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要求做好低收入住房租金减免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巩驰[1](2020)在《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住房问题一直是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是完善我国现有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大规模公共租赁住房陆续建成和入住使用,后期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然而,由于公共租赁住房的社会公共福利性质、入住对象的复杂特殊性以及行政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公共租赁住房在使用监督管理和物业社区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必将成为整个住房保障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中小城镇受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口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等自身条件的制约,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加强对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持续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多方面研究的梳理,界定了中小城镇的概念和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内容,实地调研了陕西省3个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基于此,采用德尔菲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了4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确定了指标权重,并以此构建了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陕西省3个县域租赁型保障房后期管理水平的评价实践中,验证该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由分配管理、动态管理、物业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多层次多维度因素共同影响、共同考量的,任何一个环节和因素,都会影响整个后期管理水平,同时还发现后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动态管理和物业管理。最后,立足于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实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经验启示,提出健全体系机制、建设智慧小区、加强物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等对策建议,提升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的水平和居住者的生活幸福感。
陈洪芳[2](2020)在《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济南某公租房小区为例》文中认为住房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指出要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20年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具有重要意义。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曾在2010年率先响应国家发展公租房的政策号召,在公租房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很多举措不仅在山东是首创,在全国也是领先。2015年,山东省住建厅在济南召开会议,号召全省学习济南经验并在全省推广开来。住建部也先后在济南召开两次现场会,聚焦济南房管模式。因此,研究济南市公租房政策实施现状及问题对于山东省、全国公租房政策的完善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探讨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采用文献研究以及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主要是对“公廉并轨”后国家层面以及济南市的公租房政策进行梳理,梳理出国家及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发展脉络,从保障范围、补贴方式、租金水平、申请分配流程及使用管理等方面对济南市现行公租房政策进行了详细说明,总结济南市公租房领域创新性举措。访谈法是以济南市某公租房小区为调研地点,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人员、承租户以及房管处负责人进行访谈,收集一手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以社会权利理论为指导,结合访谈资料对济南市公租房政策执行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济南市公租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基于公民身份的保障不足;文明生活权利的缺失;公民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社会权利基础上的尊严缺失等。之所以产生上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设计不合理,公租房房源短缺;二是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产出性价比低;三是权威性法律的缺失,缺乏过渡性保障;四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社会偏见影响和谐。鉴于公租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拓宽供给渠道、优化选址布局、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创新建设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在房源问题上,要发展租赁市场,拓宽房屋供给渠道;在选址建设方面,要考虑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多方面因素。在退出机制上,要采取过渡性政策帮扶,提供缓冲期。在建设模式选择上,建议改变当前集中建设模式,实现分散性混合居住,促进群体融合。
