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才[1]2003年在《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重庆市就业现状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就业形势,指出研究重庆市就业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城镇就业的分析中充分肯定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城镇就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指出由于受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重庆市将面临着巨大的城镇就业压力。在对农村就业问题的分析中也充分肯定了直辖以来重庆市在农村就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农村就业问题的根本性与长远性;运用数学模型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估算,指出解决重庆市农村就业问题的根本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对重庆市城镇和农村就业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最后从近期对策与长期对策两方面提出了一些解决重庆市就业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罗松林[2]2008年在《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3.7%提高到2005年的40.3%,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00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73000多亿元;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为2005年的31.3%,新增就业1.7亿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力量,同时也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重庆市的服务业比重由1978年的17.4%,上升到1997年的35.7%;直辖后,1998年服务业比重为38.1%,到2005年底的时候上升到43.9%,服务业获得了快速的增长,但与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美国75.3%、日本68.1%、法国72.4%、英国72.6%,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印度51.2%、菲律宾53.2%、泰国46.3%,国内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北京69.1%、上海50.5%相比,重庆这一指标仍显得比较低。本文借鉴国内外服务经济理论,结合我国服务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低、就业比重低、劳动生产率低等特征,分析重庆市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从重庆市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就业分析,服务业人均产值,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产值、就业和就业弹性等角度来分析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指出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增加值低、就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探讨了其背后的思想禁锢、改革滞后、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低、城市化率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低、人才缺乏等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加快重庆市服务业开放力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中介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加大人才培养和综合环境建设等对策建议。
赵在绪[3]2016年在《城镇化社会成本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作为国家战略,城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现实意义无需赘言;而作为社会工程,在当前体制、机制等尚不完善的状况下,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则逐渐被重视。通过对国内外城镇化问题的梳理不难发现,城镇化社会成本问题已日益受到学界、政界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普遍关注,对该问题的认识也逐渐由感性走向理性。鉴于国内外城镇化社会成本研究多集中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具有理论混杂性、方法单一性、区域多样性和指导薄弱性的特点,本论文选择以虚实互动的多学科交叉为视角对城镇化社会成本现象进行研究。结合当前城乡统筹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借鉴现有成果,运用唯物辩证与历史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镇化社会成本问题进行较系统且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初步揭示重庆城镇化社会成本的时空背景、发展变迁、表现形式、动力机制等内在机理,并通过建立不同形式的“社会成本—空间”关系模型,对社会成本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城镇化社会成本调控的“叁位一体”模型,为政府政策制定等提供建议和对策,促进城镇化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研究表明,城镇化社会成本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性问题,或者城镇空间发展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规律:(1)城镇化社会成本是相对于社会效益而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存在没有效益的成本,反之亦然;(2)城镇化社会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即经济成本,广义即包括经济性成本和非经济性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3)城镇化社会成本具有客观现实性、分层异质性、动态累积性、核算困难性和影响深远性的特征,并受自然、经济、社会、政策的影响。(4)重庆城镇化社会成本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因由,而且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成本问题都具有不同的主导因素和表现形式。具体到当下,社会成本受到国家城镇化战略和地方化发展的双重约束和作用,在社会“结构”和“解构”与“理想”和“现实”的交互作用下,社会变迁和风险发生以及社会成本最终具化;(5)对社会成本测算分析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庆城镇化总量成本呈持续上升态势,且上升速度加快;分项成本方面,个人成本和公共成本均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但两者在总成本中的比重经历了波动变化过程;指标成本方面,各单项成本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各项成本增长速度有所差异,按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可分为四组;成本结构方面,无论对于总量成本还是分项成本来说,就业岗位投资成本和城镇住房成本一直占据城镇化社会成本的前两位,日常生活成本紧随其后,因叁者绝对值一直偏高,故其占比也一直较高;(6)对城镇化社会成本与城镇空间发展关系的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社会成本呈正向的二次曲线关系;城镇规模和社会成本关系呈正向的幂函数关系;城镇用地结构与社会成本没有相关关系,但各类用地对城镇化社会成本具有相关关系,且对于城镇化社会成本增长的作用差别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其次是对外交通用地,再次是公共设施用地,后续依次为绿地、道路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7)城镇化社会成本问题具有系统性特征,其调控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建立“叁位一体”的理论模型。明确具体的发展理念、目标;制定以模式引导和空间优化为主的内容体系,从区域、城、乡等方面出发,提出城乡融合的具体空间措施;提出包括预警、制度、人本、分担在内的保障体系,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孙海波[4]2014年在《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与大山区、大库区融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特征,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以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为对象,尝试系统地探索农民收入的增长机理,为出台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除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外,重点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相关文献,在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本文开展农民收入增长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报酬递增原理、人力资本理论和政府经济职能叁个方面。报酬递增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运用报酬递增原理主要尝试从经济理论上解释收入增长之谜,人力资本是实现报酬递增的基础,而在这个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正常发挥。第叁章主要是介绍重庆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制约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要素。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重庆地区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发展叁个层次,分析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发现重庆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第四章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四个侧面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运用重庆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农民人力资本改良的政策措施。