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向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粘虫,挥发物,沟槽,翅果,纳米,地老虎,玉米螟。
定向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金桐宇[1](2019)在《细胞定向行为的交流阻抗和外泌体电化学发光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在生长过程中伴随着各种行为。其中,细胞粘附是研究其他细胞行为的基础,细胞只有首先与材料粘附,才能进行其他迁移、分化、增殖等行为。细胞外基质(ECM)由大量纳米尺度的纤维类结构组成,具有强烈的细胞行为诱导作用。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叁维微纳米基底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且对细胞有很强的“接触引导”作用,它允许细胞沿纳米结构的方向产生定向行为,因此可用于研究细胞粘附期间的定向行为。然而,目前研究各种叁维结构上细胞行为的方法仍以光学方法为主,此类方法依赖于终点检测,不能及时反馈动态信息。细胞交流阻抗技术是一种能够实时、原位监测细胞行为的方法,在细胞无标记、无损伤的状态下能获得细胞生长时重要的动态信息,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通过细胞间信息交流,生物体保证了组织内不同类型细胞间的相互协调。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囊泡,其含有各种活性成分,例如DNA,RNA和源自母细胞的蛋白质,并且是重要的细胞信号通信工具。近年来,外泌体被认为参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且能够影响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分析外泌体可以直接获得癌细胞的基本信息。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释放的外泌体数目通常高于正常细胞的外泌体,因此认为其可以作为液体活检的标志物。目前,用于癌症早期诊断的外泌体中常用的分子标志物主要包括蛋白质和核酸。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可控性好、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已成为分析检测领域的热门技术。利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外泌体为外泌体表面蛋白表达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论文利用纳米压印技术制备了纳米沟槽基底以模拟细胞外基质,构建了基于细胞交流阻抗技术的电化学传感器,分析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FF)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在纳米沟槽上的粘附与铺展行为。此外,合成Ru(bpy)_3~(2+)-SiO_2纳米颗粒,并通过结合核酸适配体构建叁明治夹心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在定量分析MCF-7乳腺癌细胞以测试传感器的性能后,该传感器用于定量分析乳腺癌细胞MCF-7来源的外泌体。本论文一共包括四章内容,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叁维微纳米结构的分类和不同表面结构对细胞行为的影响,以及细胞交流阻抗技术的提出和其在细胞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其次,本章介绍了外泌体的形成、分泌与生物学功能,重点介绍了目前已有的外泌体分离与定量分析技术。其中,超速离心法为本论文分离外泌体所采用的方法,电化学发光技术为定量方法。接下来,本章描述乳腺癌细胞和外泌体之间的关联以及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在该章的最后,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交流阻抗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纳米沟槽上皮肤细胞的定向行为在本章中,纳米沟槽通过纳米压印技术制备,以模拟细胞外基质,分析了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FF)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CaT)在纳米沟槽上的粘附、铺展和定向行为,并利用交流阻抗技术监测两种细胞在纳米沟槽上的粘附和铺展行为。结果表明,HFF细胞首先在纳米沟槽上定向排列,然后胞体延长;HaCaT细胞没有定向行为,并且它们的粘附和铺展被延迟。并且,纳米沟槽上HFF细胞产生的交流阻抗信号与比对细胞的百分比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而HaCaT细胞在粘附过程中的交流阻抗信号比铺展过程中的交流阻抗信号更大。第叁章基于Ru(bpy)_3~(2+)-SiO_2 NPs的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检测MCF-7细胞本章使用来自MCF-7细胞上两种不同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构建叁明治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通过反相微乳法合成SiO_2包裹的Ru(bpy)_3~(2+)纳米粒子作为信号分子并放大Ru(bpy)_3~(2+)的信号。