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批式发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γ-聚谷氨酸,动力学模型,枯草芽孢杆菌
批式发酵论文文献综述
梁金钟,王风青,张露露[1](2013)在《产γ-PGA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株γ-PGA(γ-聚谷氨酸)高产菌枯草芽孢杆菌HCUL-B115为实验菌株,在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发酵,并测定发酵过程中的生物量、残糖量、前体物残量和γ-聚谷氨酸产量。应用MATLAB软件进行最优参数估计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底物消耗的动力学模型和模型参数。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反映γ-PGA批式发酵规律。(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6期)
郝建华,盛军,孙谧[2](2013)在《产脂肪酶海洋酵母Bohaisea-9145批式发酵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渤海海域海泥中分离获得一株产脂肪酶海洋酵母Bohaisea-9145为实验菌株,为认识其发酵机理并指导发酵工艺设计,利用批式发酵方法研究该酵母菌体生长和菌体产酶情况。该酵母菌发酵类型为生长非关联型,发酵溶氧浓度最佳为30%±2%,当限制性基质葡萄糖浓度达到2.2772g/L时细胞生长速率最大,通过数学推导和批式发酵结果建立了海洋酵母菌体生长和产脂肪酶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0期)
唐浩,郭美锦,庄英萍[3](2012)在《不同pH调节剂对补料批式发酵产1,3-丙二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发酵生产1,3-丙二醇(1,3-Propanediol,1,3-PD)的补碱策略进行了研究。分别利用NaOH、氨水、KOH叁种溶液作为pH调节剂,优化叁种pH调节剂并得到按一定比例混合的混合碱。当采用混合碱调控发酵pH值为7.0时,1,3-丙二醇的产量达到了55 g/L,比无pH调控(对照)发酵过程发酵水平提高了10.6倍。(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2年03期)
劳含章,钱志良,王健,孙建荣[4](2008)在《批式发酵法生产乳酸的几个重要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在各个行业中均有广泛的应用,它作为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的原料尤其令人关注。本文对提高乳酸发酵生产中的几个重要因素如菌种、原料、工艺控制及其优化等作了简要探讨(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08年03期)
熊小平,文湘华,徐康宁,边炳慧[5](2008)在《白腐真菌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认识白腐真菌发酵产酶机理并指导相关发酵工艺设计,在一系列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黄孢原毛平革菌批式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自由悬浮和固定化2种培养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分别回归了模型各参数.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生物量、葡萄糖、氨氮、木质素酶浓度的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在15%以内.对比2种培养条件下的模型参数发现,二者得到的最大生物量浓度均为1.78 g/L;固定化培养菌体的比增长速率值(0.6683 d-1)大于自由悬浮培养值(0.5144d-1);自由悬浮培养中绝大部分葡萄糖消耗于非生长菌体代谢,固定化培养中则部分葡萄糖用于菌体生长,且氨氮消耗更快;菌体的产酶过程与生长无关;自由悬浮培养条件下,菌丝小球可合成MnP(231 U/L),其MnP合成能力为115.8 U.(g.d)-1,且高峰后依然可以保持26.1 U.(g.d)-1,适合采用补料-分批发酵的模式提高MnP的产量及其发酵效率;固定化培养条件下,菌体可同时合成MnP(410 U/L)和LiP(721 U/L),但其LiP和MnP合成能力在酶活高峰之后明显下降,分别由248.9 U.(g.d)-1和80.1 U.(g.d)-1下降到0 U.(g.d)-1和6.04 U.(g.d)-1,故而在考虑补料-分批发酵模式时,补料时机应选择在培养中期的LiP与MnP峰值之前.(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周佳欣[6](2007)在《批式发酵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安全无毒、絮凝活性高、无二次污染的新型絮凝剂,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研究多处于实验室阶段。本课题基于提高产量的目的,设计批式发酵工艺进行微生物絮凝剂的开发研究。本实验考察了发酵过程中絮凝剂产生菌发酵过程中的一系列参数变化,包括:最佳接菌量、生长曲线、pH值、溶解氧值、发酵液糖浓度、发酵液絮凝率和絮凝剂提纯物产量等。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批式发酵的各个参数。同时针对在最佳条件下得到的絮凝剂进行提取纯化,在文献资料和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提纯方法。系统地总结了微生物絮凝剂批式发酵和提纯的工艺,为絮凝剂的工业化生产和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其产品工业化生产的早日实现。(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6-01)
佟明友,李淑兰,刘树臣,方向晨[7](2004)在《正构烷烃重复批式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L发酵罐和3000L中试装置上,以正构烷烃为原料对重复批式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的发酵液均可以作为种子重新培养,其菌体生长速度和产酸水平与传统间歇式逐级培养的种子相同,可为连续发酵工艺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04年04期)
张卫,虞星炬,袁权[8](1994)在《补料—批式发酵生产青霉素G的最优控制策略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补料─批式发酵通常有两种最优控制策略:以底物的流加速率和流加底物浓度作为控制和调节变量,本文以补料-批式发酵生产青霉素G为模型体系,运用敏感性分析模型比较了两种最优控制策略。从系统的易控性、稳定性和最优解的可获得性角度研究指出:以流加底物浓度作为最优控制和调节变量具有显着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期刊1994年04期)
批式发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从渤海海域海泥中分离获得一株产脂肪酶海洋酵母Bohaisea-9145为实验菌株,为认识其发酵机理并指导发酵工艺设计,利用批式发酵方法研究该酵母菌体生长和菌体产酶情况。该酵母菌发酵类型为生长非关联型,发酵溶氧浓度最佳为30%±2%,当限制性基质葡萄糖浓度达到2.2772g/L时细胞生长速率最大,通过数学推导和批式发酵结果建立了海洋酵母菌体生长和产脂肪酶动力学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批式发酵论文参考文献
[1].梁金钟,王风青,张露露.产γ-PGA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食品工业科技.2013
[2].郝建华,盛军,孙谧.产脂肪酶海洋酵母Bohaisea-9145批式发酵动力学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3].唐浩,郭美锦,庄英萍.不同pH调节剂对补料批式发酵产1,3-丙二醇的影响[J].工业微生物.2012
[4].劳含章,钱志良,王健,孙建荣.批式发酵法生产乳酸的几个重要因素[J].工业微生物.2008
[5].熊小平,文湘华,徐康宁,边炳慧.白腐真菌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2008
[6].周佳欣.批式发酵制备微生物絮凝剂的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07
[7].佟明友,李淑兰,刘树臣,方向晨.正构烷烃重复批式发酵生产长链二元酸[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
[8].张卫,虞星炬,袁权.补料—批式发酵生产青霉素G的最优控制策略比较[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