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裂缝,黏度,表面活性剂,压力,收率,水平。
复合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祥,谭河清,马建波,崔文福[1](2019)在《二元复合驱后油藏流场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孤东油田六区Ng5~4~Ng6~8单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孤东油田二元复合驱油藏转入后续水驱后综合含水率达96%,进入近极限含水开发阶段。为进一步延长油田经济寿命期,选取孤东油田六区Ng5~4~Ng6~8单元,探索实施了流场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精细描述了储层物性在平面、层间、层内的变化及隔层的分布情况,研究了二元复合驱后剩余油普遍分布、差异富集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立体开发调整技术:层间上通过四级优化细分为2套层系;平面上设计7套方案,通过投入产出优化由原来正对行列井网抽稀为交错行列井网,流线改变27°;层内上通过研制和改进调剖体系及防砂体系调整注采剖面;注采参数上利用数模技术优化配置。根据矿场实际情况,编制和实施了流场调整提高采收率方案,方案实施后研究区增加可采储量7.4×10~4t,提高采收率1.74%。(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2期)
马靖翔,杨松林,姬华勇,张越,王荫刚[2](2019)在《适用于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文中分析了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的作用机理,在对体系性能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的同时,开展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体系对现场有机垢的溶解率可达95%以上;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对现场稠油的降黏率可达98%以上;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对现场无机垢的溶解率可达85%以上;经过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复合有机酸化液处理后的模拟岩心最终渗透率提高率达到181.4%。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M12-A井解堵施工过程顺利,各项参数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且实施解堵措施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解堵增产效果。(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6期)
王龙,阳晓燕,温慧芸,吴晓慧,刘美佳[3](2019)在《海上中轻质油藏氮气泡沫微球复合调驱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积大、初期产能高、无水采油期长等特点,在海上油田开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水平井一旦见水,则含水上升较快、产量递减大。目前海上针对水平井的后期调整措施相对有限,且措施效果不一。为了封堵高渗通道,扩大水平井注水波及体积,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开展了中轻质油藏水平井氮气泡沫微球复合调驱研究,并在BZ29油田进行了实施。方案设计注入微球浓度为0. 2%、起泡剂浓度为0. 5%~0. 7%、气液比为1∶1、注入段塞体积为2. 0×10~4m~3,采用多段塞注入的方式。调驱实施结束2个月后油井见效,受效井最大日增油量92 m~3,含水率下降12. 9%。(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3期)
尹洪军,文刚,邢翠巧,付京,Perapon,Fakcharoenphol[4](2019)在《多井系统复合油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加密井网注采不平衡、复合油藏地层压力评价难的问题,进行了多井系统复合油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理论研究。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了考虑注采强度影响的多井系统复合油藏拟稳定渗流数学模型,给出了平均地层压力的计算方法,验证了该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分析了平均地层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注采比与平均地层压力呈正相关,多井系统复合油藏平均地层压力的计算,需要考虑注采比影响,以便准确评价地层压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喇嘛甸油田地层压力水平解释,注采比大于1,地层存在多余能量补充,该方法得到的平均地层压力介于关井末点压力和水驱平均地层压力之间,更符合实际,可为油田制订合理开发政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徐有杰,刘启国,王瑞,刘义成[5](2019)在《复合油藏压裂水平井复杂裂缝分布压力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压裂改造是提高油田产量、改善井筒附近储层物性的重要方法,但在实际多段压裂体积改造过程中,由于地层条件复杂,导致井筒附近形成了复杂的缝网体积,因此,加强对水平井体积压裂改造试井模型的研究十分必要。基于体积压裂水平井复杂裂缝分布的渗流特征,建立径向复合多段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数学模型,耦合储层与裂缝模型解求得Laplace空间井底压力半解析解,应用Duhamel原理得到考虑井储和表皮影响的Laplace空间井底压力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求得实空间井底压力,并绘制实空间压力动态特征曲线。根据压力导数曲线特征划分流动阶段,通过模型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进而分析了裂缝不对称、裂缝夹角、裂缝分布方式、内区半径和流度比对特征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缝不对称交错分布有助于增大裂缝控制面积,从而减少流体流入井筒的压力消耗,早期阶段对应的压力曲线也越低;内区半径越大,压裂改造效果越明显,对应压力曲线越靠下。该模型可为多段压裂水平井所形成的复杂裂缝试井资料解释和压裂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岩性油气藏》期刊2019年05期)
吴浩君,姜永,王迪[6](2019)在《多层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藏开发过程中,多层非均质油藏呈现与单层均质油藏的不同特性,层间及平面物性差异会对产量的贡献及压力衰竭程度造成影响。本文从渗流力学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多层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对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典型试井分析样版曲线,对反映储层特征的参数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层间窜流的多层复合渗流模型表现出压力导数曲线存在反映复合物性变化的"台阶"型;每个层的复合变化不同会引起压力导数出现多个"台阶"。试井解释时,应区别储层物性变化或不渗透边界造成的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该模型可以对多层合采且储层平面存在变化的复合油藏进行评价,获取多层合采复合油藏各分层渗透率、表皮系数、地层压力、边界等参数信息,为该类储层描述和开发规律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油气井测试》期刊2019年03期)
高岳,姜瑞忠,崔永正,张春光,潘红[7](2019)在《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双区复合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试井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压敏型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综合考虑油藏渗透率应力敏感及稠油的幂律特性,建立了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双区复合稠油油藏水平井试井模型,运用有限元方法求解水平井井底压力。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分为8个流动阶段,无因次应力敏感系数越大,压力导数曲线上翘程度越大;将外区(冷油区)处理为幂律流体时,外区径向流阶段压力导数曲线变为斜直线,内外区导压系数之比越大,幂律区反应特征越明显,压力导数曲线上翘越明显;蒸汽区(内区)半径变小,压力波在内区中传播的时间变短,即内区径向流结束时间也越早。应用该模型对新疆G区块进行试井解释,拟合精度高于传统模型。该方法为稠油油藏热采精细描述开辟了新途径,对稠油油藏试井解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4期)