第五章首先定性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农业经营收入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第六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别从农村企业发展、农村城镇化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理,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地从农民人力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叁个层次,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收入增长源于技术进步和专业分工,而目前的统计指标还无法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构建一个包含农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综合性数理模型,探讨农民增收机理将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周洁[5]2005年在《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各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重庆市作为老工业基地与新兴的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但是城镇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加上旧的保障体系逐渐失灵、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使城镇劳动力失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产生的负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从深入认识重庆市劳动力失业现状与特征、分析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着手,力图找准造成重庆市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 全文分为两大部份,第一部分主要论述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论文阐述了城镇失业现象对经济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分析了重庆市失业压力的来源,指出了失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解决失业问题需要付出高昂的经济成本;分析了重庆市失业与就业问题的历史演绎与现状特征,指出失业现象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探究了失业的经济学含义。论文在对造成重庆市失业问题的历史与现实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重庆市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对就业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城镇化对就业的影响、科技创新对就业的影响、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然后指出,近年来重庆市出现城镇就业增长率与失业率同步上升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重庆市城镇劳动力规模增大、经济体制与城乡格局变迁、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结构升级产生结构性矛盾以及劳动力市场出现功能性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使经济总量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比较乏力。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怎么办”的问题,主要探讨了解决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与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对策。针对重庆市劳动力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失衡以及失业问题的特点,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就业弹性、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要通过促进投资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创造就业岗位,提倡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采用中性和非节约劳动力型技术,增大再就业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失业预警及应急机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通过职业
王冬梅[6]2006年在《重庆市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内外诸多城市的发展实例均已证明: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进步与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西部大开发为我国西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形成了一定的引力,促进了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欠账及意识观念等因素,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明显劣于东部城市,使其难以形成对于诸多生产要素的持续引力,致使西部城市的竞争力与吸引力远远弱于东部城市,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仍呈扩大之势。基于此,本文以西部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庆市为例,通过对其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其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西部其他城市加强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建设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 本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对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限定。 第二部分是关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理论综述,主要介绍了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涵义、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原理及指标体系(文中的一、二、叁)。 第叁部分以重庆市为例,对其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中的四、五)。 第四部分是在第叁部分的基础上,提出对西部其他城市发展的几点启示(文中的六)。
游玲环[7]2018年在《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产业部门是劳动力的主要承载者,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就业结构同向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率提升,并且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使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率相统一,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相反,如果就业结构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与产业结构同步调整,就必然会阻碍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利于经济持续稳步增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其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对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新格局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重庆市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与就业结构的调整速度不一致,必然会影响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进而会影响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如何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两种方法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仍然存在上升空间;以Moore结构值作为基础值,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测算出重庆市就业结构相对于其产业结构的时滞期限为3年。为了分析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本文进一步选用长江经济带上其他10个省市与重庆市作比较,研究发现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明显低于东部省市;其后,本文针对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针对如何提高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对策建议。