该传感器定量MCF-7细胞,在3.63×10~4-3.63×10~6个/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检测限为4000个/mL。该传感器制备过程简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有望应用于多种不同的生物体系。第四章基于Ru(bpy)_3~(2+)-SiO_2 NPs的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特异性检测乳腺癌外泌体本章构建了一种基于Ru(bpy)_3~(2+)-SiO_2 NPs的电化学发光适配体传感器,外泌体通过MCF-7乳腺癌细胞外泌体表面上的MUC1蛋白来特异性定量。该实验利用MCF-7细胞外泌体上特异性蛋白CD63和MUC1对应的aptamer设计了叁明治夹心结构,并制备了核壳结构的Ru(bpy)_3~(2+)-SiO_2 NPs来放大发光信号。结果该传感器分析外泌体具有较宽的检测范围,为3.3×10~2-1.6×10~8个/μL,以及低至280个/μL的检测限。该传感器可灵活用于不同乳腺癌外泌体的检测,且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临床诊断早期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王伟弘,张蕾,程云霞,潘卫东,江幸福[2](2018)在《粘虫飞行定向行为与不同磁场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正常地磁场和近零磁场条件下饲养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夜间飞行定向行为与磁场的关系,为明确迁飞性昆虫远距离迁飞的地磁定向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正常地磁场和近零磁场条件饲养粘虫,羽化后的粘虫蛾在人工模拟不同的磁场条件下进行夜间飞行定向行为测试,比较粘虫蛾飞行定向行为的差异。【结果】粘虫蛾在正常地磁场条件下均具有显着的群体共同定向行为,夏季测试的粘虫群体共同定向方向为偏北;在近零磁场以及垂直平面分量倒转的地磁场条件下,粘虫蛾群体共同定向行为均消失。同时,不同磁场的生长环境对粘虫飞行定向行为的影响不明显,而飞行测试时的磁场环境对其定向行为有显着影响。【结论】磁场可能是粘虫定向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粘虫对地磁场磁倾角的变化有反应,推测其可能利用了磁倾角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辅助定向。(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蒋兴川,谢兴伟,孙郁晴,董文霞,李昕央[3](2018)在《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玉米果穗挥发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定向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气相色谱-触角电位(GC-EAD)技术以及行为实验测定了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电生理及行为反应。结果表明:玉米果穗气味对其未交配雄蛾、雌蛾均具有引诱作用;从中分离出35种化合物,其中(+)-环苜蓿烯含量最高,达到(2391.60±161.34)ng;6种化合物能引起亚洲玉米螟未交配成虫的GC-EAD反应,其中顺-3-己烯-1-醇、(+)-环苜蓿烯、β-石竹烯对未交配雄蛾、雌蛾定向行为具有引诱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叶延玲,傅晓彤,张玉清,乐洪舟[4](2018)在《一种自动化的Android应用定向行为测试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Android应用特定行为的定向测试通常被用来测试应用是否存在隐私泄漏、远程控制等恶意行为。为解决已有定向测试方法存在的失败率高和耗时多等问题,提出一种以目标API调用代表程序特定行为的自动化测试方法。首先,用静态分析得出到达目标API调用位置的路径;然后在动态测试过程中,排除无关组件和控件,使应用沿路径自动运行至目标API调用的位置,触发特定行为。实验证明,本方法完成Android应用定向行为测试的效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常虹[5](2018)在《地老虎类害虫迁飞定向行为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害虫。其中,以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分布最广,危害最重。迁飞可导致害虫的突然暴发,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迁飞可导致它们在部分地区突然暴发。对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迁飞定向行为及相关调控基因进行研究,可为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预测预报和异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自制的昆虫飞行方向选择装置测定迁飞小地老虎的定向行为;通过研究黄地老虎在迁飞过程中携带的花粉种类,明确黄地老虎的来源地及飞行方向;分析隐花色素和磁感应基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室内种群和迁飞种群中的表达差异,同时研究它们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和光照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明确它们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迁飞过程中起调控作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自制的昆虫飞行方向选择装置,测定处于不同迁飞期的小地老虎对方向的选择偏好性。