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吸附论文_梁剑滔,卢鹏澄,寇卓瑶,赵丹,吴宏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吸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面,电场,粘土,矿物,活性,锰矿,离子。

界面吸附论文文献综述

梁剑滔,卢鹏澄,寇卓瑶,赵丹,吴宏海[1](2019)在《黏土矿物界面吸附Fe(Ⅱ)耦合对邻硝基苯酚还原转化的增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考查了Fe(Ⅱ)分别与高岭石、蒙脱石结合的界面结合系统对邻硝基苯酚(简称2-NP)的还原转化作用。研究表明,矿物表面结合态Fe(Ⅱ)能够有效提高2-NP的还原转化速率,2-NP的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而且速率常数(k)随溶液p H值、亚铁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反应温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当温度25℃,p H值6. 7,Fe(Ⅱ)和2-NP初始浓度分别为3. 0 mmol/L、0. 022 mmol/L,以及黏土的投加量为4. 0 g/L时,Fe(Ⅱ)/高岭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率在4. 0 h内可达到100%。同样,p H值从6. 0升高至7. 3时,Fe(Ⅱ)/蒙脱石系统对2-NP的还原转化也显着增强;但在较低p H值和较低初始Fe(Ⅱ)浓度时,蒙脱石对Fe(Ⅱ)的还原催化性能不如高岭石,可归因于蒙脱石具有较高的离子交换性能。因此,Fe(Ⅱ)在上述两种矿物上吸附形态的差异是导致该系统对2-NP还原转化出现不同效应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苏梦可,刘洪林[2](2019)在《液相界面拉曼分析中的分子吸附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表面与待测分子间的亲和性会影响待测分子在纳米间隙(即等离激元热点)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增强效果。比如,由于缺乏能与贵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有效官能团,多环芳烃等非吸附性分子的定量和灵敏SERS检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促使此类分子足够接近贵金属表面,一直是SERS分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液相界面稠密纳米阵列,比固相表面粗糙金属结构和溶液随机颗粒聚集体,更具可调谐性、自有序性、多相可及性等优势;而液相界面的分子物种吸附行为和富集规律,与SERS近场效应的信号增强密切相关,是液相界面拉曼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发现,0.1 ppm苯并芘分子在氯仿/水界面纳米阵列(PML)上产生的SERS信号,比10 ppm苯并芘在传统固相衬底表面纳米阵列上产生的SERS信号强10倍以上,克服了苯并芘分子与金属表面亲和性对SERS增强的限制。有趣的是,UV-Vis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对苯并芘分子并没有吸附或富集行为。同时,我们研究了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在液相界面纳米阵列上的SERS信号变化规律,区分了不同吸附性分子SERS增强机理。在多重检测中,发现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非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均可产生竞争性的SERS信号强度变化。电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产生了双相可及的非对称性热点,其中氯仿相的电场增强强度大于水相。我们推测双相可及热点的产生和氯仿提供的疏水环境是成功检测四种常见多环芳烃(苯并芘、芘、蒽和菲)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它们的检出限均达到10 ppb,符合国家标准。目前,我们小组利用PML-SERS技术,已成功实现多种植物和动物油脂中一种或两种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分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油界面纳米阵列的构建、机理和应用为高效实用化SERS技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这些跨越液-液界面的多通道传感和微尺度反应动力学跟踪等应用,表明此类软界面可应用于合成化学、纳米技术、环境与工业安全等与多液体系统相关的广泛领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3](2019)在《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脂肪酸(R-COOH, R=C_(n-1)H_(2n-1), n=8、12、16)、N, N-二甲基-1, 3-丙二胺和氯丙醇为初始原料,一锅法成功合成系列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DQ-8、ADQ-12、ADQ-16),并对其气/液界面吸附行为、抗菌性能(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聚集行为和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cmc)趋于降低,Krafft点逐渐升高;Г_(max)和A_(min)值没有明显变化,这可能是因为Г_(max)和A_(min)值由水化亲水基团尺寸和分子间典型斥力决定,而不是疏水链长度。动态表面吸附表明随着浓度的增大,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越短。相比于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ADQ-n达到平衡表面张力所需时间更长。ADQ-12相比ADQ-8和ADQ-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更优异的抑菌活性。ADQ-n的7 d生物降解度≥98%,表现出优良的生物降解特性。