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北太平,盐度,副热带,低位,厄尔尼诺,逆流,尺度。
北太平洋论文文献综述
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1](2020)在《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 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 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 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王茹,李海艳,孟雷[2](2019)在《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科研工作者对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的中尺度现象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对两区域中尺度涡进行统一比较分析的工作较少。因此,本文利用11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分别对这两个区域的中尺度现象特征及其能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两区域的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在分布、振幅、能量和寿命上均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动能谱分析和能量串级讨论发现:两区域的动能谱密度虽均集中在2×10~(-3)~4×10~(-3)周/km的波数域上,但黑潮延伸体区域大部分涡旋信号分布在经向上,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主要分布在纬向上,这可能与两区域中尺度涡能量来源的不同有关。由于两区域在2×10~(-3)~3×10~(-3)周/km的波数域上动能转移项以负值为主,这说明两区域在此波数域上均存在能量源,并且发生能量逆向串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贾村,靖春生[3](2019)在《我国在中北太平洋布放深海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搭乘“向阳红03”科考船执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2019年中北太平洋海洋环境水体综合调查夏季航次任务期间,在中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一套我国自主研发和管理的多要素综合深海浮标,填补了我国在中北太(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10-25)
李轶斐,孙永明,陈燕珍,牛福新,李希彬[4](2019)在《西太平洋暖池SST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位置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9年8月至2018年8月的卫星实测资料,从最大相关的空间位置分布和对应的滞后时间出发,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面温度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纬度位置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0°~20°N,110°~150°E)海表面温度与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纬度位置呈正相位相关,相关的超前时间大约为3个月。研究推测,在年际尺度上的影响过程为: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暖池的海面降温,其上层对流活动减弱,因而由此地上升的局地Hadley环流携带的潜热减少,导致转化的动能减少,北向运动时路径缩短,其下沉支(即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发生南移。拉尼娜发生时,伴随的现象相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萧野[5](2019)在《千斤重“蛋”却濒临绝种 北太平洋露脊鲸:海洋太吵 对象难找》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海域中生活着体型庞大的北太平洋露脊鲸,但这种庞然大物却命运多舛,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它们因油脂丰厚曾被捕鲸者觊觎,由于游行速度缓慢、常在海岸附近活动,被视为"最容易捕猎的鲸鱼",而且长期以来,还遭遇船只撞击以及商业捕鱼设备的致命缠绕等厄运,加上自身繁殖速度不快,它们已经成为须鲸家族里濒临灭绝的动物。(本文来源于《环境与生活》期刊2019年10期)
汤博,侯一筠,殷玉齐,胡珀[6](2019)在《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中尺度涡旋的统计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卫星高度计得到的全球非线性中尺度涡旋数据集,分析了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Subtropical Countercurrent.STCC)区域中尺度涡旋的统计特征,包括其基本特征、空间分布、传播特征、季节和年际变化;给出了该区域涡旋振幅、半径、旋转速度和罗斯贝数的分布直方图,并利用瑞利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对其进行了拟合。结果显示,涡旋振幅、半径、旋转速度和罗斯贝数的直方图很好地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此外,通过与北太平洋中涡旋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STCC区中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效果更好。本研究提高了对STCC区域中尺度涡旋统计特征的认识,明确了其与大洋中涡旋的区别;通过对数正态分布对涡旋特征的拟合,清晰地体现出了其分布规律,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观测数据的依赖,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判断和预测涡旋特征的变化,同时为数值模式中涡旋的参数化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9年05期)
