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1]2003年在《细辛散剂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细辛是一味常用中药,临床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有毒,《中国药典》(2000年版)明确规定细辛用量为1~3g。然而《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并不为临床所遵循,大剂量使用细辛治疗多种病症者不乏其例,不但没有引起毒副反应,还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细辛的毒性及其机制不甚明了。有鉴于斯,本课题从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着手,希冀在此方面作一初步探讨,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提供参考。 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近30年来国内外期刊杂志所报道的细辛用量及毒性方面的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相关因素诸如细辛的品种、采制、用法、用量、毒性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2.实验研究:①急性毒性实验,主要观察小鼠大剂量灌服细辛散剂(包括细辛根散剂和细辛全草散剂)后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并分别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_(50))。②组织病理学观察,对给药后死亡(未死动物14天后断头处死)的小鼠即时取其心、肝、肺、肾,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细辛散剂对小鼠重要脏器的影响。③家兔呼吸运动及神经电生理研究,利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对给药前后家兔膈神经电活动及呼吸变化等进行记录,分析细辛毒性对膈神经电活动的影响。 结果 1.文献研究表明,细辛所含挥发油中的黄樟醚为其主要毒性成分,因此其毒性的大小与其挥发油的含量多少密切相关。细辛的应用,古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古代用根、单用、研末服;而现代用带根全草,多入复方、煎服。由于药用部位不同,故采集季节、炮制方法等均不一样。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细辛挥发油的含量,毒性也因之而异,也是细辛古今用量悬殊的主要原因。 2.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细辛根散剂及全草散剂对小鼠灌胃的LD_(50)分别为6.5229g/kg,11.7052g/kg,提示细辛根散剂的毒性大于全草散剂的毒性。 3.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大剂量细辛对小鼠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均有程度不同的病理损害,其中以肺病损较为突出。肺脏病变主要表现为有轻重不等的出血、瘀血、水肿;肺泡壁毛细血管可见程度不一的白细胞粘附滞留阻塞血管,严重者,肺内出现白细胞灶性聚集或肺泡壁因毛细血管浸润而增厚。 4.家兔呼吸运动及膈神经电生理研究表明,给药后,家兔的呼吸出现了先兴奋后抑制的过程。其呼吸幅度、频率及膈神经电活动振幅、频率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结论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1.细辛有毒,能造成肺、肝、肾等多器官程度不一的损害,表现为组织充血、出血、水肿、炎症等病变,其中以急性肺损伤(刀cut。了如君初ju琪ALI)最为严重,其病变主要在肺毛细血管和肺泡. 2.细辛急性毒性造成的急性肺损伤,可导致低张性缺氧,造成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最后致呼吸衰竭,类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左cu把,。sPlot口理dlst厂己55 sy刀办口刃己,ARDS人 3.细辛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呼吸先兴奋后抑制,可能是通过传感器(化学感受器和J感受器)先兴奋呼吸中枢,随着PacoZ的降低或缺氧的急性加重,进而抑制呼吸中枢所致。
徐建兵[2]2013年在《细辛毒性靶器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旨在于研究细辛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作用的靶器官。方法:(1)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观察北细辛和华细辛散剂对小鼠灌胃给药以后的毒性反应,并得出两者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选取LD50较小者用于后续实验。(2)长期毒性实验:北细辛散剂连续给药3个月(剂量分别为1.5g/kg、0.75g/kg、0.2g/kg),每周6天,期间观察动物的外观、活动、粪便、体重、摄食量等指标,并在1个月(中期)、3个月(终期)及停药恢复一个月(恢复期)后,测定细胞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只对终期和恢复期进行了检查),找出该药物的长期毒性靶器官。(3)通过观察北细辛散剂5g/kg(最大浓度、最大体积)对麻醉大鼠心电图,以及小鼠(剂量分别为9g/kg、4.5g/kg、1g/kg)戊巴比妥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试验,探讨其急性毒性靶器官。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分别测得北细辛散剂、华细辛散剂的LD50分别为4.123g/kg、4.513g/kg。