结果表明,处于第一迁飞期的小地老虎存在明显的定向行为,即由南向北迁飞;第二迁飞期无明显的定向行为,即为混迁期,既包括由南向北的迁飞种群,又含有由北向南的迁飞种群;第叁迁飞期存在明显的定向行为,即由北向南迁飞。(2)利用植物DNA条形码技术,结合花粉的形态特征,对迁飞黄地老虎喙部携带的花粉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黄地老虎携带的花粉共计40种。第一迁飞期携带甜橙、刺槐、苦楝、锥栗、油橄榄、短刺栲、女贞、紫穗槐、牛奶子、水胡桃、芸薹属、罂粟属、松科和蔷薇科等28种寄主植物的花粉;第二迁飞期携带藜、荠苨、向日葵属、鼠曲草属,猪殃殃属,山桃草属,艾属,假紫槿属等11种寄主植物的花粉;第叁迁飞期花粉源植物为藜、菊属、冷水花属、菊科、樟科等8种寄主植物的花粉。分析迁飞黄地老虎花粉源植物的特征,结果显示黄地老虎喜好访问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的花粉源植物,且访问草本植物的种类显着多于木本植物。(3)对黄地老虎雌雄蛾携带花粉的比率进行分析,四年度雌雄蛾花粉携带率分别为10.86%和11.46%,说明雌雄蛾间的花粉携带率无明显差异。分析黄地老虎在不同迁飞期携带花粉的种类和比率,第一迁飞期、第二迁飞期和第叁迁飞期携带量最高的花粉分别为松属植物、十字花科植物和菊科植物的花粉;且第一迁飞期携带的花粉种类和比率均高于第二迁飞期和第叁迁飞期。(4)依据花粉源植物特有的地理分布区,推测黄地老虎在不同迁飞期的来源地,其中第一迁飞期黄地老虎携带的甜橙,刺槐,苦楝,锥栗,油橄榄,短刺栲,女贞,紫穗槐等寄主植物,主要分布区位于我国华中、华南和西南等省区,据此推测第一迁飞期的部分黄地老虎可能来自我国华中,西南或华南等地区;第二迁飞期携带的向日葵,荠苨等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北和东北等省区,说明第二迁飞期的部分黄地老虎可能来自华北或东北地区;而第叁迁飞期携带的花粉源植物,均为全国性分布,对黄地老虎虫源地的指示作用不明确。第一迁飞期的部分黄地老虎来自我国南部,由南向北迁飞,为北迁种群;第二迁飞期的部分黄地老虎来自我国北部,由北向南迁飞,为南迁种群,其余黄地老虎的来源地未知,有待进一步研究。(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隐花色素和磁感应基因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不同光周期对其表达的影响,以及这些基因在室内种群和迁飞种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它们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中的表达无组织和发育阶段特异性,且在成虫期的表达最高。在正常生长的光照条件下,它们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持续光照和黑暗可扰乱该节律性。隐花色素和磁感应基因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迁飞种群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室内种群,且南迁种群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北迁种群。此外,隐花色素和磁感应基因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同一处理组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隐花色素和磁感应蛋白在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的远距离迁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5-01)
谢殿杰[6](2018)在《粘虫的定向行为及相关基因Cry2、MagR的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向是昆虫借助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号主动调整自身姿态及空间位置从而准确到达目的地的现象。粘虫每年在我国南北往返迁飞为害,发生范围广,为害世代多,暴发性明显,造成损失严重。而对于粘虫迁飞定向机制仅有少量关于风定向和磁场定向的推测性研究。前期关于粘虫生物学习性的研究发现,其迁飞行为发生在夜间,因此有地磁定向的推断。为了明确粘虫是否是利用磁场进行定向,以及磁定向的分子机制,本文主要利用定向吊飞技术、荧光定量技术、RNA干扰技术,研究粘虫的定向信号来源,对定向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时空表达及功能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室内/野外粘虫种群飞行定向特征。为探究粘虫迁飞定向机制,本实验利用一种中小型昆虫飞行定向模拟装置对不同种群粘虫的定向行为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实验室迁飞型粘虫具有群体共定向行为,定向角度为70.3°,共定向向量长度为0.70;而实验室居留型粘虫无明显的定向行为。