李慧霞[3](2020)在《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2008年住房保障政策加速实施以来,各项配套措施陆续出台和完善,纳入保障体系内的对象范围不断扩大,保障类别也日益丰富。党中央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在住有所居上继续努力,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公租房作为我国保障房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为他们实现“住有所居”梦想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公租房政策发展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公租房审核准入、配租补贴、管理退出等各流程工作环环紧扣,尤其是公租房退出工作,确保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及时有序退出,维护了公租房政策的公平正义,确保公共住房资源得到循环有序使用,充分发挥其在化解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公租房退出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近年来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工作的开展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建立健全有关公租房退出的地方规章;提高审核精准度,加强源头管控;完善组织机构,为公租房退出工作搭建专门机构及人员;创新工作方法,优化流程多措并举,提高公租房退出效率。同时也发现常州市公租房退出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公租房退出管理中法律规定不全面、不具体、不明确;公租房退出管理效率低,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公租房审核效率低,退出机制不完善,退出存在滞后性;收入及财产核查难度大,隐瞒不报甚至弄虚作假现象突出;公众对公租房退出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存在以下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立法层次低,法律法规不健全;法规政策宣传不足,公众对公租房政策了解不足;缺乏统一专门的公租房管理机构及专业化管理队伍;公租房审核及退出机制不健全,奖惩机制缺失;家庭经济状况审核难度较大,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及其原因,立足于常州市实际,借鉴国内外公租房退出管理中的有益经验,提出改进常州市公租房退出工作的建议如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租房退出有法可依;二是加强公租房法规政策的宣传,营造公租房管理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健全公租房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专业人才队伍,确保权责清晰;四是建立健全公租房审核配套机制及退出机制,建立激励及惩罚机制;五是建立个人财产信息平台,推进诚信体制建设;六是理性认识公租房退出问题,保障公租房公共产品供给。
郭丽雯[4](2020)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住房问题日益凸显。房屋价格步步攀升,使人们望而生畏。特别是低收入家庭,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既买不起也租不起的住房难题。因此,我国政府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除了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作为保障性住房外,还将公共租赁住房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2017年7月,广州市印发了《广州市加快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该方案将“租购同权”送上了热搜。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反观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从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着手,分析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在研究了适足住房权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进行分析。本文首先探讨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从摸索起步阶段到发展延伸阶段,再到改进完善阶段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以及余杭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其次,在“租购同权”背景下,分析了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筹集环节、申请审核环节、配租定价环节和退出环节四个环节的政策实施效果。并通过公正性标准、政策回应度和效益标准三个标准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论文在探讨了“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积极影响的同时,还深入分析了其对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五个方面的挑战。最后,通过借鉴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外实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经验做法,结合余杭区发展实际,提出了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三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加大宣传,引导理性消费观。
孙钰莹[5](2020)在《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变化,近代历史住区的居住条件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亟需得到更新改造。尤其今日,随着城市面貌的迅速变化,一些近代历史住区的建筑特色和历史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大量原住民因拆迁而不得不迁至城市边缘地带,老城区的人文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提升近代历史住区环境时,如何处理保护城市文脉、维护居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百家村作为厦门近代以来第一批经过规划设计的小区,其所承载的价值不言而喻,所以其更新改造研究是旧城更新中的一次重要探索。本文以百家村为例,在阐述百家村历史住区演变历程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历史住区价值进行识别。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问卷与实地访谈结果,提取百家村居民的住房需求与更新需求。基于居民的实际需求,对厦门现有的住房相关公共政策进行研究,提出居民在住区更新过程中因产权制度不清而导致利益受损、由于政策监管不严导致的历史住区遭到破坏,因公共政策制定标准过高而导致更新方式受限等问题。最后,针对以上问题从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优化前提、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与修缮更新建设引导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优化建议。本文通过梳理出百家村居民的居住需求与更新公共政策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应对的解决办法,为与之类似的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研究与实践提供可参考的工作方法和有益的建议。
