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归经理论演变脉络及发展梳理

中药归经理论演变脉络及发展梳理

论文摘要

汉唐时期虽未有关于中药归经理论的明确记载,但实为归经理论产生的学术渊源。《内经》确定了五味、疾病等与五脏的关系,《神农本草经》归纳了中药对机体脏腑的趋向性作用,唐代已有药物对脏腑经脉概括性治疗作用的描述。宋金元时期中药归经作为一门单独的药性理论已渐成体系。北宋后期医家结合五味理论等对药性理论进行阐述和发挥,金元易水学派用药重视分析脏腑病因病机,将中药归经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归纳,使之由用药经验上升为单独的药性理论。明清时期中药归经理论渐趋成熟完善,出现药物归三焦、走卫气营血、入络和入奇经等思想。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辨证理论的盛行,及药性理论的发展程度等均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论文目录

  • 1 汉唐——归经理论渊
  •   1.1 味对脏的选择
  •   1.2 中药功效与脏腑的相关性
  •   1.3 药物治疗脏腑经脉血气
  • 2 宋金元——建立归经体系
  •   2.1 宋代——归经理论形成早期阶段
  •   2.2 金代——“易水学派”归经理论具体化、系统化构建
  •     2.2.1 升降浮沉体现药物作用趋势
  •     2.2.2 炮制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     2.2.3 药物定位于脏腑虚实寒热
  •   2.3 元代——对“易水学派”归经理论继承、发展
  •     2.3.1 药物气味及所入三阴三阳十二经络
  •     2.3.2 配伍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     2.3.3 药物对表里二脏共同趋向作用
  • 3 明清——归经成熟完善
  •   3.1 明代——归经理论走向成熟
  •     3.1.1 用药辨脏腑十二经气分血分
  •     3.1.2 以药入六经归纳对病证的辨证治疗
  •   3.2 清代——归经理论补充完善
  •     3.2.1 用药分三焦
  •     3.2.2 药物归络
  •     3.2.3 药入手足三阴三阳经气血分对应功用主治
  •     3.2.4 配伍改变药物归经
  •     3.2.5 药归奇经
  • 4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张益赫,赵琰,屈会化

    关键词: 中药归经,药性理论,五味理论,辨证理论,易水学派

    来源: 环球中医药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中药学

    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3573,81274043)

    分类号: R285.1

    页码: 1915-1918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117K

    下载量: 335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中药归经理论演变脉络及发展梳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