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韩宣[1](2017)在《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车载人机界面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军用装甲作战车辆在信息化战争中获取大量的作战任务信息并进行处理,继而通过人机界面呈现给操作者进行作战决策。这使操作者陷于繁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有时会因处理无效信息而延误决策时间,影响作战效率。为了夺取战场上的决策优势与时间优势,军用车载人机界面需要准确捕捉当前任务下操作者的交互需求,适情处理显示信息,并提供决策支持功能,使操作者及时抓住战斗情境中所关注的决策线索,快速执行作战决策任务。自适应人机界面(Adaptive Human-Computer Interface,AHCI)是满足以上要求的发展方向。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AHCI已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的个性化服务中,在民用车载界面上也有所尝试。但如何为军用装甲作战车辆设计AHCI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军用车载人机交互的目的是完成作战任务,因此具备“以任务为中心”的特征。设计军用车载AHCI,需要将“以任务为中心”的应用特征和“面向操作者”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得到人与任务“双赢”的效果。设计中的重点在于自适应的触发和响应方式。由此,本文特别针对军用装甲作战车辆的人机交互任务需求,围绕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设计展开研究。研究包括基于任务与用户的双重触发因素构建概念框架、针对不同决策思维分析任务信息可得性、提供决策支持功能,并结合以上理论进行可视化设计,构建设计原型实例。研究中采用实验方法验证有效性,旨在降低操作者的认知负荷,提高任务绩效,力求实现响应任务情境变化和操作者个体特征差异的双重适应,为具有同类任务特征的AHCI设计提供设计理论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概念框架研究针对当前研究中缺少以完成特定复杂任务为目的AHCI的问题,本文以军用车载人机界面为研究对象,明确其显示需求、功能需求、任务需求,结合通用AHCI的含义及工作方式,提出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概念框架。该概念框架的重点在于以任务绩效为核心目标的同时,考虑操作者个体特征差异和操作者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对界面显示的需求,提供自适应响应,顺利完成既定任务,也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辅助决策任务信息的计算与显示研究为了避免大量的基础情境信息为操作者增添脑力运算工作量,本文针对军用装甲作战车辆同时受地面与空中威胁的战斗背景,对作战任务相关的属性及对应的数据进行加工,采用模糊优选理论进行威胁度评估,采用粗糙集进行预案的选择,从而提供辅助决策的任务信息显示,将操作者从海量情境信息中解放出来,为AHCI中的决策支持功能奠定理论与设计基础。(3)基于决策特征分析的用户分类研究由于以任务为中心的人机交互常涉及到决策任务,用户决策特征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决策行为。而AHCI设计中少有针对用户决策思维特征的研究,这将导致“不适应”或“过适应”,使用户产生迷惑或烦躁。本文采用LabVIEW建立模拟作战决策任务的人机交互实验,结合一般决策风格(General Decision-Making Style,GDMS)与风险偏好方面的主观评价,对军事决策任务过程中的个体决策特征进行探究。同时检验GDMS与风险偏好的相关关系,依据个体决策特征进行用户分类,为AHCI自适应触发提供前提条件与设计基础。(4)面向不同任务情境与用户类别的界面信息可得性分析研究冗余信息会妨碍决策行为,但目前AHCI设计很少考虑界面信息内容对个体决策思考的价值,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任务的完成过程和结果。为了根据操作者个体决策特征提供自适应信息内容显示,本文采用模拟作战决策实验,结合信息可得性主观评价,探究不同决策特征的操作者在不同任务情境下对任务信息显示的需求,从而决定界面信息显示的必要性,对任务信息显示做出自适应的改变。此外,通过实验验证此方法对于决策过程的有益作用,为AHCI中的自适应信息显示奠定理论与设计基础。(5)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可视化设计与原型构建研究为军用车载AHCI进行可视化设计,主要包括界面显示内容的布局安排、色彩和文字编码设计。并且综合上述理论研究,将基于任务与用户双重触发的AHCI可视化响应生成方式融入车长人机交互工作任务流程中,采用Axure RP构建车长AHCI设计原型。通过此实例说明面向不同任务情境和不同决策特征的操作者给予自适应界面响应的工作方式,为此类以任务为中心的AHCI开发与应用提供设计基础。
宋卿[2](2012)在《基于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的C3I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C3I系统,目的是实现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保障的高度综合自动化,以满足现代战争对作战指挥的要求。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依靠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势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且无法重演。因此,本文将系统仿真技术应用于C3I系统的研究、测试和评估中。本文根据C3I系统建模与仿真的需求,在分析目前常用的C3I系统仿真方法的基础上,对Petri网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对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的改进方案。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开发了基于改进型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的C3I系统仿真软件,并介绍了仿真软件的各项功能和工作流程。通过分析C3I系统,对防空C3I系统的作战过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提出了反映防空C3I系统关键性能的各项指标。运用C3I系统仿真软件对防空C3I系统建立仿真模型,多次动态仿真后得出仿真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分析防空C3I系统的各项关键性能。