毛天琪[6](2020)在《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住房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生问题的重要因素,保障性住房服务更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建设保障性住房对于改善民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发展保障性住房服务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不仅是对公民居住权的保障,更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有力保证。兴隆台区作为盘锦市中心城区,随着几年以来民生工程建设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时间较短、准入分配及后续管理等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实现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有效提供的关键因素。本文从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现状入手,对兴隆台区的保障性住房的租赁式住房服务进行研究,分析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存在问题,为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以及相关的概念描述;第二部分为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现状,主要阐述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系统发展状况、相关制度以及服务现状;第三部分为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存在问题及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并找出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在分配过程、选址状况、公共设施配备和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部分为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对策建议,在前文总结研究基础上,结合盘锦市兴隆台区自身情况,对提升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王明璇[7](2018)在《泉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保障性住房(以下简称保障房)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市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伴随着泉州地改市已经历了三十年,历届政府都把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重要内容,形成了具有泉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通过对泉州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历程、建设模式、保障房小区实例的研究,分析特点,结合当前中央供给侧改革政策,对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模式适用环境进行相应的探讨。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1.系统整理了1991年至今以来泉州各个时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和文件资料,形成重要数据。2.对泉州保障性住房阶段性发展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泉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管理情况和存在问题等。3.调查研究了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起源、特点及现状,并进行对比研究。目前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制度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而关于现阶段结合供给侧改革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商品房和保障房安置房之间结构转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4.通过泉州芳草嘉园公租房项目实例研究,分析政府统一建设模式建设下的公租房小区,注重规划选址和住宅品质,保障途径从扩大供应向满足需求转变,被主流媒体形容为“保障房中的绝版地段,拎包入住,推窗即公园”,民众也对此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建设模式、项目特点、不足之处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5.通过泉州江山丽园实例研究,分析民营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特点和不足之处。运用社会力量解决特殊行业住房困难群体的民生问题,保障主体从政府向市场转变,保障对象从低收入群体向中低收入群体转变,但需加强各方监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6.结合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政策,探讨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模式,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及保障房之间的转换通道,多渠道筹措保障性住房房源,保障模式从定点建设向住户自由选择转变,是打破集中建设和政府单方投资传统格局的新途径,有助于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定向安置房供应量,缩短定向安置房的供应周期,助推房地产去库存。什么样的情况下适用此模式,本文通过详细阐述了泉州海城花苑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方案和泉港石化安征迁项目“房票”安置实施程序,提出存在问题,并进行方案对比,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适用转换模式的环境,提出解决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今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向等方面提供很好的参考借鉴。
陈辰[8](2018)在《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住房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住房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民生方面最根本性的问题。保障性住房项目对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有重大影响。随着各地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不断竣工,如何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成为了改善城市中低收入全体生活质量,实现国家房产经济市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依据社会保障、公平分配、住房梯度消费、住房过滤理论,对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剖析,认为由于对保障性住房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住房保障管理的法律依据不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准入管理有待提高、退出管理现状堪忧、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等不足。