(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品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李沁谊,杨刚[4](2019)在《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离子在土壤矿物颗粒表面的竞争吸附一直是土壤学界以及界面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过去,在对蒙脱石表面的阳离子的竞争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为二价离子的Pb~(2+),Cd~(2+)同时存在时,蒙脱石表面对Pb~(2+)的选择性增强,而Pb~(2+)的存在抑制了Cd~(2+)在蒙脱石表面的吸附;而Pb~(2+)和Cs~+同时存在时,蒙脱石对Pb~(2+)的选择性降低,Cs~+的选择性增强。蒙脱石是一种在土壤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八面体取代矿物,但另一些矿物的表面带电是来自于四面体层的同晶取代,这种结构的不同会导致界面上发生什么不同的效应,而这个效应又将如何影响到矿物表面对离子的吸附还并不清楚。矿物的结构对于离子吸附的影响机制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多争议,例如虽然高岭石和云母都作为四面体层取代的矿物,但其对于单一离子体系的吸附选择性的趋势却不相同。云母作为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四面体层取代矿物,且由于其表面十分规整的结构特性在界面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类材料。因此,本文将云母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方法对在不同表面电荷量的云母表面混合离子的竞争吸附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电场下(0.32C/m~2):1.不同离子混合体系中的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都分别发生了内圈吸附,混合体系中半径较小的离子如,Na~+,Cs~+,Cd~(2+)出现在距离表面更近的位置;2.对于Pb~(2+),分别在和Cd~(2+),Na~+和Cs~+的共存体系中,不同一价离子和二价离子对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的影响几乎相同,叁种体系比较,Pb~(2+)的吸附量在不同电荷比例的混合条件下的变化近乎相等;但在Pb~(2+)存在时,Cs~+的吸附量明显低于Na~+的吸附量;而Cd~(2+)的吸附量约为一价离子的一半。而低电场时(0.08 C/m~2),1.单一离子体系下Na~+和Cs~+出现少量内圈吸附,而Pb~(2+)和Cd~(2+)均未出现内圈吸附;2.在混合离子体系中,少量一价离子(Na~+,Cs~+)存在时,将促进Pb~(2+)在云母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王昭,苟文贤,李伟[5](2019)在《应用EXAFS研究Zn同位素在水钠锰矿及钙锰矿/水界面的吸附分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活动的影响,大量重金属元素(如Zn等)被排放到环境中,土壤质量受到严重破坏。Zn作为一种生命所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适量的Zn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而过量的Zn则具有毒性,研究Z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显得尤为重要。铁锰结核其中的锰矿物相由于其结构高度的缺陷性及氧化还原特性,具有非常高的表面活性,并且其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因此其强烈影响重金属元素Zn的迁移性及生物有效性。近些年来随着MC-ICP-MS的技术的发展使得精确测量样品中Zn同位素组成成为可能,随之发展起来的Zn稳定同位素技术可以帮助示踪和量化各种源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本文选取水钠锰矿及钙锰矿分别作为层状锰氧化物和隧道锰氧化物代表矿物,研究Zn同位素在其表界面的吸附分馏行为及其微观机制。宏观实验结果表明,Zn在钙锰矿表面吸附随pH的增加而增加,在低pH条件下(ie.,pH <6)钙锰矿会发生溶解,并且其吸附受离子强度影响较大;而对于水钠锰矿,其结构在整个pH边范围内(3 <pH <9)稳定,且受离子强度影响小。同位素结果表明,Zn同位素在水钠锰矿和钙锰矿表面的分馏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在水钠锰矿表面,Zn同位素分馏随pH变化明显:在低pH条件下吸附相明显富集轻Zn同位素,而在高pH条件下分馏不明显;而对于钙锰矿样品,Zn同位素在整个pH边范围内分馏均不明显。EXAFS结果表明,Zn在钙锰矿表面以外圈吸附为主,相较于水溶态Zn其结构无明显变化;而在水钠锰矿表面Zn则会形成类似于黑锌锰矿的六配位结构,相较于水溶液态其键长增大。传统稳定同位素分馏假说认为: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时,重的同位素倾向于富集在键强较强的物相中。一般而言键长越短,键强越强。综上,我们认为Zn同位素在钙锰矿表面以外圈络合为主,无明显分馏产生;而Zn在水钠锰矿表面生成黑锌锰矿类似物,键长变大,导致固相富集轻Zn同位素。本文将Zn同位素在不同锰矿界面产生差异性分馏的现象与Zn表面络合微观结构联系起来,为我们解释Zn同位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配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杨森,杨刚[6](2019)在《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的吸附/解吸是发生在粘土矿物/水界面基础而又普遍的过程之一。离子吸附性能是衡量土壤矿物性能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也与土壤中众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息息相关。