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利用率,生物,可及,体外,土壤,氯酸盐,生物量。
生物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琳,温成荣,王立龙,宫悦,张彤彤[1](2019)在《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的组成及铁生物利用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并且采用理化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模拟消化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复合物的合成条件分别为:硫酸多糖与柠檬酸叁钠的质量之比为4:1,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50℃,pH值为8,该条件下制备出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中的铁含量可达到8.95%。表征的结果表明多糖中的硫酸基和羧基通过Fe-O键与金属铁发生螯合作用,使其外观形貌和构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产生了不稳定的颗粒,在体外模拟胃部消化过程中,铁离子逐渐释放,在消化体系中铁离子含量可达40%,小肠液消化过程中,释放的铁离子又被多糖重新吸附,最后体系中的铁离子呈动态平衡。Caco-2细胞实验分析表明,复合物在一定浓度下没有细胞毒性,并且有着良好的生物利用率,这使得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铁补充剂被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田一媚,许浩,刘孙燕,方敏,吴永宁[2](2019)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以进行高氯酸盐在人群中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RIVM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法研究了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转运吸收机制和生物利用率。结果:生菜、大米和奶粉的生物可及性大小依次为,(68.23±2.06)%、(68.27±3.45)%和(58.70±2.86)%,均高于高氯酸盐对照组(56.40±2.82)%。各食品中高氯酸盐在胃肠道吸收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大米组>生菜组>奶粉组>对照组。生菜、大米、奶粉和对照组中高氯酸盐的外排率依次为1.29、0.74、0.84、1.57。生菜、大米和奶粉中高氯酸盐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依次为:(34 5±1.0)%、(37.9±1.9)%和(26.2±1.3)%,均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23.6±1.2)%。结论:高氯酸盐在模型中的转运途径可能为被动扩散。食品基质的存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机体对高氯酸盐的吸收利用,提高了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廖芬,杨柳,秦翠鲜,汪淼,陈忠良[3](2019)在《生物炭和氮互作对甘蔗农艺性状和氮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氮是甘蔗的叁大营养元素之首,甘蔗植株的氮含量占干重的0.3-2%,对甘蔗的产量和蔗糖积累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人们对产量的需求不断提高,对肥料特别是氮肥的依赖越来越多,而氮肥的过量施用也带来土壤酸化、板结、有毒物质积累、肥力下降等问题。目前,我国甘蔗肥料氮素施用量为600-755kg/hm2,是巴西的6倍以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而氮肥利用率不到20%。生物炭因其富含碳,比表面积大,孔隙多,表面有大量负电荷,在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方面表现出优越的作用,对不同作物均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生物炭与氮配施,对甘蔗生长和氮利用的综合影响,为生物炭在甘蔗生产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以氮效率有差异的两甘蔗品种B8(氮效率较高)和GT11(氮效率较低)为材料,进行一年大田试验,设计生物炭处理水平3个:0 kg/小区(C0,折合0 t·ha~(-1))、30 kg/小区(C1,折合10 t·ha~(-1))和60 kg/小区(C2,折合20 t·ha~(-1)),设计2个施氮(尿素,氮含量46.7%)水平:每个小区施771 g(N1,低氮,折合施氮量120 t·ha~(-1))和3855g(N2,高氮,折合施氮量600 t·ha~(-1))。生长期调查甘蔗出苗、分蘖情况,收获期调查有效茎数、茎径、株高及产量和糖份数据,测定氮含量,计算氮利用率(偏肥生产力)。【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促进两个甘蔗品种的出苗率,GT11经生物炭处理后,出苗率增加了2.18-15.44%,B8则增加了3.98-4.38%;高氮处理显着影响甘蔗的出苗率并最终影响到收获期的有效茎数,生物炭配施可以略缓解氮高对出苗的抑制效应。生物炭对甘蔗的株高和茎径未表现出明显的促进效应。低氮条件下,生物炭C1处理后,B8的产量为78.34 t·ha~(-1),与对照(65.42 t·ha~(-1))相比增加了19.74%,但C2处理低于对照;高氮条件下则受抑制。低氮条件下,C1处理的GT11的产量为65.52 t·ha~(-1),与对照(52.58 t·ha~(-1))相比提高了24.61%,而C2处理的为49.38 t·ha~(-1),低于对照。高氮条件下,只有C2处理略高于对照。低氮条件下,C1和C2处理的GT11的糖份分别为15.35%和14.93%,分别比对照(14.50%)提高了0.85%和0.43%,而高氮条件下只有C1处理的高于对照0.43%;低氮条件下,C1和C2处理的B8的糖份分别为15.59%和15.46%,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59%和0.46%,高氮条件下分别为15.65%和16.04%,分别比对照增加了0.27%和0.66%。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会显着影响B8的蔗汁糖分(P=0.041)和蔗渣糖份(P=0.049),但对GT11则显着影响锤度(P=0.007),对蔗糖份无显着影响;不同生物施用量对两品种的氮利用率无显着影响,不同氮施用量对两品种甘蔗的氮利用率有显着影响,炭氮互作对两品种的氮利用率无显着影响。【结论】在大田条件下,生物炭处理对两个甘蔗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氮利用率的效应不同,生物炭对两个品种的出的出苗和分蘖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明显的促进低氮条件下两个品种产量的提高,促进高、低氮条件下两品种糖份的增加,生物炭施用可以促进两品种茎的氮利用率的提高,促进GT11的绿叶的氮利用率的提高。