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的血细胞动态变化及治疗环境

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的血细胞动态变化及治疗环境

一、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术血细胞动态变化与治疗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苏龙[1](2021)在《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化疗仍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复发难治患者需要接受更强烈的治疗方案,如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CT)。然而,复发仍旧是急性白血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后骨髓残留白血病细胞是复发的根源所在。与髓外复发相比,骨髓复发患者治疗困难,长期预后差。因此,如何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对于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整体预后,甚至实现治愈白血病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与免疫细胞发育、迁移及功能维持中均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参与了造血细胞发育、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向骨髓归巢及其在骨髓微环境中的定居。此外,CXCL12/CXCR4在急性白血病细胞向骨髓迁移及其在骨髓中的定居亦发挥关键性作用。骨髓微环境通过多种机制,如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等,维持免疫抑制状态,保护HSC免受损伤从而维持正常造血及机体必要时的应急造血。骨髓微环境同样对白血病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同时可抵抗免疫治疗。阻断CXCR4可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从而可增强化疗药物与分子靶向药物的杀伤效果。然而,阻断CXCR4联合化疗对临床患者治疗的效果改善有限,考虑与化疗不能有效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有关。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杀伤耐药细胞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联合治疗手段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发现,CXCR4拮抗剂可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allogeneic lymphocyte infusin,ALI)的移植物抗白血病(graftversus-leukemia,GVL)效应。然而,该研究采用的是人造白血病(人CD34+细胞转染MLL-AF9基因),可能存在一定的细胞特异性。采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疾病动物模型,小鼠无完整免疫系统,因此,无法评估在完整免疫系统存在情况下,阻断CXCR4是否能够增强GVL效应。此外,CXCR4阻断对allo-H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与供体细胞植入是否有影响,仍有待研究以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确定CXCR4阻断是否可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是否对GVHD及供体造血细胞植入有影响,从而为开展后续临床试验提供直接证据与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临床患者标本构建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transplants,PDX)模型,待外周血可检测到白血病细胞后,给予ALI。免疫细胞活化后给予CXCR4拮抗剂AMD3100治疗,治疗后检测外周血和/或组织中的白血病细胞水平。采用多种小鼠allo-HCT模型,以小鼠原代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移植后给予AMD3100对GVL效应的影响。建立小鼠急性(BALB/c小鼠→C57BL/6小鼠)与慢性(BALB/c小鼠→CB6F1小鼠)GVHD模型,研究CXCR4阻断对GVHD病程的影响。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研究CXCR4拮抗剂对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临床患者B细胞ALL(B-cell ALL,B-ALL)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发现,白血病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XCR4。采用患者标本构建PDX模型发现,CXCR4拮抗剂AMD3100可动员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峰值为给药后3小时。2.采用3例患者标本建立PDX模型,给予1次或2次ALI联合AMD3100治疗。结果发现,PDX小鼠骨髓中的B-ALL细胞对ALI抵抗,而AMD3100可明显促进ALI对患者B-ALL细胞的杀伤,且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3.在PDX模型中,当外周血白血病负荷较高时,可先行化疗预处理,降低白血病负荷,然后再给予ALI联合CXCR4拮抗剂治疗,同样可有效清除白血病细胞,包括骨髓中的白血病细胞。4.小鼠T-ALL与AML细胞亦高表达CXCR4,AMD3100可明显动员上述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动员的峰值时间为给药后3小时。采用小鼠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明显增强GVL效应,尤其在低白血病细胞情况下,该治疗方案可取得非常高的无病缓解率,使约85%的受体小鼠长期存活。5.采用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证明,移植后短时间给予AMD3100对小鼠体重变化、生存率、GVHD临床评分及靶器官病理表现均无明显影响。6.采用小鼠非清髓性allo-HCT模型证明,移植后给予AMD3100可促进供体造血干祖细胞在受体小鼠骨髓中的植入。结论临床患者与小鼠白血病细胞均高表达CXCR4,阻断CXCR4可显着动员白血病细胞进入外周血。CXCR4阻断可明显增强ALI与allo-HCT后GVL效应,并可有效清除骨髓中的残留白血病细胞,使受体小鼠获得高的无病缓解率。移植后短时间给予CXCR4拮抗剂对急性与慢性GVHD均无明显影响,且可促进供体来源造血干祖细胞的植入。

王筱淇[2](2021)在《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伴随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逐渐经成为癌症领域的主要疗法之一。癌症生物治疗有很多种,其中常用如过继性细胞治疗、免疫疫苗、免疫调节剂等,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疗法近年来开始应用于癌症治疗领域,且避免了传统细胞治疗的缺陷,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结合肿瘤表位的CAR受体基因通过转染等的方式导入正常T细胞后,体外扩增后把足够数量的CAR-T细胞回输,通过嵌合抗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近年来,以免疫细胞为基础的精准靶向治疗取得重大突破,CAR-T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开展,其中以靶向CD19 CAR-T细胞为代表的第二代CAR-T技术在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应用最多,治疗难治/复发血液系统B细胞肿瘤有效率可达60-90%。CAR-T细胞根据T细胞来源分为自体、异体、干细胞诱导型,现在较常用的是自体T细胞。而对于移植后复发的患者,因为移植后强烈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采集患者自身T细胞进行CAR-T制备,其活性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白血病杀伤效能降低;同时,对于复发的患者,在采集单个核细胞的时候容易混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可能影响制备效果。而采用HLA相合或者半相合的供者的T细胞则有许多优势,供者来源的T细胞是一种“健康”的T细胞,采集方便,质量可以保障,也是制备CAR-T细胞的重要来源。其优点在于:容易获得,避免肿瘤细胞污染,杀伤肿瘤能力强,尚需要观察的是其安全性,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c leukemia,ALL)作为一种发病高的恶性血液病,占白血病中的15%,而在急性白血病当中以儿童最为常见,占据总体的80%,成人占30-40%。ALL诱导化疗之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mission,CR)达70-90%,3-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30-60%。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ALL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即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仍有30-60%的患者预后不良,而这也是导致ALL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当前对于难治/复发(Refractory/relapsed,R/R)ALL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方法包括化疗,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和二次移植。但DLI对于ALL的效果并不显着,反而有很大可能诱发GVHD;二次移植的安全性需要考虑,挽救性二次移植的预后也相对不良且花费不菲。研究报道,复发后DLI和二次移植后1年总生存率仅20.74%和23%,因而很有必要探索新的有效治疗方案。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复发ALL有望成为此领域的重点疗法。本研究针对移植后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开展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以期提高缓解率,延长长期生存率。此项研究得到了陆军军医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获批临床研究号:Chi CTR-OOC-16008447和Chi CTR-OIC-17012374。伦理委员会批件文号:Chi ECRCT-20160022和XYFY2017-KL033-01。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9年3月国内9个移植中心共43例(我中心入组18例)确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且出现复发的患者,给于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研究主要终点是有效性,次要终点是与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的协变量安全性,监测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累积复发发生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等。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范围为6-47个月)。结果:纳入本研究统计的43例CD19表达阳性的HSCT后复发B-ALL患者采用了供者来源CD19 CAR-T细胞治疗,其中29例男性,患者中位年龄24岁(4-60岁),按照供者类型不同分为接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全相合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的17例,HLA半相合供者来源的26例。复发情况为:微小残留病检测(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MRD)0.01–5%13例,原始细胞5-50%20例,原始细胞>50%10例患者。从复发到CD19 CAR-T输注中位时间为42天(35-59天)。复发后患者的治疗包括停止免疫抑制(12例),DLI(7例),化疗(19例),DLI联合化疗(5例)。CAR-T细胞输注前预处理方案包括以下三种:方案一:氟达拉滨,30mg/m2/d,持续2-4天,环磷酰胺,200mg/m2/d,持续2天;方案二:氟达拉滨,30mg/m2/d,3天,环磷酰胺,350mg/m2/d,,2天,阿糖胞苷,100mg/m2/d,4天;方案三:环磷酰胺500mg/m2/d,共3天。43例患者中,34例患者接受方案一,5例肿瘤负荷重的年轻患者接受方案二,方案三用于4例老年患者。根据CAR-T细胞共刺激分子的不同,接受CD19–28z CAR-T细胞18例,CD19-BBz CAR-T细胞25例。输注CD19 CAR-T细胞的中位数为1.76×106/kg。3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79.07%)。1年EFS及生存率是43.33%,达到完全血液学缓解且没有接受第二次移植的患者中1年的EFS和生存率为59.01%,1年CIR为41.0%。不良反应发生率:38例患者发生CRS(88.37%),其中7例患者CRS≥3级;9例患者发生ICANS(20.93%),均≤2级;2例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GVHD(4.65%)。2例患者出现CAR-T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CRS和多器官衰竭而导致死亡。此外,临床治疗时还易出现发热、粒细胞减少、贫血相关的副反应,而神经系统毒性包括头痛、有患者出现畏光症状,但是没有发生严重的脑水肿。有患者则出现恶心、纳差,肝酶升高(包括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升高)、电解质紊乱、凝血常规异常(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延长)之类的毒副作用。CD19 CAR-T细胞输注后第9天数量达到高峰。输注后检测到的CAR-T细胞的中位间隔时间为89天,输注CAR-T细胞后,CAR-T细胞的峰值是4.85×105/L。结论: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是治疗移植后复发CD19+B-ALL的有效手段之一。

