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本色化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督教,本色,基督教会,中华,老舍,教会,基督。
本色化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谢荣谦[1](2019)在《五四时期本色化运动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宝贵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面对"非基运动"的巨大挑战,中国基督教界给出了符合时代需要的答案。一方面基督教界重新理解中国文化、社会制度,另一方面也做出了本色化运动的积极探索,这些珍贵的思想和做法为当前基督教中国化提供了借鉴,有着难得的现实意义。其一,本色化运动充分尊重基督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规律。历史上,以佛教为代表的许多宗教传入我国时,都经历了一个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过程。基督(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9年08期)
[2](2019)在《什么是“20世纪初的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国家的基督教会开始争取摆脱西方传教差会的控制,建立适应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教会,采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体现其民族意识和地方特色。在这些国家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中,产生了以民族传统观念和形式来表现基督教教义与礼仪的种种改革。同时,在这些(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7期)
谢荣谦[3](2019)在《五四时期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100年前,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爆发了,那是一个思想激烈碰撞交锋的时代,民主、科学和反帝反封建救国思潮风起云涌。五四时期,对基督教的社会作用存在着各种观点,反映出的问题是基督教如何在中国生存发展。当时的中国基督教界给予了积极回应,其主流观点是提倡基督教本色化运动道路,这对于当前中央反复强调的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要求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5期)
肖安平[4](2014)在《一个基督教中国化的反思:本色化运动——兼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历史考察的基础上对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进行神学反思,并扼要地谈谈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以更好地探研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本文来源于《金陵神学志》期刊2014年Z1期)
杨剑龙[5](2010)在《论非基督教思潮与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22年发起的非基督教运动,促进了中国基督教知识分子反省思考中国基督教教会的现实与出路,直接促成了教会关于教会本色化运动,1922年5月基督教全国大会正式提出了"中国本色的教会"的构想。在非基督教运动的刺激下,教会人士在中国基督教会的困境、何为本色化、如何做到本色化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本色化的讨论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使教会的本色化运动逐渐走上正轨,使中国教会强化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因素。(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王兴[6](2008)在《王治心 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先锋与杰出的教会史学家》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治心,本名王树声,1881年出生于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市),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获前清庠生名衔,之后相继在湖州、上海等地的新式中学教授国学多年,约于1900年左右皈依基督教(监理会)。(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08年Z1期)
尚海丽[7](2007)在《中华基督教会河南大会本色化运动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基督教会河南大会是中华基督教会16个教会之一,成立于1927年,其发展可谓举步维艰,曾经遭遇了不少挫折,但追步摆脱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在本色教会运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研究其发展历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20世纪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07年01期)
周蜀蓉[8](2005)在《本色化运动中的中华基督教文社》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基督教文社是本色化运动的产物,它于1924年在上海成立,至1930年解散,仅存在七年,但它在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它不仅是中国基督教文字事工本色化最为积极、立论最多的一个团体,也是中国基督教徒对高涨的民族主义的一个反应①。本文论述其发展历史及其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吴永平[9](2003)在《老舍与基督教“本色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老舍置于上世纪 2 0年代初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下 ,探讨他早年皈依基督教的心理因素及社会角色意识 ,并论述他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出的宗教虔诚及对神学理论的积极探讨 ,以展示老舍与基督教的真实关系及所曾受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徐宏[10](2003)在《中国基督教会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回应和本色化运动(1924-1927)》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1920年代的中英文基督教报刊杂志为主要史料,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中国基督教会和西方在华差会为主要考察对象,具体分析了中国教会人士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如何应对反教运动的冲击,他们是如何发起本色化运动,在此过程中又面临那些挑战,以及西方传教士如何看待和应对这场教会的自我革新运动。分析表明,教会人士在非基督教运动中,认真反思基督教会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错误,努力辩驳反教人士对教会的指责和攻击,表明自己对如何救赎中国的主张,期待以此与社会主流势力进行沟通并取得他们的理解,使基督教运动在中国得到巩固并有所发展。为此,他们发起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教会改革运动——本色化运动,试图使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相化合,以期适应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通过这条基督教中国化道路,创造出教义精神上自传、组织人事上自治、经济财务上自养的中国基督教会。但由于基督教在中国根基尚浅,中国局势动荡不安,西方教会和传教士对本色化运动心存疑虑等原因,本色化运动虽在此阶段呼声高涨,得到广泛的支持,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教会在教义、组织、经济等方面的自立运动都未能取得根本性的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期刊2003-06-01)
本色化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国家的基督教会开始争取摆脱西方传教差会的控制,建立适应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教会,采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体现其民族意识和地方特色。在这些国家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中,产生了以民族传统观念和形式来表现基督教教义与礼仪的种种改革。同时,在这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色化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谢荣谦.五四时期本色化运动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宝贵启示[J].天风.2019
[2]..什么是“20世纪初的基督教本色化运动”?[J].中国宗教.2019
[3].谢荣谦.五四时期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启示[J].中国宗教.2019
[4].肖安平.一个基督教中国化的反思:本色化运动——兼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J].金陵神学志.2014
[5].杨剑龙.论非基督教思潮与中国教会本色化运动[J].甘肃社会科学.2010
[6].王兴.王治心中国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先锋与杰出的教会史学家[J].中国宗教.2008
[7].尚海丽.中华基督教会河南大会本色化运动评析[J].殷都学刊.2007
[8].周蜀蓉.本色化运动中的中华基督教文社[J].宗教学研究.2005
[9].吴永平.老舍与基督教“本色化”运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10].徐宏.中国基督教会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回应和本色化运动(1924-1927)[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