(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王智,王真,罗颖,占亚楠,孟亚利[4](2019)在《生物炭添加对作物氮吸收与~(15)N回收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添加能够影响土壤氮的有效性和作物氮吸收。为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生物炭添加对作物氮吸收与氮肥回收利用率的影响,在温室中开展盆栽试验,运用~(15)N示踪技术,分析了土壤添加生物炭后氮肥的去向,并阐明其机制。本试验在4个施氮水平下(0、75、150、300 kg ~(15)N hm~(-2))分别设置生物炭添加(15t hm~(-2))和不添加处理。其中,盆栽第一季种植棉花,第二季种植大麦。结果表明:棉花季,添加生物炭显着降低了土壤中无机氮含量,但显着提高了肥料氮肥在土壤中的残余。进一步分析发现,添加生物炭提高的作物氮吸收更多的是来自于土壤中的氮,而非肥料中的氮。生物炭降低了75kg N hm~(-2)下的植株~(15)N回收率,提高了150kg N hm~(-2)和300kg N hm~(-2)下的植株15N回收率。利用示踪法计算的氮肥回收率(34%-45%)显着低于传统氮肥回收利用率(67%-96%)。大麦季,约2%-5%的肥料氮肥被大麦吸收,12%-19%的肥料氮肥残余在土壤中,生物炭对大麦季植株氮吸收与土壤氮残余的影响与棉花季基本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土壤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氮肥在土壤中的残余,提高作物对土壤中的氮吸收。生物炭的作用效果能够延续到第二生长季。(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亚妮,马丽艳,黄昆仑,罗云波,梅晓宏[5](2019)在《膳食来源中硒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硒在人体的吸收、转运角度解释了硒的生物利用率的含义,总结了硒在人体的吸收代谢情况、生物利用率的测定方法、硒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初步得出补硒关键控制点,为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9年09期)
刘焕焕,王改玲,李晓龙,江山[6](2019)在《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复垦区的田间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不同施肥处理对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N、P、K含量及养分吸收量均有提高作用,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效果明显好于单施化肥,而以单施生物有机肥效果最差;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饲草玉米N肥、P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7.79%~84.25%,27.85%~102.66%,且HS2处理(化肥+1.5倍生物肥)N肥、P肥利用率分别达到62.46%和24.38%。不同生育时期饲草玉米生长及N、P、K含量都为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效果好,而HS2处理N肥、P肥利用率最高,故HS2处理为最佳施肥方案。研究结果可为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吴倩,汪鹏程,方敏,吴永宁,宫智勇[7](2019)在《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污染物镉的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口腔、胃和小肠等部位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RIVM)参数(消化液pH、消化液体积、消化时间和进食量)。利用优化后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以氯化镉水溶液、氯化镉加婴儿配方乳粉为对照,选取市售猪肾(Pig kidney,FK)、市售生菜(Lettuce,FL)和镉污染籼稻(Indica,FI)叁种食品原料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不同食品基质对镉生物可及性的影响;建立Caco-2细胞模型,以氯化镉、氯化镉加婴儿配方乳粉为对照,研究猪肾(FK)、生菜(FL)和籼稻(FI)叁种典型食品基质对镉在肠道部位的转运吸收率及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最优的条件下各食品基质中绝大部分的镉均可以从食品相中转移到消化液中。其中氯化镉水溶液和氯化镉加配方乳粉组,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最高分别为99.29±1.74%和93.68±1.61%;FK、FL和FI中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0.77±3.00%(P<0.05)、86.48±4.24%(P<0.01)和90.92±6.63%(P<0.05)。各食品基质组中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显着低于氯化镉组。通过体外消化吸收模型得到3种食品基质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为:FI(23.72±0.78%)>FL(13.90±1.67%)>FK(13.22±1.66%)均低于氯化镉组(27.76±2.01%);与氯化镉组相比,FK和FL组中镉体外生物利用率极显着性降低(P<0.01),FI组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通过采用RIVM/Caco-2体外消化吸收模型揭示了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食品基质中的镉相比于氯化镉不易被消化液溶出且食品基质中镉相比于无机镉不易在小肠部位被人体吸收。同时,对叁种镉污染食品进行初步健康风险评估结构显示,未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食品的THQ值均是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THQ值的4~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姚丽云,王亦欣,方敏,吴永宁,宫智勇[8](2019)在《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可以真实反映镉暴露的健康风险,为粮食中镉限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利于我国粮食资源合理和充分利用。