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见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见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预见能力;培养

诸葛亮以先知先明,预测未来为世人所钦佩。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存在学生后知、后明的现象。比如:小学时不懂的问题,到了初中就懂了;进了考场头脑一片空白,可出了考场就恍然大悟。这种迟来的“聪明”,事后“诸葛亮”的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教师、学生和家长。

当然,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受学生年龄结构、生理发展特点、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水平等的影响,也与学科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和知识的广度与整体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当然,不能因为这些学生内在因素的存在而忽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不足!

本文就后知后明与课堂教学方式的关系来探讨这个问题的成因,谈谈个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结论轻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情感体验,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更谈不上学生会有什么应变与创新。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切实体验成功的乐趣,吸取失败的教训,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要让学生体会解题的全过程,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比如,在讲这样一道题时:已知笔者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两个班教学。

在第一个班,笔者直接给出了做法,并强调了不能采取将拆开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便为做练习题留有充裕的时间,笔者认为,此班学生已基本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

在另外一个班,笔者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其中不乏有用展开的方法来解答的,其过程很繁琐。但是用拆角的方法解题的同学解得又快又好。结合同学们的解答,师生共同分析原因,比较优劣,得出解决此类问题时的注意事项。讲解完后,只作了一道练习题下课的铃声就响了。

笔者认为第一个班的学生经过大量的练习,应该掌握了这类题型的解法;而第二个班由于做练习的时间较短,所以笔者担心学生没有完全掌握此类问题的解法。但是,之后的考试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后一个班级做对的同学人数远远多于前一个班级。

由此看来,课堂上让学生参与、思考,用自己的话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用亲身经历来加深印象,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停留在问题的结果上,而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明确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从而在知识的对比中不断加深认识。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和方法,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变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失去了主动思考与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关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为主线,使学生受用一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听课习惯

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听课的情况比较糟糕,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课堂上对自己已经理解的问题就往往缺乏学习的耐心和兴趣,再如在数学课堂上他们的听课只停留在表面上,而不是认真做笔记,所以经常对数学公式、概念、定理一知半解,结果到自己做题时往往漏洞百出。一个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教师所讲过的题型依然错误不断,而教师往往把它归咎于学生课后复习不到位和遗忘所致。

遗忘规律告诉我们,所学习的内容一定要经过反复多次复习才能加深印象。那么教师能否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一些难以忘怀的印象呢?

笔者仍记得在中学时代学习等比数列求和这一课时,教师问:如果把一张白纸对折64次之后,猜猜会有多高?我们立即拿纸简单折几下,心中暗想不会太高,可教师却告诉我们将比珠穆朗玛峰还高,我们将信将疑,都想亲手去算一算。这样的教学既加强了我们的记忆,又激发了我们去动手解决问题的激情,笔者对此至今记忆犹新。

如果学生听不懂,不爱听,不参与的话,又怎么能搞懂呢,更谈不上什么巩固率了!所以说,当教师抱怨学生不认真,不刻苦的时候,是不是更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教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人人听了、想了,才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真正保证课堂45分钟的效率,切实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艺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过来,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

总之,学生有了良好的听课习惯,真正理解了课堂所学内容,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良好心态的形成。

三、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具有整体观点和全局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但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是细节。学生常在考试总结中痛心疾首:“都是粗心惹的祸!”这种情况不只是发生在个别同学身上,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难道只是学生的责任?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经常发生错误的地方,教师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要注意什么,难道这样学生就能注意到了吗?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式,传统教学中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

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时候,在联立方程组,得到一元二次方程后,会重点强调一定要检验判别式是否大于零,可结果是无论教师强调多少次都效果甚微。那么教师何不将计就计,给学生设计几道这样的问题,让他们经过自身的锻炼来加深印象呢?

由此看来,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采取措施,让学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说明原因,甚至可以来一个善意的错误,让学生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发展自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本质上都有严于他人而宽于自己的倾向,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用教师的错误来满足学生的心愿,真正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缓解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才能极大地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心理自由”是指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

教师是叩响学生心灵大门的人,课堂是学生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场,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机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感、期待感,为学生搭好桥,铺好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压力过大又会挫伤斗志;要让学生学会缓解压力,树立必胜的信心。信心实际上是一种信念,是对自我的评价和深层次的认识。

事实证明,有信心和懂得运用信心就会取得成功。有些学生基本功较扎实,但害怕考试,越考越怕,越怕越差,从而失去信心,以至于考试时连最基本、最熟悉的东西也想不起来了。这种“记忆短路”现象心理学上称为“舌尖效应”或“笔尖效应”,也就是记忆的临时遗忘。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话到嘴边说不出,提笔忘字,或是临时叫不出人名的状况,这是因为动机过强反而阻抑了记忆材料的提取,所以要静下心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调整状态,恢复记忆。所以笔者经常让学生自己出题,并将其中一部分题型作为考题来考察学生,这样既督促了学生及时复习,又减轻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总之,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树立信心,发挥最佳水平。只要保持冷静,临考不乱,稳住阵脚,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要培养学生的先知先明,需要师生的不断努力与合作,学生后知、后明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从实际课堂教学中来分析其成因。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教师要借助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新课程与传统课堂的关系,不断地思考如何促使学生更新观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预见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罗强.浅谈解题教学中反思意识的培养[J].数学通报,1998(10).

[3]吴开朗.论汉斯·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J].数学教育学报,2000(3).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

邮政编码:241000

OntheCultivationofStudents’ForeseeingAbility

intheLightofNewCurriculum

XuYuebing

Abstract:Inmathematicslearning,studentsareinneedofthinkingandwholeplanning,whichhindersthecultivationofstudents’abilityandthepromotionofnewcurriculum.Weshouldgivestudentsspaceforautonomousthinking,cultivatestudents’goodlearninghabits,attachimportancetodetails,createharmoniousclassroomatmosphere,thustocultivatestudents’foreseeingability.

Keywords:newcurriculum;foreseeingability;cultivation

标签:;  ;  ;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预见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