刘皎皎[3](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金林林[4](2020)在《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脐血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非常理想的干细胞来源,非血缘脐血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低,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依然较强,因此,患者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较高。虽然非血缘脐血移植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过去的几年里,脐血作为干细胞来源的使用率下降了。由于造血恢复和免疫重建的延迟,移植后早期非复发死亡率高导致了非血缘脐血移植广泛应用的放缓,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非血缘脐血移植后会发生植入前的免疫反应,也叫植入前综合征,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高,严重影响非血缘脐血移植的效率。而关于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探究植入前综合征发生的免疫学机制,寻找重度植入前综合征的有效干预策略,我们展开了本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结果:1、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我们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发现脐血移植患者易于发生植入前综合征,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几乎不会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我们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了植入前综合征的3个独立高危因素,分别是发生时间早于非血缘脐血移植后+7天、临床症状多于两项和类固醇激素甲强龙治疗无效。利用积分法建立植入前综合征危险度分层的评分系统,并对不同评分的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竞争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2-4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4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3年非复发死亡率显着升高,导致3年总生存率以及3年无病生存率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说明,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是非血缘脐血移植成功的一个重要障碍。2、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单核细胞显着增多我们猜测,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与脐血移植物本身的特性有关。首先,我们对患者回输的移植物细胞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回输的总有核细胞数、干细胞、T细胞、NK细胞、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继而我们利用流式细胞术对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的细胞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在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中几乎检测不到B细胞,T细胞和NK细胞在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比例相似。值得注意的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比例显着多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对绝对数分析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PCR分析供者嵌合度,结果显示,在脐血移植后+7天供者嵌合度越高,植入前综合征的症状越严重。综上所述,脐血移植后早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体内单核细胞大量扩增,供者早期嵌合是发生植入前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3、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特征单核细胞在许多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想了解植入前综合征这种炎症反应的发生是否与单核细胞有关。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不同于外周来源的单核细胞,两种细胞有大量基因差异表达,其中脐血单核细胞高表达促炎性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进一步验证了此现象。4、GM-CSF驱动脐血来源单核细胞的炎症性特征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我们发现脐血中具有一群表达GM-CSF的单核细胞,机采的外周血干细胞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达GM-CSF的单核细胞,而且脐血单核细胞比外周单核细胞GM-CSF受体α(GM-CSFRα)表达水平更高。我们想知道脐血单核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IL-6表达水平的升高是否与GM-CSF有关,因此,我们使用了 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脂多糖(LPS)进行体外刺激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未刺激的情况下,脐血单核细胞也表达较高水平的IL-6,加入GM-CSF刺激后,IL-6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而G-CSF不能促进单核细胞IL-6的表达。这表明,脐血中具有一群炎症性的单核细胞,这些单核细胞表达GM-CSF,通过与单核细胞上的GM-CSF受体结合,从而活化更多的单核细胞,促进IL-6的表达。5、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单核细胞产生IL-6我们想知道GM-CSF是否在植入前综合症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用ELISA法动态监测脐血移植后早期患者外周血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表明IL-6浓度与GM-CSF浓度变化基本一致,这两种蛋白的水平在植入前综合症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达到顶峰,然后又回到基线水平。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中IL-6与GM-CSF的水平呈正相关。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时患者血浆IL-6水平显着高于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IL-6水平越高,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症状越严重。相比之下,未发生植入前综合征患者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GM-CSF和IL-6。通过胞内IL-6染色,我们发现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含有大量产生IL-6的单核细胞,这表明单核细胞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体内IL-6的主要来源。6、阻断IL-6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本研究中,我们发现IL-6是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一个特征性细胞因子,我们猜想阻断IL-6的信号通路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为了检验我们的研究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登记了临床试验,用特异性阻断IL-6受体(IL-6R)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托珠单抗,治疗激素难治性的重症植入前综合征患者,本试验共招募11例患者。对符合条件的激素难治性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静脉滴注4-8 mg/kg的托珠单抗注射液,动态监测体温、皮疹等临床指标。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对托珠单抗应答,体温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皮疹消退。所有患者均植入成功,造血功能恢复良好,且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采用托珠单抗治疗的患者非复发死亡率显着提高。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托珠单抗治疗可以缓解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我们证明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特征,可以产生GM-CSF和IL-6等促炎性的细胞因子,同时脐血单核细胞也表达高水平的GM-CSF受体,对GM-CSF应答产生更高水平的IL-6。脐血移植后,单核细胞在受者体内迅速扩增,植入前综合征患者血清中GM-CSF和IL-6水平均升高,导致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托珠单抗干预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激素难治性植入前综合征。总之,本研究揭示了脐血移植后植入前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为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这些发现对降低脐血移植后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进一步提高非血缘脐血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扩大脐血移植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王梦亚[5](2020)在《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增殖而导致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受抑,从而引起一系列全身多脏器功能受累。具有较高的异质性,死亡率高,预后不良。