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栌菊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栌菊木,AM真菌,nested-PCR,侵染率
栌菊木论文文献综述
葛立傲,王国娟,马焕成,高秀琴,陈梦帆[1](2016)在《栌菊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共生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物种多样性,探明其形成乔木与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关系,野外采集栌菊木根系及根际土壤,利用土壤湿晒法和根系透明染色镜检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在土壤中的孢子密度及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的AMF孢子优势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传统形态学方法初步鉴定出栌菊木土壤中存在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2种AM真菌;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18SrRNA中的NS31-AM1区,通过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A-1真菌与Glomus mosseae(DQ273793)亲缘性为97%,A-2真菌与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AJ510231)亲缘性为99%。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双重鉴定,确定侵染栌菊木根系的AM真菌是摩西球囊霉和幼套球囊霉。(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伍建榕,葛立傲,马焕成[2](2016)在《栌菊木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单孢子DNA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是干热河谷攀枝花地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具有很强的抗干热性。菊科植物多为草本和灌木植物,只有栌菊木单种属长成乔木。本研究提供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单孢子DNA鉴定,一方面可了解栌菊木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探讨栌菊木形成乔木与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的关系。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根系及根际土壤,利用土壤湿晒法和根系透明染色镜检法,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中的孢子密度及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来的AMF孢子优势菌株进行鉴定。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栌菊木土壤中存在两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提取其单个孢子中的DNA,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18S r RNA中的NS31-AM1区,通过序列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A-1与Glomus mosseae(DQ273793)以及A-2与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AJ510231)亲缘性最高。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双重鉴定,表明这两种AM真菌是栌菊木菌根的优势菌株。(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冯倩文[3](2012)在《“菊树”——白菊木和栌菊木》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菊花的故乡。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菊花的诗词不胜枚举,有的还成了千古绝唱。在世界上全部种子植物300多个科中,无论是属数或种数,菊科均是世界第一位。它有约1000属,30000多种,广布于全球,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中国也是菊科植物最多的国家,有(本文来源于《云南林业》期刊2012年04期)
冯倩[4](2011)在《白菊木和栌菊木》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中的大家族在全球所有种子植物中,无论从植物属数或种数看,菊科植物均居第一位。它有约1000属,3万多种,广布于世界,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类型多样。(本文来源于《百科知识》期刊2011年14期)
胡晓玉,吴新卫,梅娜,周乐[5](2007)在《2D NMR对栌菊木中的一个倍半萜内酯进行结构解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核磁共振对一个首次从菊科单种属植物-栌菊木中分离得到的乌药烷型倍半萜内酯-8β,9-dihydro-onoseriolide进行了结构解析,通过2D NMR( HSQC, HMBC,NOESY)首次对该化合物的碳和氢质子信号进行全归属;并证实其结构中的H-1 , H-2互为颠倒,纠正了文献报道中的错误,该研究对乌药烷骨架倍半萜内酯的结构鉴定提供了光谱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胡晓玉[6](2007)在《栌菊木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栌菊木是菊科(Compositae)栌菊木属(Nouelia)植物,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是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活性筛选中发现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具有α-淀粉酶抑制活性,为全面了解它们的成分及相关活性成分,本文首次对栌菊木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中分离得到了28个化合物,其中有2个新化合物和1个新的人工产物。综述了蒲公英赛烷型五环叁萜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波谱特征以及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采用95%乙醇室温浸提,将所得浸膏悬浮于50℃热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粗分为四个部分;各部分再反复采用硅胶柱层析分离、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柱纯化,最终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化学反应转化、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或与已知品对照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其中2个新化合物鉴定为:ent-14β,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1)和ent-14β-hydroxy-15-oxokaur-16-en-19-oic acid(2);新的人工产物鉴定为:ent-15α-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 11,12-acetonide(3);已知化合物分别为:ent-11α,16α-epoxy-15α-hydroxy-16S-kaur-19-oic acid(4),ent-15α-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 (5),ent-11α,12α,15α-tri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 (6),ent-12α,15α-dihydroxykaur-16-en-19-oic acid(7),8β,9-dihydro-onoseriolide(8),蒲公英赛酮(9),β-蒲公英赛醇(10),α-蒲公英赛醇(11),蒲公英赛醇乙酸酯(12),2,6-二甲氧基对苯醌(13),豆甾醇(14),豆甾醇-3-氧-β-D-吡喃葡萄糖甙(15),β-谷甾醇(16),β-胡萝卜甙(17),十六烷酸-1-甘油酯(18),软脂酸(19),二十四烷酸(20),二十五烷醇(21),蒲公英甾醇乙酸酯(22),伪蒲公英甾醇乙酸酯(23),咖啡酸(24),蔗糖(25),芦丁(26),glutinol(27)和onoseriolid(28)。(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7-05-01)
