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拉伸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形状记忆纤维,拉伸比,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
拉伸比论文文献综述
陈莉,董知之,赵义平,于晓[1](2010)在《不同拉伸比的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冻胶法直接纺制热致感应型形状记忆纤维,并对初生纤维进行了拉伸处理,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吸水性能、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形状记忆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拉伸比的提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增大,吸水性降低,纤维的模量提高,且显示出更好的热致感应形状记忆性能。(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0年07期)
李洋[2](2008)在《改善大网格拉伸比、驻点流影响的预调制计算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计算低马赫数流动时,采用时间推进法求解常会出现推进的时间步长很小的情形,造成计算难以收敛甚至计算结果失真,而预调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而获得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首先,本文以课题前期研究为基础,采用Van Leer预调制技术,结合MUSCL格式进行了叁维预调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在NAPA源程序中完整添加了预调制算法功能模块,将预调制技术应用到叁维简单工程内外流算例中,数值结果表明,预调制技术在计算极低速流动的准确性和收敛速度得到较大提高,迭代次数减少至未采用预调制技术的的1/10以下,扩大了时间推进法求解不可压定常Euler方程的适用范围,提到了计算效率。其次,针对预调制矩阵设计标准对典型预调制矩阵结构对计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尤其关注了预调制后雅可比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正交性对计算稳定性影响,直接对原驻点预调制矩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驻点预调制在驻点附近特征向量趋于正交,对于低速流动其技术优势明显。然后,对文献资料中的相关网格拉伸比矩阵作了相关推导,给出了D.Lee驻点预调制矩阵的相关推导过程,并对上述矩阵进行了特征波速分析及稳定性分析,说明了这些预调制技术对计算的影响机理,采用二维算例对预调制技术进行了检验,数值结果表明采用驻点预调制技术处理低速流动大网格拉伸比模型时在收敛速度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最后,通过对预调制技术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效果的检验,提出了以Van Leer预调制与驻点预调制为基础的混合预调制技术,能够发挥二者预调制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08-01-01)
于晓[3](2007)在《不同拉伸比的形状记忆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致感应型材料应用范围较广,是目前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研究和开发较为活跃的品种。本文研究了热致感应型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方法,纺制了形状记忆纤维并对初生纤维进行了拉伸处理,通过各种测试手段研究了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结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形状记忆特性。本文首先合成了丙烯酸十八酯(SA)和丙烯酸(AA)共聚物P(SA-co-AA),并将其与聚乙烯醇(PVA)共混湿法纺丝,在纺丝原液中加入交联剂己二酰二肼(ADH),使初生纤维在凝固浴中交联来制备形状记忆纤维,并在硫酸钠水溶液中对其进行了拉伸处理。通过FFIR和GPC对共聚物和共混纤维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光衍射、DSC、DMA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不同拉伸比下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伸比的提高,纤维的断裂强度逐渐增大,吸水性逐渐降低,且拉伸后的纤维吸水溶胀性较纯PVA纤维要低;纤维的结晶情况没有明显的变化,出现结晶熔融峰的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升高;纤维的模量明显提高,且在60℃左右模量的变化非常显着。通过对纤维的形状记忆性能进行研究发现,随着拉伸比和环境温度的提高,纤维的形状回复率有所提高,拉伸比为4的纤维25秒内就可以恢复到初始形状的98%以上。将拉伸比为4的纤维织成小样,经测试发现其也有很好的形状记忆性能,大约32秒就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07-02-01)
韦复海,金和,顾有伟,王彦荣[4](2004)在《化学改性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Ⅰ)——拉伸比和乙酸乙烯(VA)含量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过氧化二异丙苯 (DCP)为引发剂对乙烯 -乙酸乙烯共聚物 (EVA)进行化学交联改性 ,制备具有形状记忆性能的EVA。通过对形状记忆性能和凝胶含量的测定等重点探讨了拉伸比和乙酸乙烯 (VA)含量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VA含量的EVA都存在一最佳拉伸比 ,在这一拉伸比下其形状记忆性能使各项参数达最大值 ;VA含量对未交联或交联度小的EVA的形状回复率影响很大 ,随着VA含量增加 ,形状回复率增大 ;VA含量对交联度大的已形成完善网络结构EVA的形状回复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形状固定率略降低。(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4年02期)