根据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第一,完善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二,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设计;第三,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第四,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许彬[9](2016)在《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现状评价与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文中提出从2010年开始,中央与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2013年以来,杭州市余杭区政府根据国家和省市部署,出台政策将住房保障重心转移到以保障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权”为目标的公共租赁住房上来。至2015年10月,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累计保障2550户家庭,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权”。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政府投入资金压力大,部分房源区位偏远、住房困难家庭满意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余杭区现行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模式出发,结合国内外有关公共租赁住房理论,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的运营现状进行评价,围绕其制度设计、项目定位、资金投入、项目分布、保障方式、后期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通过对保障对象的问卷调查,对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效果进行调查分析,识别运营与后期营运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目标,是全面破解“内夹心层”和“外夹心层”三类群体的全覆盖,保障面和保障标准与杭州主城区“一体化”。路径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公共组织参与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是市场化运作,并建议出台财政、税费、土地、收购(打通“七房”)、融资、管理等配套政策,给予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以为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提供实际的指导建议,对促进国内同类城市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乐[10](2014)在《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研究》文中认为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各地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逐渐加大。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我国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将住房保障覆盖率提高到20%。截止2013年末,我国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新增就业人口、外出农民工数量分别达到24500万、1310万和16610万。在住房需求量持续增长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公共租赁住房公平分配,达到“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与廉租住房并轨运行,所面临的保障对象混合轮租问题如何解决?我国住房保障法律支撑体系薄弱,所引发的审核与监督效率低下、保障对象退出难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将影响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的健康运行。本文主要针对这几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实现一定的社会指导意义。本文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为核心,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对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总结2010年以来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的政策发展。第二,通过对国内外公共住房管理模式的剖析,分别从建设计划、管理机构设置、准入管理、审核与监督过程、分配管理、退出管理等几方面分析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三,基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衡量的基本原理,以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模式较为典型的两个地区为例,对其申请准入线及租金补贴标准线的合理性进行验证,为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政策提出改进措施。第四,以具有代表性地区为例,构建住房分配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的指标权重,依据“综合评分法”提出合理的轮候配租方案。第五,基于“惩罚+引导+激励”的多元化退出制度,提出构建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的思路。最后,借鉴国外公共住房管理经验,分别从公租房管理模式、房源筹集、资金支持以及管理政策等几方面,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二、北京要求做好低收入住房租金减免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要求做好低收入住房租金减免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2 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中小城镇 |
2.1.2 公共租赁住房 |
2.1.3 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保障理论 |
2.2.2 公平分配理论 |
2.2.3 动态管理理论 |
2.2.4 社区参与理论 |
2.2.5 产权理论 |
3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调研与现状分析 |
3.1 调研方案设计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方法 |
3.1.3 问卷设计 |
3.1.4 抽样调查样本选择 |
3.1.5 调研实施 |
3.2 调研小区基本情况 |
3.2.1 洛南县阳光庭园保障房小区 |
3.2.2 石泉县竹尔湾保障房小区 |
3.2.3 澄城县安馨园保障房小区 |
3.3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现状分析 |
3.3.1 体制机制建立现状 |
3.3.2 分配管理现状 |
3.3.3 动态管理现状 |
3.3.4 物业管理现状 |
3.3.5 资产管理现状 |
4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 |
4.1 评价要素 |
4.1.1 评价目标 |
4.1.2 评价对象 |
4.1.3 评价原则 |
4.1.4 评价方法 |
4.2 评价体系构建 |
4.2.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
4.2.2 评价评语集确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集确定 |
4.3 评价过程的实施 |
4.4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
4.4.1 评价结果总体分析 |
4.4.2 各子过程评价结果分析 |
