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接枝聚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丙烯,接枝,丙烯酰胺,无纺布,分析法,铜绿,电阻率。
接枝聚丙烯论文文献综述
苗苗,王晓旭,王迎,吕丽华,魏春艳[1](2019)在《氧化石墨烯接枝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抗静电性,以氧化石墨烯为接枝单体,冰醋酸为催化剂,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氧化石墨烯工艺参数。探讨了氧化石墨烯质量浓度、催化剂浓度和接枝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借助织物摩擦式静电测试仪、表面张力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非织造布进行测试和表征。获得聚丙烯非织造布接枝氧化石墨烯最优工艺参数:氧化石墨烯质量浓度为17.06 g/L,冰醋酸浓度为0.031 mol/L,温度为70.60℃,在此条件下测得,接枝率为22.3%。结果表明:接枝后聚丙烯非织造布的摩擦带电电压为1 094 V,接触角为76.9°;接枝后的非织造布较原布粗糙,并且明显附着一层物质;接枝后的非织造布在1 621、1 385、1 117 cm~(-1)处出现了新的峰,证明氧化石墨烯的存在。(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于洪健,崔永珠,苗爽,何佩峰[2](2019)在《紫外接枝多单体制备聚丙烯吸油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步法,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以二苯甲酮(BP)为引发剂,将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丁酯(BA)以及丙烯酸十二酯(LA)成功地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上,增加其吸油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无纺布接枝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单体的质量分数为8%、辐射时间为60 min、BP质量分数为0.6%时,接枝率最大,为26.65%。接枝改性后的无纺布对原油饱和吸附率和保油率分别为27.20%、24.08%。此外,由于多单体的引入,无纺布的断裂强力以及断裂伸长率均有所增加。(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肖潇,郑玉婴,卢鑫,赵波,张欣涛[3](2019)在《双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的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来酸酐(MAH)/苯乙烯(St)双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PP)制备了PP-g-MAH/St接枝物,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接枝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接枝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 h,n_(St)/n_(MAH)=1.2∶1(摩尔比),m_(MAH)/m_(PP)=0.14,m_(BPO)/m_(PP)=0.02(质量比);接枝前后PP的晶型保持不变,均为α晶,但是PP结晶度降低,结晶温度则有所提高;作为相容剂,PP-g-MAH/St可显着提高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06期)
苗苗,刘超,王晓旭,王迎,魏春艳[4](2019)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聚丙烯无纺布抗静电接枝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丙烯(PP)无纺布为原料,摩擦电压为测量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探究了单体质量分数、光引发剂浓度和紫外光照时间对摩擦电压的影响,确定了抗静电改性的最优工艺:单体质量分数10.48%,光引发剂浓度0.051 mol/L,紫外光照20.69min,摩擦电压最小为2 255.16 V。经最优工艺实验验证,改性后PP无纺布的摩擦电压为2 200~2 475 V,表明响应面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能够有效预测实验各因素对摩擦电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印染助剂》期刊2019年06期)