尹秀丽[5](1995)在《不同拉伸比PET/PBT共混纤维的热行为及力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拉伸比PET/PBT共混纤维的热行为及力学性能尹秀丽(天津纺织工学院材料科学系天津300160)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混纤维,热行为,力学性能不同配比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共混...(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1995年03期)
罗贤光[6](1995)在《橡胶在双向拉伸中拉伸力与拉伸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橡胶在双向拉伸中拉伸力与拉伸比的关系及剪应变的形式,得出了相应的表达式。并用单向拉伸、纯剪、等比双轴拉伸的试验数据作了检验,理论值与试验值十分吻合。(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5年04期)
[7](1994)在《关于双向拉伸薄膜拉伸比概念的讨论邸五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双向拉伸薄膜拉伸比概念的讨论邸五义(保定中产新型塑料包装材料有限公司,071051)ConceptofStretchRatioofBiaxiallyOrientedFilm¥DiWuyi(BaodingZhongchanNewPlasticPac...(本文来源于《塑料》期刊1994年01期)
安式,田连普,严振林[8](1983)在《改变纺丝拉伸比解决丝束局部染色不匀》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我厂生产的120d/16F 半无光及45d/5F半无光袜用锦纶长丝,在使用中长期存在着织物染色后局部吸色不匀,呈现出着色量极大的深色斑点(2—4毫米长)。这一问题袜厂称之为"黑丝节",在使用中性染料直接染色时更为严重,仅此一项就使袜厂成品率降低(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工业》期刊1983年05期)
薛建贤,周涵新,孙桐[9](1981)在《纺丝条件下胀大比的预测和拉伸比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一 引言 在纺丝液出喷丝孔时的胀大现象,对纺丝过程的动力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现象,可示意于图1。喷丝孔半径(R_0)与液流最大胀大半径(R_f)之比,称为胀大比(Ψ)。 胀大比还可写为:Ψ=R_f/R_0=(V_0/V_f)~(1/2) (1)式中:V_f——最大胀大半径处液流速度因为喷头拉伸比I或表观喷头拉伸比I_a(本文来源于《合成纤维》期刊1981年06期)
拉伸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计算低马赫数流动时,采用时间推进法求解常会出现推进的时间步长很小的情形,造成计算难以收敛甚至计算结果失真,而预调制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而获得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首先,本文以课题前期研究为基础,采用Van Leer预调制技术,结合MUSCL格式进行了叁维预调制算法的设计与实现,在NAPA源程序中完整添加了预调制算法功能模块,将预调制技术应用到叁维简单工程内外流算例中,数值结果表明,预调制技术在计算极低速流动的准确性和收敛速度得到较大提高,迭代次数减少至未采用预调制技术的的1/10以下,扩大了时间推进法求解不可压定常Euler方程的适用范围,提到了计算效率。其次,针对预调制矩阵设计标准对典型预调制矩阵结构对计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尤其关注了预调制后雅可比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正交性对计算稳定性影响,直接对原驻点预调制矩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驻点预调制在驻点附近特征向量趋于正交,对于低速流动其技术优势明显。然后,对文献资料中的相关网格拉伸比矩阵作了相关推导,给出了D.Lee驻点预调制矩阵的相关推导过程,并对上述矩阵进行了特征波速分析及稳定性分析,说明了这些预调制技术对计算的影响机理,采用二维算例对预调制技术进行了检验,数值结果表明采用驻点预调制技术处理低速流动大网格拉伸比模型时在收敛速度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最后,通过对预调制技术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效果的检验,提出了以Van Leer预调制与驻点预调制为基础的混合预调制技术,能够发挥二者预调制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拉伸比论文参考文献
[1].陈莉,董知之,赵义平,于晓.不同拉伸比的形状记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10
[2].李洋.改善大网格拉伸比、驻点流影响的预调制计算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于晓.不同拉伸比的形状记忆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
[4].韦复海,金和,顾有伟,王彦荣.化学改性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形状记忆性能研究(Ⅰ)——拉伸比和乙酸乙烯(VA)含量对其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J].化工进展.2004
[5].尹秀丽.不同拉伸比PET/PBT共混纤维的热行为及力学性能[J].应用化学.1995
[6].罗贤光.橡胶在双向拉伸中拉伸力与拉伸比的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7]..关于双向拉伸薄膜拉伸比概念的讨论邸五义[J].塑料.1994
[8].安式,田连普,严振林.改变纺丝拉伸比解决丝束局部染色不匀[J].合成纤维工业.1983
[9].薛建贤,周涵新,孙桐.纺丝条件下胀大比的预测和拉伸比的计算[J].合成纤维.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