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力学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热力学,余热,超临界,氧化碳,工质,基团,燃气轮机。
热力学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陶志强,赵庆,唐豪杰,吴家桦[1](2019)在《应用于工业余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主开发了一套基于分流再压缩的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的工业余热利用数值模拟程序,并结合?分析原理深入挖掘各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内部机制。发现在任意选定状态参数下,存在一个最佳分流比使得热效率和?效率同时达到最优。透平入口温度变化对最佳分流比不造成影响。提高透平入口温度始终对系统最佳热效率和?效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最佳分流比随主压缩出口压力的提高而单调递减。系统最佳热效率?效率随主压缩机出口压力提高先增加后趋缓,在低压段(15~23MPa)增加明显。随着压力的提高,系统?损失率的减少基本上是由高温回热器贡献的。最佳分流比随着主压缩机入口温度的提高而降低。主压缩机出口压力达25MPa时,主压缩机入口温度提高2℃,最佳热效率和?效率分别下降约3%和5%。主压缩机入口温度提高造成系统性能恶化的结果主要是通过预冷器的?损失率增加实现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3期)
陈林根,夏少军,冯辉君[2](2019)在《不可逆循环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简要回顾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热力循环(包括恒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变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串接、联合和多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具有非均匀工质的理论热机循环,多级热力循环)、理论化学机循环(包括单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单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工程热力与化学循环(包括活塞式加热气缸膨胀过程,内燃机循环,光驱动发动机循环)、商业机循环等不可逆循环动态优化研究方面介绍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除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拓展与细化外,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建立广义机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铖灏,曾志勇,陈星宇,李洁[3](2019)在《用于CNG冷能回收的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压缩天然气(CNG)降压过程中冷能浪费较大的问题,提出使用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CNG冷能。通过建立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模型,探究循环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以及冷、热源温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净输出功和系统热效率随蒸发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且存在1个最优蒸发温度使系统?效率达到最大;系统净输出功随冷凝温度的升高存在1个峰值,系统热效率和?效率均随冷凝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提高热源温度和降低冷源温度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净输出功和系统热效率,但过高的热源温度和过低的冷源温度将导致?损失增大,进而降低系统?效率,同时也对系统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吴芮,严新平,孙玉伟,卢明剑,袁成清[4](2019)在《船舶烟气S-CO_2布雷顿循环稳态热力学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机烟气余热进行循环再利用是船舶绿色化的重要技术实现途径,其核心环节在于采用适宜的热力学循环系统实现烟气输入热功到涡轮输出轴功之间的高效能量转换。在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布雷顿热力学循环系统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换热器、涡轮机和压缩机等系统核心组成设备的数学模型,在Fortran软件环境中建立以系统热效率为目标优化函数的再压缩式循环结构的稳态运行效率数值计算仿真模型,分别针对循环压比、回热器总换热系数、分流系数等参数对系统循环热效率的影响问题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在2.10~2.45的压比范围内,不同工况条件下均存在全局最优分流系数使得热效率最大化。船舶热能动力循环发电系统最优运行工况分析中,在涡轮机入口温度500℃、压缩机入口温度35℃下,存在最优分流系数为0.39,对应的循环压比为2.37,循环热效率为32.15%。(本文来源于《中国航海》期刊2019年03期)
冯建闯[5](2019)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进行分析,首先构建了分流再压缩和一次再热耦合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主要关键部件的数学分析模型,并基于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分别讨论了系统主要关键参数对系统循环效率的影响。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存在最佳的分流系数,最优的压缩机入口温度、压力和再热压力,使得循环系统具有较高的循环效率。最后为能够全面地反映系统综合性能,引入了遗传算法作为优化分析方法,研究多参数对系统循环效率的综合影响,得到最高效率点的最优关键参数。(本文来源于《节能》期刊2019年08期)
杨文洁,何玉宝[6](2019)在《中低品位热源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分析了以R113作为循环工质,需回收的废热为52.624kW的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系统在变工况下的热力性能,其中,热力性能由系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当蒸发压力不变时,蒸发器出口温度对ORC系统的热效率及火用效率影响很小;蒸发压力或膨胀比增大时,ORC系统的热力性能也随之提高,影响较显着。这些将为ORC系统的性能优化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马卫武,王琳,刘韬,李旻[7](2019)在《基于基团贡献法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模型对有机朗肯循环(ORCs)工质的评估(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团贡献(GC)法一般用于预测有机物的热力学属性参数,但对过程指标的预测能力有限,如热力循环过程的效率。本文发展了一种结合GC法和有机朗肯循环(ORC)热效率解析模型的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估算有机朗肯循环的热效率,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GC方法的局限性。