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应力场论文-夏舞阳

高地应力场论文-夏舞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地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爆预测,高地应力,应力强度比判据,数值模拟

高地应力场论文文献综述

夏舞阳[1](2018)在《高地应力场单线铁路隧道岩爆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工程不断往西部地区延伸,其中涌现出大量深埋隧道。深埋隧道常伴随高地应力场与硬质围岩,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岩爆现象,给隧道安全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对于高地应力场隧道岩爆预测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川藏铁路拉林线桑珠岭隧道为主要工程背景,展开对高地应力场下单线铁路隧道的岩爆预测研究:1.隧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结合前期水压致裂法现场地应力原位测试结果,根据叁维有限元回归分析原理,建立桑珠岭隧道有限元数值模型,考虑6个地应力场基本受力状态,求出隧址区岩体的初始应力场回归方程,最终得到桑珠岭隧道工程区的初始地应力的分布规律。2.隧道全长范围总体岩爆预测研究。在初始应力场的反演分析结果基础上,在桑珠岭隧道全场范围内选取多个计算典型断面建立平面应变模型,计算中取递增的应力释放系数模拟隧道围岩应力的开挖释放过程,分析在应力释放的不同阶段围岩应力变化情况。结合地勘资料中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参数指标,研究了多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岩爆应力强度比判据进行判别,总体上得出不同应力释放系数、不同岩爆发生判据下桑珠岭隧道全长范围内的岩爆预测情况。3.隧道施工期分区段岩爆预测研究。借助有限元数值计算软件,结合类比、应力判据法等岩爆预测手段和方法,利用桑珠岭隧道不同区段岩石强度、洞壁二次应力等现场数据对隧道初始地应力场进行二次修正分析,并分区段对前方未开挖段的岩爆发生状况进行实时预测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唐天国,谢新生,段云岭[2](2011)在《高地应力场岩体深部卸荷断裂带的梯度项塑性算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梯度项塑性理论为基础,对锦屏一级左岸典型深卸荷带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理论认为岩体内部局部卸荷软化参数不在其局部范围内确定,而是由积分点及其邻域所在影响范围来确定,且在应力应变关系中引入带塑性应变的梯度项。锦屏一级左岸地区二维和叁维分析结果均显示了深部屈服现象,其与现场勘探出现的深部卸荷带裂缝位置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数值计算中的梯度项塑性屈服,特别是在具备一定高地应力围压的条件下,即是岩体卸荷破裂,直至应力局部释放,最终趋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部卸荷带。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分析结果与该地区出现的深部卸荷裂缝特征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张峰[3](2007)在《高地应力场下公路隧道结构力学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山区交通建设中,深埋长大隧道的数量越来越多:深埋地下工程中易于形成高地应力现象。高地应力对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及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比较显着,隧道主体结构受力特征同一般交通隧道有较大的差别。研究对象工程苍岭隧道最大埋深768.2m,总长度约2×7500m,隧道区穿越的岩体完整性好,强度高,现场实测的初始应力值高达22MPa,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应力场下隧道主体结构的实际力学形态,为隧道运营期间主体结构安全监控及工程维护提供基础数据。论文所作的工作及主要研究成果有:1、根据CS1、CS2和CS3叁个钻孔的现场实测的地应力信息来回归、反演初始地应力场,获得了整个隧道线路轴线方向地应力场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分析隧道结构的力学行为提供了最基础的参考资料。2、室内模型试验以几何相似比(1:35)和容重相似比(1:1)为基础相似比,实现了各控制物理力学参数的全相似性;以苍岭隧道现场布置的长期安全监控断面为试验对象,严格模拟了原始地应力场下隧道的修建过程,并对建成后的隧道结构进行加载破坏性试验,分析了公路隧道结构在施工及运营初期的力学行为特征。3、采用有限元法对洞口浅埋偏压段进行了二维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了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应力、位移的变化规律,同时,采用荷载—结构模型对扩大断面二次衬砌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5-01)

高地应力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梯度项塑性理论为基础,对锦屏一级左岸典型深卸荷带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该理论认为岩体内部局部卸荷软化参数不在其局部范围内确定,而是由积分点及其邻域所在影响范围来确定,且在应力应变关系中引入带塑性应变的梯度项。锦屏一级左岸地区二维和叁维分析结果均显示了深部屈服现象,其与现场勘探出现的深部卸荷带裂缝位置具有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数值计算中的梯度项塑性屈服,特别是在具备一定高地应力围压的条件下,即是岩体卸荷破裂,直至应力局部释放,最终趋于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部卸荷带。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分析结果与该地区出现的深部卸荷裂缝特征基本相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地应力场论文参考文献

[1].夏舞阳.高地应力场单线铁路隧道岩爆预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唐天国,谢新生,段云岭.高地应力场岩体深部卸荷断裂带的梯度项塑性算法分析[J].水利学报.2011

[3].张峰.高地应力场下公路隧道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标签:;  ;  ;  ;  

高地应力场论文-夏舞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