栾珊珊,范眸天,龚洵[7](2006)在《栌菊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分子标记ISSR方法,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了11个对栌菊木13个自然居群(220个个体)和一个迁地保护居群(17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栌菊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不低,其濒危状况可能主要是由生态因素引起的,该研究为对栌菊木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黄中强,万顺全,陈琏,朱永玲,李静[8](2004)在《攀枝花市栌菊木资源的调查与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基本摸清了栌菊木这一中国特有植物在攀技花及周边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得出攀枝花市是栌菊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栌菊木野生种子的分析、室内发芽试验以及田间播种试验,基本找出了栌菊木种子繁殖的方法,并选取栌菊木的无性繁殖材料进行了扦插试验,同时首次以栌菊木作砧木以切花菊花作接穗进行嫁接试验取得初步成功,开拓了菊花在木本植物上造景的开端。为该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攀枝花科技与信息》期刊2004年01期)
彭玉兰,胡运乾,孙航[9](2003)在《栌菊木的等位酶分析及其在生物地理和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西南特有的菊科单种属植物栌菊木 1 0个居群、 1 4 9个个体、 1 1个酶系统及 1 6个酶位点的水平淀粉凝胶电泳分析表明 ,栌菊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特有种中较高 ,在居群水平上 ,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 =1 1~ 1 4 ,多态位点百分数P =6 3%~ 4 3 8% ,实际杂合度Ho =0 0 6 3~ 0 2 5 0 ,期望杂合度He =0 0 4 3~ 0 1 94 ;物种水平上A =1 6 ,P =37 5 % ,Ho=0 1 4 3,He=0 1 4 1。居群间遗传一致度I=0 90 2~ 1 0 0 0 ,杂合性基因多样度比率FST为 0 2 395。栌菊木居群间分化程度较大 ,云南南盘江流域碧云寺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 ,明显低于金沙江流域的居群。栌菊木可能是来自冈瓦纳古陆祖先的后裔 ,可能是古地中海退却以后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化出来的特有属 ,并且可能由于湿度等生态因子的限制 ,其分布区未能进一步扩大 ,仅在南盘江流域形成零散分布。等位酶分析结果还表明栌菊木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较高 ,建议对遗传多样性较高的金沙江流域的居群加以保护(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唐宇,刘建林[10](2002)在《攀西珍稀濒危植物栌菊木的现状及保护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地调查和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栌菊木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目前的状况,提出了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栌菊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栌菊木(Nouelia insignis Franch)是干热河谷攀枝花地区我国特有的单种属菊科中稀有的木本残遗种,具有很强的抗干热性。菊科植物多为草本和灌木植物,只有栌菊木单种属长成乔木。本研究提供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单孢子DNA鉴定,一方面可了解栌菊木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探讨栌菊木形成乔木与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的关系。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根系及根际土壤,利用土壤湿晒法和根系透明染色镜检法,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在土壤中的孢子密度及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来的AMF孢子优势菌株进行鉴定。依据传统形态学方法鉴定出栌菊木土壤中存在两种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和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提取其单个孢子中的DNA,应用nested-PCR技术扩增18S r RNA中的NS31-AM1区,通过序列比对,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A-1与Glomus mosseae(DQ273793)以及A-2与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AJ510231)亲缘性最高。根据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双重鉴定,表明这两种AM真菌是栌菊木菌根的优势菌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栌菊木论文参考文献
[1].葛立傲,王国娟,马焕成,高秀琴,陈梦帆.栌菊木共生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鉴定[J].贵州农业科学.2016
[2].伍建榕,葛立傲,马焕成.栌菊木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AMF)的单孢子DNA鉴定[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3].冯倩文.“菊树”——白菊木和栌菊木[J].云南林业.2012
[4].冯倩.白菊木和栌菊木[J].百科知识.2011
[5].胡晓玉,吴新卫,梅娜,周乐.2DNMR对栌菊木中的一个倍半萜内酯进行结构解析(英文)[J].波谱学杂志.2007
[6].胡晓玉.栌菊木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7].栾珊珊,范眸天,龚洵.栌菊木遗传多样性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8].黄中强,万顺全,陈琏,朱永玲,李静.攀枝花市栌菊木资源的调查与应用初探[J].攀枝花科技与信息.2004
[9].彭玉兰,胡运乾,孙航.栌菊木的等位酶分析及其在生物地理和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3
[10].唐宇,刘建林.攀西珍稀濒危植物栌菊木的现状及保护措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标签:栌菊木; AM真菌; nested-PCR; 侵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