尤雯[5](2019)在《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净化水中腐殖酸和微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源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为代表的有机物和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A)为代表的微藻及其分泌物(AOM)是饮用水水质安全保障的潜在威胁,对饮用水净化工艺提出了严峻考验。目前使用的多数水处理药剂在饮用水处理环节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比如,在消毒环节,消毒剂的使用可使水体中HA和MA分泌的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转化为具有“叁致”效应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现有处理技术存在各种局限,因此,研发高效、低成本、低毒或无毒的新型材料成为水处理领域的热点。本研究以HA和MA为目标污染物,采用一步原位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MC-g-PAM),分别探究其对HA和MA的净化效能,并采用FTIR、XRD、SEM、XPS、BET等技术手段,表征其理化特性,探究其吸附机理。以HA的吸附容量和MA的去除率为优选指标,利用正交试验确定MC-g-PAM的最佳制备方案为:Fe~(3+)与壳聚糖质量比为3:1、壳聚糖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2:1、环氧氯丙烷用量为3 mL、晶化时间为2 h。按最佳制备方案合成的MC-g-PAM由横截面直径为50~70 nm的针状聚丙烯酰胺和粒径为120~300 nm的磁性壳聚糖微粒共同包覆,表面孔隙较多,且为中孔和大孔,微孔较少。主要由Fe、O、C和N元素组成,所占质量百分比分别为30.7%、41.5%,25.9%和2.9%。MC-g-PAM比表面积为27.1 m~2·g~(-1),比饱和磁化强度为9.63 emu·g~(-1)。MC-g-PAM对水样中的HA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净化机制为化学吸附。MC-g-PAM投加量为0.3 g·L~(-1),溶液pH值为7.0时处理效果最佳。随着MA浓度从0.356 mg·L~(-1)增加到2.869 mg·L~(-1),HA的去除率由80.70%下降到17.54%。在没有MA的情况下,MC-g-PAM对浓度为5 mg·L~(-1)的HA的去除率为91.7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为单分子层吸附,理论饱和吸附容量可达120.77m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方程,在吸附反应的前15 min内,HA的吸附量就达到平衡吸附量的一半以上,且为自发进行的、无序的吸热过程。通过连续进行5次吸附-解吸-再生循环后,MC-g-PAM的吸附率仍保持在70%以上。水中的MA也可由MC-g-PAM吸附去除。MC-g-PAM投加量为0.3 g·L~(-1),溶液pH值为3~7时处理效果最佳。HA的存在会对MC-g-PAM去除MA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HA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随着HA浓度从5 mg·L~(-1)增加到30 mg·L~(-1),MA的去除率从71.05%下降到52.66%,而在没有HA的情况下,其去除率可达84.74%。通过对MA中叶绿素a进行吸附平衡研究,以反映出水样中MC-g-PAM对MA的吸附平衡情况。该吸附过程同样符合Langmuir等温线,Langmuir方程得出MC-g-PAM对MA中叶绿素a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1.99(15℃)、318.63(25℃)和341.85(35℃)μg·g~(-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自发的、无序度的吸热过程。(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王盼盼[6](2019)在《高接枝率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制备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通过熔融接枝的方法制备含有极性官能团的聚丙烯(PP)接枝马来酸酐(MAH)接枝共聚物(PP-g-MAH),目的是获得高接枝率的PP接枝物,降低MAH在PP中的残留,抑制聚丙烯的降解。首先从分析接枝共聚物中MAH接枝率低入手,提出提高PP-g-MAH接枝率的途径。通过红外光谱(FT-IR)、凝胶色谱法(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简单分析了实验室制备的接枝物的结构,然后对常规条件下的接枝物分析接枝率低的原因,从原因出发提出改性手段,研究了提高单体浓度、单体分散以及抑制聚合物降解叁个方面,探讨了其对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本论文为继续提高MAH接枝率,详细研究了使用环氧大豆油为溶剂,苯乙烯作为第二单体的反应体系,通过核磁氢谱(~1H NMR)、DSC、GPC对分离出来的侧链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表征,以此阐述了接枝率提高原因;之后研究了温度、转速、引发剂用量等变量对PP-g-MAH/St接枝物接枝率的影响。最后,论文研究了以PP为基体,加入少量聚乙烯(PE)、二氧化硅(SiO_2)的体系。探讨了PE、SiO_2极大地促进了MAH接枝的原因。采用接枝率(GD%)、FT-IR、~1H NMR、GPC、扫描电镜(SEM)、转矩变化等手段分析了共聚接枝物的结构,对接枝位置以及加入聚乙烯、二氧化硅接枝物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剖析,提出相应的观点。(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0)