北细辛散剂和华细辛散剂中毒症状相似,所有死亡小鼠死前均有烦躁不安、蹦跳的中毒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2)长期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北细辛散剂大剂量(1.5g/kg)可减慢雄性大鼠体重增长的速度,与对照组同性别动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停药后逐渐恢复。对大鼠各期的血液细胞学、生化指标有一定影响,但无规律性,且都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给药一月、叁月时各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显示一定的时效量效关系,但停药一月逐渐恢复。此外,终期和恢复期其他部分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无明显时效量效关系,脏器病理检测发现给药组肝脏卵圆细胞增生及肝脏透明细胞灶在终期和恢复期均有发生,但恢复期肝脏卵圆细胞增生发生率较终期有所降低,而肝脏透明细胞灶发生率较终期有所增加。以上病变雌性动物发生率高于雄性动物。除以上所述这些异常外,各期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3)北细辛散剂5g/kg(最大浓度、最大体积)灌胃麻醉大鼠,对大鼠心电图无明显影响。北细辛散剂各剂量组对小鼠睡眠数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北细辛散剂长期毒性的靶器官主要在于肝脏,可以导致肝脏的卵圆细胞增生及肝脏透明细胞灶。北细辛散剂对大鼠急性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似乎不在于心脏,大鼠也未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对小鼠中枢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由于急毒试验中未观察到典型的呼吸困难的症状,相反小鼠表现非常亢奋,我们推断导致小鼠死亡的直接原因并不在于中枢抑制,这一点与前人的说法不太一致。其详细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王培杰[3]2017年在《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维吾尔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与丝绸之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是我国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医疗实践,与疾病不断作斗争,总结出相对完善的维医药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维吾尔医药主要应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但近年来,维成药因其具有较好的疗效,也逐渐被内地患者接受。因此,本论文通过对维药"毒"相关文献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以期提高对于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的重视,促进维医药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叁个方面进行。1维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论文对维药学发展历程及维药学与维医方剂学基础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发现维药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维医药具有较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且早在秦汉时期,就有维医运用有毒维药治疗疾病的记载,说明维医对于有毒药物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维药在使用过程中也有毒性反应的相关记载,故论文对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维药毒性评价的实验研究方面。但对于维药"毒"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对维药"毒"相关文献以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2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分为四部分进行研究,分别是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文献研究、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汇总、基于经典文献的减毒文献整理以及基于经典文献的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文献整理。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以及《阿维森纳医典》叁部维医药专着,对维医药"毒"涵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发现维医药经典文献中"毒"涵义可分为叁个方面,分别是致病因素即毒、病症名之毒以及药物之毒。其中致病因素又可分为外源性病因及内源性病因两类,药物之毒可分为广义之毒与狭义之毒。具体项下还有更为细致的划分,说明维医药"毒"涵义较为丰富。