5 国内外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经验 |
5.1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经验 |
5.1.1 新加坡经验 |
5.1.2 美国经验 |
5.1.3 德国经验 |
5.2 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经验 |
5.2.1 西安经验 |
5.2.2 杭州经验 |
5.2.3 成都经验 |
6 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对策建议 |
6.1 分配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6.1.1 健全行政体制机制 |
6.1.2 完善分配政策制度 |
6.2 动态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6.2.1 强化房屋使用监管 |
6.2.2 提高房屋退出效率 |
6.3 物业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6.3.1 创新物业管理方式 |
6.3.2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6.4 资产管理方面的对策建议 |
6.4.1 推进共有产权实施 |
6.4.2 加大租金收缴力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济南某公租房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公租房 |
1.3.2 公租房政策 |
1.3.3 社会权利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行性和创新性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
2.1 文献回顾 |
2.1.1 关于公租房政策的实施问题研究 |
2.1.2 关于公租房政策改进建议的研究 |
2.1.3 研究述评 |
2.2 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 |
2.2.1 理论依据 |
2.2.2 研究框架 |
第3章 公租房政策的发展脉络 |
3.1 国家公租房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
3.2 国家现行公租房政策 |
3.3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
第4章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运行现状 |
4.1 济南市现行公租房政策 |
4.1.1 保障范围 |
4.1.2 配置标准 |
4.1.3 申请及分配流程 |
4.1.4 公租房租金及物业费标准 |
4.1.5 使用管理 |
4.2 济南市公租房项目及收费情况 |
4.3 某公租房小区情况简介 |
4.3.1 建设规模 |
4.3.2 后期使用管理 |
4.3.3 小区2019年公共租赁住房租金收费标准 |
4.3.4 车位情况、收费标准、租赁期限 |
4.4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创新之举 |
第5章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5.1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基于公民身份的保障不足: 实物配租设置户籍限制 |
5.1.2 文明生活权利的缺失: 选址不合理,“大配套”不完善 |
5.1.3 公民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福利固化 |
5.1.4 社会权利基础上的尊严缺失: 建设模式不合理,引发居住隔离 |
5.2 原因分析 |
5.2.1 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公租房房源紧缺 |
5.2.2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产出性价比低 |
5.2.3 权威性法律的缺失,缺乏过渡性保障 |
5.2.4 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社会偏见影响和谐 |
第6章 其他地区及国家经验 |
6.1 中国内地城市的经验——青岛 |
6.2 中国香港的经验 |
6.3 发达国家经验 |
6.3.1 美国: 市场主导型保障性住房政策 |
6.3.2 英国: 混合型保障性住房政策 |
6.3.3 荷兰: 福利国家型障性住房政策 |
6.4 经验借鉴 |
6.4.1 多主体参与公租房建设 |
6.4.2 保障方式多元化 |
6.4.3 退出机制多样化 |
第7章 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完善建议 |
7.1 发展租赁市场,拓宽供给渠道 |
7.2 优化选址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
7.3 完善法律法规,退房不退扶 |
7.4 创新建设模式,促进群体融合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结论 |
8.2 讨论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2 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基础理论 |
2.1 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相关概念 |
2.2 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重要性 |
2.3 理论基础 |
3 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成效与问题 |
3.1 常州市公租房退出调研 |
3.2 常州市公租房退出工作取得的基本成效 |
3.3 常州市公租房退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常州市公租房退出问题的成因 |
4 国内外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其它城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的经验借鉴 |
5 改进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工作的建议 |
5.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公租房退出有法可依 |
5.2 加强公租房法规政策的宣传,营造公租房管理的良好氛围 |
5.3 建立健全公租房管理专门机构和专职专业人才队伍,确保权责清晰 |
5.4 建立健全公租房审核配套机制及退出机制,建立激励及惩罚机制 |
5.5 建立个人财产信息平台,推进诚信体制建设 |
5.6 理性认识公租房退出问题,保障公租房公共产品供给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 |
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适足住房权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3章 “租购同权”政策分析 |
3.1 “租购同权”政策的出台背景 |
3.2 “租购同权”政策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3.3 “租购同权”政策的意义 |
第4章 “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实践分析——以余杭区为例 |
4.1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发展及内容 |
4.1.1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 |
4.1.2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内容与特征 |
4.2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状况 |
4.2.1 建设环节适度 |
4.2.2 申请审核环节严格 |
4.2.3 配租定价环节透明 |
4.2.4 退出环节严厉 |