目前的主要治疗多以标准化的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为主,后者是潜在性治愈白血病的有效方案,近年来免疫疗法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研究表明,血管新生在白血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骨内膜存在的广泛血管网供给造血干细胞的增殖以及进一步分化,病理状态下,白血病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刺激生长因子的失衡进而导致病理性血管的形成,影响疾病的化疗敏感性及预后,增加耐药几率,同时会提高并发症的发病几率。升麻鳖甲汤原方来源于《金匮要略·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目前临床已用于皮肤病、免疫组织疾病等疾病治疗中,临床数据显示其具有调节免疫、抗炎等作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我们通过对升麻鳖甲汤原方进行加减后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化疗后不良事件(如造血受抑、免疫缺陷、胃肠道反应等)的发生率,提高化疗有效率,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本课题组在前期的实验研究中表明升麻鳖甲汤加减方(ShengMa BieJia Decoction,SMBJD)在荷瘤鼠体内具有抑制移植瘤生长的作用,体外研究显示其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且通过MAPK通路诱导AML细胞的凋亡。鉴于白血病发病机制与血管新生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拟探讨SMBJD的抗白血病作用是否与其在AML中的抗血管新生作用有关,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通过鸡胚尿囊膜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SMBJD对体内微血管密度的影响;通过构建HL60荷瘤鼠模型研究不同浓度SMBJD对小鼠移植瘤瘤体组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WB)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SMBJD介导抗血管新生的相关因素表达。2.体外实验研究高压液相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升麻鳖甲汤加减方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利用MTT实验分别检测SMBJD对HUVECs和AML细胞株的细胞活性影响,根据结果提取经SMBJD干预AML细胞后无细胞毒性的药物浓度培养AML细胞提取上清液即为条件培养基(conditional medium,CM),MTT法检测CM对HUVECs的细胞活性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分别观察经SMBJD和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的趋化、迁移及体外成管能力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AML细胞的VEGF分泌表达情况;利用WB和PCR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和mRNA的变化。研究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荷瘤鼠实验观察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SMBJD(20,40,80 g/kg)对荷瘤小鼠体重的影响组间无明显差异,瘤体体积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给药组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标记结果中CD31和VEGFR2表达的受抑制,且抑制程度与给药浓度成正相关。鸡胚尿囊膜试验中证实,SMBJD对于体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具有削弱作用,且随着浓度增加而削弱作用逐渐增强。2.体外实验结果升麻鳖甲汤加减方HPLC结果显示,其中的有效成分分别为甘草苷(liquiritin),阿魏酸(ferulic acid),升麻素(cimifugin),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和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细胞增殖活性检测结果显示,SMBJD在所给药剂量范围内(2,4,8 mg/mL)对HUVECs和AML细胞系均无明显细胞毒性。因此均选取2,4,8 mg/mL三个浓度作为后续实验的给药浓度。在非细胞毒性药物浓度的作用下,SMBJD干预后的HUVECs的迁移、趋化和体外成管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该抑制作用在8 mg/mL最为显着。无细胞毒性的SMBJD干预后的AML细胞培养上清即CM,对HUVECs亦无明显细胞毒性,但是削弱了 HUVECs的迁移、趋化和成管能力;ELISA结果显示,非毒性浓度的SMBJD抑制了 AML细胞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分泌。经内皮细胞刺激因子—VEGF165刺激后的HUVECs在SMBJD干预后,呈现出与给药浓度正相关的活性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不经VEGF165刺激相比有所下降;划痕、Transwell实验、体外管腔形成实验也受到抑制;WB和PCR结果均显示出,无论是SMBJD干预、VEGF165刺激还是条件培养基培养的HUVECs,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o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及 mRNA 的表达均受到负向调节作用,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信号通路相关的PI3K、AKT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和mRNA的调控也受到负导向作用,其中8 mg/mL的作用更显着。研究结论1.SMBJD体内具有减少鸡胚尿囊膜微血管密度的作用,下调荷瘤鼠模型瘤体组织中VEGF、VEGFR2和mRNA,以及免疫标记CD31、VEGFR2的表达;2.SMBJD体外抑制HUVECs的生理功能,抑制AML细胞中VEGF的分泌;3.条件培养基干预后的HUVECs,随条件培养基中SMBJD浓度的提升,VEGF、VEGFR2、P13K和AKT磷酸化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下降;4.SMBJD的抗血管新生作用的潜在机制可能与负调控AML细胞中VEGF的水平和PI3K/AKT通路有关。

舒曼[6](2019)在《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走罐治疗前后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及体内炎症因子、干细胞趋化因子的变化。旨在探究走罐对慢性腰背疼痛的疗效与促进组织再生作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针灸促进组织再生作用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招募2018年9月-2019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腰背疼痛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走罐实验组及针刺对照组,根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受试患者63例。走罐组由同一医生沿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位置行走罐治疗,每4日治疗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常规针刺治疗组由同一名医生沿夹脊穴及膀胱经线上疼痛局部穴位行针刺治疗,每2日治疗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分别于首次治疗前和整个疗程结束后的第三天(即11天)采用VAS疼痛评分、ODI指数、JOA评分评价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的改善情况;使用红外人体运动功能分析仪检测腰椎活动度(前屈、后仰、左右侧屈);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IL-2、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治疗前后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l(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和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omekine receptor 4,CXCR4)mRNA的相对表达量,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使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当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指标(1)主观指标: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量表(JOA)。(2)客观指标:①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②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6、白介素-8(IL-2、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③治疗前后外周血中促组织再生趋化的细胞因子: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1)主观指标:走罐和针刺治疗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走罐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在改善日常生活和功能障碍上均有明显疗效,针刺的作为治疗腰痛的常规疗法,其有效率较走罐稍好;(2)客观指标:走罐治疗后腰椎活动度在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四个角度上较之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01);走罐治疗后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中,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IL-8、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1);走罐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较治疗前升高,其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omekine receptor 4,CXCR4)较治疗前下降(P<0.001)。结论(1)走罐可有效缓解慢性腰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腰椎活动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走罐法和针刺法均有改善慢性腰背痛症状的疗效,并对日常功能受限及主观的症状、体征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针刺组在治疗疼痛的有效率方面较走罐组稍高,说明对于改善主观症状体征和功能受限方面,针刺较走罐更有优势。但在临床上,对于针刺有抵触感的患者,可以选取走罐作为替代治疗。(2)走罐治疗后通过上调IL-2的水平,下调促炎症因子IL-6、IL-8、TNF-α的水平,调节人体免疫环境,进而改善患者体内免疫功能;(3)走罐治疗后外周血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升高,可能是由于骨髓与外周血产生了促进细胞衍生因子迁移的浓度梯度,趋化骨髓中的SDF-1因子向外周血中迁移,进而参与促进组织再生的过程。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受体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较治疗前下降,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张贝莹[7](2018)在《犬MSC对皮肤和关节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在体内间质中存在的成体干细胞。在适当的体内或体外条件下,MSCs可以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皮肤和关节损伤是犬的常发疾病,给犬带来病痛,严重影响犬的生活质量。