何欣,张杰,杨怀军,张云宝[8](2019)在《高凝高黏高盐非均质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注水开发,随石油消费量增加和现存探明储量减少,如何在高凝高黏油藏中提高石油采收率成为石油公司开始重视的工作。针对大港油田某地区油藏高凝高黏的特点,以高分子材料学、物理化学、油气田开发基础和油藏工程等作为引证,并通过化学分析、物模技术,进行仪器检测。选择大港油田某地区高凝高黏的油藏为实验对象,加深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包括分析驱油效率及其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油藏含盐量比较高,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原油黏度μo和岩心渗透率变异系数VK作为定量,把黏度比(μsp/μo)作为变量,随着其增长采收率增加。在聚合物和表活剂的黏度比相同条件下,随着无量纲量变异系数的上升,油藏开采出的原油和油藏地质储量原油之比上升,但最终采收率减小。在黏度比和无量纲岩心渗透率变异系数不变情况下,随着平均岩心渗透率Kg增加,采出油量增加,但采收率提高幅度出现波动,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聚/表黏度和岩心参数保持一定状态时,随原油黏度上升,一次和二次驱油效率减小,采收率增幅总体下降。综合以上情况进行分析,最适用于研究对象非均质油藏的黏度比范围在0.6~1.8区间范围内。所以,现场应用驱油方法时,先考虑油藏是否具有足够的控制能力来提高微观洗油能力,最后提高采出程度。(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9](2019)在《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易出现水窜、水淹的现象,为改善水驱后的开发效果,将聚合物微球的调剖作用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作用结合起来,形成了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室内评价了聚合物微球MQ-3的膨胀性能、封堵性能、表面活性剂GSR-1的界面性能,并评价了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的配伍性,在此基础上,采用高、低渗岩心并联的方式评价了复合调驱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在温度为120℃时膨胀倍数可以达到6. 74倍,具有良好的膨胀性能;对渗透率为30~150 m D的岩心,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和封堵能力;表面活性剂溶液在120℃下放置30 d后界面张力值仍能保持在10-3m 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界面活性;同时,聚合物微球和表面活性剂之间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在非均质条件下,复合调驱体系对低渗岩心的驱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使用表面活性剂驱,能使低渗岩心水驱后提高采收率达23. 30%。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调驱措施后注水井注入压力升高,生产井日产油量上升,含水率下降,控水增油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9年03期)
赵凤兰,宋黎光,侯吉瑞,李文峰,王鹏[10](2019)在《浅层边水断块油藏氮气复合吞吐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层边水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强、黏度高以及开发过程中存在边水突进快等问题,氮气吞吐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具有控抑边水突进的潜力。通过采用高温高压边水径向流模型对氮气、氮气-表面活性剂和氮气-二氧化碳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可行性进行室内实验研究,以吞吐阶段含水率最大降低值、控水持续时间和采收率提高程度为指标,并结合模型压力变化对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3种吞吐介质控水增油机理。结果表明,3种吞吐介质均能控抑边水;氮气吞吐控抑边水能力最强,但氮气的驱油效率低,增油效果较差;而氮气复合吞吐在实现控抑边水的基础上,通过表面活性剂和二氧化碳提高了驱油效率,增油效果优于氮气吞吐。(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3期)
复合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堵塞原因复杂、堵塞物类型多样,单一的酸化解堵措施无法同时解除多种污染等问题,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制出一套适合海上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主要包括有机溶剂萃取体系、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和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文中分析了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的作用机理,在对体系性能进行室内实验评价的同时,开展了矿场试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萃取体系对现场有机垢的溶解率可达95%以上;表面活性剂降黏体系对现场稠油的降黏率可达98%以上;复合有机酸化液体系对现场无机垢的溶解率可达85%以上;经过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复合有机酸化液处理后的模拟岩心最终渗透率提高率达到181.4%。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试验井M12-A井解堵施工过程顺利,各项参数能达到施工设计要求,且实施解堵措施后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得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良好的解堵增产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李林祥,谭河清,马建波,崔文福.二元复合驱后油藏流场调整提高采收率技术——以孤东油田六区Ng5~4~Ng6~8单元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马靖翔,杨松林,姬华勇,张越,王荫刚.适用于稠油油藏的新型化学复合解堵技术[J].断块油气田.2019
[3].王龙,阳晓燕,温慧芸,吴晓慧,刘美佳.海上中轻质油藏氮气泡沫微球复合调驱研究与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9
[4].尹洪军,文刚,邢翠巧,付京,Perapon,Fakcharoenphol.多井系统复合油藏平均地层压力计算方法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9
[5].徐有杰,刘启国,王瑞,刘义成.复合油藏压裂水平井复杂裂缝分布压力动态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9
[6].吴浩君,姜永,王迪.多层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建立[J].油气井测试.2019
[7].高岳,姜瑞忠,崔永正,张春光,潘红.牛顿流体-幂律流体双区复合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试井模型[J].特种油气藏.2019
[8].何欣,张杰,杨怀军,张云宝.高凝高黏高盐非均质油藏聚/表二元复合驱合理黏度比[J].当代化工.2019
[9].杨玉伟,渠波,曹培涛,周俊.裂缝性低渗透油藏聚合物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段塞调驱技术[J].钻采工艺.2019
[10].赵凤兰,宋黎光,侯吉瑞,李文峰,王鹏.浅层边水断块油藏氮气复合吞吐实验[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