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德吉央宗

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德吉央宗

导读:本文包含了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绵羊,布鲁氏菌病,诊断,治疗

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德吉央宗[1](2019)在《绵羊布鲁氏菌病诊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绵羊布鲁氏菌病是由绵羊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潜伏性、慢性的绵羊传染性疾病,人畜共患,引起绵羊不同程度的附睾炎,可导致其生殖性能下降甚至不育。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绵羊的生产性能,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简单介绍绵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希望对降低绵羊养殖业的损失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7期)

张新兰[2](2018)在《2013-2017年兰州市绵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分析及防控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13-2017年兰州市1947个场点采集的260 744份绵羊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检出阳性样品1 948份,平均阳性率0.75%。对近5年绵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发现绵羊布病防控前检测阳性数量和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以检测、扑杀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绵羊布鲁氏菌病得到有效控制,检测阳性数量和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养殖场点检出阳性数量存在差异,以规模场检出阳性数量最多,阳性率最高,人与绵羊感染具有相关性。本文综合分析了兰州市绵羊布鲁氏菌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和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建议。(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邓肖玉,张欢,邵志然,易继海,陈创夫[3](2018)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产牛和绵羊胎儿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畜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一些国家,特别是在南欧和西亚,牛与绵羊和山羊进行混养情况下,也可能会引起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感染奶牛,然而相对于绵羊和山羊,奶牛感染的症状并不明显[1]。但是,在我国一些偏远牧区仍然采用混合饲养模式。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调查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引起绵羊或奶牛流产的病因。材料方法:本研究从伊犁牛羊混养牧区采集了120份流产胎儿样本和1份流产母牛奶样,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流产胎儿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然后分别取下一小片以上组织(不超过6mg),研磨后提取DNA,同时提取奶样DNA,然后根据主要引起家畜流产的相关病原(布鲁氏菌,胎儿弯曲杆菌,瑟氏泰勒虫,弓形虫和胎儿叁毛滴虫)设计其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筛选出阳性样本,再将阳性样本进行细菌分离,最后将分离株分别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进行菌种鉴定和生化鉴定。实验结果:经过第一轮PCR筛选验证出34(28.09%)个样本为布鲁氏菌阳性,其余病原为阴性。阳性样本中包括13个羊流产胎儿,20个牛流产胎儿和1份奶样。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进一步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从布鲁氏菌阳性样本共分离出34个菌株,然后通过布鲁氏菌多重PCR对分离株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B.melitensis),通过生化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3型,与之前PCR结果一致。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首次证明在新疆偏远牧区羊种布鲁氏菌在牛羊混养下引起奶牛流产的主要病原。牛羊混养仍然是一些偏远牧区采取的主要放牧方式,但是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跨物种传播从而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避免在流行地区进行混合饲养;2)增加布氏杆菌病的定期检疫,及时消除受感染的绵羊,山羊和奶牛。3)加强宣传并避免生鲜奶的直接饮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王元元[4](2018)在《绵羊MHC Ⅱ DRB1基因酵母表面展示库的构建及布鲁氏菌M5株抗原表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布鲁氏菌检测阳性及阴性的哈萨克羊个体的DRB1基因外显子3利用PCR-SSCP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多态位点;构建酿酒酵母表面展示重组表达载体pYD1-DRB1;对绵羊DRB1基因外显子2两端进行点突变,引入特定酶切位点;构建绵羊DRB1基因酵母多态表面展示库;检测DRB1基因在酵母细胞表面的表达;用布鲁氏菌pmc221-GFP-M5免疫小鼠,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是否发光;探索初步构建布鲁氏菌抗原肽库的可行途径。为绵羊的育种及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机理奠定基础,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用虎红平板试剂盒对180只哈萨克羊样本进行布鲁氏菌检测,利用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哈萨克羊MHC-DRB1基因外显子3的多态位点进行检测。2、通过定点突变,在DRB1基因外显子2两端插入限制性酶切位点,构建绵羊DRB1基因酵母多态展示库,半乳糖诱导,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3、用布鲁氏菌pmc221-GFP-M5侵染小鼠,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外周血白细胞,激光共聚焦观察白细胞是否有绿色荧光。结果:1、利用虎红平板检测哈萨克羊布鲁氏菌感染率,在180只哈萨克羊中检测出146只阴性样本,34只阳性样本,阳性检出率为18.89%。2、利用PCR-SSCP技术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哈萨克羊DRB1基因外显子3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发现哈萨克羊DRB1基因外显子3中存在7个多态位点,分别是:T10C、C119T、G215C、A238G、T245G、G256A和C259T,且这些多态位点与哈萨克羊布鲁氏菌病的易感性无相关性。3、通过点突变成功引入了特定的酶切位点,构建绵羊DRB1基因酵母多态表面展示库,经半乳糖诱导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绵羊DRB1基因在酵母表面成功表达并具有正确的空间构象。4、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的白细胞,视野里有绿色荧光出现。结论:1、通过对哈萨克羊MHC-DRB1基因的外显子3序列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哈萨克羊DRB1基因外显子3序列具有较低的多态性。2、成功构建了绵羊DRB1基因酵母多态展示库,半乳糖诱导后,在激光共聚焦下有绿色荧光出现,表明:DRB1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表达成功。说明此种方法可以适用于绵羊MHCⅡ类基因的真核表达。3、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激光共聚焦下观察,检测到白细胞中有绿色荧光出现。说明pmc221-GFP-M5布鲁氏菌能成功侵入白细胞中,并使其发光。(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06-01)