干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在组织再生和损伤组织修复方面表现出良好治疗效果,而MSC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成体干细胞。为研究MSCs对犬的皮肤创伤和关节损伤的修复作用,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实验: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生物学特性研究。本实验通过Fi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获得BM-MSCs,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从脐带华通胶中分离获得UC-MSCs,对分离获得的两种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BM-MSCs和UC-MSCs的生长特性相似,细胞均呈贴壁生长、形态为长梭形,排列有明显方向性、呈漩涡状或网状、折光性强,传至第9代仍保持良好的生长活性,群体倍增时间随细胞传代次数增加而增加;BM-MSCs分化能力随传代次数增加而减弱。两种细胞均可诱导分化成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经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两种细胞表面均表达CD44蛋白,但不表达CD34蛋白。以上结果提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MSCs的生物学特性。2.BM-MSCs对犬皮肤创伤的修复作用。本实验通过在4只犬臀部两侧分别做3 cm×3 cm的正方形皮肤创口,右侧作为实验组,在创口制作后的第1、3d,在创口皮下注射1ml异体犬BM-MSCs细胞悬液(1×105个细胞/ml);左侧作为对照组在创口皮下注射等量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发现,犬BM-MSCs治疗的实验组在1w内淡黄色炎性物质减少,创口肉芽组织形成速度快,细胞治疗组的伤口恢复状况比对照组好,细胞治疗组的伤口愈合后较光滑平整。比较第8d和第12d的伤口愈合面积和愈合速度,干细胞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BM-MSCs对伤口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对皮肤创伤修复有促进作用。3.本实验通过设立空白对照组、完全培养基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SCs组及外泌体(exosomes,EXO)组,采用transwell共培养法研究骨髓、脂肪和脐带来源MSCs对关节软骨细胞(articular chondrocyte,AC)的影响,结果发现,三种来源MSCs均能显着增强AC的细胞活性(P<0.01),其中UC-MSCs的作用最强。进一步研究UC-MSCs来源的EXO及其不含外泌体的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对AC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UC-MSCs不含外泌体的CM和UC-MSC-EXO均能促进AC增殖(P<0.01),但不含外泌体的CM效果更好,提示UC-MSCs主要通过旁分泌方式促进AC的增殖,从而促进关节损伤的修复。4.UC-MSCs对犬膝关节损伤的修复作用。本实验在8只犬身上通过手术打磨膝关节软骨建立关节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将其分成治疗组和模型组。造模后第1和第3d将异体UC-MSCs悬液(1×106个/ml)注入治疗组犬的膝关节腔内,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治疗后3、7、14和28d通过对犬膝关节结构进行活体影像学观察,同时检测犬的体温、血常规、生化指标和炎性因子等指标,并通过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治疗组与模型组的软骨和髌骨表面的恢复情况。核磁共振、B超和X线检查发现,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干细胞治疗组犬的关节积液不断减少,炎症反应减轻,髌骨腹侧骨皮质锯齿状缺损逐渐好转,髌骨腹侧与滑车脊低密度间隙逐渐增加,软骨逐渐新生,且关节周边受损伤的皮肤筋膜及肌肉组织有所改善和恢复,而模型组的关节积液在14d时仍在增加,炎症反应未见减轻,髌骨和软骨的恢复速度慢。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治疗组新生软骨组织比模型组的多,可见突起状的新生组织和排列不规则的新生组织纤维,而模型组的软骨可见许多空泡,未见胶原纤维束;治疗组犬的新生软骨组织厚度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犬体温在试验开始后的前11d高于治疗组,并在第5、6、10d时有显着差异(P<0.05);在试验后第14d,模型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而淋巴细胞数量则显着低于治疗组(P?0.05);在试验7-14d期间,模型组血液中的IL-6、IL-7和TNF-α含量均显着高于治疗组(P<0.05),治疗14d时,模型组与治疗组的IL-6有极显着差异(P?0.01);模型组血液中ALP在7d时极显着高于治疗组,其他生化指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犬UC-MSCs可能通过促进AC增殖来促进骨关节炎损伤软骨与髌骨的修复,改善关节周边组织状况;UC-MSCs能显着抑制关节损伤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的产生来减轻机体发热和炎症反应,同时通过促进机体淋巴细胞和红细胞的产生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和抗感染的能力,通过增加血小板的产生促进血液凝固和伤口愈合。

关欣[8](2018)在《巨核细胞的体外大规模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血小板输注是临床上提升患者血小板数目、阻止大量出血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仅靠志愿者捐献的血小板已经无法满足临床上血小板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利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产生的巨核细胞有望成为捐献来源血小板的替代产品应用于临床,以缓解血小板资源紧张的现状。本课题提出建立一个高效率、大规模生产巨核细胞的平台,获得大量安全有效的巨核细胞供临床患者使用。方法:1.建立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高产量、高纯度产生巨核细胞的培养体系。分离脐带血CD34+细胞,通过比较包含不同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小分子化合物的因子组合刺激CD34+细胞扩增以及定向巨核系分化的效果,确定最佳的因子组合并优化培养时长以实现巨核细胞的体外高效生产。2.实现巨核细胞的大规模生产并对获得的巨核细胞进行特性鉴定。利用2L容积的滚瓶结合旋转培养系统建立巨核细胞中试生产平台。培养末期,利用瑞氏吉姆萨染色对巨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鉴定;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碘化吡啶染色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含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巨核细胞分化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水平。3.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评价巨核细胞的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模型,评价人巨核祖细胞和成熟巨核细胞的体内代谢动力学以及血小板释放能力。动员食蟹猴外周血CD34+细胞并运用建立的培养体系产生食蟹猴巨核祖细胞和成熟巨核细胞,通过注射化疗药物卡铂建立食蟹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并进行巨核祖细胞以及成熟巨核细胞的移植,评价其体内安全性及提升血小板数目的有效性。结果:1.经过多轮筛选及优化,获得了促进CD34+细胞扩增以及巨核系定向分化的最佳因子组合,建立了无血清、无基质成分、不涉及基因操作的“二步法”培养体系,实现了巨核细胞的高产量、高纯度生产。1个脐带血CD34+细胞通过该培养体系体外培养6+7天,可以产生约1.0×104个巨核系细胞(CD41a+和CD42b+细胞的纯度分别为82.4%± 6.1%和73.3%± 8.5%),比之前文献报道的巨核细胞产量高30~650 倍。2.利用滚瓶旋转体系建立的中试生产平台实现了巨核细胞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并且进一步提高巨核细胞的产量约2倍。形态学研究显示,培养获得的成熟巨核细胞胞体巨大,平均直径达到29.1 ±4.6 μm,并且有明显的前血小板丝状结构出现。DNA多倍体含量检测表明,获得的巨核细胞中4倍体占19.63%±1.81%,8倍体占11.13%±1.52%,16倍体及以上占4.00%±0.54%。RT-qPCR研究显示,诱导分化末期GATA-1、FOG-1、NF-E2 以及β-tubulin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在分子水平上证明了巨核细胞的分化和成熟。3.在NOD/SCID小鼠模型中,移植的人巨核祖细胞能够归巢到骨髓并持续产生血小板;移植的成熟巨核细胞大部分在小鼠肺部截留,0.5~3小时(h)荧光信号最强,同时可在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人源血小板,于6~8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食蟹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中,自体移植巨核祖细胞能够提升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并且促进造血系统的恢复;自体或同种异体移植成熟巨核细胞3h后可以在食蟹猴外周血中检测到功能性血小板的产生,持续48h。此外,实验进行及完成后12个月的观察期显示,所有动物健康状况良好,无任何异常及肿瘤的形成,证实“二步法”培养体系产生的巨核细胞具有长期的体内安全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二步法”培养体系和中试规模生产平台能够在体外高产量、高效率地诱导造血干细胞产生功能性巨核细胞,为临床上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闰国伟[9](2013)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化疗、放疗仍然是杀灭肿瘤细胞最有效的手段,随着新的化疗药物的发现、放疗技术的改进,化、放疗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不断提高。理论上化疗、放疗剂量与杀伤肿瘤细胞数量、治疗效果呈线性关系,化、放疗剂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但是,化、放疗的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剂量的增加,从而影响疗效和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对血液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对患者进行化疗、放疗和免疫抑制剂等处理后,将健康供者或患者自体的造血干细胞输注给患者,使造血干细胞在患者体内植活、增殖、分化、成熟,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原发疾病(如血液病、恶性肿瘤等)之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与骨髓移植比较,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以下优点:①采集造血干细胞较简便,供者不需住院、麻醉,易于接受,合并症少。②对于有骨髓转移或骨髓已接受放射治疗造成损害的患者也可以采集造血干细胞。③造血重建比骨髓移植快,植入率高,免疫功能重建早。④短期内可重复分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应用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分离和采集技术的改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逐渐替代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趋势。血细胞分离机单采某种细胞,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各种血细胞比重有差异,设置离心分离条件,在一定的离心力作用下,离心平衡后,各种细胞成分按一定的次序分布在离心容器内,如血浆在最上层,红细胞在最下层,中间分布着各种成分血细胞。在不破坏这种平衡的条件下,通过调整收集界面的设置,相对准确的将所需要的细胞收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PBSC)的密度、大小类似于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 MNC),生物物理学特征与MNC的相似。