4.3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4.3.1 公正性标准评价 |
4.3.2 政策回应度评价 |
4.3.3 效益标准评价 |
4.4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影响 |
4.4.1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积极影响 |
4.4.2 “租购同权”对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挑战 |
第5章 国外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
5.1 德国 |
5.2 英国 |
5.3 美国 |
5.4 新加坡 |
5.5 经验与启示 |
第6章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 |
6.1 优化制度设计,实现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发展 |
6.1.1 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 |
6.1.2 拓宽房源的供应渠道,扩大保障覆盖面 |
6.1.3 建立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维护保障群体的利益 |
6.2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为政策实施保驾护航 |
6.2.1 拓宽融资渠道 |
6.2.2 加强后续管理 |
6.3 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
6.3.1 建立专业化运营模式 |
6.3.2 搭建统一平台 |
6.4 加大宣传,引导理性消费观 |
6.4.1 强化宣传的精准性,扩大宣传面 |
6.4.2 合理引导住房消费观,转变住房观念 |
第7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7.1 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近代历史住区的生活条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 |
1.1.2 近代历史住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棘手问题 |
1.1.3 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居住需求存在偏差 |
1.2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
1.2.1 研究对象:厦门近代新村住宅——百家村 |
1.2.2 研究视角:产权主体居住需求 |
1.2.3 基本概念:近代历史住区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
1.3.1 国内外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的研究综述 |
1.3.2 国内外近代历史住区更新的相关公共政策发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百家村历史住区概况 |
2.1 百家村发展历程研究 |
2.1.1 形成时期:拆迁户的安置住房 |
2.1.2 加建时期:市民向往的“模范村” |
2.1.3 旧城更新时期:城市中衰败的老旧住区 |
2.2 百家村住区认同研究 |
2.2.1 问卷设计及数据统计 |
2.2.2 住区认同分析 |
2.3 历史住区价值识别 |
2.3.1 历史价值 |
2.3.2 文化价值 |
2.3.3 使用价值 |
2.4 研究总结 |
第3章 百家村居住需求研究 |
3.1 住房需求个案分析 |
3.1.1 私有产权主体的住房需求 |
3.1.2 公有产权主体的住房需求 |
3.1.3 案例小结 |
3.2 更新需求个案分析 |
3.2.1 私有产权主体的更新需求 |
3.2.2 公有产权主体的更新需求 |
3.2.3 案例小结 |
3.3 产权主体与居住需求的综合分析 |
3.3.1 产权主体与住房需求的关联性探讨 |
3.3.2 产权主体与更新需求的关联性探讨 |
3.3.3 产权主体的居住需求总结 |
3.4 研究总结 |
第4章 居住需求与厦门市住房相关公共政策的互动探析 |
4.1 厦门市住房相关公共政策概述 |
4.2 私有产权主体需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矛盾 |
4.2.1 实施基础:产权制度不清导致住户利益受损 |
4.2.2 更新方式:私房改善与更新公共政策的冲突 |
4.2.3 更新资金:更新意愿与经济预算的不匹配 |
4.2.4 政策引导:私有产权缺少正面清单的引导 |
4.3 公有产权主体需求与公共政策的主要矛盾 |
4.3.1 更新方式:公房解危与房屋置换政策的冲突 |
4.3.2 政策引导:直管公房缺乏改善住房条件的正向引导 |
4.3.3 监督管理:缺乏动态的人群流通的监管机制 |
4.4 共性需求与公共政策的矛盾 |
4.4.1 设计方法:居民生活水平与政策制定标准的冲突 |
4.4.2 规划设计:居民需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条件的错位 |
4.4.3 补助政策:更新补偿政策存在不足 |
4.5 研究总结 |
第5章 基于居住需求的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优化思考 |
5.1 百家村住房产权政策 |
5.1.1 私房产权规范化 |
5.1.2 公房产权私有化与共有化 |
5.2 百家村财政金融政策 |
5.3 百家村修缮更新建设引导 |
5.3.1 私有产权更新改造办法 |
5.3.2 公有产权更新改造办法 |
5.3.3 居民自主修缮指导办法 |
5.4 研究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百家村居民居住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当地居民访谈记录(摘取) |
(6)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2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现状 |
2.1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发展状况 |
2.1.1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概况 |
2.1.2 棚户区改造建设情况 |
2.1.3 租赁式住房情况 |
2.2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相关制度 |
2.2.1 廉租房制度 |
2.2.2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
2.2.3 制度执行保障措施 |
3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存在问题及分析 |
3.1 保障性住房服务现状调查分析 |
3.1.1 保障性住房分配过程 |
3.1.2 保障性住房选址情况 |
3.1.3 保障性住房公共设施配备情况 |
3.1.4 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情况 |
3.2 问卷设计调查 |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 |
3.2.2 问卷调查数据 |
3.2.3 问卷调查结果 |
3.3 分配过程存在问题及分析 |
3.3.1 地方制度约束较低 |
3.3.2 外来人员保障不足 |
3.3.3 资格审核管理困难 |
3.4 选址情况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1 居住位置偏远不便 |
3.4.2 空间分化差异显着 |
3.5 公共设施配备存在问题及分析 |
3.5.1 设施较少出行困难 |
3.5.2 医疗教学保障不足 |
3.6 后续管理存在问题及分析 |
3.6.1 法规机制缺乏 |
3.6.2 资产核查困难 |
4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对策建议 |
4.1 强化完善准入管理 |
4.1.1 优化申请流程 |
4.1.2 建立严格准入审查机制 |
4.1.3 完善分配运营机制 |
4.2 科学合理选择位置 |
4.2.1 减少空间分异 |
4.2.2 出台政策激励选址 |
4.2.3 合理临近城市公交交通 |
4.2.4 合理规划改善居住 |