赵霞,杨光[7](2019)在《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重现(再现)是中高纬度大尺度海表温度重要的持续性特征,是热带外海洋特有的现象。北太平洋大气环流也存在这一现象,它可能会强迫产生这一海域海温的冬季重现。本文利用IPCC20C3M耦合模式资料,评估了耦合模式模拟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能力。北太平洋海温冬季重现的空间范围是海盆尺度的,中部重现时间比其周围晚。大气环流场的冬季重现主要是在北太平洋中部,它与海温冬季重现关系密切。大多数IPCC耦合模式基本上可以模拟出太平洋海温大范围的冬季重现现象。与重现范围的模拟相比,耦合模式对重现时间地理差异的模拟都比较差。各模式对大气环流冬季重现时空分布特征的模拟较差,大部分模式未能模拟出大气环流场中主要的重现区域。而且,大气环流冬季重现对海温重现的可能影响并没有体现在这些耦合模式中。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大气冬季重现的模拟还有待改善。(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花传祥,朱清澄,许巍,宋利明,李非[8](2019)在《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太平洋秋刀鱼(Cololabis saira)是中国重要的远洋渔业鱼种,被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列为优先管理的种类之一。本文回顾和概述了秋刀鱼生活史、种群动力、资源渔场和栖息地适宜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和展望了秋刀鱼生长生物学、繁殖生物学、洄游、资源波动和栖息地适宜性等研究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建议包括:基于耳石微化学信息和最适环境参数的时空分布变动,探索秋刀鱼潜在的洄游路径和模式;建立繁殖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分析海洋–气候对秋刀鱼补充群体潜在栖息地的影响;建立秋刀鱼集群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开发秋刀鱼渔场渔情速报系统。本文的概述和分析旨在为秋刀鱼渔业资源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新蕾[9](2019)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面风场的研究主要包括风速和风向,风向和风速是短期天气预报、及时发布天气警报、收集气候资料的一个关键参数,是研究海洋和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多种卫星的风场数据,将它们与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的数据融合,得到多源风场融合结果,分析北太平洋洋面风场时空变化特征。针对2013年台风“海燕”,进行海面风场变化情况分析。首先,深入了解不同融合算法的优缺点,选取运算量较小,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不高的时空权重插值法。将2008年~2017年间10年的多源微波传感器的日均风场数据和ERA-Interim再分析风场数据融合,得到连续的海面风场结果。原单一卫星数据轨道之间缺少数据,通过融合其它数据使得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根据国家资料浮标中心在2008~2017间的89个浮标的实测数据,对多源风场融合结果进行精度评价,融合结果的风速均方根误差为2.19m/s,相关系数为0.8232;风向的均方根误差为43.4°,相关系数为0.8574。其次,根据日均风场结果融合得到12个月的平均风场结果,根据风场特征,对北太平洋洋面风场进行季节特征分析,得到不同季节风场的特点。并且,对2008~2017年120个月的多源风场融合结果使用EOF进行时空分析,分析,得到北太平洋风场时空变化特征,呈现出以1年和半年为周期的波动。最后,探讨2013年11月北太平洋的台风“海燕”过程前后的风场变化,台风经过时,海面风场变化较大;台风过后,海面风场不能很快恢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子祎[10](2019)在《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团的生成和输送及其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团的生成和输送对气候的影响,本文利用SODA2.2.4海洋再分析资料,给出了 1871-2008年间的北太平洋年均潜沉率分布特征,分析了该数据下北太平洋低位涡水团的分布特征,特别是揭示了北太平洋热带外区域大范围浅层低位涡水团的存在,研究了该低位涡水团以及东部模态水向热带的输送及其对热带次表层海洋温度场的影响过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采用已有的年均潜沉率计算方法,重现北太平洋潜沉率气候态分布时,发现了热带外地区存在着未被揭示的潜沉率大值区,该区域位于11°-17° N,150° E-180°范围内。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这一新发现的潜沉大值区域的主要产生成因是在新的观测手段和数值模拟中发现并证实了南向边界流和深混合层分布所导致的强潜沉水平输送,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内的显着潜沉过程。