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和团聚、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深入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阐明土壤中真实的离子吸附行为及特性,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分子尺度上研究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及竞争机制,进一步分析了电解质组成、电场强度和表面电荷位置对离子吸附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不同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Na~+和Cs~+离子对于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影响了两者的吸附稳定性和吸附数量,且两者在贝得石表面会表现出显着的Na~+> Cs~+选择性序列;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序列,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Na~+>Pb~(2+)序列;此外,Pb~(2+)离子的存在抑制了Ca~(2+)的吸附,而共存的Ca~(2+)离子抑制了Pb~(2+)离子的内圈吸附,促进了Pb~(2+)离子的外圈吸附,它们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Pb~(2+)> Ca~(2+)的选择性序列,且在较高的电场强度下选择性序列更明显。显然,矿物表面电场的存在会使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更加有利,其吸附选择性也会更加显着,双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也表明表面电场是粘土体系严重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根本原因。同时,我们将贝得石/溶液界面双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与蒙脱石/溶液界面比较,结果表明受表面电荷位置的影响,四面体发生同晶替代的贝得石会显着提高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稳定性,而且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共吸附会表现出更加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实验结果对于理解真实土壤体系中混合离子的吸附行为以及重金属及放射性离子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杨森,杨刚[7](2019)在《粘土矿物表面电场对界面离子吸附行为的重要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吸附与交换是土壤中重要而又基础的过程之一。离子吸附性能是衡量土壤矿物性能一个关键性指标,也与土壤中众多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息息相关。粘土/溶液界面的吸附不仅深刻影响着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系统中的迁移和运输。因此,研究粘土/溶液界面的离子吸附行为与机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土壤矿物质的吸附等各方面性能,同时对于治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粘土矿物一般都具有大量的表面电荷。我们对单种离子界面吸附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粘土矿物表面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离子吸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种离子在不同粘土矿物/溶液界面的吸附研究结果均表明离子的数量和强度随着表面电场的提高而得到显着提升,但是不同粘土矿物上的离子吸附的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在高岭石表面,所有电场强度下离子吸附均为极化作用所支配;而在云母表面,低电场和高电场的离子吸附行为分别由水合作用和极化作用所支配。此外,在高电场时,重金属离子发生显着的内圈吸附,且吸附强度超过碱金属离子,这表明表面电场是造成重金属污染的根本原因。在真实的土壤溶液中,多种金属离子会共存并发生共吸附和交换等过程。我们研究了多种双金属离子在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发现双金属离子的共吸附行为存在普遍的规律,即金属离子的吸附模式不会受共离子的影响,但其吸附数量和吸附稳定性会明显受到影响。不过,不同的双离子体系也存在着不同的吸附特性:共存促进了Pb~(2+)离子的吸附但抑制了Cd~(2+)离子的吸附;Cs~+离子的存在抑制了Pb~(2+)离子的吸附,而共存的Pb~(2+)离子抑制了Cs~+离子的吸附;Pb~(2+)离子和Na~+离子共存于同一体系促进了彼此的吸附;K~+离子和Cs~+离子在对矿物表面吸附位点的竞争过程中Cs~+离子更占优势,等等。我们进一步改变了表面电荷的位置,发现不同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但是与蒙脱石/溶液界面的共吸附结果有着显着的区别,并且双金属离子表现出明显的竞争性吸附行为,如Pb~(2+)和Na~+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表现为此消彼长的趋势,且电场强度显着影响了两者的吸附序列,在高电场条件下为明显的Pb~(2+)>Na~+序列,而在低电场条件下为Pb~(2+)Na~+序列,等等。双金属离子吸附结果也表明了表面电场是粘土体系严重受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谷培科,杨森,李沁谊,杨刚[8](2019)在《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土矿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物质,离子在粘土矿物表面的吸附在土壤矿物的溶解、表面沉淀、离子交换和催化反应性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营养元素的吸收以及水分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因此,离子吸附是土壤学、环境化学以及胶体界面化学等诸多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离子吸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是其吸附机制和影响因素却相当复杂:不同的离子很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吸附行为,矿物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强度以及阴离子类型都会严重影响和改变离子的吸附行为。