因此,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PBSC, PBSC主要存在于MNC细胞群体中,CD34+计数与MNC数量呈高度相关性,MNC细胞计数可以间接反映PBSC的数量。目前,临床用于分离单采PBSC的血细胞分离机主要有Fresenius COM. TEC、 COBE Spectra和Fenwal CS3000plus。我们用于采集PBSC的分离机是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移植物中PBSC的数量和质量是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与否最关键因素之一,如何高效地采集到足够数量优质的PBSC,同时避免采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回顾性分析单采PBSC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血细胞分离机的特性,健康供者和自体供者的差异,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旨在优化动员和采集条件,提高采集效率,保证质量,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第一部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健康供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动员方案等对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40例为研究对象,中位年龄33岁(14-52岁),中位身高166cm (137-180cm),中位体重65Kg(43-100Kg)。2.30人予来格司琼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6例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4例予来格司琼联合非格司琼进行动员。2名供者于第3天、11名于第4天、23名于第5天、4名于第6天开始采集。采用血细胞分离机Fresenius COM. TEC (Fresenius公司),选择Auto-MNC采集程序单采,处理血液的全血流速为(30-60) ml/min,以ACD-A液为抗凝剂,处理血量为健康供者总血容量的2-4倍(8880-12600m1),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取混匀后的采集物计数单个核细胞数(MNC)、CD34+细胞数,计算每次单采获得MNC和CD34+细胞的总量。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从40名健康供者均成功采集到足够数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PBMNC),满足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BSCT)的要求,按移植受者体重计,PBMNC (9.77±2.74)×108/kg、CD34+细胞(5.07±6.5)×106/kg。获取PBMNC、CD34+细胞数量与分离前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6,P=0.45),与健康供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不同的动员方案等无相关性。结论三种动员方案均可成功动员CD34+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动员后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单采PBMNC、CD34+细胞的主要因素,采集时机取决于动员后白细胞计数达到30×109/L的时间。第二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供者的要求和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资料完整的健康供者77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41例、单采82次,Fenwal CS-3000plus组36例、单采72次。供者均皮下注射G-CSF (10μg·g-1·d-1)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于动员后第4-6d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2. Fresenius COM. TEC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8595-12402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 Fenwal CS-3000plus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460-1526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供者均以ACD-A血液保养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3.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所得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每个健康供者采集到的PBMNC总数Fresenius COM. TEC (51.10±12.56)×109个,Fenwal CS-3000plus (25.57±10.38)×109个,前者显着高于后者,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采集物中的单个核细胞百分率,Fresenius COM. TEC和Fenwal CS-3000plus分别为(61.99±23.22)%,、(73.71±19.84)%,,前者低于后者,两者比较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分别为(0.52±0.21)%、(0.53±0.31)%,二者采集效率未见明显差异(P=0.91)。二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174,P=0.302>0.05,r=0.093,P=0.093>0.05)。结论对于健康供者,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均能采集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满足临床患者同种异体移植的要求。两者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相当,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与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个核细胞数量高于Fenwal CS-3000plus,但单个核细胞百分率低于后者,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可视、容积随处理循环血量增加而加大。Fenwal CS-3000plus的采集物在采集全过程中不可视,对造血干细胞活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部分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Fenwal CS-3000plus和Fresenius COM. TEC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两者的采集效率、单采质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1.选择2004年-2012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资料完整的血液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Fresenius COM. TEC组22例,其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男性7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1岁。Fenwal CS-3000plus组18名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岁。2. Fresenius COM. TEC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47次,选用Auto-MNC程序,处理循环血量7099-14100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Fenwal CS-3000plus组分离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38次,选用1-special程序,处理血量7614-11711ml,全血流速控制在30-60ml/min。两组患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分离期间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及口服氯化钾溶液,以预防枸橼酸钠中毒及低钾血症,密切观察副反应。单采结束后计算采集物的容积,取混匀的采集物进行白细胞计数、单个核细胞计数、计算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血小板计数以及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计算单采后患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2.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以“中位数±加减四分位数间距(M±PQ)”表示。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2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Fenwal CS-3000plus组采集物的容积固定为50ml, Fresenius COM. TEC分离机采集物的容积为(129±25)m1,前者显着小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二者采集所获得采集物中所含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4.31±6.4、3.87±3.29)×109个、血小板数(138.85±120、227.97±274.04)×109个、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0.59±0.59、0.68±0.22)%、单采后患者(自体供者)血小板下降的百分率(0.22±0.16、0.34±0.29)%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自体造血干细胞,由于其采集物容积固定为50ml,对患者循环血量影响小,单个核细胞密度高,进一步冻存复苏处理更简便等,明显优于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第四部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目的回顾分析供者在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及其原因,评估其安全性、常规预防和处理措施的有效性,进一步改良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安全性。方法以2004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单采术、资料记录完整的供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和频次,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预防和处理措施的作用,对供者的影响。共完成117例239次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单采。供者男58例,女59例,年龄14-67岁,中位年龄41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77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患者40例。54例应用Fenwal 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选用1-special程序;63例应用Fresenius COM. TEC血细胞分离机,选用Auto-MNC程序,全血流速均控制在30-60ml/min.两组供者均以ACD-A液为抗凝剂,全血与与抗凝剂比为(9-10):1。分离单采期间常规给供者间断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部分供者间断口服氯化钾溶液。结果1例次出现肢体发冷;畏寒,无发热1例次;双下肢发麻、抽搐1例次;2例次出现胸闷、心悸、恶心、呕吐;静脉置管手臂发麻1例次。对于出现不良反应者,给予追加静脉推注10%葡萄酸钙、口服氯化钾溶液以及对症治疗等,不良反应症状体征很快消失,均顺利完成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过程,随访未见不良后果。结论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干细胞的过程中,供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很低,不良反应症状体征轻微,常规的预防措施采用得当,能避免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单采过程中严密观察,可早发现、早处理,减轻不良反应的危害,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安全、可行的。