江苏姜堰和河南漯河的北迁粘虫种群有向东北定向的倾向,定向角度分别为60.3°和54.8°,共定向向量长度分别为0.59和0.58,并且在吉林公主岭降落后定向行为消失。吉林公主岭和河北滦县回迁粘虫种群有向南定向的倾向,定向角度分别为267.0°和275°,共定向向量长度分别为0.73和0.64。这五个点的实验结果与我国东半部地区粘虫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为害途径及粘虫标记回收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进一步证明粘虫最有可能利用地磁场进行定向。2、明确了粘虫磁定向相关基因Cry2、MagR的时空表达模式。Cry2与MagR基因的时空表达发现:雌雄成虫体内的Cry2与MagR基因表达模式基本一致。粘虫Cry2与MagR基因在头部和胸部的表达量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且都是1日龄表达量较低,3日龄开始表达量急剧升高,这与粘虫2日龄开始迁飞的行为是一致的。推测Cry2与MagR基因可能与粘虫的定向有关,时空表达的结果说明粘虫对磁场的感受器可能在胸部或头部,。同时,粘虫体内可能存在类似于果蝇由隐花色素和磁受体构成的棒状磁感应复合体。3、利用RNA干扰及定向吊飞技术鉴定粘虫Cry2、MagR基因的功能。RNA干扰结果显示在注射siRNA片段后,粘虫定向行为消失,而注射水和NC的粘虫依旧可以进行定向。结果说明Cry2与MagR基因与粘虫定向功能存在密切关系,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粘虫迁飞是在晚上进行,且能准确到达目的地,肯定有稳定的定向信号可以利用,而夜晚最稳定的定向信号只有地磁场。迁飞型与居留型粘虫的定向吊飞实验初步证明粘虫是利用地磁场进行定向的。RNA干扰的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粘虫利用磁场定向的推论,但还需要更深入的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金桐宇,安宇,张帆,何品刚[7](2017)在《利用交流阻抗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纳米沟槽上皮肤细胞的定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定向行为在皮肤、骨骼等修复和再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次采用交流阻抗传感技术实时监测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FF)和人永生化表皮细胞(Ha Ca T)在纳米沟槽(宽度:200 nm,周期:400 nm,深度:70 nm)上的定向行为.结果表明,HFF细胞在纳米沟槽上先进行定向排列,再发生胞体的延长;Ha Ca T细胞无定向行为的产生,其粘附和铺展得到了延缓.与平面电极相比,HFF细胞在纳米沟槽上产生的交流阻抗信号(NI值)更大,前期定向排列比后期胞体延长引起的NI值变化更显着,且NI值与定向排列的细胞百分比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Ha Ca T细胞在纳米沟槽上的NI值更小,且粘附比铺展过程对NI值变化的影响更大.本文的研究将为复合型细胞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支持.(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刘燕,谢冬生,胡纯华,陈立,肖春[8](2017)在《杨梅果实成熟度及挥发物对斑翅果蝇定向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杨梅Myrica rubra作为中国特有的水果,是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的主要寄主之一,且受其危害严重。通过室内测定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及其挥发物对斑翅果蝇定向行为的影响,明确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及其挥发物在斑翅果蝇寄主定向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不同成熟度的杨梅果实挥发物,并用Y-型嗅觉仪测定斑翅果蝇对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及其挥发物的嗅觉反应。【结果】杨梅果实成熟度愈高,其p H值和糖度值愈高、酸度值愈低;成熟杨梅果实对斑翅果蝇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极显着(P<0.01),半熟杨梅和生杨梅果实对斑翅果蝇未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极显着(P<0.01)、对已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显着(P<0.05);3种成熟度杨梅果实对斑翅果蝇雌虫(已交配或未交配)引诱效果均表现为:成熟杨梅果实>半熟杨梅果实>生杨梅果实;成熟杨梅果实挥发物对斑翅果蝇已交配雌虫和未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显着(P<0.05),半熟杨梅和生杨梅果实挥发物对斑翅果蝇未交配雌虫引诱效果显着(P<0.05),但对已交配雌虫引诱效果不显着(P>0.05)。