严国,王元元,罗成,齐江姣,牟云[5](2018)在《绵羊MHC-DQB2 exon3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绵羊MHC-DQB2基因exon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的相关性,对145只哈萨克绵羊进行了布鲁氏菌虎红平板检测(RBPT),并通过PCR-SSCP试验选取不同基因型个体进行扩增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在exon3 282 bp内共有2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140A/C/T/G位点、155T/C位点在病例和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2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中,有18个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最终构建得到21个单倍型,其中有2个单倍型(Hap6、Hap9)在病例和正常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一个单倍型(Hap4)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由此表明,绵羊MHC-DQB2 exon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布鲁氏菌病存在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何彦春,魏玉明,哈利,韩庆彦,李旭蓉[6](2017)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免疫绵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免疫后的绵羊抗体水平、消长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选择育肥羊和怀孕母羊各100只,分别用皮下注射免疫和点眼免疫法,开展了3个月的跟踪观察和定期检测。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对育肥羊注射免疫后15 d的平板凝集抗体转阳率达100.0%,90 d降至22.7%;点眼免疫后15 d的平板凝集抗体转阳率达85.4%,90 d日降至0;个别3月龄以下育肥羊对注射免疫和点眼免疫均会发生一定程度不良反应,甚至死亡。活疫苗(M5-90株)对怀孕母羊皮下注射免疫后15 d的平板凝集抗体转阳率达100%,90 d降至14%;点眼免疫后15 d的平板凝集抗体转阳率达95.9%,90 d降至6.4%;注射免疫和点眼免疫均能造成一定比例的母羊流产和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不宜用于3月龄以下羔羊和怀孕母羊的免疫。(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7年10期)