此外,该潜沉区域内的浅层海洋存在大范围的低位势涡度水团,本文中将其命名为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与其它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团有着显着的不同特性,作为北太平洋距离赤道最近的大范围低位势涡度水团,其温度最高且位势密度最小,整体呈现扁平状结构,体积为北太平洋已有四个低位涡水团中第二大。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在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均存在明显变化。季节上,3-5月的深冬至初夏时节为其体积最大时间,且具有7年和20年的显着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此外,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是四个低位涡水团中长期趋势变化最显着的水团,具有明显的体积增加趋势。通过拉格朗日水团追踪方法证明,已有的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团中可以输送到并影响热带太平洋的仅有东部低位涡水团和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研究明确了北太平洋东部低位涡水团的两个向赤道输运路径分别为“中部路径”和“西部路径”;而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则可以通过“西太平洋路径”和“东太平洋路径”向热带太平洋输送。具体的水团追踪表明,东部低位涡水团通过“中部路径”和“西部路径”将海温异常输送至热带太平洋次表层,输送周期约为7年。而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所伴随的海温异常输送到热带太平洋的次表层则只需要大约3年。通过年均潜沉率指数可以将不同的低位涡水团生成区内的年平均潜沉过程分为强、弱潜沉年份。在东部低位涡水团潜沉较强(弱)年份,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表现为西暖东冷,为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联合EOF第一模态的负(正)位相。而在近赤道低位涡水团生成区的潜沉较强年份,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则呈现为中东部冷异常,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联合EOF第一模态的正位相和第二模态负位相的线性迭加结果。进一步的水团追踪研究发现,北太平洋东部低位涡水团在潜沉较强年的海温异常,伴随着潜沉低位涡水团的向热带输送,在大约7年后可以被追踪到热带太平洋并导致了热带太平洋次表层西暖东冷的海温异常分布的出现。这一海温异常的空间分布型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联合EOF的第一模态类似。而由于近赤道低位势涡度水团所伴随的温度异常向热带输送的影响,则有利于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联合EOF第二模态的出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4-01)
北太平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科研工作者对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的中尺度现象进行过不同的研究,但对两区域中尺度涡进行统一比较分析的工作较少。因此,本文利用11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面高度异常资料分别对这两个区域的中尺度现象特征及其能量变化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两区域的气旋涡与反气旋涡在分布、振幅、能量和寿命上均存在差异;进一步的动能谱分析和能量串级讨论发现:两区域的动能谱密度虽均集中在2×10~(-3)~4×10~(-3)周/km的波数域上,但黑潮延伸体区域大部分涡旋信号分布在经向上,而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域主要分布在纬向上,这可能与两区域中尺度涡能量来源的不同有关。由于两区域在2×10~(-3)~3×10~(-3)周/km的波数域上动能转移项以负值为主,这说明两区域在此波数域上均存在能量源,并且发生能量逆向串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太平洋论文参考文献
[1].胡睿坤,边志刚,刘子洲,刘聪,翟方国.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王茹,李海艳,孟雷.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区域和副热带逆流区域中尺度涡能量特征研究[J].海洋学报.2019
[3].贾村,靖春生.我国在中北太平洋布放深海浮标[N].中国海洋报.2019
[4].李轶斐,孙永明,陈燕珍,牛福新,李希彬.西太平洋暖池SST对北太平洋副热带无风带位置变化的影响[C].中国海洋学会2019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论文集.2019
[5].萧野.千斤重“蛋”却濒临绝种北太平洋露脊鲸:海洋太吵对象难找[J].环境与生活.2019
[6].汤博,侯一筠,殷玉齐,胡珀.北太平洋副热带逆流区中尺度涡旋的统计特征及其分布规律[J].海洋与湖沼.2019
[7].赵霞,杨光.IPCC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气系统冬季重现的模拟[J].海洋学报.2019
[8].花传祥,朱清澄,许巍,宋利明,李非.北太平洋秋刀鱼生活史和资源渔场研究进展[J].中国水产科学.2019
[9].张新蕾.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北太平洋海面风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10].王子祎.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团的生成和输送及其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