本文通过对C3I系统仿真软件的开发和运用软件对防空C3I系统的仿真,证明了将Petri网应用于C3I系统仿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并说明了C3I系统仿真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对于C3I系统的实际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韩圣春[3](2010)在《面向效能分析的装甲兵分队协同作战系统建模与仿真》文中指出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为作战装备之间的成体系对抗。近十多年来发生过的局部战争也反映了现代武器装备较传统装备在作战效能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现象引发许多学者和专家的关注,特别是针对现代装备体系的整体效能提高的系统内在原因的关注。而要分析与描述装备体系作战的内在行为规律尽管很有意义,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却十分困难,主要因为装备体系作战的复杂性,采用一般的数学分析难以描述,而实际试验研究受时间、空间及经费投入的制约也十分困难。考虑到装备体系作战过程是个复杂系统演变的过程,采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索成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基于此,本文以通常的陆军装备分队为研究对象,根据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采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结合仿真工具与环境,展开武器装备的协同作战过程的建模与仿真。本文的研究工作与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军事作战系统的复杂性,给出装备协同作战过程要素及其关系;建立基于离散事件系统描述规范(DEVS)的装备体系作战仿真过程的形式化描述。此外,指出了协同作战仿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2)结合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仿真方法,建立装备体系对抗仿真体系框架,进一步建立装备体系协同作战的实体模型、行为模型,并集成了各作战仿真应用模型。(3)以现代装甲兵作战分队的协同对抗为背景,结合体系建模与仿真技术和HLA+STAGE仿真环境,建立作战分队协同作战仿真模型,并进行作战过程仿真与分析。本文重点在于对装备体系的协同作战过程的形式化描述、建模与仿真,旨在进一步分析装备体系的作战效能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指挥自动化领域建模与仿真方面的研究也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何军[4](2010)在《面向C3I的装备信息化性能仿真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3I系统又称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是一个集情报获取、信息传输、分析判断、决策处理、组织协调和对抗等能力于一体的信息系统。C3I系统的评价过程是决策者和系统设计人员在论证、采办、研制和使用C3I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采用C3I系统仿真方法而非外场试验方法来获取评价系统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既节省经费,又避免了试验的危险性。因此,对C3I系统仿真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根据C3I系统的特点和C3I系统仿真设计需求分析,提出了C3I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在此基础上讨论了C3I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讨论了C3I仿真系统设计开发的关键技术。为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建立C3I系统的模型是C3I仿真系统设计开发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本文对C3I系统建模技术进行了分析,分别应用Lanchester方程和随机Petri网建立了C3I系统的模型,并使用matlab对基于Lanchester方程的C3I系统的模型进行了算例仿真,对基于随机Petri网的C3I系统模型进行了解算分析。监视雷达是C3I系统必须具有的一个环节。本文建立了监视雷达探测模型,有源干扰模型以及雷达录取数据仿真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功能仿真方法软件实现了监视雷达的功能仿真,并设计了网络通信及串口通信两种方式传输雷达产生的目标航路信息。为了实现C3I系统的人机交互,需要建立仿真平台。本文探讨了仿真平台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仿真平台的菜单、装备图标,建立了节点通信模型,实现了对图标的各种操作和对数据库的访问。
焦成勇[5](2008)在《军事卫星支持下的装甲部队FINC建模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分析卫星应用对装甲部队作战的影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FINC(Force, Intelligence, Networking and C2)模型是安东尼·德科(Anthony Dekker)在计算数学组织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一种基于图论的作战部队指挥控制系统模型,其节点划分的思想对指控系统建模问题有参考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研究了装甲部队FINC模型的建模问题,解决了节点划分、关系描述和模型参数确定等问题。从分析装甲部队指挥控制系统结构入手,按照节点、边和拓扑结构的顺序,分别建立装甲部队基于分类思想的节点模型和基于多重关系的边模型,给出了FINC模型的邻接矩阵表示。在分析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和导航定位卫星等三类军事卫星的特点及其在装甲部队作战中可能的应用方式的基础上,讨论了卫星支持下的装甲部队FINC模型的形式。将改进的FINC模型应用到信息优势对装甲部队作战效果影响的研究中,根据信息优势的定义,结合装甲部队的特征,利用指挥时效性来评估装甲部队的反应速度,提出有效情报质量来衡量装甲部队的指挥决策效果。最后,在建立的FINC模型基础上,基于信息优势原理,进行了卫星通信对装甲部队作战影响分析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卫星通信在装甲部队中的应用可以显着提高装甲部队的指挥时效性。
王世学,花传杰[6](2008)在《装甲装备仿真探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次提出装甲装备仿真的概念,探讨了装甲装备仿真的内涵及研究的内容:分析装甲装备仿真的功能,重点从战略、战役、战术、技术四个不同的军事层次上对装甲装备的作用进行阐述:最后,从仿真技术、仿真应用、组织管理三个角度, 针对限制装甲装备仿真的因素,提出了装甲装备发展的六点合理化建议.
