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发展学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学说,脉络,文献,历史,心智,新安,医学。
历史发展学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田仓[1](2015)在《“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帝内经》为脉络学说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提出"经脉"及"络脉"的概念,对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络脉病的诊断方法及其治疗。《金匮要略》奠定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首先提出了化痰通络法、辛散宣通通络法、虫蚁搜剔通络法和行气活血通络法等。汉代之后历代医家对脉络学说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对心痹、心痛、胸痹、中风等病的研究。明清时期是"久病入络"学说的成熟期,主要表现在叶天士"久病入络"及其相关络病理论及络病治法的提出,至叶天士以后的近代及现代"久病入络"学说趋于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医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2](2014)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期刊2014-02-21)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3](2013)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7-14)
严光俊,桂壮,李洁,王雪梅[4](2012)在《脾胃理论的历史与脾胃通降学说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最具生命力的学说之一,而脾胃通降学说是脾胃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中医学的发展,脾胃学说经历了四次突破性发展,即奠基、充实、完善、深入。与此同时,脾胃通降学说亦日臻完善,直至董建华教授对脾胃通降学说这一说法的提出,已指导临床,取得可喜的成绩。(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8-01)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5](2012)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07-20)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6](2012)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8)——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期刊2012-02-17)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7](2012)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2-02-17)
袁国强,魏聪,吴以岭[8](2011)在《脉络学说历史发展轨迹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络学说研究"脉络—血管系统病"发生发展规律、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证候特征、辨证治疗用药,对提高现代血管病变的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系统整理中医历代文献,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本文来源于《疑难病杂志》期刊2011年12期)
陈慧媛[9](2011)在《心智发展的社会渊源性:简论维戈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阐述维戈茨基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对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启示作用。维戈茨基理论从动态的,辩证的和整体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以一种相对论的观点把个体所处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本身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这种方式使得跨文化和人类学研究更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其理论在意识的形成及个体的发展,语言的获得等问题上,所体现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心智间或思想间的活动会内化成为心智内部或思想内部的活动;人先是社会的,然后才是独立的个体。维戈茨基学说以独特的视角和角度阐释了内在的与外在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他的理论给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宽深的视角,对二语习得及语言学习也具有独特的理论解释作用。(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向佳[10](2010)在《聚焦珠江论坛: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医学发展的不同时期,涌现了大批着名医家,由于他们所处地域不同、认识事物的途径、方法和结果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进而成就了不同的学术流派。长期以来,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各学术流派间的争鸣与渗透,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大大促进了中医学(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报》期刊2010-09-22)
历史发展学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系统全面的文献整理,探寻血脉与脉络学说形成发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系统建立脉络学说的必要前提。本文按朝代对血脉与脉络理论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远古人类对血、脉已有了初步认识;《内经》将血脉(络)理论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为脉络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伤寒杂病论》首提"脉络"概念,以"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血脉相传,壅塞不通"论析脉络病变病机传变规律,设专篇论述胸痹、心悸、心水、中风等脉络病变,奠定了脉络学说临床证治基础;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历代医家对血脉(络)生理病理均有所阐述,积累了丰富的脉络病变诊疗经验,对脉络学说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病机学说,发展络病治法;近代中西医汇通医家把中医气机升降与西医脑血管病认识相结合,使中医药对脑血管病的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这些丰富的论述均清晰地显示出脉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是现代研究血管病变防治的宝贵历史资料,也是提高心脑血管病这类重大疾病治疗水平并研发有效治疗药物的宝贵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发展学说论文参考文献
[1].张田仓.“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J].中医研究.2015
[2].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C].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10).2014
[3].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C].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2013
[4].严光俊,桂壮,李洁,王雪梅.脾胃理论的历史与脾胃通降学说的发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2
[5].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C].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
[6].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C].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8)——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2012
[7].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探析[C].第八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论文集.2012
[8].袁国强,魏聪,吴以岭.脉络学说历史发展轨迹探析[J].疑难病杂志.2011
[9].陈慧媛.心智发展的社会渊源性:简论维戈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及其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11
[10].向佳.聚焦珠江论坛: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