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五部维医药专着,对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进行汇总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明确标明有毒性的维药共有38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72味;《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明确标明有毒性的维药共有29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82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5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22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9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23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中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共有4味,未标明有毒,但属于性能较为峻烈的维药共3味。其中单味毒性维药毒性反应的累及系统和器官分为十五类,分别是皮肤组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内脏器官、全身反应、出血、休克、昏迷以及死亡。论文基于《阿维森那医典》、《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叁部维医药专着,对毒性维药的减毒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毒性维药减毒方法可归纳为八类,分别是炮制减毒、矫正药减毒、改变剂型减毒、机体自身解毒、食疗减毒、导吐法减毒、药物联用减毒以及代用药减毒,说明维医非常重视维药的安全应用;维药减毒方法较为多样,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并对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进行整理研究。论文基于《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以及《阿维森纳医典》六部维医药专着对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维药的用药原则可分为治疗炎症肿胀的用药原则、治疗疼痛的用药原则、催泻药的用药原则等六类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可分为孕妇禁用、儿童禁用、婴儿禁用等36类人群禁用,以及孕妇慎用、儿童慎用、老年人慎用等20类人群慎用;维医药专着中毒性药材的用量与《中国药典》(2015版)中的用量进行对比,发现维医药专着中记载的7味毒性药材的最大用量超过《中国药典》(2015版)中记载的最大用量,例如朱砂、雄黄、丁香、肉苁蓉、苏合香、胡椒、牛黄等药材,其余30味药材最大用量均等于或小于《中国药典》中记载的最大用量(见表),说明维医对于毒性维药剂量的规定是较为安全合理的。3基于现代文献的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论文基于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收集维成药不良反应相关文献,文中所述维成药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中收录的维成药。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分别是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以及维成药联合疗法不良反应文献研究,并从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过敏史以及不良反应纠正结果五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共13种,且不良反应多发于皮肤系统及消化系统。经治疗,排除不良反应纠正结果不明的患者,其余患者愈后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药物中的毒性成分、作用增强、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以及联合用药有关。综上所述,论文从文献入手,对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研究,提高对于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的重视,促进维药毒性理论的发展,为维药用药安全及相关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王东升[4]2014年在《对2011年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中细辛的探讨》文中认为细辛是常用中药饮片,具有祛风散寒、通窃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在古代的本草文献中,对其是否有毒的认识并不统一,而在2011年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第五章"有毒中药的调剂"项下并未记载。该文对现代有关细辛的急性毒性试验报道进行了综述,以便医药工作者深入了解其毒性。