佐校峰[7](2008)在《CPN在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建模仿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机交互大系统,也是一个典型的离散事件系统。其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其本身的性能指标,还包括它与武器系统、战场环境相结合完成作战使命的作战效能指标。由于实际作战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动态时变性,其决策组织的建模问题一直是一个技术热点和难点。Petri网方法被认为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最有效的建模方法。对于具有并发、异步、分布、并行、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离散事件动态系统,都可以利用这种工具构造出要开发的Petri网模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即可得到有关系统结构和动态行为方面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对要开发的系统进行评价和改进。有色Petri网是在普通Petri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Petri网,它增加了token类型并赋予了颜色,采用标准机器语言作为它的网描述语言,可以用来对复杂离散事件系统进行建模设计、规范描述和仿真验证等。本文将运用有色Petri网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进行研究和建模,同时利用CPN Tools工具对所建立的系统CPN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并对系统的决策时延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达到了预期的写作效果。
许秉军[8](2007)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在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是武器装备体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武器装备体系优化的主要依据。作战仿真是进行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的有效途径,但国内在仿真结果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人类思维的模糊性,人们在给出决策信息时往往不是以具体的精确数值来表达,而更倾向于使用区间数的形式来描述。论文重点研究了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在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中的应用,针对体系效能评估需求对现有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相关的应用改进。基于体系效能评估应用,定义了区间数有向距离、改进了区间数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和属性权重确定方法。在上述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三类基本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一般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以及区间数群体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理论方法在体系效能评估中的应用体系,为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思路。随后,论文集中讨论了集成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和算法的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运用该效能评估系统,进行了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实例研究,验证了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和算法在解决体系效能评估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黄炎焱[9](2006)在《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及其支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增加,军方对武器装备采办与论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是武器装备采办与论证的核心问题之一,评估结论通常是采办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为此,作战效能评估工作务必具备可靠性、可信性。而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给作战效能评估结论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影响,这增加了对采办决策产生误导的可能性。本文由此提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的问题,并说明在效能评估过程中缩减评估风险的必要性。分析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过程要素,指出目前缩减评估风险的主要困难有:缺乏可指导完成合理的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缺乏足够多的可信的评估数据源的支持,也缺乏对这些多评估数据源有效融合处理的方法;缺乏有效的评估风险测度与控制手段。而目前依赖的传统解析法、专家评估法以及仿真评估方法仍难以有效地解决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缩减问题。研究评估风险问题的重点在于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少评估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最终取得稳定可靠的作战效能评估结论。为此,本文给出稳健评估的概念,并针对评估风险的缩减问题,提出一种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论。