鲍先扬[7](2018)在《淀粉熔体原位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及其制备水凝胶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吸水凝胶是指线性或支化的亲水性聚合物经物理或化学交联后形成的具有较高吸水性能(溶胀比大于100)的叁维网络体系。在农林领域,超吸水凝胶可被用作土壤调节剂和植物养分载体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超吸水凝胶不仅通过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和渗透性来调节土壤的透水透气性,进而减少灌溉频率、防止水土流失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而且还可以用来负载化肥、农药等功能营养因子,以增加其利用率和有效性。传统石油基超吸水凝胶高昂的生产成本以及不易降解的缺点严重地限制其在农林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将天然可再生的淀粉和新型绿色的反应型挤出技术引入到超吸水凝胶的生产中,对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反应型挤出生产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中,具有非牛顿流变行为的淀粉基熔体表现为温度和剪切速率依赖性,加之不同组分间复杂的化学反应引起体系组分和结构的变化,都会导致挤出过程难以精准控制。而体系组分和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其流变行为的变化(流变动力学)。因此,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研究对调控和模型化反应型挤出制备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项研究工作在密炼体系下模拟了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的反应型挤出制备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过程;首次结合了密炼混合技术和流变仪的原位合成在线监测技术实现对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研究;同时,淀粉基水凝胶的原位合成为其微观网络的流变行为表征提供了可能;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不同链淀粉含量熔体的流变行为对淀粉接枝共聚合以及其制备水凝胶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密炼体系下构建了适合淀粉接枝共聚合的熔体体系,这为后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硝酸铈铵引发的接枝共聚合表现出较低的接枝共聚效率(小于40%),这主要是因为硝酸铈铵较低的引发活性导致较多均聚物的产生。过硫酸铵引发熔体反应的接枝共聚效率随着淀粉/单体比例的降低和体系水分含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其中,较高淀粉/单体比例(大于15/15)和较低水分含量(小于70%)的体系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反应单体转化率(大于89%)和接枝共聚效率(大于63%)。但是随着反应体系水分含量的逐渐降低,制备的超吸水凝胶产率和吸水能力逐渐下降,这主要归因于熔体体系较大的的剪切力输入破坏了凝胶的叁维网络。在密炼机上制备淀粉基熔体混合物,然后将该熔体加载到流变仪体系上,原位合成淀粉基水凝胶,实现对淀粉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的实时在线监测。Hill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淀粉熔体的接枝共聚合流变动力学。水凝胶的G'与交联剂浓度呈现线性关系。温度和引发剂效应的研究发现淀粉熔体接枝反应动力学主导了其流变动力学,这表明熔体混合物呈现出完全微混合的状态。水凝胶的G'基本上不依赖于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的用量,这可能归因于淀粉熔体较强的链转移活性。熔体中链淀粉较易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物理凝胶网络,从而导致不同链/支比淀粉基熔体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反应流变动力学。淀粉基水凝胶在流变仪体系上的原位合成为其微观结构的表征提供了可能。