王永红[5]2010年在《日本毛连菜和细辛的生药学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毛连菜(Picris japonica Thunb.)隶属菊科毛连菜属(Picris L.),又名枪刀菜,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等地。日本毛连菜全草入蒙药,具有清热、消肿及止痛作用,主治流感、乳痈。目前,关于日本毛连菜的化学成分研究有一些相关报道,有关生药学的研究报道很少。为了建立日本毛连菜显微鉴定方法,为日本毛连菜的显微鉴定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显微鉴定和扫描电镜技术,对日本毛连菜根、茎、叶、果实进行组织鉴定,对全草进行粉末鉴定,并对花粉和果实进行了表面微形态观察。其研究结果如下:1、日本毛连菜的显微结构。①根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老根外侧有木栓层数列,有节乳汁管散在分布于韧皮部中,髓射线明显。②茎横切面,表皮细胞一列,表皮上有腺毛和非腺毛,内皮层明显。③叶横切面,表皮由1列细胞构成,栅栏组织细胞为1-2列,不通过主脉,主脉维管束1-5个,外韧型,大小相间,略呈半环状排列。④叶表皮形态,上、下表皮均有非腺毛、腺毛和气孔分布,上表皮细胞垂周壁较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为不等式或不定式,副卫细胞多为4-6个。⑤日本毛连菜地上部分被覆的非腺毛的顶端由2个细胞特化为分叉钩状,细胞壁增厚明显,基部由多个纵向伸长的细胞构成;腺毛有两种。⑥花粉粒刺状纹饰,有叁个萌发孔。⑦全草粉末观察,多见非腺毛2个分叉的顶端碎片和腺毛多细胞的头部;花粉粒常见,类圆形,外壁有刺状突起,有叁个萌发孔:导管多为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断碎的冠毛较多;乳汁管为有节乳汁管。2、花粉和果实的表面微形态。花粉粒外壁刺状纹饰基部粗大,刺状突起呈环形排列或数个密集成群;网眼小且深,大小、形状相近;萌发孔叁个,具大型瘤状突起,瘤状突起为脑纹状纹饰。果实有5-10余条高起的纵肋和5条较深的纵沟,纵沟贯穿果实两端,纵沟内有较多指状突起。外果皮细胞狭长形、先端呈游离的指状突起,游离部分呈层迭环绕果实排列。果实两顶端侧面观和俯面观特征明显,一端俯面观呈五瓣花形;另一端俯面观呈五角星形,中间有孔,表面有许多长条状细胞紧密排列而成。上述显微结构和扫描电镜微形态特征的观察,为日本毛连菜的生药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细辛是常用中药,来源于马兜铃科细辛属Asarum植物北细辛A.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 sieboldii Miq.干燥的根和根茎,具多种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等病症。华细辛广泛分布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其中,陕西华阴的药材历来皆被认为品质最佳。然而,实际上却缺乏有效的依据。本文通过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对华细辛挥发性成分的地区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细辛具一定毒性,自古已有很多记载,然而迄今为止,对于细辛毒性的表现形式、毒性成分以及致毒机制,仍缺乏深入了解。本文较为系统地比较了细辛常用剂型水煎剂、散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对SD大鼠的肾、肝、肺、胃、肠等重要脏器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测定了浙江、江西、安徽、山东、湖南、湖北、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25个样点华细辛的叶和根及根茎中挥发油的含量,比较了其挥发性成分绝对含量与组成差异。①华细辛根及根茎的挥发油含量均值为2.87%,而叶的挥发油含量均值为0.23%。华细辛叶中挥发油含量远低于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含量。②不同产地间华细辛挥发油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部分成分如α-蒎烯、香桧烯、β-蒎烯、松油烯、桉叶素、γ-蒎烯、4-萜品醇、α-松油醇、3,5-二甲氧基甲苯、黄樟醚、甲基丁香酚、肉豆蔻醚、榄香脂素等含量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莰烯、月桂烯、α-水芹烯、对-聚伞花素等成分的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2、细辛的毒性与其剂型剂量有密切相关性。细辛水煎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细辛生药量0.625 g·kg-1·d-1(6g/人)和3.125 g·kg-1·d-1(30g/人)的剂量下,各项生化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肾脏组织切片亦无病理形态学变化。麻黄附子细辛汤在细辛生药量增加至6.25 g·kg-1·d-1(60g/人)时,大鼠表现出轻度肾脏损伤。细辛散剂在0.94 g·kg-1·d-1(9g/人)的剂量下,大鼠血清肌酐明显偏高,肾脏和肝脏中度损伤,肺脏轻度损伤;在2.81 g·kg-1·d-1(27g/人)的剂量下,大鼠陆续死亡,肾、肝和肺等脏器重度损伤。可见,在大鼠中,细辛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肾、肝、肺等脏器损伤,对肠、胃等脏器无损伤。细辛散剂的毒性显着强于水煎剂和复方制剂麻黄附子细辛汤。3、华细辛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采用改良的CTAB法,建立了适于AFLP分析的华细辛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结果表明:采用含2%CTAB、2mol/LNaCl、luLβ-琉基乙醇的DNA提取液,酚/氯仿抽提两次,提取得到的华细辛基因组DNA纯度高,基本无降解,适于AFLP分析要求。经对比研究,华细辛AFLP分析的优化反应体系如下:25 uL酶切体系中加入基因组DNA500ng,EcoRI 10U,Mse I 5 U,37℃酶切3h;12.5 uL连接反应体系中加入Mse I adaptor 25 pmol, EcoR I adaptor 2.5 pmol, T4DNA ligase 175 U,酶切产物10μL,在16℃连接过夜(12h~16h);预扩增产物稀释1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8 uL选择性扩增产物加入3 uL Loading buffer,95℃变性5 min后,立即冰上冷却,于6%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然后进行银染,拍照。