稳健评估以缩减评估风险,求取可靠的评估结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包括:(1)在通常的效能评估结构与效能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出一套合理的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模式及其实例化方法。(2)为取得合理可信的评估数据,提出仿真数据采集单的数据采集方式,建立适当的仿真系统结构以及实验设计方案;为分析仿真结果数据的可信度,提出基于证据理论的仿真数据可信度校验方法。(3)鉴于稳健评估需要尽可能多可利用的评估数据源支持,将多种评估数据源如作战仿真数据源、专家经验及理论数据等进行融合评估,求取作战效能。本文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扩展贝叶斯法的多数据源融合评估方法。(4)针对评估风险的测控的困难,借鉴元评估的思想,构建评估风险的测控框架;并探讨以作战效能评估结果波动分析为主的风险测度模型。(5)设计一个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支撑系统,对系统的主要功能与关键模块采用软件工程建模语言UML进行建模设计,并基本实现稳健评估支撑系统的原型。(6)采用建立的稳健评估系统,以陆军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为例,分别针对陆军装甲装备系统如装备型号以及装备体系如装甲营的武器装备,进行作战效能评估,对提出的稳健评估方法的合理性进行实例验证。本文创新之处包括:分析作战效能评估中隐存的评估结论可靠性问题及其潜在的危害性,提出了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的评估风险问题;考虑到评估风险缩减目的在于寻求作战效能评估结论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给出一个稳健评估的定义,进而提出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论;在稳健评估方法论基础上,针对难以按需定制合理完备的评估指标体系的问题,提出指导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及其实例化研究;针对建模仿真难以合理地按评估需求采集仿真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仿真数据采集单的方法,再针对仿真数据的可信度问题,提出基于D-S证据理论与专家评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仿真数据源的可信度进行校验;面对采集到的多视角、多来源的各类有用的评估数据源如作战效能仿真数据、专家经验数据等难以进行综合求取作战效能值的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信念图的多种数据统一表达,再基于扩展的贝叶斯法的多数据源融合的评估方法;针对难以测度评估风险与难以进行风险反馈控制的问题,构建基于元评估的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的测度与控制框架以有助于评估风险的测控。最后,采用稳健评估系统,分别针对装甲装备型号系统和装备体系的作战效能进行实例验证。验证的结果表明,稳健评估方法的确有能力得到可靠可信的效能评估结果。本文研究的稳健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武器装备论证与决策的支持能力。因此,稳健评估方法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值得研究与发展。
杨瑞平,黄志刚,郭齐胜[10](2004)在《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C3I系统仿真和作战仿真由于应用的侧重点不同,难以彼此兼顾,这种现状难以符合现代作战样式的要求。结合装甲作战仿真训练系统和C3I仿真系统的特点,探讨了装甲作战仿真系统与C3I仿真系统之间接口的建立和C3I系统的指挥控制、辅助决策及二维态势等主要功能的实现。两个系统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装甲作战仿真系统和C3I系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
二、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车载人机界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军用车载人机界面及其智能研究 |
1.2.2 AHCI及其研究热点 |
1.2.3 AHCI的触发因素 |
1.2.4 AHCI的可视化响应 |
1.3 存在问题 |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4.1 课题来源 |
1.4.2 研究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2 章.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概念框架 |
2.1 引言 |
2.2 军用装甲作战车辆的人机交互分析 |
2.2.1 车长人机交互任务 |
2.2.2 车长人机交互的工作方式 |
2.2.3 车长人机界面需求分析 |
2.3 以任务为中心的AHCI概念 |
2.4 AHCI交互模式 |
2.4.1 AHCI的一般交互模式 |
2.4.2 以任务为中心的AHCI交互模式 |
2.5 AHCI架构 |
2.5.1 AHCI的一般架构及工作方式 |
2.5.2 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架构及工作方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助决策任务信息的计算与显示 |
3.1 引言 |
3.2 作战决策任务及辅助决策信息 |
3.3 目标威胁度计算 |
3.3.1 目标威胁度的概念与作用 |
3.3.2 目标威胁度评估步骤 |
3.3.3 基于模糊优选理论的目标威胁度评估 |
3.4 作战预案计算 |
3.4.1 作战预案的概念与作用 |
3.4.2 基于粗糙集的作战预案选择 |
3.5 辅助决策任务信息的显示 |
3.5.1多任务下的信息辨识绩效实验 |
3.5.2 多任务下的界面显示区域划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决策特征分析的用户分类 |
4.1 引言 |
4.2 决策特征 |
4.2.1 决策风格 |
4.2.2 风险偏好 |
4.3 模拟作战决策任务实验平台搭建 |
4.3.1 实验任务设计 |
4.3.2 实验界面设计 |
4.4决策行为稳定趋势分析实验 |
4.4.1 被试者 |
4.4.2 实验任务与目的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4.5操作者决策特征分析实验 |
4.5.1 被试者 |
4.5.2 实验任务与目的 |
4.5.3 决策风格分析 |
4.5.4 风险偏好分析 |
4.6 结合决策风格与风险偏好的用户分类 |
4.6.1 不同决策风格下的风险偏好程度 |
4.6.2 用户分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不同任务情境与用户类别的界面信息可得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人-机信息交流中的用户心理特征 |