邱新[8]2005年在《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关系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市场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基本上没有关联,但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国家对大学生“统招统分”逐步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用人单位的独立性、自主性愈来愈明显,政府的单纯行政干预也愈来愈少,再加上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国家机关改革人员分流,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对大学生的接纳能力降低,并且一些学生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从而造成一定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明显向买方市场倾斜,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比较突出。在该转型时期,人才市场逐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调节,开始发挥出其对人力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但由于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很不成熟,市场体系极不完备,市场主体不明晰,对运行机制也认识不清,未能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导致其就业渠道单一且不通畅,造成目前就业困难的窘迫局面。如能尽早在我国培育起成熟的人才市场,势必能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本文从就业理论、人才市场相关研究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对我国及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采用实证分析调研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同人才市场的关系,在借鉴发展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毕业生人才市场中介五方面提出了完善重庆市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体系的相应对策及有待研究之处。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的关系的深入探讨,旨在能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为政府制定人才市场的相关法规与政策提供一些参考,使人才市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本文结合了重庆市的现实情况,对面向重庆市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市场进行研究,这对其他地区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兰聪[9]2016年在《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叁五”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叁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发布实施,人才公共服务事业正面临着空前的发展需求、全新的竞争环境。因此,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基础平台,承担了提供公共服务和人才配置管理的双重职能,发挥着政府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直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主渠道作用,提升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对于优化流动人才发展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人才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公共服务质量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现状的评价,希望能够提出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相关研究中的评价模型、方法和研究理论,研究分析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职能定位不清、发展方向不明;没有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服务经费保障不足;人才公共服务各平台基础建设不足;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创新措施不多;协同服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政策宣传不到位;人员队伍建设能力不够等问题。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质量管理理论和公共价值理论,力求对重庆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才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指出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的路径和建议。主要措施有:加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身建设、拓宽人才公共服务经费筹集渠道、建立人才公共服务多元化提供机制、构建广泛的公民参与互动体系、建立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以实现公众满意、政府优绩、社会公平的共同公共价值目标,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公共服务机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关长海[10]2007年在《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是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它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高、吸纳就业密集等特点,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为选题,分别从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发展预测叁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性研究。文章以服务业理论为原点,阐述了服务业及现代服务业的沿革、定义、分类和特征;随后讨论了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服务业发展规律;第叁章为方法论,确定了构建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因素确定、指标筛选及权重确定;第四章从总体概况、现状及问题、重点行业等方面对北京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对国际都市及国内直辖市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在国内处于领先,但与国际都市还有差距,并对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重点行业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进行了预测,预计07年底北京市现代服务业比重有望突破75%,并提出对策;最后第七章给出结论和创新点,提出了研究展望。论文特色体现在:第一,选题新颖,结构严谨,数据详实;该课题跳出常见的现代服务业研究体系框架,站在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崭新角度来研究现代服务业的相关问题,且选取的数据尽量地做到准确、新鲜。第二,研究的理论性与实证性并存;本文在综述现代服务业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国际知名大都市如伦敦、纽约、东京、香港和国内直辖市如天津、上海、重庆共七个城市比较研究,采用现代统计计量方法评价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第叁,注重预测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立足首都实际,综合阐述了北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从多角度对首都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和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纵向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首都现代服务业建设的政策建议。在具体研究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上,采用系统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现实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现实服务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恰当的选取了能够反映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若干指标,建立了现代城市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客观、科学的评价与评估,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内涵。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就业的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D]. 熊文才. 重庆师范大学. 2003
[2]. 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罗松林. 重庆大学. 2008
[3]. 城镇化社会成本及调控研究[D]. 赵在绪. 重庆大学. 2016
[4]. 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海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5]. 重庆市城镇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D]. 周洁.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6]. 重庆市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冬梅. 兰州大学. 2006
[7].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D]. 游玲环. 重庆理工大学. 2018
[8]. 重庆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市场关系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 邱新. 重庆大学. 2005
[9]. 人才公共服务质量现状与对策研究[D]. 兰聪. 新疆农业大学. 2016
[10]. 城市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研究[D]. 关长海.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社会成本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重庆发展论文; 现代服务业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失业证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