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头穴丛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微管,孤独症,缺血性,含水量,脑出血。
头穴丛刺论文文献综述
梁军,孟辉,孙双全,吕艳华[1](2019)在《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微管蛋白、Nogo-A、MMP-9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微管蛋白、Nogo-A、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实验组、模型组各25只,假手术组10只。对叁组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实验组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组织tubulin、Nogo-A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实验组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组织MMP-9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大鼠治疗7天后运动行为开始出现好转,14d和21d好转更为明显,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手术后7d开始实验组脑梗死区神经细胞退行性变、坏死明显低于模型组。术后7d实验组大鼠梗死灶周围tubulin阳性染色开始显着高于模型组,而术后14d,Nogo-A表达较模型组显着降低。术后1d,3d,7d,,实验组大鼠梗死灶周围MMP-9显着低于模型组,而14d,21d时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头穴丛刺明显改善大鼠脑梗死修复,可能与抑制早期梗死灶周围MMP-9和Nogo-A表达,促进tubulin的表达相关。(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桂美琳,肖洪波,张伟,卢尹凤,陈瑞全[2](2019)在《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头穴丛刺治疗,共治疗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变化及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期刊2019年21期)
萨仁,李长君,蔡海鑫[3](2019)在《头穴丛刺对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HIF-1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观察头穴丛刺对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5例。全部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脑内科常规治疗及基础疾病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给予研究组头穴丛刺治疗,以5d为1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疗程结束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治疗期间记录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检测并对比两组患者血清HIF-1α水平变化情况,同时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两个指标分别评价患者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研究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研究组血清HIF-1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针刺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头穴丛刺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疗效确切,较常规针刺更利于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患者血清HIF-1α表达降低,且针刺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邵文娜,邵佳凯,沈诗彦,崔海[4](2019)在《头穴丛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根据其作用机制,探讨头穴丛刺介入治疗对脑出血急性期的可行性。方法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ZPP-IX抑制剂组、ZPP-IX+头穴丛刺组,每组各12只,分为1、3、7 d 3个亚组。空白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假手术组造模钻孔后注入2μL生理盐水,模型组造模钻孔后注入2μL胶原酶,头穴丛刺组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ZPP-IX抑制剂组造模后腹腔注射ZPP-IX抑制剂,ZPP-IX抑制剂+头穴丛刺组同时给予头穴丛刺干预和ZPP-IX抑制剂干预。结果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各亚组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头穴丛刺组在1、3、7 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 <0.05或P <0.01),ZPP-IX抑制剂+头穴丛刺组在1、3、7 d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ZPP-IX抑制剂组(P <0.05或P <0.01);空白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的各亚组脑组织含水量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的脑含水量下降(P <0.01),与ZPP-IX抑制剂组比较,ZPP-IX抑制剂+头穴丛刺组的脑含水量下降(P <0.01)。结论头穴丛刺可以降低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含水量,抑制脑水肿,对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9期)
刘旭东,于志国,李同军[5](2019)在《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颈性失眠的疗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失眠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 6%,对照组总有效率84. 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PSQI总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更有优势(P <0. 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失眠疗效确切,安全性佳。(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虹霖,孙琦月,高伟,佟晓薇,栾凯迪[6](2019)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作用。方法:1.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叁病房80例有血管性痴呆碍的患者。治疗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60-78岁之间(69.12±1.25),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62-79岁之间(70.04±1.02)。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异性(P>0.05),均为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程度为轻度(CDR=1. 0)或中度(CDR=2. 0),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7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对照组在康复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灸方法采用头穴丛刺法,按照于致顺教授的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选取治疗区)选择顶区、顶前区及额区;应用0.40mm×50mm的毫针,针平刺至帽状腱膜1-1.5寸,顶区、顶前区、额区各5针。采用长留针间断行针法,留针6h,留针期间,重复捻转两次至出针;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运动疗法(早期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以及步态训练等),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心理康复以及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包括(定向力训练、记忆力训练、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等)。每天治疗一次,连续治疗8次,患者治疗期间带着头针。训练前后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量表评定患者的日常功能情况和认知功能情况。结果:FIM评分:对照组治疗前(69.87±11.28),治疗后(78.75±13.65),治疗组治疗前70.02±12.25)治疗后(86.36±12.51);MMSE评分:对照组治疗前(18.04±4.03),治疗后(20.84±3.35),治疗组治疗前(18.96±4.21)治疗后(24.93±4.92);MoCA评分:对照组治疗前(14.21±2.51),治疗后(17.54±2.14),治疗组治疗前(13.98±3.12)治疗后(18.95±2.42),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FIM,MMSE和MoCA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FIM,MMSE和MoCA评分比较,P<0.05;结论:头穴丛刺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患者认知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且头穴从此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新时代 新思维 新跨越 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期刊2019-08-17)