5.3 决策任务信息可得性分析 |
5.3.1 决策任务相关信息 |
5.3.2 实验问卷 |
5.3.3 信息可得性问卷分析方法 |
5.3.4 决策任务信息可得性分析结果 |
5.4决策任务信息可得性验证实验 |
5.4.1 实验设计 |
5.4.2 被试者 |
5.4.3 实验任务与目的 |
5.4.4 实验结果分析 |
5.4.5 自适应任务信息显示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 章.以任务为中心的车载AHCI可视化设计与原型构建 |
6.1 引言 |
6.2 军用车载AHCI可视化设计原则 |
6.3 界面信息显示设计 |
6.3.1 界面显示内容的布局设计 |
6.3.2 色彩编码设计 |
6.3.3 文字编码设计 |
6.4 军用车载AHCI可视化响应生成方式 |
6.4.1 可视化响应生成方式 |
6.4.2 界面变体 |
6.5 车长AHCI的工作流程 |
6.6 车长AHCI设计原型实例 |
6.6.1 注册登录界面 |
6.6.2 AHCI自适应测试界面 |
6.6.3 行军界面 |
6.6.4 入网界面 |
6.6.5 战斗准备界面 |
6.6.6 针对不同任务情境和操作者类别的AHCI战斗实施界面 |
6.6.7 信息查看界面 |
6.6.8 紧急情况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A.一般决策风格(GDMS)问卷 |
附录B.风险偏好问卷 |
附录C.修正后的GDMS问卷 |
附录D.信息可得性评价问卷 |
致谢 |
(2)基于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的C3I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2 C~3I系统组成及其仿真方案设计 |
2.1 防空C~3I系统组成 |
2.2 高炮部署方案设计 |
2.3 指挥控制方案设计 |
2.4 射击指挥方案设计 |
2.5 系统关键性能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3 Petri网理论研究及改进 |
3.1 Petri网的概念 |
3.1.1 Petri网的定义 |
3.1.2 Petri网的运行规则 |
3.1.3 Petri网的特性 |
3.1.4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
3.2 Petri网的扩展 |
3.2.1 广义随机Petri网 |
3.2.2 着色Petri网 |
3.3 改进型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型GSCPN的C~3I系统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 |
4.1 防空C~3I系统的GSCPN模型 |
4.2 指挥控制单元性能分析 |
4.3 射击指挥单元性能分析 |
4.4 高炮射击单元性能分析 |
4.4.1 射击方式一 |
4.4.2 射击方式二 |
4.4.3 性能对比 |
4.5 防空作战单元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C~3I系统仿真软件开发 |
5.1 软件功能和使用流程 |
5.2 应用界面设计 |
5.3 参数配置功能设计 |
5.3.1 颜色集配置 |
5.3.2 仿真参数配置 |
5.4 模型建立功能设计 |
5.4.1 库所属性配置 |
5.4.2 变迁属性配置 |
5.4.3 有向弧属性配置 |
5.5 仿真控制功能设计 |
5.5.1 仿真控制按钮设计 |
5.5.2 动态仿真内核设计 |
5.6 仿真结果计算设计 |
5.6.1 逻辑结构判断 |
5.6.2 性能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面向效能分析的装甲兵分队协同作战系统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同作战过程仿真有关的文献综述 |
1.2.2 装备分队效能评估方法有关的文献综述 |
1.2.3 关于仿真与评估有关的文献综述 |
1.2.4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装备体系协同作战建模与仿真基本理论 |
2.1 系统复杂性理论 |
2.1.1 哈肯的协同学——基于数学解析建模 |
2.1.2 采用Agent理论描述——基于Agent建模 |
2.2 协同作战过程仿真的形式化描述理论 |
2.2.1 协同作战过程要素与关系 |
2.2.2 DEVS理论 |
2.2.3 基于DEVS理论的协同作战过程描述 |
2.3 装备体系协同作战效能仿真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装备体系协同作战建模与仿真 |
3.1 装备体系一般的建模仿真方法 |
3.1.1 面向过程的装备体系建模与仿真方法 |
3.1.2 面向对象的装备体系建模与仿真方法 |
3.2 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环境 |
3.2.1 基于STAGE的建模与仿真 |
3.2.2 基于Arena的建模与仿真 |
3.2.3 基于STK的建模与仿真 |
3.3 装备实体的建模与仿真 |
3.3.1 装备实体的打击模型 |
3.3.2 装备实体的机动模型 |
3.3.3 装备实体的防护模型 |
3.3.4 装备实体的侦查模型 |
3.3.5 装备实体的通信模型 |
3.3.6 装备实体的决策模型 |
3.3.7 装备实体冲击突破模型 |
3.3.8 装备实体作战协同模型 |
3.3.9 分队协同作战中的随机现象模型 |
3.4 装备体系的建模与仿真 |
3.4.1 仿真体系结构图 |
3.4.2 联邦成员设计描述 |
3.5 综合作战效能仿真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4 案例应用 |
4.1 作战想定背景 |
4.2 仿真体系框图设计 |
4.2.1 面向装甲兵分队仿真的体系结构 |
4.2.2 作战推演 |
4.3 装甲兵分队实体模型开发 |
4.3.1 平台属性配置 |
4.3.2 平台行为脚本 |
4.4 装甲兵分队作战仿真过程 |
4.4.1 初始态势显示 |
4.4.2 交战过程 |
4.4.3 交战结果 |
4.5 装甲兵分队效能分析 |
4.6 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面向C3I的装备信息化性能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C~3I系统基础理论 |
1.2.2 C~3I系统建模与仿真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2 C~3I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 C~3I系统的特点 |
2.2 系统仿真设计需求分析 |
2.3 C~3I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
2.3.1 C~3I系统仿真评价过程 |
