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分布论文_雷若欣,李秋秋,朱学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学校,空间,浓度,可达性,模型,特征,平均。

学校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雷若欣,李秋秋,朱学同[1](2019)在《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安徽省216个农民田间学校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指数等方法研究农民田间学校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类型多样,按其培训内容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及休闲农业、农技服务、电子商务等8个类型,其中,农业田间学校又含普通种植业、设施农业等学校;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在普通种植业田间学校中,粮食种植、蔬菜种植培训学校集聚程度较高;安徽主体功能区、经济基础、人口密度、文化教育资源与农民学习意愿是影响农民田间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宏燕,陈雯[2](2019)在《基于学校体系视角的南京城区小学规模分布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95、2005和2012年南京城区小学的空间位置与在校生数量,利用基尼系数、Wolfson极化指数、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揭示学校体系视角下在校生规模分布的结构与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显示:学校平均规模呈增大趋势;学校规模结构两极分化程度呈"U"型变动,且具圈层分异特征;学校规模分布空间格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布局结构由"单核团块状"向"多核散点状"转化。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演化的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校际生源配置自组织机制的驱动下,空间区位、学校质量、基础规模和学校撤并等因素共同推动学校规模演化;学校质量因素对学校规模的影响日益突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卞其春[3](2019)在《从正态分布与冥律分布角度谈公立与私立学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则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理论界一直存在着"剑宗"与"气宗"路线之争,表面上是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背后其实是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博弈。(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9年01期)

康瀚生[4](2018)在《学校空间分布与“就近入学”实施评价研学——以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北京市东城区和西城区为例,从促进"就近入学"公正实施的角度出发,通过评价指标的设计,促进就近入学的公正实施。进一步讨论了指标设计的空间尺度和政策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8期)

郝秋实,付本臣,张宇[5](2018)在《产业园区与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及互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结产业园区与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规律并探究两者空间互馈性特征即空间聚集程度和空间组织效率,提出设计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产业园区及职业技术学校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热力图空间分析技术,定性分析与梳理产业园区和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演化规律;第二,挖掘其相互聚集、融合,综合交叉的空间聚集特性;第叁,比较空间组织效率,即极核空间组织效率最高,圈层结构次之;最后,提出产业园区与职教园区互馈作用下的空间设计方法。为提高产职空间互馈性及空间利用经济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余丽君[6](2018)在《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作为国家价值、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乡村的精神文化中心;教师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对乡村的文明进步和移风易俗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学生是乡村发展的希望,是文化传承和乡村建设的纽带。乡村学校作为重要的乡村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具有一定的格局变化。在世界各国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既能确保乡村学生的教育公平,又能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效率和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满足广大乡村民众对教育的需求,乡村学校遍地开花。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且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造成很多乡村学校面临生源危机。在此形势下,推动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应运而生,许多国家都将“合并”视为实现乡村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实施的“撤点并校”是加快城镇化过程中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典型政策。在教育资源整合视角下,全国迅速开展了学校空间分布调整工作,大量教学点、村小等小规模学校被迫关闭,使乡村学校逐渐呈现出集中化、大规模化和城镇化办学的特点。但在乡村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产生了诸如校车安全事故频发,辍学率变高、寄宿制学校条件欠佳等问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逐渐显现。因此,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自学校产生以来,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变迁过程,该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变迁进化的人文学科,期望在探寻前世之因的基础上预测后世之果,以求改良补救措施,从而完善社会。学校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产物,也是历史阶段的产物,所以在探讨乡村学校问题,谋求优化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策略时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关注。因此,研究乡村学校空间的历史变迁对当代乡村社会发展有着巨大意义。根据中国乡村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本研究将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前)、奠定基础阶段(1949-1965)、非正常阶段(1966-1976)、整顿与恢复阶段(1977-1984)、综合改革阶段(1985-1999)和布局调整阶段(2000至今)。本研究选取了广西桂西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各个历史阶段乡村学校空间分布情况,定性研究体现在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阐释,定量研究体现在对桂西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相关指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通过收集历年关于乡村学校发展的政府督导文件和政策等文本材料,及整理桂西地区各县市乡村学校数量、乡村教师数量和乡村学生数量等相关数据,本研究获得了比较真实详尽的资料。基于乡村学校的空间分布变迁首先表现为学校、教师、学生在数量上的变化,本研究横向上沿着历史时期描述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变迁情况和特征,纵向上根据社会背景分析影响桂西各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变迁的因素,然后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试图提出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可能走向。本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1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界定核心关键词的概念,综述相关研究成果,并撰写研究设计方案。第2章主要根据史籍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的萌芽、建置和分布情况。第3章结合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相关数据分析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概况及变迁原因。第4章在第3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描述出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特征,总结影响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桂西地区乡村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初步建议。(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莲方[7](2018)在《浅析湖南省高等学校地域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7年湖南省各市州和叁大经济区的高校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发现湖南省高校呈现以长沙为核心,环长株潭为中心集聚的地域分布特征。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不是某一地理环境要素决定的,而是复杂的地理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在这些复杂的地理环境要素中,自然环境因素起基础作用,区域的经济起主导作用,政治和文化起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10期)