蔡青[6]2006年在《细辛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及动脉血气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细辛是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首载于东汉末年(公元二世纪)的《神农本草经》。因其有毒,古有“不可过半钱匕”之训,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工作者,极大地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的发挥。 近年来,相继开展了细辛的毒性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初步证明了细辛急性毒性能导致肺、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均有损害,其中以肺最为严重。但细辛是否存在长期毒性和延迟反应的问题则不甚明了。因此,本课题拟从文献研究和动物实验着手,深入展开细辛长期毒性对肺组织形态学及动脉血气影响的研究,找出中毒剂量,确定安全范围,判断毒性的可逆性,给“细辛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这一千古之迷赋予现代科技的内涵,希冀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文献研究:查阅近20年来国内外期刊杂志所报道的有关细辛用量及毒性方面的文献,系统分析研究细辛毒性对机体的损害性。 2.实验研究: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细辛低剂量组、细辛中剂量组、细辛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30只。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组织形态学: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后即时取其肺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细辛长期毒性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②动脉血气:利用Compact3型血气分析仪对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进行检测,分析细辛长期毒性对大鼠动脉血气的影响。 结果 1.文献研究表明,细辛有毒,抑制肺呼吸古来就有记载。近年来临床上和实验研究已有很多关于细辛毒性的报道,从系统来看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从脏器来看主要损伤肺、肝、肾等,以肺最为严重。但其长期毒性对肺是否有影响则研究甚少,报道不多。 2.实验研究表明,①一般情况:各组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与给药前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但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从外观情况来看,有少量大鼠活动较给药前有所减少,精神较萎靡,出现了外耳廓轻度紫绀、舌质偏紫等缺氧的症状,且皮毛略显粗乱、发黄,此外未见其它明显异常。②给药期:动脉血气检测,高剂量组大鼠AaDO_2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PaO_2、SaO_2较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而PaCO_2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P>0.05)。肺组织形态学观察,低剂量大鼠组偶见肺组织肺间质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中剂量组肺组织肺泡壁轻度增宽,肺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轻、中度肺瘀血。高剂量组肺组织瘀血、水肿,部分肺
曹兰秀[7]2005年在《控制复方中细辛功效发挥方向及毒性的诸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影响细辛复方功效发挥方向的因素,阐明细辛配伍规律,总结细辛毒副作用的控制办法。在此基础上,分析配伍对于细辛体内代谢过程的影响及配伍的减毒增效机制。 方法: 1.文献研究 (1)以《中医方剂大词典》为依据,用Excel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发掘调控细辛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方法。 (2)查阅细辛毒性的相关文献,对影响细辛毒性的诸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2.实验研究 2.1 测定细辛、细辛附子,细辛白芍煎剂半数致死量(LD_(50))。 2.2 效量药物动力学参数估测 ①观察量—效关系,确定镇痛率—对数剂量回归方程。②以时效试验求算时间-对数剂量回归方程。③分析其房室模型,计算不同时相约动学参数。 2.3 毒量药物动力学参数估测 ①急毒试验求算LD_(50)及D-P直线回归方程。②以急性死亡率法求算时间-对数体存量回归方程。③分析房室模型,计算有关药动学参数。 结果: 1.文献研究: (1)相须相使、相辅相成,是细辛的主要配伍规律。寒热共用、散敛并施、相反相成,是细辛特殊的配伍规律。 (2)细辛品种、药用部位、采集时间、配伍、炮制方法,剂型是影响细辛毒性的主要因素。 2.实验研究 2.1 效量约物动力学参数估测 ①量效试验结果显示细辛、辛附,辛芍对冰醋酸致痛有镇痛作用,呈显着量效关系。