王洋[10](2012)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归巢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在我国,因各种原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比较常见。近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各类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室内装修的复杂化,这类疾病的患者的数量有明显的上升,成为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骨髓衰竭综合征(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 BMFS)是一组源于造血干细胞水平损伤的骨髓衰竭疾病,累及血细胞一系或多系。骨髓衰竭性疾病包括先天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及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是以骨髓衰竭、癌症倾向及先天畸形为表现的一组疾病,可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如范可尼贫血(FA),先天性角化不良(DC),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也可表现为单系细胞减少,如先天性巨核细胞性发育不良血小板减少(CAMT), Diamond-Blackfan贫血(DBA);获得性骨髓衰竭疾病由后天细胞免疫紊乱造血微环境异常、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异常引起,其中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简称再障)最常见。再障是血液系统常见的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多种发病机理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种综合病症,基本病变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免疫功能紊乱,骨髓脂肪化,红髓容量减少,导致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继发严重感染、出血和贫血而危及患者生命。再障成为困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骨髓移植是治疗再障首选措施,但由于受年龄及来源限制,免疫抑制剂和雄激素类药物,存在副作用大复发率高的问题。目前对免疫抑制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亟待探索新的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为中胚层来源的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具有多向分化的潜力,获取方便,易于分离培养和鉴定、旁分泌效应、促进血管生成、免疫调节和免疫耐受功能等优点,因其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干细胞。BMSCs是构成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功能是参与造血干细胞的生存和分化,维持造血微环境,不仅可表达多种造血细胞因子,具有支持造血功能,还具有免疫调节的特性。AA患者的BMSCs存在质和量的异常,其造血支持和免疫调节存在缺陷。BMSCs因具有支持造血及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在骨髓衰竭疾病的细胞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BMSCs本身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且具有可移植性,异基因BMSCs不但可以进入受体体内,而且可在体内较长期存在。BMSCs归巢是指自体的或外源性的BMSCs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穿过内皮细胞定向迁移至靶向组织血管并定植的过程。因其具有多器官归巢、优先定位于受损伤靶器官、参与细胞分化及免疫调节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allo-HSCT后GVHD的预防与治疗、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以及组织工程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目前有关BMSCs在体内存活及归巢的机制尚未明确,已开展的动物实验研究中BMSCs的输注量、途径、移植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导致BMSCs在体内分布不同,严重影响BMSCs的临床应用。但目前有关静脉输注BMSCs在骨髓衰竭模型体内归巢与分布的研究较少,其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在成功分离纯化、传代培养和扩增小鼠BMSCs的基础上,以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模型为基础,观察静脉输注同种异体BMSCs对骨髓衰竭小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并应用亲脂性膜荧光染料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标记BMSCs,探讨BMSCs是否在同基因正常小鼠与骨髓衰竭模型中的归巢及迁移方面存在的差异。本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小鼠BMS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BMSCs对骨髓衰竭模型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BMSCs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分布与归巢研究。第一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目的:分离和培养小鼠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征,为动物实验做准备。方法:取4周龄正常雄性BALB/c小鼠的股骨,无菌状态下冲洗骨髓腔,收集骨髓细胞悬液,接种于塑料培养皿,每3-4天按照1:3进行常规方法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点,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的表面标志,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培养及鉴定。结果:小鼠BMSCs贴壁生长后形态较均一,细胞形态呈成纤维细胞样,P3代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为97.23%,CD44为99.67%,CD90为53.75%,CD105为29.83%;造血系抗原低表达:CD34为4.12%,HLA-DR为5.40%,可向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分化。结论: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可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小鼠BMSCs,分离所得的细胞性状稳定、状态良好,形态学和表型,分化符合BMSCs特点。第二部分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衰竭小鼠的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同种异体BMSCs对骨髓衰竭小鼠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10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A组)、骨髓衰竭模型组(B组)、MSCs治疗组(C组)。采用免疫介导方法建立(60Co γ-射线照射后输入淋巴细胞)骨髓衰竭小鼠模型。BALB/c小鼠经5Gy γ射线照射后,输入5×106个DBA/2小鼠的淋巴结细胞制成骨髓衰竭模型。于第3天将BMSCs经尾静脉输注给C组小鼠,B组经尾静脉仅输注等量的PBS液。小鼠濒死或造模第14天,观察各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外周血血像和骨髓形态学特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CD3+CD4+、CD3+CD8+T细胞的百分率,CD4+/CD8+比值。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上清细胞因子IFN-γ口IL-2的水平。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生长曲线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两两比较采用Bonforroni法,绘制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并对其进行Log 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小鼠濒死或造模第14天C组的白细胞(P=0.022)、血红蛋白(P=0.001)、血小板(P=0.03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P=0.036)与B组相比显着升高。B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1.50±0.47)天,C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20±0.28)天,C组比B组平均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35)。B组小鼠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提示,骨髓活检显示骨髓造血细胞明显减少。C组小鼠外周血涂片和骨髓涂片提示增生相对活跃、可见多个有核细胞。小鼠濒死时或造模第14天时,与A组相比,B组CD3+CD4+百分比、CD3+CD8+百分比、CD4+/CD8+比值显着下降(P<0.001)。与B组相比,C组CD3+CD4+百分比、CD3+CD8+百分比、CD4+/CD8+比值显着升高(P<0.001)。小鼠濒死时或造模第14天时,B组与A组比较,血浆IFN-y和IL-2含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均小0.000);C组与B组比较,IFN-y和IL-2含量明显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1;P=0.036)。结论:通过对受鼠进行放射性核素照射和供鼠淋巴结细胞输注,模型小鼠的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骨髓衰竭的诊断标准。未经治疗的小鼠大部分死亡,血细胞减少和骨髓衰竭。输注BMSCs的小鼠半数存活,生存时间显着延长,血细胞和骨髓有所恢复,CD4+/CD8+比值显着上升,血浆IFN-γ、IL-2显着降低,一般状况改善。表明BMSCs能促进骨髓衰竭小鼠的造血恢复,减轻骨髓衰竭程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活性,对骨髓衰竭有治疗作用。第三部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归巢的研究目的:探讨同种异体BMSCs在骨髓衰竭小鼠和正常小鼠体内归巢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在体外以标记CM-Dil的BMSCs作为实验组,以未标记CM-Dil的BMSCs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细胞生长与增殖情况,MTT法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健康10周龄SPF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A组、对照B组、骨髓衰竭模型A组、骨髓衰竭模型B组,采用免疫介导方法建立(60Co γ-射线照射后输入淋巴细胞)骨髓衰竭小鼠模型。以同基因正常小鼠及免疫介导的骨髓衰竭小鼠为基础,将亲脂性膜荧光染料氯甲基苯甲酰氨(CM-Dil)标记的BMSCs于第3天经尾静脉注射各组小鼠体内。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骨髓制成单个核细胞悬液,应用流式细胞仪检坝CM-DiI阳性标记细胞的分布比例,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供体细胞在各受鼠体内的分布。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应用SPSS13.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结果:体外培养结果显示,两组BMSCs在细胞生长、增殖、分裂以及形态学上均基本相似,在绿色光激发下,CM-Dil发出红色荧光,24小时后细胞标记率为95%,14天后CM-Dil标记的BMSCs荧光仍清晰可见。BMSCs移植后24小时和第7天,骨髓衰竭模型组骨髓中CM-DiI阳性标记细胞均多于对照组(t=-18.597,P<0.001; t=-24.444,P<0.001),对照B组CM-DiI阳性细胞显着多于对照A组(t=-33.538,P<0.001),骨髓衰竭模型B组CM-DiI阳性细胞显着多于骨髓衰竭模型A组(t=-50.994,P<0.001)。结论:BMSCs归巢至骨髓衰竭小鼠骨髓的数量比正常小鼠多,24小时即可归巢至骨髓且第7天在骨髓中含量明显增多,表明BMSCs能通过血液循环归巢至受损骨髓组织内,从而发挥造血支持、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作用。