利用GC法与ORC热效率解析模型,筛选了60多种用于中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的有机工质。首先,运用GC方法预测了60多种有机工质的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Pc,潜热r,液体的定压比热容c等热力学属性。其次,基于由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得的ORC解析模型,可直接由GC法预测的热力学参数直接确定ORC的输出功wout和热效率η等性能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与NIST数据相比,本文采用的GC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来估算热力学参数(T_c,P_c,r,c,w_(out),η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45%,9.29%,5.85%,11.5%,10.8%,2.9%)。其中热效率的平均相对误差最小(约为2.9%),且所有预测值的误差在0~24%的范围内。本研究表明GC方法与ORC解析模型结合,不仅提供了一种估算热效率的直接方法(无需状态方程),并且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来评估有机工质的热力学性能。本文研究成果也为指导基于GC法的ORC有机工质计算机辅助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王喜军,王顺森,吴闯,刘雨婷,孙兴业[8](2019)在《船用燃气轮机超临界CO_2/有机闪蒸余热回收循环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船用燃气轮机效率并降低排烟温度,提出一种由超临界CO_2循环和有机闪蒸循环组成的新型余热回收循环:该循环中超临界CO_2循环回收高温烟气,有机闪蒸循环回收低温烟气。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以循环净功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基本工况下,接入该余热回收循环后的燃气轮机热效率和■效率高达50.4%和68.93%,比未接余热回收循环的燃气轮机热效率提高了44%,■效率提高了43.6%;冷凝器■损最大,为842.04 kW,占余热回收循环总■的6%;当CO_2压气机压比越大、加热器1和加热器2的端点温差越小时,余热回收循环的净功率越大;有机闪蒸循环的蒸发温度处于最佳值时,余热回收循环净功率最大;当有机工质为对二甲苯时,该余热回收循环的净功率最高,为9 759.64 kW,最终排烟温度最低,为177.6℃。(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党丽琴,庄小玲,李炎,杨智敏,林国星[9](2019)在《磁制冷材料MnFeP_(0.45)As_(0.55)的热力学循环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级相变磁制冷材料MnFeP_(1-x)As_x具有巨磁热效应,其在制冷循环中的热力学性能值得探索。本文以MnFeP_(0.45)As_(0.55)的等磁场热容随温度变化实验数据为基础,应用热力学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获得0T、2T应用磁场下的熵温曲线,并设计不同温跨的多种回热Ericsson制冷循环,计算制冷循环的主要热力学参量,揭示非平衡回热量、净制冷量、性能系数等随制冷空间温度变化规律,同时还与Gd、Gd5Si2Ge2在10 K温跨时的净制冷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MnFeP_(0.45)As)_(0.55)的最大净制冷量更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张伟,白玉石,王德武,刘燕,张少峰[10](2019)在《工程热力学蒸汽动力循环教学中工程思维的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能力的培养是理工类本科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结合工程热力学蒸汽动力循环的课程内容,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递进的从技术可行,模型简化和经济合理叁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处理工程问题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工程思维的启迪和培养,为学生构建完善的工程思维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3期)
热力学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在简要回顾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热力循环(包括恒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变温热源理论热机循环,串接、联合和多热源理论热机循环,具有非均匀工质的理论热机循环,多级热力循环)、理论化学机循环(包括单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单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等温化学机循环,多级非等温化学机循环)、工程热力与化学循环(包括活塞式加热气缸膨胀过程,内燃机循环,光驱动发动机循环)、商业机循环等不可逆循环动态优化研究方面介绍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除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拓展与细化外,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包括建立广义机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力学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陶志强,赵庆,唐豪杰,吴家桦.应用于工业余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和?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2].陈林根,夏少军,冯辉君.不可逆循环的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9
[3].李铖灏,曾志勇,陈星宇,李洁.用于CNG冷能回收的低温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热力学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吴芮,严新平,孙玉伟,卢明剑,袁成清.船舶烟气S-CO_2布雷顿循环稳态热力学优化[J].中国航海.2019
[5].冯建闯.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热力学分析[J].节能.2019
[6].杨文洁,何玉宝.中低品位热源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热力学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9
[7].马卫武,王琳,刘韬,李旻.基于基团贡献法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模型对有机朗肯循环(ORCs)工质的评估(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8].王喜军,王顺森,吴闯,刘雨婷,孙兴业.船用燃气轮机超临界CO_2/有机闪蒸余热回收循环的热力学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9].党丽琴,庄小玲,李炎,杨智敏,林国星.磁制冷材料MnFeP_(0.45)As_(0.55)的热力学循环性能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10].张伟,白玉石,王德武,刘燕,张少峰.工程热力学蒸汽动力循环教学中工程思维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