高文涛,郝文武[8](2018)在《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学校、学科和地区分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双一流"建设既有高校的类型结构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也有学科的门类结构以及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分析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以综合类和理工类高校为主;"双一流"建设学科则以工学类和理学类为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数量、学校类型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的数量、学科覆盖面在地区分布上呈非均衡化状态。(本文来源于《当代教师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章岱超[9](2018)在《学校两个典型室内地点颗粒物浓度分布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大多数人7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研究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布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学校食堂和会议室两个典型的室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粒子测量仪GRIMM1109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利用实验设计和相关性分析,对室内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讨论,并且探究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分布情况及传输过程,为室内空气环境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和防治办法。研究结果如下:食堂内具有室内颗粒物发生源,结合颗粒物源所在的厨房装修结构的不同,对开放式自助餐厅和传统学生食堂两种不同类型食堂的颗粒物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封闭式或开放式烹饪对室内颗粒物的浓度起着重要作用。颗粒粒径小于1μm的数量浓度占总浓度比重很大。而同一地点PM10的浓度最高,而PM1的浓度最低。质量浓度与数量浓度随着距离发生源水平距离的增加呈指数下降趋势。开放式餐厅的PM10浓度甚至可达到0.45mg/m3,是学生食堂的8.5倍,超过最大允许浓度0.15mg/m3。相比之下,带有封闭式烹饪房间的学生食堂优于开放式自助餐厅。需对开放式餐厅加强通风,减少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会议室采用了自然通风方式,并且不具有室内颗粒物发生源,分析了室内颗粒物浓度分布,以及室内外颗粒浓度对比关系。结果表明,在无室内源的条件下,无论开关窗户,室外颗粒物浓度都是影响室内浓度的主要因素。粒径小于1μm颗粒更容易进入房间,室外粒子对室内大颗粒浓度的影响较弱。随着离窗户的距离增大,室外通风对室内颗粒的影响变小。无论是在有无吸烟条件下,空气净化器皆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对PM10的净化效果最好,而PM1较差。(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张伟强[10](2017)在《基于地理设计的学校分布评估与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地区人口规模、空间结构和布局发生剧烈变动,导致我国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突出,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教育资源做出相应的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讨论激烈的地理设计理念,在深入研究地理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相关文件精神,分析确定布局评估指标,通过重点研究农村独特的地形和交通对学校布局及可达性的影响,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居民入学便利度及学校资源利用情况,并形成布局指数,针对性地研究优化配置方案以及人口变化带动下的布局趋势的发展特点,为相关部门对教育资源的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基于地形和交通综合影响下的居民入学时间可达性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本文选取重庆市南川区作为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分析了不同坡度下的步行速度,结合路网条件,以步行速度倒数为阻力构建时间成本,根据时间可达性分析模型,借助ArcGIS工具软件,得到研究区上学时间可达性分布情况。(2)设计并实现教育设施布局评估方案。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关于教育设施均衡布局相关文件,选取了居民入学便利度、教育资源利用情况作为布局评估指标,构建了入学便利度评估模型以及教育资源利用情况模型,并形成布局指数模型实现对研区学校布局量化评估,同时对选取的布局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侧面印证了影响布局因素选取的合理性。(3)针对研究区学校布局的不合理情况,分析研究了学校空间布局优化配置方案。本文根据就近上学原则,提出合理可达时间,基于时间可达性模型划分出可达时间内的学校服务域,分析服务域内的需求情况,同时对服务窗口区的选址问题进行分析,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调整提供具有指导意义。(4)人口规模变化下的布局趋势分析。本文根据人口的变化对学校布局的影响,分析了人口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口变化下,现有学校对未来上学需求的承载力预测,并分析了未来学校资源空间配置的变化特点。本文将地理设计的思想引用到农村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调整中,建立学校布局评估指数模型,量化分析了研究区内的学校布局情况,并给出优化配置方案及建议,论文的研究方法及评估方案对教育设施的布局调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2)

学校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95、2005和2012年南京城区小学的空间位置与在校生数量,利用基尼系数、Wolfson极化指数、Moran’s I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揭示学校体系视角下在校生规模分布的结构与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显示:学校平均规模呈增大趋势;学校规模结构两极分化程度呈"U"型变动,且具圈层分异特征;学校规模分布空间格局由集聚走向分散,布局结构由"单核团块状"向"多核散点状"转化。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演化的驱动机理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城市规划与校际生源配置自组织机制的驱动下,空间区位、学校质量、基础规模和学校撤并等因素共同推动学校规模演化;学校质量因素对学校规模的影响日益突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雷若欣,李秋秋,朱学同.安徽省农民田间学校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刘宏燕,陈雯.基于学校体系视角的南京城区小学规模分布演化[J].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2019

[3].卞其春.从正态分布与冥律分布角度谈公立与私立学校发展[J].新课程导学.2019

[4].康瀚生.学校空间分布与“就近入学”实施评价研学——以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

[5].郝秋实,付本臣,张宇.产业园区与职业技术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及互馈性研究[J].建筑学报.2018

[6].余丽君.桂西地区乡村学校空间分布的历史变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7].张莲方.浅析湖南省高等学校地域分布特征[J].现代职业教育.2018

[8].高文涛,郝文武.中国“双一流”建设的学校、学科和地区分布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8

[9].章岱超.学校两个典型室内地点颗粒物浓度分布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10].张伟强.基于地理设计的学校分布评估与趋势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7:1995—2010年我国招考高水平运动员...调研目标的学校分布国家级示范中心学校分布图企业(不含学校)分布图蒙古国留学生的各层学校分布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校分布

标签:;  ;  ;  ;  ;  ;  ;  

学校分布论文_雷若欣,李秋秋,朱学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