陈文霞[8]2009年在《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细辛一味常用中药。细辛的用量用法问题屡有争议,一直困扰着中医药学术界和临床工作者,极大地制约了细辛的临床应用和疗效的发挥。近年来,对于细辛的毒性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初步证明了细辛有毒,不仅可对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造成影响,而且对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均有损害。本课题拟从动物实验着手,深入展开细辛长期毒性对肾组织形态学及功能影响的研究,旨在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细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细辛低剂量组、细辛中剂量组、细辛高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30只。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组织形态学:在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后及时取其肾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2.肾功能:在各组动物的给药期和恢复期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SD大鼠的血液进行检测,分析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一般情况:中、高剂量组少数SD大鼠在给药期出现呼吸急促、全身抽搐、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外耳廓和舌质紫绀、皮毛杂乱、失去光泽等现象。各组SD大鼠的体重和摄食量随着实验周期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幅度和速度不同。本实验结果显示,高剂量组SD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在给药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除给药期摄食量有显着减少(P<0.05)外,其余均有非常显着减少(P<0.01)。提示长期大量服用细辛根散剂对SD大鼠体重和摄食量及一般情况有明显影响。2.组织形态学:本研究观察发现,细辛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重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充血。因此,从细辛对肾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来看,细辛造成的肾损害以不同程度炎性浸润伴纤维组织增生和组织充血为主要特征。细辛对肾脏组织形态学的影响、病损的程度与其用药剂量有着密切关系,即细辛用药剂量小,病损程度轻;反之,病损程度重。3.肾功能各给药组SD大鼠在给药期和恢复期BUN和Scr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长期、大量使用细辛根散剂对SD大鼠BUN、Scr无明显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们选择的BUN和Scr这两项肾功能检测指标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受损的早期阶段,受损不超过50%时,因为肾的储备力和代偿能力很强,这两项指标仍可正常。但对肾功能的损害不能排除。另外,研究表明细辛根和根茎中不含AA或仅含痕量AA,对肾脏构成的损害很轻微,这也是实验中给药组SD大鼠BUN和Scr两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的原因之一。恢复期各组病损情况均较给药期明显好转,其中低剂量组未见明显病理改变,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病损程度也明显减轻,仅见炎性细胞浸润。由此可见,细辛对实验动物造成的损伤性病变是可逆的,不会产生延迟性毒性反应。结论1.长期大量服用细辛可影响SD大鼠的饮食和体重,表现为饮食减少和体重减轻。2.细辛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以不同程度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充血为主要特征的肾损害。3.长期大量使用细辛虽然对SD大鼠的BUN和Scr这两项肾功能指标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肾功能的损害不能排除。4.细辛对SD大鼠造成的肾损害是一种可逆性损害。停药恢复2周后,肾组织的损害明显减轻。
罗进[9]2017年在《细辛的应用源流及配伍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细辛的功效、应用范围、服用方法、入药剂型、常规及特殊剂量,常用配伍方法等临床实际问题,总结其应用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今医学文献中有关细辛的记载,考察细辛的基源,并对含细辛的1370首方剂(包括1039首内服方和331首外用方)加以标准化处理,建立含细辛方剂数据库,运用Excel相关软件对细辛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细辛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细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温肺化饮、止咳、止痛、明目、利水、开结下气、补益肝胆(安五脏)、消痈疗疮、活血"等功效,其中较为常用的"明目""利水""开结下气""益肝胆"等功效未被收录至现行高等中医院校的《中药学》教科书中。含细辛的内服方剂型多为煮散、丸剂、汤剂和散剂,主要分布在宋元和明代时期,方中细辛多取其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效。含细辛的外用方,其剂型也多为散剂、丸剂、汤剂,使用方法多为塞鼻法、涂抹、熏洗等,方中细辛多取其开关通窍、止痛消痈疗疮之效。经统计细辛用量在3g以内的方剂693首(内服方),约占总方的54.52%,细辛用量在小于10g大于3g的范围内的方剂占全方的21.33%,大于37.3g的方剂可占到9.50%。