高胤桐,倪金霞,武晓娜,李苗苗,黄珍珍[7](2019)在《从“头气有街”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一文中研究指出头穴丛刺法是于致顺教授在临床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得出的针刺治疗手法,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根据《灵枢》中所提到的"头气有街"观点,结合古籍及现代研究相关理论,依次从"街"的形态结构、"头气"的组成以及头部气街的功能叁个层面,剖析"头气有街"理论的内涵,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与"头气有街"的内在联系,阐释头穴丛刺法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治病求本的思路,为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5期)
毛旭,毛军,杨鸿飞,张海龙[8](2019)在《头穴丛刺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炎症介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40只符合标准的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头穴丛刺组通过双侧海马区注射Aβ1-42溶液复制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无菌双氧水,空白组不做处置。头穴丛刺组于造模后2 d起给予针刺干预,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背侧位捆绑固定,1次/d,连续治疗14 d。治疗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ELISA法检测海马CA1区中Ach、ChAT和AchE的含量和活性,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检测海马CA1区中IL-6、IL-10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较空白组明显增加,跨越平台次数和有效停留时间较空白组明显降低,海马组织中Ach的含量、ChAT的活性、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降低,AchE的活性和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较空白组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能够显着降低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加跨越平台次数和有效停留时间,增加海马组织中Ach的含量、ChAT的活性、IL-10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AchE的活性和IL-6蛋白及mRNA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疗法能够通过调控AD大鼠海马CA1区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和促进Ach的含量,从而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张春艳[9](2019)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孤独症大鼠炎性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孤独症大鼠炎症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参照Roullet的方法建立孤独症大鼠模型。设立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不予治疗,头穴丛刺组给予头穴丛刺治疗,丰富环境组给予丰富环境治疗,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给予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治疗,采用旷场实验评估焦虑情绪,埋珠实验评估重复刻板行为,叁箱实验评估社交能力和社交偏好,Morris水迷宫评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HE及Nissl染色检测额叶炎性损伤、神经元形态及数量;ELISA法检测血清促炎性因子IL-1β、TNF-a,抑炎性因子IL-1Ra、TGF-β1;免疫组化法检测额叶促炎性因子IL-1β、TNF-a,抑炎症性因子IL-1Ra、TGF-β1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额叶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额叶Ras、Mek1/2、p-ERK1/2、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1.行为学评估:(1)旷场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自发活动距离和时间延长(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自发活动距离和时间减少(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自发活动距离和时间最短(P<0.05)。(2)埋珠实验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埋珠个数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埋珠个数少(P<0.05);与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埋珠个数少(P<0.05)。(3)叁箱实验3.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社交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均小(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社交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增大(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的社交指数和社交偏好指数最大(P<0.05)。3.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社交Sniff和社交偏好Sniff均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社交Sniff和社交偏好Sniff均增大(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的社交Sniff和社交偏好Sniff最大(P<0.05)。(4)Morris水迷宫4.1定位巡航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探索平台次数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探索平台的次数多(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探索平台的次数多(P<0.05)。4.2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穿越平台次数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穿越平台次数多(P<0.05)。2.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额叶细胞未见炎症细胞的浸润及水肿。细胞排列均匀、紧密,轮廓清楚,胞核染色为蓝色,呈椭圆形,可见核仁,未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模型组可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水肿,胶质细胞增生。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变大,细胞结构模糊或消失,存在神经元细胞变性、坏死、崩解,核固缩,甚至有软化灶。3组干预组治疗后炎性病理损伤均有所减轻,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减轻最为明显。3.Nissl染色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额叶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额叶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额叶神经元数量最多(P<0.05)。假手术组神经元数目最多,额叶细胞结构完整,胞体无萎缩、尼氏体数量多,无溶解现象,胞浆深染;模型组神经细胞数量最少,细胞结构破坏明显,正常神经元细胞少见,胞体萎缩,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经过3种干预治疗后,神经元损伤均有所减轻,其中以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最为明显。