二、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术血细胞动态变化与治疗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术血细胞动态变化与治疗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
    1.2 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
        1.2.1 CXCL12/CXCR4概述
        1.2.2 CXCL12/CXCR4在生理过程与病理状态中的作用
    1.3 CXCR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3.1 CXCR4在AML细胞向骨髓归巢及定居中的作用
        1.3.2 AM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3.3 CXCR4表达与AM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1.3.4 CXCR4作为AM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4 CXCR4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4.1 CXCR4在ALL病理机制中的作用
        1.4.2 ALL细胞CXCR4的表达与调控
        1.4.3 CXCR4与ALL细胞髓外浸润
        1.4.4 CXCR4在ALL中的预后意义
        1.4.5 CXCR4作为ALL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1.5 CXCL12/CXCR4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研究进展
        1.5.1 阻断CXCR4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1.5.1.1 阻断CXCR4与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2 阻断 CXCR4 与 allo-HCT 供者造血干细胞动员
        1.5.1.3 其他阻断 CXCR4 的动员剂
        1.5.2 阻断CXCR4在allo-HCT预处理中的应用
        1.5.3 阻断CXCR4在allo-HCT后的应用
    1.6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淋巴细胞回输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患者白血病样本与异基因淋巴细胞样本采集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2.2.4 主要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临床患者白血病细胞分离
        2.3.2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PDX)构建
        2.3.3 异基因淋巴细胞分离与回输
        2.3.4 AMD3100皮下注射
        2.3.5 小鼠外周血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
        2.3.6 牺牲小鼠检测各脏器白血病细胞
        2.3.7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本研究3例B-ALL患者临床特征
        2.4.2 患者B-ALL细胞CXCR4表达及其体内动员反应
        2.4.3 ALI来源的正常B细胞在PDX小鼠体内快速消失
        2.4.4 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PDX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4.5 化疗预处理桥接ALI联合AMD3100可有效清除高白血病负荷PDX模型小鼠骨髓白血病细胞
    2.5 讨论
第3章 阻断CXCR4增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细胞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3.2.4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原代白血病小鼠的构建
        3.3.2 小鼠allo-HCT
        3.3.3 AMD3100皮下注射
        3.3.4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3.3.5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3.3.6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Notch1-T-ALL与MLL-AF9-AML细胞CXCR4表达与体内动员反应
        3.4.2 AMD3100增强allo-HCT后GVL效应
        3.4.3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T细胞扩增有关
        3.4.4 AMD3100与allo-HCT后受体小鼠外周血供体CD8+记忆T细胞扩增有关
    3.5 讨论
第4章 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宿主病与供体造血细胞植入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细胞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实验试剂、耗材与仪器
        4.2.4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原代T-ALL种子小鼠的构建
        4.3.2 流式染色检测调节性T细胞
        4.3.3 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4.3.4 AMD3100皮下注射
        4.3.5 小鼠急性与慢性GVHD模型的评估
        4.3.6 小鼠活体骨髓穿刺
        4.3.7 组织病理检测
        4.3.8 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的检测
        4.3.9 受体小鼠各脏器流式检测
        4.3.10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骨髓免疫细胞CXCR4的表达及其对AMD3100的动员反应
        4.4.2 AMD3100对allo-HCT后急性GVHD的影响
        4.4.3 AMD3100对allo-HCT后慢性GVHD的影响
        4.4.4 AMD3100对allo-HCT后供体细胞植入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的学术业绩
致谢

(2)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2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1.3 CD19 靶点
    1.4 自体CAR-T细胞治疗B-ALL
    1.5 供者来源CAR-T细胞治疗B-ALL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入组情况
    3.2 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复发后治疗
    3.4 CAR-T细胞输注情况
    3.5 CAR-T细胞治疗安全性分析
    3.6 CAR-T细胞治疗有效性分析
    3.7 亚组分析
    3.8 CAR-T细胞动力学
    3.9 炎症因子变化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CAR-T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探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4)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造血干细胞移植
        1.1.1 造血干细胞
        1.1.2 骨髓移植
        1.1.3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1.1.4 脐血移植
    1.2 植入前综合征
    1.3 单核细胞
        1.3.1 单核细胞的发育
        1.3.2 单核细胞的分类
        1.3.3 炎症状态单核细胞的招募
        1.3.4 单核细胞与妊娠、先兆子痫
        1.3.5 单核细胞与分娩
    1.4 炎症性细胞因子
        1.4.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4.2 白细胞介素-6
        1.4.3 肿瘤坏死因子-α
        1.4.4 白细胞介素-1β
第2章 引言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临床标本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3.3.2 磁珠分选CD14~+单核细胞
        3.3.3 流式细胞术
        3.3.4 细胞总RNA提取
        3.3.5 逆转录(RT)反应
        3.3.6 PCR反应(RT-PCR)
        3.3.7 琼脂糖凝胶电泳
        3.3.8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9 基因芯片分析
        3.3.10 人外周血血浆的采集
        3.3.11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3.3.12 临床试验
        3.3.13 统计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非血缘脐血移植后重度植入前综合征患者预后不良
    4.2 植入前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显着增多
    4.3 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具有炎症性表型
    4.4 GM-CSF驱动脐血来源单核细胞的炎症性特征
    4.5 植入前综合征患者的单核细胞产生IL-6
    4.6 阻断IL-6可以缓解植入前综合征
    4.7 附录
第5章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一、西医研究进展
        (一)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况
        (二) 病因学
        (三) 分类标准
        (四) 基因突变及预后
        (五) 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关系
        (六) 治疗方法
    二、中医研究进展
        (一) 中药复方治疗AML
        (二) 中药化合物治疗AML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影响荷瘤小鼠血管新生能力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HUVECs的功能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干预的AML细胞上清影响HUVECs功能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四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VEGF165刺激的HUVECs功能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五部分 升麻鳖甲汤加减方抑制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性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6)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犬MSC对皮肤和关节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常用英文缩写词
前言
    1 MSCs的研究进展