本文将运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在分子尺度研究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进一步阐明浓度、离子类型(K~+、Cs~+、Na~+、Pb~(2+)、Ca~(2+))电场强度、电荷分布和阴离子类型(Cl~-、OH~-)对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电解质浓度的改变能够明显的改变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数量,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表现出相当不同的吸附行为,同时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受电场强度、电荷分布和阴离子类型的影响很大。具体实验结果表现为:(1)浓度: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发生内圈吸附和外圈吸附,其吸附数量随着电解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2)离子类型:不同金属离子在贝得石/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有明显的差异,内圈吸附离子和外圈吸附离子表现出明显的离子特异性。(3)电场强度:表面电场增强极大提升了金属离子的吸附数量,尤其是内圈吸附数量,并且外圈金属离子吸附位置也逐渐向矿物表面靠近,说明电场强度增强,矿物表面对金属离子的作用力随之增强。(4)电荷分布:与蒙脱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行为比较分析,在蒙脱石表面同时出现内外圈吸附离子会因电荷分布的改变在贝得石表面形成显着的内圈吸附,可以看出电荷分布控制金属离子的吸附,并进一步影响着离子的吸附类型和数量。(5)阴离子类型:OH~-离子相对Cl~-离子,更加有利于金属离子在贝得石表面的吸附。(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刘战朋[9](2019)在《甜菜果胶结构-乳化性关系及油水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菜果胶与苹果、橘皮果胶相比具有较高含量的蛋白质、阿魏酸与乙酰基团,具有较好的乳化特性。本文通过顺序提取甜菜果胶,探究果胶油水界面吸附行为,评价分子中各组分对乳化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顺序提取甜菜果胶:对甜菜粕依次用0.5%草酸铵提取2次(OEP1,OEP2)、pH=1.5硫酸溶液提取4次(AEP1-AEP4),研究所得果胶的分子结构与乳化特性。研究发现,酸法提取果胶与螯合剂提取果胶蛋白质、阿魏酸含量与氨基酸的组成有显着差异;OEP1样品中疏水性蛋白质、阿魏酸等组分较少,乳液的稳定性较差,而AEP1-AEP4能够很好的稳定乳液体系。特别是AEP2-4浓度为1.5%时,乳液在30°C条件下放置28天粒径无显着变化,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溶剂和方式能够影响所得果胶的组成和结构,影响果胶在界面上的吸附行为。2、甜菜果胶吸附行为的研究:选取AEP1、AEP3(由于AEP2-4乳化效果差别不显着,选取AEP3为样品果胶,进行深入研究)、甜菜粕用硫酸连续提取3h所得果胶(AEP3h)及商品果胶C-SBP为研究对象,探究果胶吸附行为。对比四种果胶溶液(1.5%w/w)动态吸附,发现AEP3h的吸附速度最快并能够达到最低的界面张力,C-SBP的吸附速度最慢;但AEP3h果胶制备乳液稳定性较差,AEP3、C-SBP果胶样品制备乳液稳定性较好;在含有1.5%的果胶乳液体系中,AEP1、AEP3、AEP3h及C-SBP吸附在油滴界面上的果胶浓度分别为1.49、1.55、1.66、2.94 mg/m~2;吸附的阿魏酸浓度分别为5.15、7.90、5.95、11.62μg/m~2;吸附蛋白质浓度分别为0.08、0.08、0.08、0.06 mg/m~2。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果胶吸附行的因素与果胶的分子结构有关,糖蛋白结构更能够稳固的吸附在油滴表面,保持乳液油滴的稳定。3、油滴界面吸附果胶的制备与结构研究:从乳液体系(含0.5%W-SBP w/w)中分离制备出易吸附果胶组分(A-SBP)与不易吸附果胶组分(N-SBP)。研究发现A-SBP蛋白质含量为11%,此外A-SBP还含有较高的中性糖、阿魏酸与最大的分子量;果胶(Ara+Gal)与Rha的摩尔比分别为2.69(A-SBP),2.98(W-SBP)和3.37(N-SBP),因此A-SBP有最适于乳化特性的侧链长度;W-SBP与A-SBP的氨基酸组成相同,但A-SBP中疏水性氨基酸占比更高;原子力显微镜的形态学研究发现A-SBP多呈现蝌蚪状和短棒状,而N-SBP多呈现线状和球状;N-SBP的乳化特性较差,A-SBP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蛋白质、阿魏酸的含量、分子量、RG-I链长度与氨基酸组成影响果胶的乳化特性。4、阿魏酸与甜菜果胶在水包油乳液体系的协同乳化:分别选取甜菜果胶、苹果、橘皮为研究对象,研究果胶与阿魏酸混合溶液的乳化特性。阿魏酸果胶混合水溶液的荧光光谱研究表明阿魏酸与果胶之间存在疏水性相互作用力;当果胶(0.5%w/w)溶液中加入阿魏酸,能够显着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含有0.2%阿魏酸的乳液体系中,阿魏酸在油滴界面上的吸附量分别为6.44 mg/m~2(AP),8.04mg/m~2(CP)和0.67 mg/m~2(SBP);添加阿魏酸能够显着提高乳液在高温条件下的稳定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阿魏酸能够显着提高果胶的乳化活性与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何明靖,杨志豪,魏世强[10](2019)在《5种典型有机磷酸酯在水-土壤界面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模拟5种典型有机磷酸酯(OPEs)在水-土壤界面吸附过程,建立了3种土壤对OPEs的等温吸附方程,并探讨了不同的温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OPEs单体均能在吸附进行12 h后达到吸附平衡; 5种单体均能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决定系数R2范围为0. 