2.3.2 C~3I仿真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3 C~3I仿真系统的主要功能 |
2.4 C~3I系统仿真的关键技术 |
2.4.1 基于Lanchester方程的C~3I系统建模 |
2.4.2 基于随机Petri网的C~3I系统建模 |
2.4.3 C~3I系统的监视雷达建模与仿真 |
2.4.4 C~3I系统的仿真平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Lanchester方程的C~3I系统建模 |
3.1 Lanchester方程基本理论 |
3.1.1 经典Lanchester方程 |
3.1.2 Lanchester方程的扩展 |
3.1.3 Lanchester方程的特点 |
3.2 C~3I系统的监视与侦查功能建模 |
3.2.1 模型建立 |
3.2.2 模型分析 |
3.2.3 仿真算例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随机Petri网的C~3I系统建模 |
4.1 Petri网的概念 |
4.1.1 Petri网定义 |
4.1.2 Petri网的运行规则 |
4.2 随机Petri网分析和建模方法 |
4.2.1 随机时间变迁的实施 |
4.2.2 随机Petri网的数学定义 |
4.2.3 随机Petri网的模型方法 |
4.2.4 建立模型的步骤 |
4.2.5 随机Petri网的分析与求解 |
4.3 C~3I系统的武器装备作战过程建模 |
4.3.1 模型及对象定义 |
4.3.2 模型规约 |
4.3.3 模型分析求解 |
4.4 本章小结 |
5 监视雷达建模与仿真 |
5.1 监视雷达功能建模 |
5.1.1 雷达探测模型 |
5.1.2 有源干扰模型 |
5.1.3 雷达录取数据仿真数学模型 |
5.1.4 目标运动信息测量 |
5.2 雷达仿真实现 |
5.2.1 参数设置 |
5.2.2 雷达仿真 |
5.3 网络及串口通信设计 |
5.3.1 网络通信设计 |
5.3.2 串口通信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C~3I系统仿真平台设计 |
6.1 仿真平台功能分析 |
6.2 仿真平台菜单设计 |
6.3 武器装备图标设计 |
6.3.1 图标设计 |
6.3.2 图标操作 |
6.3.3 节点通信 |
6.4 配置信息存取 |
6.5 数据库的访问 |
6.5.1 ADO数据访问技术 |
6.5.2 数据库访问实现 |
6.6 研究成果 |
6.7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坐标变换 |
(5)军事卫星支持下的装甲部队FINC建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军事卫星在作战中的应用现状 |
1.2.2 组织建模方法 |
1.2.3 计算数学组织理论 |
1.2.4 网络理论在指挥控制系统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装甲部队中的军事卫星应用和指挥控制系统结构 |
2.1 装甲部队作战中的军事卫星应用 |
2.1.1 装甲部队中的卫星通信 |
2.1.2 装甲部队中的卫星侦察 |
2.1.3 北斗系统在装甲部队中的应用 |
2.2 装甲部队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 |
2.2.1 基于OODA模型的指挥控制过程 |
2.2.2 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化结构 |
2.2.3 装甲部队指挥控制网络与网络信息流 |
第三章 军事卫星支持下的装甲部队FINC模型 |
3.1 Dekker的FINC概念模型 |
3.2 装甲部队的FINC模型 |
3.2.1 基于分类思想的节点模型 |
3.2.2 基于多重关系的边模型 |
3.2.3 FINC模型的邻接矩阵表示 |
3.3 卫星支持下某装甲团的FINC模型 |
3.3.1 无卫星支持的装甲团FINC模型 |
3.3.2 卫星应用对装甲团FINC模型的影响 |
第四章 信息优势对装甲部队作战的影响研究 |
4.1 信息优势的概念 |
4.2 信息优势的度量 |
4.2.1 完备性的度量 |
4.2.2 真实性的度量 |
4.2.3 及时性的度量 |
4.2.4 相关性的度量 |
4.3 信息优势对装甲部队作战的影响 |
4.3.1 信息优势对装甲部队反应速度的影响 |
4.3.2 信息优势对装甲部队指挥决策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卫星通信对装甲部队作战的影响分析实例 |
5.1 实例背景 |
5.2 装甲师的FINC模型 |
5.3 卫星通信对装甲部队反应速度的影响 |
5.3.1 无卫星通信条件下的指挥时效性 |
5.3.2 卫星通信条件下的指挥时效性 |
5.4 卫星通信对装甲部队指挥决策的影响 |
5.4.1 信息优势指标的计算 |
5.4.2 有效情报质量的计算 |
5.5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CPN在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建模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etri网的研究及应用 |
1.3 C~3I系统的发展与展望 |
1.4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Petri网理论及其系统建模分析 |
2.1 Petri网的基本理论 |
2.1.1 Petri网的基本定义 |
2.1.2 Petri网的活性及不变式 |
2.1.3 Petri网的基本性质 |
2.2 基于Petri网的C~3I决策组织结构描述描述 |
2.2.1 决策单元的结构模型 |
2.2.2 C~3I决策组织结构 |
2.3 Petri网在C~3I决策系统建模与分析中的应用 |
2.3.1 C~3I决策系统的Petri网建模 |
2.3.2 Petri网在C~3I决策系统模型化中的应用(决策时延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色Petri网的基本理论 |
3.1 有色Petri网简介 |
3.2 有色Petri网的基本定义 |
3.3 有色Petri网的性质 |
3.4 C~3I决策系统的有色Petri网建模技术 |
3.4.1 C~3I决策系统的有色Petri网特点 |
3.4.2 有色Petri网C~3I决策系统模型 |
3.4.3 有色Petri网C~3I决策系统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及其C~3I系统理论 |
4.1 现代海军主要的作战装备及其作战使用 |
4.1.1 现代海军主要的作战装备及使用原则 |
4.1.2 现代海军舰艇编队构成的基本模式 |
4.1.3 海军舰艇编队的防御体系及其作战能力 |
4.2 海军舰艇编队的C~3I系统 |
4.2.1 海军舰艇编队C~3I系统的含义 |
4.2.2 海军舰艇编队C~3I系统特点 |
4.2.3 海军舰艇编队C~3I系统模型的特点和要求 |
4.3 海军舰艇编队的"协同作战能力"系统 |
4.3.1 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
4.3.2 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的战术应用 |