        1.1 MSCs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犬MSCs的来源与制备
        1.2.1 骨髓来源MSCs
        1.2.2 脂肪来源MSCs
        1.2.3 胎盘来源MSCs
        1.3 MSCs治疗的优势
    2 MSCs对皮肤创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3 MSCs对骨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3.1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
        3.2 MSCs治疗OA的作用途径
        3.2.1 MSCs通过促进软骨及周边组织的恢复改善OA
        3.2.2 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来改善OA
    4 MSCs对其它一些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5 MSCs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一章 犬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方法
        2.2.1 犬BM-MSCs的制备
        2.2.2 犬UC-MSCs的制备
        2.2.3 不同代数的犬BM-MSCs和 UC-MSCs生长曲线绘制
        2.2.4 犬BM-MSCs和 UC-MSCs的鉴定
    3 结果
        3.1 犬BM-MSCs的生长特性
        3.2 犬UC-MSCs的生长特性
        3.3 第3、6、9 代犬BM-MSCs和 UC-MSCs的增殖情况
        3.4 犬BM-MSCs的鉴定
        3.4.1 犬BM-MSCs可诱导分化成脂细胞
        3.4.2 犬BM-MSCs可诱导分化成骨细胞
        3.4.3 犬BM-MSCs的CD34、CD44 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5 犬UC-MSCs的鉴定
        3.5.1 犬UC-MSCs可诱导分化成成脂细胞和成骨细胞
        3.5.2 犬UC-MSCs的CD34、CD44 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4 讨论
        4.1 BM-MSCs和 UC-MSCs分离方法
        4.2 BM-MSCs和 UC-MSCs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章 犬BM-MSCs移植修复皮肤创伤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手术器械及实验药品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犬BM-MSCs的制备
        2.2.2 犬皮肤创伤模型的建立
        2.2.3 犬BM-MSCs的局部注射治疗
        2.2.4 创口评估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犬局部注射BM-MSCs后创面的观察
        3.2 伤口面积及愈合速度比较
    4 讨论
第三章 三种不同来源MSCs及其外泌体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用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犬AC的制备
        2.2.2 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2.2.3 UC-MSCs来源的外泌体的制备
        2.2.4 三种来源MSCs及 EXO对 AC增殖的影响
        2.2.5 UC-MSCs来源的外泌体与非外泌体部分对软骨细胞增殖影响
    3 结果
        3.1 AC的生长特性
        3.2 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3.3 三种来源MSCs及两种不同来源EXO对 AC增殖的影响
        3.4 UC-MSC来源的EXO与 EXOCM对软骨细胞增殖影响
    4 讨论
        4.1 MSCs能显着促进AC的增殖
        4.2 MSCs的外泌体及非外泌体部分均能促进AC的增殖
第四章 犬UC-MSCs移植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疗效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犬UC-MSCs的制备
        2.2.2 犬OA模型的建立
        2.2.3 膝关节腔内注射UC-MSCs治疗OA
        2.2.4 体温检测
        2.2.5 采血
        2.2.6 MRI、B超、X线等影像学方法观察试验犬患肢情况
        2.2.7 病理学组织观察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饮食及运动情况
        3.2 体温变化情况
        3.3 血常规检测结果
        3.4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3.5 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3.6 MRI检查结果
        3.7 B超检查结果
        3.8 X线检查结果
        3.9 病理学组织观察
        3.9.1 膝关节组织的肉眼观察
        3.9.2 石蜡切片对比观察新生软骨组织
        3.9.3 扫描电镜观察软骨和髌骨组织结果
    4 讨论
        4.1 UC-MSC能通过促进软骨修复治疗OA
        4.2 UC-MSC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OA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巨核细胞的体外大规模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D3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高效产生巨核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人脐带血标本采集
        2.2 脐带血CD34~+细胞分离与提取
        2.3 第一阶段:CD34~+细胞体外扩增培养
        2.4 第二阶段:巨核细胞诱导分化及成熟
        2.5 培养时长优化
        2.6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培养第一阶段: CD34~+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扩增
        3.2 培养第二阶段:巨核细胞诱导分化及成熟
        3.3 确定最佳培养时长
        3.4 巨核细胞的产率计算
    4、讨论
第二部分 巨核细胞中试规模生产平台的建立及细胞特性的体外鉴定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巨核细胞中试规模培养
        2.2 瑞氏-吉姆萨染色
        2.3 多倍体含量检测
        2.4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5 总RNA提取
        2.6 cDNA合成
        2.7 qPCR检测
        2.8 成熟巨核细胞储存
        2.9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巨核细胞中试规模生产平台的建立
        3.2 细胞形态观察及鉴定
        3.3 巨核细胞DNA多倍体含量检测
        3.4 巨核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
        3.5 巨核细胞储存稳定性研究
    4、讨论
第三部分 巨核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2.1 巨核祖细胞移植NOD/SCID小鼠
        2.2 成熟巨核细胞移植NOD/SCID小鼠
        2.3 食蟹猴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员与分离
        2.4 诱导分化食蟹猴巨核细胞
        2.5 食蟹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建立
        2.6 食蟹猴巨核祖细胞的自体移植
        2.7 食蟹猴成熟巨核细胞的自体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
        2.8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人巨核祖细胞在小鼠模型中生成血小板和重构造血系统的研究
        3.2 人成熟巨核细胞在小鼠模型中的血小板释放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
        3.3 食蟹猴骨髓抑制性血小板减少症模型的建立
        3.4 食蟹猴巨核祖细胞自体移植促进造血恢复的研究
        3.5 食蟹猴成熟巨核细胞自体和同种异体移植提升血小板数目的研究
        3.6 巨核细胞在小鼠和食蟹猴模型中的安全性评价
    4、讨论
全文总结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其他课题-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其他课题-2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名词及缩写
简历
致谢

(9)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比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分离采集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致谢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归巢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和生物学特性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骨髓衰竭模型造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归巢研究
    前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稿证明

四、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术血细胞动态变化与治疗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阻断CXCR4对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影响的研究[D]. 苏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2]供者来源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CD19+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王筱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脐血移植植入前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D]. 金林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9)
  • [5]升麻鳖甲汤加减方通过PI3K/AKT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王梦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走罐治疗慢性腰背痛的疗效及促进组织再生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 舒曼.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7]犬MSC对皮肤和关节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贝莹.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8]巨核细胞的体外大规模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D]. 关欣.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9]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研究[D]. 闰国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骨髓衰竭小鼠体内的归巢及疗效观察[D]. 王洋.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自体造血干细胞体内迁移的血细胞动态变化及治疗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