4.3 优化公共服务质量 |
4.3.1 明确政府责任 |
4.3.2 合理分配公共服务 |
4.3.3 强化监督管理 |
4.4 建立管理长效机制 |
4.4.1 实行动态监管 |
4.4.2 加强退出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问卷调查 |
附录 B 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问卷调查(工作人员) |
致谢 |
(7)泉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保障性住房的分类 |
1.3 国内外保障房研究概况 |
1.3.1 国外保障房研究概况 |
1.3.2 国内保障房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泉州保障性住房概况 |
2.1 泉州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2.1.1 出售类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2.1.2 出租类保障性住房发展历程 |
2.2 泉州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 |
2.2.1 政府统一建设模式 |
2.2.2 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模式 |
2.2.3 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模式 |
2.2.4 “房票”安置模式 |
2.3 泉州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情况 |
2.3.1 政策保障 |
2.3.2 建设管理 |
2.3.3 资金来源 |
2.4 泉州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及总体评价 |
2.4.1 存在问题 |
2.4.2 总体评价 |
2.5 小结 |
第3章 传统建设模式实例分析研究 |
3.1 政府统一建设模式——泉州芳草嘉园 |
3.1.1 泉州芳草嘉园项目概况 |
3.1.2 泉州芳草嘉园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
3.1.3 泉州芳草嘉园项目后续管理 |
3.1.4 芳草嘉园项目特征、不足之处及总体评价 |
3.2 民营企业参与建设模式——泉州江山丽园 |
3.2.1 江山丽园项目概况 |
3.2.2 江山丽园项目的后续管理 |
3.2.3 江山丽园项目特征、不足之处及总体评价 |
3.3 小结 |
第4章 转换模式实例分析研究 |
4.1 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模式解析 |
4.1.1 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意义 |
4.1.2 泉州商品房保障房转换实施程序 |
4.2 泉州首例试行商品房保障房转换实例——泉州海城花苑(最终项目暂停实施) |
4.2.1 项目概况 |
4.2.2 转换实施方案优化调整 |
4.2.3 转换实施方案的特征、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总体评价 |
4.3 商品房保障房转换延伸模式“房票”安置——泉港石化安征迁项目 |
4.3.1 “房产超市”概念 |
4.3.2 项目概况 |
4.3.3 项目实施程序 |
4.3.4 泉港实施“房票”安置模式的环境 |
4.3.5 实施“房票”安置模式的优势 |
4.3.6 “房票”安置模式的存在问题及总体评价 |
4.4 泉州如何实施商品房保障房转换模式 |
4.4.1 基本参数设置 |
4.4.2 应注意事项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一)基本概念 |
(二)基础理论 |
三、研究综述 |
(一)住房政策的划分标准研究 |
(二)住房保障制度模式研究 |
(三)保障性住房与城市空间研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分析研究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一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现状概述 |
一、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历程 |
(一)1991-1997——保障制度起步阶段 |
(二)1998-2007——保障制度初步发展阶段 |
(三)2007年至今——住房保障制度实质发展阶段 |
二、吴中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现状 |
(一)住房保障对象准入要求 |
(二)住房保障方式 |
(三)住房保障对象的认定 |
(四)家庭住房面积的认定 |
(五)申请住房保障需要提交材料 |
(六)申报程序 |
(七)分配面积标准 |
第二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
一、准入管理有待提高 |
(一)部分确实困难家庭没有被覆盖 |
(二)骗购、骗租现象屡有发生 |
二、退出管理现状堪忧 |
(一)动态管理退出难 |
(二)购买保障房之后借与他人居住 |
(三)退出机制缺乏激励效应 |
三、运营管理规范化水准待提高 |
(一)公平公正分配难 |
(二)部分保障性住房建成后闲置 |
(三)小区物业管理难 |
(四)住户出行和生活难 |
(五)社区综合管理难 |
(六)保障住房管理运营收入难以维持平时开销 |
第三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一、政府对保障房管理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一)行政观念太强,法治意识不够 |
(二)政权观念强烈,社会意识不够 |
(三)经济观念强烈,民生意识不够 |
(四)注重效率,公平意识不够 |
二、住房保障管理的法律依据不完善 |
三、住房保障机制的健全程度有待提高 |
(一)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
(二)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
(三)管理力量薄弱与任务繁重不匹配 |
(四)公众参与不足 |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
(一)保障房申请对象财产、收入审查难度大 |
(二)住房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不科学 |
第四章 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对策建议 |
一、加强重视完善法律法规 |
二、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制度设计 |
(一)构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用评估体系 |
(二)建立灵活多样的审查监督方式 |
(三)构建多层次家庭需求相适应的住房供给体系 |
(四)构建保障性住房全面监管格局 |
三、改进住房保障管理机制 |
(一)完善机构设置 |
(二)完善准入管理机制 |
(三)完善准出管理机制 |
(四)完善运营管理机制 |
四、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
(一)完善保障房投融资机制 |
(二)加强公私合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记录 |
附录二 :访谈记录 |
附录三 :访谈记录 |
致谢 |
(9)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现状评价与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房市场化改革推动住房保障体系发展 |
1.1.2 住房价格高涨损害了中低家庭的“居住权” |
1.1.3 公租房成为保障房主力,面临持续发展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目标 |
1.3.1 明确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定位 |
1.3.2 评价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现状 |