4.4 C~3I系统中的专家决策系统 |
4.5 海上力量倍增器-海军电子信息系统 |
4.6 我国海军舰艇编队C~3I系统的现状与展望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的CPN建模研究 |
5.1 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区域空间的构成 |
5.2 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防御决策系统 |
5.3 海军舰艇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的CPN模型 |
5.3.1 任务层CPN模型分析 |
5.3.2 协作层CPN模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仿真分析 |
6.1 基于CPN Tools的系统仿真实验 |
6.2 系统性能评价总结 |
6.3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区间数多属性决策在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仿真的武器装备体系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
1.2.2 多属性决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区间数多属性决策基本问题研究 |
2.1 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概述 |
2.1.1 区间数基本概念 |
2.1.2 区间数运算法则 |
2.1.3 区间数的比较和排序 |
2.1.4 一般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描述 |
2.2 区间数距离研究 |
2.2.1 区间数距离 |
2.2.2 区间数有向距离 |
2.3 区间数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研究 |
2.3.1 常用区间数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 |
2.3.2 基于理想点的区间数决策矩阵规范化方法 |
2.4 属性权重确定方法研究 |
2.4.1 主观赋权法 |
2.4.2 客观赋权法 |
2.4.3 组合赋权法 |
2.5 小结 |
第三章 装甲装备体系效能评估中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 |
3.1 引言 |
3.2 一般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 |
3.2.1 问题界定 |
3.2.2 改进TOPSIS法求解一般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 |
3.3 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 |
3.3.1 问题界定 |
3.3.2 基于数学规划求解权重信息不完全的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 |
3.4 区间数群体多属性决策模型及求解算法 |
3.4.1 问题界定 |
3.4.2 基于群体偏好集结求解区间数群体多属性决策问题算法 |
3.5 装甲装备体系对抗仿真评估 |
3.5.1 仿真评估流程 |
3.5.2 评估指标体系 |
3.6 小结 |
第四章 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4.1.2 系统流程分析 |
4.1.3 系统框架与基本功能 |
4.1.4 系统接口设计 |
4.1.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系统实现 |
4.2.1 系统开发环境 |
4.2.2 系统实现结果 |
4.3 算例 |
4.3.1 作战想定 |
4.3.2 模型解算 |
结束语 |
本文的主要贡献 |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9)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及其支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中的评估风险问题 |
1.1.2 影响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的主要因素 |
1.1.3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缩减的困难 |
1.1.4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与作战效能评估风险相关的研究 |
1.2.2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1.2.3 评估总体框架 |
1.2.4 与评估稳健性相关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论 |
2.1 传统评估方法论下的作战效能评估 |
2.1.1 传统的评估方法论 |
2.1.2 通常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2.1.3 传统评估方法论的某些局限性 |
2.2 稳健评估方法论及其支撑技术 |
2.2.1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的概念 |
2.2.2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框架 |
2.2.3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及其实例化 |
2.2.4 仿真数据采集及仿真数据可信度校验 |
2.2.5 多数据源融合的评估方法 |
2.2.6 评估风险测度及其反馈控制 |
2.3 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适用范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模式研究 |
3.1 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结构视图 |
3.2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模式 |
3.3 作战效能指标体系模式选择 |
3.3.1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模式的选择 |
3.3.2 评估指标体系模式的选择接口条件 |
3.3.3 作战效能评估条件与指标体系模式的匹配 |
3.4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模式的实例化 |
3.4.1 作战效能层次化指标体系的细化过程 |
3.4.2 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层次的简化过程 |