交联剂浓度能够有效地调控淀粉基水凝胶网络的交联密度。随着交联剂浓度的增加,凝胶表面形貌由栅格膜向网格膜形态转变,从而导致淀粉基超吸水凝胶吸水能力的显着下降。引发剂用量对淀粉基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基本上没有影响,其吸水能力保持在948-1192 g/g。较高的反应温度不仅不会削弱超吸水凝胶的吸水能力,反而有助于淀粉的接枝共聚合。WCS(链淀粉量:3%)和G80(链淀粉量:83%)基超吸水凝胶表现出较低的吸水能力,这分别归因于支淀粉较高的枝杈程度而表现较大的交联密度和链淀粉体系较小的交联度而生成较多的溶胶。以同源不同链/支比玉米淀粉为原料,探讨淀粉基熔体的流变行为对淀粉接枝共聚合以及其制备水凝胶的影响。随着熔体中链淀粉含量的增加,体系的黏弹性模量增大,凝胶形成时间不断减小,表明体系的微混合程度也不断降低。淀粉基熔体微混合程度的降低会导致接枝共聚效率的降低,然而对单体转化率基本上没有影响。同时,随着链淀粉含量的增加,凝胶中淀粉链的重排程度增大,两相分离程度越来越明显。具有典型栅格膜多孔结构的NCS(链淀粉量:24%)和G50(链淀粉量:56%)基水凝胶表现出较强的吸水能力,这主要归因于其适度的网络交联程度和稍高的接枝侧链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淀粉熔体接枝共聚合体系中,熔体较大的黏弹性模量导致聚合过程中链转移反应活性和自动加速效应明显增强。可以通过调控体系流变行为这一关键因素,以确保淀粉接枝共聚合具有较高的接枝效率和淀粉基水凝胶具有较优的吸水性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12-27)
雷中秋[8](2018)在《剪切流动场中聚丙烯酸酯/SiO_2接枝复合微球的取向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多样化、功能化化纤的需求日益增长。通过原位取向在化纤内填充一维材料是一种新颖的化纤改性方法,该法不仅能够增强产品的力学性能,有时还能赋予产品导电、抗紫外等特殊功能,符合未来化纤改性以及功能化、差异化生产的发展趋势。碳纳米管、碳纤维等一维材料是最先用于化纤取向填充的增强材料,但这些大长径比一维材料即使经过化学改性处理也难以在熔体中均匀分散,极易引起共混体系黏度剧增,不利于后续成型加工。无机纳米粒子具备一系列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将其作为改性材料添加于纺织品可以提升纺织品的强度、韧性、柔性、弹性、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基本性能,并赋予纺织品催化、贮能、磁性等特殊功能,因而已被广泛运用于化纤纺织领域。但无机粒子与纤维基体相容性差,易在微米级纤维中发生大规模团聚,进而产生大量应力集中,影响化纤物理机械性能。故本研究尝试将无机粒子与交联聚合物相结合,用可在成纤过程中发生原位取向的接枝无机粒子簇对纤维材料进行填充改性。首先,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代表性的软硬单体,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PEGDMA-550)和二乙烯基苯(DVB)为代表性交联剂,纳米SiO2为代表性无机粒子,并以3-(异丁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为代表性活性硅烷偶联剂对SiO2进行偶联修饰。上述原料经原位微悬浮聚合,制得了交联程度和交联结构不同的分子交联聚丙烯酸酯微球(mcPA)和聚丙烯酸酯/SiO2接枝复合微球(mcPA/SiO2)。并通过索氏抽提与叁维视频显微镜评估上述微球的交联程度,考察交联剂用量、种类和SiO2用量对微球交联程度和交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调节交联剂和SiO2的用量,可以制备出交联程度和交联结构在大范围内可控交联聚丙烯酸酯微球。尤其是同时含有交联剂和SiO2时,所制复合微球具有双重交联结构。随后,以凝胶率为~53.2%的分子交联聚丙烯酸酯微球(mcPA)为分散相,与PMMA经“两段共混法”剪切共混,通过调节PMMA预混时间、流场温度、螺杆转速以及共混时间,得出了较好的取向工艺。分析各因素和分散相形态分布的相图可发现,在温度为160-190℃范围内,通过调节对应的PMMA预混时间可以构筑取向结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165℃下、PMMA预混120 s、螺杆转速为45rpm、共混时间为120s,所得取向微球的平均长径比可达14.68。温度过高或PMMA预混时间过长时,PMMA黏度过低,不利于剪切力的传递;温度过低或PMMA预混时间过短时,PMMA黏度过高,应力过大,导致微球迅速解离,取向较差。螺杆转速过大会破坏交联网络,微球解离过度;螺杆转速过低则会导致剪切力无法克服交联作用和界面张力,微球分散和变形较困难。共混时间过长会使微球解离过度,过短则微球不能发生变形。最后,以交联程度和交联结构不同的mcPA微球和mcPA/SiO2接枝复合微球为分散相,分别考察不含SiO2以及存在SiO2时微球的取向形态变化,探究交联程度和交联结构对于分散相取向的影响,分析分子交联网络与双重交联网络的差异,并得出分散相形态分布相图。结果显示,两种交联形式的微球均可以形成取向结构,且二者所适用的流场条件接近,凝胶率在~53%的微球取向态最佳,均匀的柔性交联网络也有利于取向结构的形成。相同条件下,复合微球取向所需的共混时间更短,更易发生解离。在合适的工艺条件下,随着共混时间延长,微球会先发生从球形到椭球形、棒状甚至微纤状的一维取向过程,最终断裂解离。同时,复合微球内部的SiO2粒子簇也会随微球发生取向排列。而与分子交联相比,由于分子/颗粒双重交联的不均匀性,复合微球更易解离破碎,上述形变过程会提前发生。本研究侧重于以原位微悬浮聚合所制mcPA/SiO2接枝复合微球为分散相,并借助外加流场的强剪切作用,使复合微球及其内部的SiO2粒子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取向。本研究旨在构筑取向结构基础上,构建形态分布相图,为化纤材料的取向填充以及功能化改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13)