严国[7](2017)在《绵羊MHC-DQB2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exon3 SNP进行研究,并运用SHEsis软件对SNPs进行单倍型分析,以期得到两组个体间有显着差异的SNPs位点以及单倍型组合,以此作为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遗传标记,为今后开展布鲁氏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加快选育具有布鲁氏菌病抗性的绵羊新品种打下一定基础。方法:1.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100只哈萨克羊进行血清布鲁氏菌检测,对布病感染阳性组和感染阴性组分别使用PCR-SSCP技术检测MHC-DQB2 exon2、exon3的SNPs,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克隆测序,然后运用序列比对软件寻找exon2、exon3 SNPs位点,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在布病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的位点,最终得出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SNPs位点。2通过对检测到的所有的SNPs位点进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及Hardy-Weinberg平衡的吻合度检验,选出符合条件的SNPs位点,运用SHEsis在线软件对符合要求的SNPs进行单倍型分析,得到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的单倍型组合。结果:1.利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100只哈萨克羊血清样本进行了布鲁氏菌感染检测,其中检出阳性血清样本16只,阴性血清样本84只,布病感染阳性率为16%。2.使用PCR-SSCP实验结果与测序结果结合分析,在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 270bp中检测出44个SNPs位点;在exon3 282 bp中检测得到22个SNPs位点。3.对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进行SAP分析,得到exon2共编码90个氨基酸,其中有34个是SAPs位点;在34个SAPs位点中,有3个为同义突变位点,其余31个均为错义突变位点。得到exon3共编码93个氨基酸,其中有20个为SAPs位点。在20个SAPs位点中,有6个为错义突变位点,其余均为同义突变位点。4.通过对MHC-DQB2基因两个外显子SNP与布鲁氏菌病的关联分析,发现exon2只有9C/G位点基因频率在两组当中呈现出显着差异;通过对exon2每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进行分析,发现9G/C、117G/T、131C/G、157C/A、180G/A5个位点在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exon3 155T/C的等位基因在两组样本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exon3每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各位点基因型在两组样本中的分布无显着差异。5.通过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符合条件的18 SNPs个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exon2存在13个连锁域,分别命名为Block1-Block13,其中有9个Block(Block2、Block3、Block4、Block6、Block7、Block8、Block10、Block12、Block13)个属于强连锁不平衡。对MHC-DQB2exon3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得到exon3存在8个连锁域,分别命名为Block1-Block8,其中有4个Block(Block1、Block2、Block5、Block8)个属于强连锁不平衡。6.经SHEsis软件单倍型分析发现,由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 33个SNP位点构建得到了17种单倍型,其中Hap12、Hap13、Hap14、Hap15、Hap16、Hap17阳性组频率远高于阴性组频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水平。由exon3的18个SNP位点构建得到21种单倍型,Hap4、Hap6的阳性组频率远低于阴性组频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水平。结论:1.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exon3均存在丰富的SNPs位点和SAPs位点,且exon2的SNPs位点和SAPs位点以及氨基酸错义突变位点都较之exon3更为丰富。2.初步推测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 9C/G位点与布鲁氏菌易感性相关,9G/C、117G/T、131C/G、157C/A、180G/A 5个位点某种基因型与布病的易感性相关。初步分析认为MHC-DQB2 exon3的155T/C与绵羊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3.哈萨克羊MHC-DQB2基因exon2的9个强连锁不平衡Block以及exon3的4个强连锁不平衡Block内的基因位点可能是连锁遗传的。4.初步推测,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2而言,具有Hap12、Hap13、Hap14、Hap15、Hap16、Hap17这6种单倍型组合的个体对布病更易感;对哈萨克羊MHC-DQB2 exon3而言,具有Hap4、Hap6的个体对布病有更高的抗性,具有Hap9的个体对布病更易感。(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何彦春,曹丽萍,李生静,张瑜[8](2017)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时免疫绵羊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时免疫绵羊后的效果,选择50只育肥羊,分别用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苗,同时对绵羊进行注射免疫,30 d后采血检测免疫抗体。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体阳性率达100%,且均呈强阳性反应;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分别达78%和80%。试验结果初步证明,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二价灭活疫苗同时对绵羊进行免疫,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7年05期)