3.4.3 一种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实例化方法 |
3.5 一个应用实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数据源的采集及仿真数据可信度校验 |
4.1 基于作战仿真的效能评估数据采集方法 |
4.1.1 基于仿真采集单的仿真评估需求框架 |
4.1.2 仿真数据采集单的建立方法与步骤 |
4.2 面向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仿真采集单建构 |
4.2.1 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
4.2.2 仿真数据采集单的协商形成 |
4.2.3 仿真采集单的仿真部署环境 |
4.2.4 仿真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记录 |
4.3 仿真数据源的可信度校验 |
4.3.1 D-S 证据理论介绍 |
4.3.2 作战效能仿真评估数据可信度校验方法 |
4.4 某仿真数据源可信度校验的例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数据源融合评估方法研究 |
5.1 多数据源融合评估的需求 |
5.2 多数据源融合评估的准备工作 |
5.2.1 评估准则与评估指标体系处理 |
5.2.2 评估数据源采集与信念图统一表达 |
5.3 多数据源融合评估理论 |
5.3.1 经典的BAYES 分析 |
5.3.2 扩展的BAYES 方法 |
5.3.3 基于扩展贝叶斯法融合的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5.4 基于多方案对比的效能评估 |
5.4.1 在多方案对比条件下的效能评估 |
5.4.2 基于TOPSIS 法的多方案对比效能评估 |
5.5 一个多数据源融合评估的算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评估风险的测度与控制研究 |
6.1 作战效能评估风险测度与控制的需求 |
6.1.1 广义风险与评估风险 |
6.1.2 评估风险的不确定因素 |
6.1.3 评估风险测度与控制的必要性 |
6.2 基于元评估的评估风险分析 |
6.2.1 元评估介绍 |
6.2.2 基于元评估的评估风险测控框架 |
6.2.3 在元评估框架下的评估风险测度 |
6.2.4 评估者的信度度量 |
6.2.5 评估结果的信度风险测度 |
6.3 评估风险缩减与控制技术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稳健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1 稳健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 |
7.1.1 总体设计目标 |
7.1.2 稳健评估系统的组成 |
7.1.3 稳健评估系统流程 |
7.2 评估建模环境设计与实现 |
7.2.1 评估需求设计与效能指标体系模式选取 |
7.2.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工具 |
7.2.3 信念图建模工具 |
7.2.4 多数据源融合工具 |
7.2.5 备用的评估方法设计 |
7.2.6 评估风险的分析工具 |
7.2.7 评估建议与结论生成工具 |
7.3 评估引擎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7.3.1 评估引擎子系统的总体设计 |
7.3.2 基于扩展贝叶斯融合算法的主评估引擎设计 |
7.3.3 基于TOPSIS 法的辅助评估引擎设计 |
7.4 评估结果的风险分析模块设计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装甲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实例应用 |
8.1 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 |
8.1.1 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层次 |
8.1.2 装甲装备作战效能评估的目标 |
8.1.3 装甲装备系统和装甲装备体系的约定 |
8.2 装甲装备型号级的作战效能稳健评估 |
8.2.1 研究背景 |
8.2.2 装甲装备型号系统作战效能稳健评估算例 |
8.3 装甲装备体系级的作战效能评估 |
8.3.1 研究背景 |
8.3.2 装甲装备体系作战效能稳健评估的具体实现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论文的主要贡献 |
9.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C3I系统仿真实现 |
1.1 C3I仿真系统和虚拟战场环境的接口 |
1.2 C3I仿真系统的指挥控制 |
1.3 C3I辅助决策 |
1.4 C3I仿真系统的二维态势 |
2 结束语 |
四、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车载人机界面设计研究[D]. 韩宣.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2)
- [2]基于广义随机着色Petri网的C3I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 宋卿.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3]面向效能分析的装甲兵分队协同作战系统建模与仿真[D]. 韩圣春.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4]面向C3I的装备信息化性能仿真技术研究[D]. 何军.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5]军事卫星支持下的装甲部队FINC建模与应用研究[D]. 焦成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6]装甲装备仿真探要[A]. 王世学,花传杰. '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8
- [7]CPN在现代海军编队协同作战C3I系统建模仿真中的应用[D]. 佐校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2)
- [8]区间数多属性决策在装甲装备体系对抗效能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许秉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07)
- [9]武器装备作战效能稳健评估方法及其支撑技术研究[D]. 黄炎焱.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10]C3I系统在装甲作战仿真中的应用[J]. 杨瑞平,黄志刚,郭齐胜.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