1.3.3 提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可持续发展模式及配套政策 |
1.4 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概念 |
2.2 公共租赁住房的理论基础 |
2.3 发达国家公共住房的特点与模式 |
2.3.1 发达国家公共租赁住房的特点 |
2.3.2 发达国家公共租赁住房的模式 |
2.4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评价的方法与特点 |
3 余杭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状况评价 |
3.1 发展过程与阶段特点 |
3.1.1 发展过程 |
3.1.2 阶段特点 |
3.2 项目分布与投资情况 |
3.2.1 项目分布 |
3.2.2 投资情况 |
3.3 建设模式与开发进度 |
3.3.1 建设模式 |
3.3.2 开发进度 |
3.4 配租状况与后期管理 |
3.4.1 实物配租状况 |
3.4.2 后期管理 |
4 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行效果评价——以余杭区为例 |
4.1 调查对象的筛选 |
4.2 问卷设计与抽样调查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抽样调查 |
4.3 数据分析与现状评价 |
4.3.1 数据分析 |
4.3.2 现状评价 |
4.4 结论与问题 |
4.4.1 结论 |
4.4.2 问题 |
5 公共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模式 |
5.1 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5.1.1 政策定位问题与成因 |
5.1.2 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问题与成因 |
5.2 可持续发展模式 |
5.2.1 可持续发展模式必备条件 |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
5.2.3 引入社会资本和公共组织可行性研究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运营模式 |
6.2.2 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相关理论 |
1.4.1 社会保障理论 |
1.4.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1.4.3 政府干预理论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3 主要数据来源 |
1.5.4 论文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模式 |
2.1 公共租赁住房的概念 |
2.1.1 公共租赁住房的内涵 |
2.1.2 公共租赁住房的特点 |
2.2 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 |
2.2.1 政策的梳理 |
2.2.2 政策的改革 |
2.3 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模式 |
2.3.1 管理机构设置 |
2.3.2 管理政策 |
2.4 发达地区公共住房管理模式 |
2.4.1 美国模式 |
2.4.2 香港模式 |
2.4.3 新加坡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公共租赁住房管理问题分析 |
3.1 建设计划 |
3.1.1 保障覆盖率不足 |
3.1.2 资金支持力度不足 |
3.2 机构设置 |
3.3 准入管理 |
3.3.1 准入条件制定不合理 |
3.3.2 准入线划分标准缺乏合理性 |
3.3.3 租金制定标准缺乏合理性 |
3.4 审核与监督过程 |
3.5 分配管理 |
3.5.1 分配方式存在的问题 |
3.5.2 公开摇号法存在的问题 |
3.5.3 计分排序法存在的问题 |
3.6 退出管理 |
3.6.1 房源有限退出机制难以有效运行 |
3.6.2 政策单一缺乏强制性和激励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研究 |
4.1 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衡量 |
4.1.1 住房支付能力的概念 |
4.1.2 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方法 |
4.1.3 住房支付能力衡量方法的比较 |
4.1.4 相关数据的选取 |
4.2 申请准入线合理性验证 |
4.2.1 验证的基本原理 |
4.2.2 实例分析 |
4.2.3 结论分析 |
4.3 租金补贴标准线合理性验证 |
4.3.1 验证的基本原理 |
4.3.2 实例分析 |
4.3.3 结论分析 |
4.4 公共租赁住房轮候配租 |
4.4.1 公共租赁住房轮候配租方案设计 |
4.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3 住房分配模型的建立 |
4.4.4 实例分析 |
4.5 构建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 |
4.5.1 差别化退出制度 |
4.5.2 激励型退出制度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体系的建议 |
5.1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模式 |
5.1.1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 |
5.1.2 加快推进公租房并轨管理 |
5.2 公共租赁住房房源筹集 |
5.2.1 鼓励私人开发商投资建设 |
5.2.2 从政策上缓解房源短缺问题 |
5.2.3 “代租”存量房,扩大住房供应量 |
5.3 公共租赁住房资金支持 |
5.3.1 扩大建设资金来源 |
5.3.2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
5.4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政策 |
5.4.1 合理制定准入与退出标准 |
5.4.2 完善审核与监督机制 |
5.4.3 建立严厉的惩罚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北京要求做好低收入住房租金减免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城镇公共租赁住房后期管理研究[D]. 巩驰.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济南市公租房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研究 ——以济南某公租房小区为例[D]. 陈洪芳. 山东大学, 2020(12)
- [3]常州市公共租赁住房退出问题研究[D]. 李慧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租购同权”背景下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D]. 郭丽雯. 南昌大学, 2020(01)
- [5]基于产权主体居住需求的厦门百家村更新公共政策研究[D]. 孙钰莹. 华侨大学, 2020(01)
- [6]盘锦市兴隆台区保障性住房服务提升对策研究[D]. 毛天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泉州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模式研究[D]. 王明璇. 华侨大学, 2018(01)
- [8]苏州市吴中区保障性住房管理问题研究[D]. 陈辰. 苏州大学, 2018(01)
- [9]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运营现状评价与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D]. 许彬.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10]我国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研究[D]. 高乐. 长安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