【结论】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及其挥发物对斑翅果蝇的定向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董若宇,曹鹏,曹桂兴,胡帼杰,曹炳阳[9](2017)在《直流电场下水中石墨烯定向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颗粒在液体环境中的定向控制与系统物理性能的调控及新型纳米器件的制备等应用领域密切相关.本文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中单片不带电矩形石墨烯在直流电场下的定向行为.结果发现石墨烯平面趋向平行于电场方向且随着电场强度增大定向性增强,其主要原因在于极性水分子在电场下的响应以及水合作用;减小石墨烯长宽比,石墨烯法向矢量和长边矢量的定向性减弱,定量结果表明法向和长边定向度分别与绕长边和法向的转动扩散系数存在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宇瑶,胡新娣,郑丽霞,魏洪义[10](2017)在《Cd~(2+)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及雄蛾对性信息素定向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室内添加含6个不同浓度Cd~(2+)[0(对照)、1 mg/kg、5 mg/kg、10 mg/kg、15 mg/kg、20 mg/kg]的人工饲料的方法饲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2龄幼虫,测定二化螟的生长发育和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定向行为,研究稻田重金属镉(Cd~(2+))污染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及定向行为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的生长发育和雄蛾对性信息素定向反应率受到了Cd~(2+)的影响。其中取食含Cd~(2+)人工饲料后,二化螟幼虫历期延长3.4-21.9 d,蛹历期缩短0-2.3 d,化蛹率及羽化率分别降低1.9%-35.7%和13.6%-44.9%;低浓度Cd~(2+)(1-10 mg/kg)处理后雌、雄蛹重分别增重4.3-4.8 mg和0.8-3.8 mg,高浓度Cd~(2+)(15-20 mg/kg)处理后雌、雄蛹重分别减轻0.2 mg和5.2 mg;高浓度Cd~(2+)处理的雄蛾接近正常求偶雌蛾的百分率低于它们接近Cd~(2+)处理后求偶雌蛾的百分率,而低浓度Cd~(2+)雄蛾接近正常雌蛾、Cd~(2+)雌蛾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另外,正常雄蛾接近Cd~(2+)处理后求偶雌蛾的百分率未受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定向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正常地磁场和近零磁场条件下饲养的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夜间飞行定向行为与磁场的关系,为明确迁飞性昆虫远距离迁飞的地磁定向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正常地磁场和近零磁场条件饲养粘虫,羽化后的粘虫蛾在人工模拟不同的磁场条件下进行夜间飞行定向行为测试,比较粘虫蛾飞行定向行为的差异。【结果】粘虫蛾在正常地磁场条件下均具有显着的群体共同定向行为,夏季测试的粘虫群体共同定向方向为偏北;在近零磁场以及垂直平面分量倒转的地磁场条件下,粘虫蛾群体共同定向行为均消失。同时,不同磁场的生长环境对粘虫飞行定向行为的影响不明显,而飞行测试时的磁场环境对其定向行为有显着影响。【结论】磁场可能是粘虫定向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粘虫对地磁场磁倾角的变化有反应,推测其可能利用了磁倾角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辅助定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向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金桐宇.细胞定向行为的交流阻抗和外泌体电化学发光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王伟弘,张蕾,程云霞,潘卫东,江幸福.粘虫飞行定向行为与不同磁场环境的关系[J].应用昆虫学报.2018
[3].蒋兴川,谢兴伟,孙郁晴,董文霞,李昕央.亚洲玉米螟对玉米果穗挥发物的定向行为反应[J].环境昆虫学报.2018
[4].叶延玲,傅晓彤,张玉清,乐洪舟.一种自动化的Android应用定向行为测试方法[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8
[5].常虹.地老虎类害虫迁飞定向行为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8
[6].谢殿杰.粘虫的定向行为及相关基因Cry2、MagR的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7].金桐宇,安宇,张帆,何品刚.利用交流阻抗传感技术实时监测纳米沟槽上皮肤细胞的定向行为[J].化学学报.2017
[8].刘燕,谢冬生,胡纯华,陈立,肖春.杨梅果实成熟度及挥发物对斑翅果蝇定向行为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7
[9].董若宇,曹鹏,曹桂兴,胡帼杰,曹炳阳.直流电场下水中石墨烯定向行为研究[J].物理学报.2017
[10].张宇瑶,胡新娣,郑丽霞,魏洪义.Cd~(2+)对二化螟生长发育及雄蛾对性信息素定向行为的影响[J].环境昆虫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