张文龙,金姗姗,梁月,胡德帅,戴亚杰[9](2018)在《聚丙烯接枝4-丙氧烯基-2-羟基二苯甲酮材料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密炼工艺制备聚丙烯(PP)接枝4-丙氧烯基-2-羟基二苯甲酮(AHB),研究了接枝的工艺及其体积电阻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温度200℃,转子转速50r/min,时间9min,物料比为m(PP)∶m(AHB)∶m(DCP)=50∶0.8∶0.03(质量比)时,接枝率为0.73%,其体积电阻率比纯PP的有明显的提高,达2.1倍。为制备高电性能环保型聚丙烯电缆绝缘材料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田间,魏俊富,王翱,董宇,李雪曦[10](2018)在《紫外光接枝丙烯酸对聚丙烯微孔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光接枝聚合的方法将丙烯酸(AA)引入到聚丙烯(PP)微孔膜表面,制备了亲水改性微孔膜PPg-PAA。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PP-g-PAA微孔膜进行表征,考察了接枝条件对膜接枝密度的影响,分析了接枝密度对膜水通量和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通量随着PP-g-PAA微孔膜接枝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AA接枝密度为1642.5μg/cm~2时,PP-g-PAA微孔膜通量损失率降到36.5%,可逆污染系数提高到29%,不可逆污染系数降到9%,通量恢复率提高到90.7%;随着接枝密度的增大,PP-g-PAA微孔膜抗污染性得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11期)
接枝聚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两步法,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以二苯甲酮(BP)为引发剂,将丙烯酸甲酯(MA)、丙烯酸丁酯(BA)以及丙烯酸十二酯(LA)成功地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上,增加其吸油性能。通过红外光谱(FT-IR)分析无纺布接枝前后官能团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其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单体的质量分数为8%、辐射时间为60 min、BP质量分数为0.6%时,接枝率最大,为26.65%。接枝改性后的无纺布对原油饱和吸附率和保油率分别为27.20%、24.08%。此外,由于多单体的引入,无纺布的断裂强力以及断裂伸长率均有所增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枝聚丙烯论文参考文献
[1].苗苗,王晓旭,王迎,吕丽华,魏春艳.氧化石墨烯接枝聚丙烯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J].纺织学报.2019
[2].于洪健,崔永珠,苗爽,何佩峰.紫外接枝多单体制备聚丙烯吸油材料[J].上海纺织科技.2019
[3].肖潇,郑玉婴,卢鑫,赵波,张欣涛.双单体固相接枝聚丙烯的制备与应用[J].中国塑料.2019
[4].苗苗,刘超,王晓旭,王迎,魏春艳.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聚丙烯无纺布抗静电接枝工艺[J].印染助剂.2019
[5].尤雯.磁性壳聚糖接枝聚丙烯酰胺净化水中腐殖酸和微藻的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6].王盼盼.高接枝率的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制备和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19
[7].鲍先扬.淀粉熔体原位接枝聚丙烯酰胺的流变动力学及其制备水凝胶的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8
[8].雷中秋.剪切流动场中聚丙烯酸酯/SiO_2接枝复合微球的取向行为[D].浙江理工大学.2018
[9].张文龙,金姗姗,梁月,胡德帅,戴亚杰.聚丙烯接枝4-丙氧烯基-2-羟基二苯甲酮材料的制备[J].功能材料.2018
[10].田间,魏俊富,王翱,董宇,李雪曦.紫外光接枝丙烯酸对聚丙烯微孔膜抗污染性能的影响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