963~0. 995;相关性分析表明,结构相似单体的平衡分配系数(Kd)值具有显着相关性(P <0. 05),说明表明除了理化性质,分子结构也是影响Kd值的因素之一.温度和DOC对吸附影响的研究表明,温度对本研究中的5种单体的Kd值影响较为显着,随着温度升高,Kd值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磷酸叁(2-丁氧基乙基)酯(TBEP)和磷酸叁(1,3-二氯-1-丙基)酯(TDCP)的Kd值是受DOC影响最为显着的两类单体,均表现出先迅速降低然后再升高的趋势,而其他几种OPEs单体的Kd值随着DOC的增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增高或减少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界面吸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金属表面与待测分子间的亲和性会影响待测分子在纳米间隙(即等离激元热点)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增强效果。比如,由于缺乏能与贵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有效官能团,多环芳烃等非吸附性分子的定量和灵敏SERS检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促使此类分子足够接近贵金属表面,一直是SERS分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液相界面稠密纳米阵列,比固相表面粗糙金属结构和溶液随机颗粒聚集体,更具可调谐性、自有序性、多相可及性等优势;而液相界面的分子物种吸附行为和富集规律,与SERS近场效应的信号增强密切相关,是液相界面拉曼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发现,0.1 ppm苯并芘分子在氯仿/水界面纳米阵列(PML)上产生的SERS信号,比10 ppm苯并芘在传统固相衬底表面纳米阵列上产生的SERS信号强10倍以上,克服了苯并芘分子与金属表面亲和性对SERS增强的限制。有趣的是,UV-Vis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对苯并芘分子并没有吸附或富集行为。同时,我们研究了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在液相界面纳米阵列上的SERS信号变化规律,区分了不同吸附性分子SERS增强机理。在多重检测中,发现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非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均可产生竞争性的SERS信号强度变化。电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产生了双相可及的非对称性热点,其中氯仿相的电场增强强度大于水相。我们推测双相可及热点的产生和氯仿提供的疏水环境是成功检测四种常见多环芳烃(苯并芘、芘、蒽和菲)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它们的检出限均达到10 ppb,符合国家标准。目前,我们小组利用PML-SERS技术,已成功实现多种植物和动物油脂中一种或两种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分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油界面纳米阵列的构建、机理和应用为高效实用化SERS技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这些跨越液-液界面的多通道传感和微尺度反应动力学跟踪等应用,表明此类软界面可应用于合成化学、纳米技术、环境与工业安全等与多液体系统相关的广泛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吸附论文参考文献

[1].梁剑滔,卢鹏澄,寇卓瑶,赵丹,吴宏海.黏土矿物界面吸附Fe(Ⅱ)耦合对邻硝基苯酚还原转化的增强机理研究[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9

[2].苏梦可,刘洪林.液相界面拉曼分析中的分子吸附问题初探[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3].王亚魁,耿涛,姜亚洁,鞠洪斌,苏耿.新型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和生物活性[J].日用化学品科学.2019

[4].李沁谊,杨刚.分子动力学研究混合离子在云母/溶液界面的吸附行为及机理[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5].王昭,苟文贤,李伟.应用EXAFS研究Zn同位素在水钠锰矿及钙锰矿/水界面的吸附分馏机理[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6].杨森,杨刚.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共吸附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杨森,杨刚.粘土矿物表面电场对界面离子吸附行为的重要调节作用[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8].谷培科,杨森,李沁谊,杨刚.贝得石/溶液界面金属离子吸附机制及影响因素的分子动力学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9].刘战朋.甜菜果胶结构-乳化性关系及油水界面吸附行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何明靖,杨志豪,魏世强.5种典型有机磷酸酯在水-土壤界面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在不同波长和光功率密度照射下的不同...按1:1分别与(a)戊烷、(b)癸烷...双电层电容器原理图铜2.12Cu2Ofilm铜基体上Cu2mmorphol...未改性(a)与改性(b)蒙脱石固体颗...木质素羧酸钠溶液行为对其在疏水性固...

标签:;  ;  ;  ;  ;  ;  ;  

界面吸附论文_梁剑滔,卢鹏澄,寇卓瑶,赵丹,吴宏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