792,经验指数(β)从0.356增加到0.480,且γ-PGA施量与S和K之间呈线性负相关,其斜率分别为-16.583,-1.195;添加γ-PGA可改变土壤水盐的分布特征;随着γ-PGA施量的增加,表层土壤(0—10 cm土层)的含水率呈增加趋势,10 cm以下土壤的含水率呈减小趋势,但含盐量的土壤剖面变化趋势则与含水量呈相反的趋势,表明γ-PGA可减少土壤水分的下渗,显着增加土壤的滞水能力,然而聚谷氨酸对土壤盐分运移没有显着影响。该研究为γ-PGA作为节水控盐的土壤改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军虎,邵凡凡,刘侠[10](2019)在《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入渗过程水分运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试验和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探究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组成、抗水蚀稳定性以及入渗过程中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蚯蚓粪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0.25~2 mm粒级大团聚体的数量,分形维数D从2.84减小至2.65,减小了6.69%,显着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抗水蚀稳定性;(2)施加比例为1/20时,可以显着增加湿润锋的运移距离,而后随着施加比例的增大,湿润锋距离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但均大于未施加蚯蚓粪的处理,且各处理下的湿润锋运移距离与入渗时间的关系均可用幂函数描述;(3)蚯蚓粪比例的增大可以显着提高累积入渗量和稳定阶段的入渗速率,当施加比例为1/3时,累积入渗量较对照组增大48.74%;其中Kostiakov-Lewis模型对入渗过程的模拟准确度最高,也更接近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水分入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压实黄土中的水分垂直入渗规律和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在实验室内利用一维土柱垂直入渗模型试验装置,对两组压实黄土土柱试样分别进行了常水头入渗和降雨入渗试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常水头入渗试验中,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都随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形式增长,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前进距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入渗率在入渗初期最大,之后随入渗时间而快速降低,并在土柱试样底部出水以后达到稳定,且与湿润锋前进距离呈反比关系。(2)降雨入渗试验中,得到两组试样入渗过程中土-水特征曲线数据,分别用van Genuchten模型和Fredlund-Xing模型对两组试样进行了特征曲线拟合。并利用瞬时剖面法处理了入渗过程中水分和水势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得到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并拟合得到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之间的指数函数关系式。同时,采用van Genuchten和Fredlund等渗透系数模型分别对两组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进行预测,通过对比模型预测结果和瞬时剖面法实测值,发现van Genuchten渗透系数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入渗论文参考文献
[1].胡海军,李博鹏,田堪良,巴亚东,崔玉军.积水和降雨下非饱和重塑黄土水分入渗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镇飞,倪万魁,王熙俊,苑康泽,潘登丽.压实黄土水分入渗规律及渗透性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3].蒋美佳,刘晓林,冯钰梅,李凡,何秀琴.有机肥配施保水剂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氮素淋溶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王晓彤,胡振琪,赖小君,梁宇生.黏土夹层位置对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5].韩胜强,王振华,李文昊,贾浩.不同可降解膜覆盖对一维土柱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6].吴思萱,刘卉芳,陈彩虹,赵哲光.晋西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的时空分布研究[J].泥沙研究.2019
[7].Sandar,LIN,Charles,W.W.NG,Jie,XU,Rui,CHEN,Jian,LIU.灌木对叁层填埋场覆盖系统一维吸力分布和水分入渗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9
[8].武敏,冯绍元.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9].文利军,史文娟,庞琳娜.γ-聚谷氨酸对土壤水分入渗和水盐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10].吴军虎,邵凡凡,刘侠.蚯蚓粪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入渗过程水分运移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