4.ELISA检测促炎性因子IL-1β和TNF-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β和TNF-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降低(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最低(P<0.05)抑炎性因子IL-1Ra和TGF-β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Ra和TGF-β1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升高(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最高(P<0.05)。5.免疫组化法促炎性因子IL-1β和TNF-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额叶IL-1β和TNF-a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降低(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表达最低(P<0.05)。抑炎性因子IL-1Ra和TGF-β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额叶IL-1Ra和TGF-β1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增多(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相比,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最多(P<0.05)。6.TUNEL法检测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额叶TUNEL阳性数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大鼠额叶TUNEL阳性细胞数最少(P<0.05)。7.Western Blot法检测促凋亡Bax: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额叶Bax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额叶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Bax蛋白表达最少(P<0.05)。抑凋亡Bcl-2: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额叶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额叶Bcl-2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Bcl-2表达最多(P<0.05)。Bcl-2/Bax:五组比值中,假手术组最大,模型组减低;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丰富环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治疗后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接近于1,其中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Bcl-2/Bax比值最高。Ras/ERK1/2通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额叶Ras、Mek1/2及p-ERK1/2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减少(P<0.05),与头穴丛刺组、丰富环境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组表达最少(P<0.05)。结论:1.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可改善丙戊酸钠诱导的孤独症大鼠焦虑情绪、刻板行为、社会交往、认知学习记忆能力,优于单一的头穴丛刺组和丰富环境组。2.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可降低丙戊酸钠诱导的孤独症大鼠炎症反应,抑制血清和额叶脑组织的促炎性因子TNF-a、IL-1β、增强抑炎性因子TGF-β1、IL-1Ra表达,降低额叶区细胞炎性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3.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可减少丙戊酸钠诱导的孤独症大鼠额叶细胞凋亡数目,促进额叶Bcl-2表达,抑制Bax、Ras、MEK1/2、p-ERK1/2表达,降低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30)
胡凤霞,孙元平,海侠,石云琼[10](2019)在《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及对血清Livin、NOS和脑神经递质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抗凋亡因子(Livin)、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脑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更好地治疗VD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8例V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IL-1?)、Livin、一氧化氮(NO)、NOS水平及脑神经递质的调节,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显着高于对照组(70.5%)(P<0.05);两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VEGF、Livin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L-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NOS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乙酰胆碱(Ach)、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兴奋性递质(EXC)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Ach、DA、NE及EX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抑制素(INH)、5-羟色胺(5-H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VD可显着提高总体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认知功能,安全性好,其作用机制与改善患者血清VEGF、Livin、IL-1?水平及脑内神经递质水平,降低NO、NOS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头穴丛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头穴丛刺治疗,共治疗2周。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和VAS评分,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变化及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头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头穴丛刺论文参考文献
[1].梁军,孟辉,孙双全,吕艳华.头穴丛刺对大鼠脑梗死灶微管蛋白、Nogo-A、MMP-9表达的影响[J].解剖科学进展.2019
[2].桂美琳,肖洪波,张伟,卢尹凤,陈瑞全.西药联合头穴丛刺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3].萨仁,李长君,蔡海鑫.头穴丛刺对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HIF-1α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9
[4].邵文娜,邵佳凯,沈诗彦,崔海.头穴丛刺干预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9
[5].刘旭东,于志国,李同军.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对颈性失眠的疗效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9
[6].李虹霖,孙琦月,高伟,佟晓薇,栾凯迪.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C].新时代新思维新跨越新发展——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暨40周年回顾论文集.2019
[7].高胤桐,倪金霞,武晓娜,李苗苗,黄珍珍.从“头气有街”探讨头穴丛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J].中医杂志.2019
[8].毛旭,毛军,杨鸿飞,张海龙.头穴丛刺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CA1区炎症介质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9].张春艳.头穴丛刺结合丰富环境对孤独症大鼠炎性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
[10].胡凤霞,孙元平,海侠,石云琼.头穴丛刺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及对血清Livin、NOS和脑神经递质的调节[J].上海针灸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