王志贤[9](2017)在《过表达oTLR4转基因绵羊抗布鲁氏菌病能力的评估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识别受体,在单核巨噬细胞,DC细胞等多种细胞中广泛表达,它识别布鲁氏菌在内的革兰氏阴性菌的LPS,引发炎症反应,在侵入病原体的感知与清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表达oTLR4(ovis aries TLR4)的转基因绵羊在爆发布鲁氏菌病的疫区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潜力,因此本实验通过人工感染实验来验证过表达oTLR4转基因绵羊是否有更好的抗布鲁氏菌病的能力。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方法,对来源于3只转基因公羊的F1代群体共计289只进行了过表达TLR4基因的检测,共鉴定出阳性绵羊119只,外源基因的遗传率为41.18%,转基因阳性绵羊TLR4 mRNA能够稳定高表达(平均比非转基因个体高出1.5倍)。根据遗传背景、品种、个体发育和转基因与否挑选20只转基因羊和20只非转基因羊,分成四个攻毒剂量组。利用结膜接种的方式感染布鲁氏菌16M,通过28天的综合检测来评估过表达oTLR4转基因绵羊在布鲁氏菌病急性期的抗病表现。结果低剂量(10~5和10~6CFU)和高剂量组(107,108CFU)间在急性期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差别。低剂量组临床症状表现不明显,个别羊出现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增多;但高剂量组,攻毒后体温出现剧烈上升,运动量出现显着下降,WBC,淋巴细胞数等相关指标在第7天后出现显着增多,其中108剂量组在第14天检测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转基因组显着高于非转基因组。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量,结果显示低剂量组在攻毒后0.5天、1天、2天、3天、7天,14天和28天所有时间点均无显着变化,而高剂量组中,炎症因子升高,其中108组,攻毒后7天和14天转基因组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IL6、TNFα、IL1 α和IL1 β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极显著高于非转基组,7天时趋化因子IL8也表现出转基因组的显着升高。结合肝脏,肾脏,脾脏和淋巴结等组织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实验羊的免疫反应逐渐增强,且转基因组的增强幅度大于非转基因组,在高剂量攻毒时带来了更严重的组织损伤。通过虎红检测和微量凝集实验,主要脏器和淋巴结的细菌分离,确定各组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在10~5和10~6CFU攻毒剂量组,转基因组布鲁氏菌感染数(1/10)要少于非转基因组(3/10),通过比较载菌量和感染范围,10~5和10~6组转基因羊感染程度显着低于非转基因组。而在高剂量组中,转基因羊(8/10)布鲁氏菌感染数则要高于非转基因羊的感染数(7/10)。转基因组的感染程度要高于非转基因组。通过绵羊的单核巨噬细胞侵染实验,发现M0I50时侵染后1h转基因个体载菌量极显着高于非转基因个体,显示过表达TLR4提高了巨噬细胞对布鲁氏菌的吞噬能力。IFNg、IL6、TNFα、Nos2和IL1 β等炎症因子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组,说明在感染过程中过表达TLR4提高了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程度。本研究验证了在低剂量侵染时,过表达oTLR4通过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炎症反应程度增强了抵抗布鲁氏菌病的能力,而在高剂量侵染时,过表达TLR4导致更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加重了实验羊的感染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樊生平,齐守军,李连平,韩小军,曹春红[10](2017)在《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成年绵羊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成年绵羊经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灌服100亿菌""灌服200亿菌"和"肌注50亿菌"叁种不同免疫方法,对试验羊进行布鲁氏菌病S2株疫苗的免疫接种。在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采集试验羊血清样品,用虎红凝集试验(RB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肌注组抗体上升较快,于免疫后10天达到峰值,然后快速下降,90天后下降速度减缓,但在180天时RBT和SAT阳性率仍分别为63.2%和84.2%,SAT平均凝集效价为1:178.9。2个口服组均在免疫20天后抗体达到最高,以后下降,分别于90天和120天降到最低,然后有所回升并维持在低水平波动;至180天时,口服组的RBT阳性率均下降为0,SAT阳性率分别下降为40.9%和23.1%,SAT平均凝集效价分别降至1:40.9和1:18.2。[结论 ]对采用布鲁氏菌病S2株活疫苗口服免疫6个月以后的羊群,可用虎红凝集试验进行布鲁氏菌病检疫的初筛。(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7年02期)

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2013-2017年兰州市1947个场点采集的260 744份绵羊血清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检出阳性样品1 948份,平均阳性率0.75%。对近5年绵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发现绵羊布病防控前检测阳性数量和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以检测、扑杀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使绵羊布鲁氏菌病得到有效控制,检测阳性数量和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养殖场点检出阳性数量存在差异,以规模场检出阳性数量最多,阳性率最高,人与绵羊感染具有相关性。本文综合分析了兰州市绵羊布鲁氏菌病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和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德吉央宗.绵羊布鲁氏菌病诊疗[J].今日畜牧兽医.2019

[2].张新兰.2013-2017年兰州市绵羊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分析及防控建议[J].畜牧兽医杂志.2018

[3].邓肖玉,张欢,邵志然,易继海,陈创夫.中国西北地区流产牛和绵羊胎儿中分离到羊种布鲁氏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王元元.绵羊MHCⅡDRB1基因酵母表面展示库的构建及布鲁氏菌M5株抗原表位的筛选[D].石河子大学.2018

[5].严国,王元元,罗成,齐江姣,牟云.绵羊MHC-DQB2exon3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性[J].江苏农业科学.2018

[6].何彦春,魏玉明,哈利,韩庆彦,李旭蓉.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90株)免疫绵羊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7

[7].严国.绵羊MHC-DQB2单倍型的构建及其与布鲁氏菌病易感性相关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7

[8].何彦春,曹丽萍,李生静,张瑜.布鲁氏菌病活疫苗(M5株)和口蹄疫灭活疫苗同时免疫绵羊的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7

[9].王志贤.过表达oTLR4转基因绵羊抗布鲁氏菌病能力的评估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

[10].樊生平,齐守军,李连平,韩小军,曹春红.布鲁氏菌病疫苗S2株免疫成年绵羊的抗体消长规律试验[J].中国动物检疫.2017

标签:;  ;  ;  ;  

绵羊种布鲁氏菌论文-德吉央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