约有45.48%的方剂中细辛用量超过了《中国药典》规定的1-3g常用量范围。配伍方面,1039首内服方中,除细辛外,组方用药累计达7356次,药物343味,选取与细辛配伍20次以上的高频药物80味,多为温里药、解表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祛风湿药、收涩药。内服方中与细辛配伍次数较多的前20味药物依次为甘草、防风、肉桂、川芎、人参、茯苓、干姜、当归、附子、白术、半夏、麻黄、五味子、白芍、羌活等,细辛与其配伍多治疗咳嗽、中风、伤寒、头痛、眼疾、痹症、腹痛、眩晕等上焦疾病;331首外用方中,除细辛外,用药325种,累计用药频次1967次,多与开窍药、清热解毒药、祛腐排脓药、活血化瘀药配伍。外用方中与细辛相伍频率较高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附子、肉桂、干姜、花椒、升麻、皂荚等,多用于治疗齿痛、鼻塞、目痛、目赤等头面部疾病及耳聋耳鸣、喉痹、中风、痈疽疮疡等病症。结论:1.细辛的功效除现行教科书所载"解表散寒、祛风、通窍、温肺化饮止咳、止痛"等外,尚有"明目、利水、开结下气、补益肝胆(安五脏)、消痈疗疮、活血"之功未引起重视。2.内服方中细辛多取其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之效。外用方中细辛多取其通关开窍、止痛消痈疗疮之效。3.细辛用量超过3g的方剂数量高达45.48%,大于37.3g的方剂占到9.50%,可见辛不过钱"之说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并未被古今医家所普遍接受。4.内服方与外用方中细辛之配伍方法各有侧重。内服方中细辛多与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等配伍;外用方中细辛多与开窍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清热药、化痰止咳药、活血药、利水渗湿药、泻下药等配伍。
张义敏[10]2016年在《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搜集历代含半夏方剂构建数据库,对半夏的用量、剂型及主治病证、配伍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毒性、功效与病证关联性探究半夏的应用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半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梳理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梳理历代文献中有关半夏毒、效的记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2.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半夏减毒增效的手段。3.采用关联分析,揭示含半夏方中药与病、药与证之间的关联性,归纳半夏主治不同病证的常见药物组合及剂型、用量、给药途径等。结果:1.系统整理了半夏毒、效的特征,总结出了影响半夏毒、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产地、采收、炮制、用量、煎服法、病证、配伍等。2.构建的含半夏方剂信息数据库,收集方剂2868首,涉及663种中药,393种疾病和182种证候。3.总结了半夏的应用规律:内服方中常用制半夏,外用方多用生半夏;内服方用量大多处于《中国药典》规定的3~9g之内。治疗奔豚气、胸痹、中风、癫狂之风壅痰实证时用量偏大,治疗小儿病证时用量较小。5.常用于治疗呕吐、痞满、咳嗽、痰饮、伤寒、疮疡、妊娠恶阻、惊风、喉痹等疾病,多见于以痰湿为主的实证或虚实夹杂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结论:1.半夏的毒、效皆源于其药性。燥湿、化痰、降逆、散结是其主要功效,辛温燥散、辛开苦降为其效能特点,辛温苦燥、体滑走散之烈性、偏性是其毒性最重要的属性,烁阴(津、血)、耗气、滑泄是其毒性的主要机制,喉痛口麻、口噤发吐、酸心少食、气逆怒满、损胎堕胎等是其毒性的主要表征。2.在临床应用中,制衡半夏“毒-效”之害利关系,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的关键。3.在辨病辨证基础上通过合理配伍以减毒增效,结合适度用量、合理炮制、优化剂型、选择给药途径等,是合理使用半夏、确保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细辛散剂急性毒性的实验研究[D]. 李军. 湖北中医学院. 2003
[2]. 细辛毒性靶器官研究[D]. 徐建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3]. 维药“毒”相关文献及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D]. 王培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4]. 对2011年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中细辛的探讨[J]. 王东升. 中国药业. 2014
[5]. 日本毛连菜和细辛的生药学研究[D]. 王永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6]. 细辛对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及动脉血气影响的研究[D]. 蔡青. 湖北中医学院. 2006
[7]. 控制复方中细辛功效发挥方向及毒性的诸因素研究[D]. 曹兰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5
[8]. 细辛长期毒性对SD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和功能的影响[D]. 陈文霞. 湖北中医学院. 2009
[9]. 细辛的应用源流及配伍方法探讨[D]. 罗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10]. 基于毒—效—证关联性的半夏用药规律研究[D]. 张义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