材料和方法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RIVM法,对不同消化部位(口腔、胃、小肠)的消化条件(消化液pH、消化液体积、消化时间)以及料液比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研究低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L)、中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M)、高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H)、CdCl_2、CdCl_2+Rice-N(氯化镉和大米物理混合样品)的生物可及性。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在体外模拟消化的最优条件下对Rice-L、Rice-M、Rice-H、CdCl_2、CdCl_2+Rice-N进行消化后,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吸收转运实验,测定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对Rice-L、Rice-M、Rice-H、CdCl_2、CdCl_2+Rice-N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后(CdCl_2、CdCl_2+Rice-N的镉浓度、消化条件与Rice-H相同),Rice-L、Rice-M、Rice-H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4.73%、91.11%、90.04%,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9.29%、92.57%,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无显着性影响(P>0.05)。Rice-L、Rice-M、Rice-H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36.46%、26.90%、21.90%,且叁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27.50%、20.78%,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消化模型的最优条件下叁种镉大米的生物可及性没有显着性差异,大米基质对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有显着性影响;大米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与镉浓度呈负相关;未考虑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大米的THQ(目标危险商值)显着高于考虑生物利用率时的THQ。(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郑美瑜,向露,邢建荣,陆胜民[9](2019)在《水解工艺及对胡柚黄酮生物利用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胡柚黄酮提取物的水解工艺以及水解前后的生物利用率。方法探讨了四个因素盐酸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料液比对提取物中初始黄酮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以及生成的黄酮柚皮素单葡萄糖苷(naringenin monoglucoside,缩写为NMG)、橙皮素单葡萄糖苷(hesperetin monoglucoside,缩写为HMG)、柚皮素和橙皮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大鼠一次性灌胃胡柚黄酮提取物未水解组(含柚皮苷75.02μmol,新橙皮苷85.8μmol)、水解组(含柚单苷+柚皮素共79.96μmol,橙单苷+橙皮素共69.96μmol),检测各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总橙皮素和柚皮素的浓度。结果较佳的水解工艺为酸浓度为1 mol/L、温度为70℃、固液比为1∶10、水解时间4 h,提取物中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完全水解,生成的水解物中柚单苷、橙单苷、柚皮素、橙皮素的含量分别为5.20%、4.43%、2.18%、2.40%。大鼠血清中柚皮素和橙皮素的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值,水解组与未水解组比分别提高了1.56倍和2.9倍;达峰时间(T_(max))水解组较未水解组提前了近2h;血药峰浓度(C_(max))水解组与未水解组比分别提高了约1.42倍和3.6倍。结论胡柚黄酮经酸催化水解后得到单糖苷和苷元,黄酮糖苷经水解后生物利用率显着提高。[营养学报,2019,41(4):398-402](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廖靖,胡月明,赵理,马昊翔,王璐[10](2019)在《结合数据融合算法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粮食作物,其生长状况与产量信息的快速、精确获取,对保障耕地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索结合数据融合算法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将增强型空间和时间自适应反射融合模型(ESTARFM)预测的水稻关键生长期数据,驱动EC-LUE(Eddy covariance-light use efficiency)模型反演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分别验证2个模型的精度。结果显示,ESTARFM算法预测值与真实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68(P<0.001),对于中型耕地(11~50个Landsat像元),ESTARFM算法预测精度最为理想。EC-LUE模型反演的水稻地上部生物量预测值与地面实测值Pearson相关系数为0.630(P<0.001)。EC-LUE模型驱动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是制约反演结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关键字:(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生物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以进行高氯酸盐在人群中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RIVM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法研究了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转运吸收机制和生物利用率。结果:生菜、大米和奶粉的生物可及性大小依次为,(68.23±2.06)%、(68.27±3.45)%和(58.70±2.86)%,均高于高氯酸盐对照组(56.40±2.82)%。各食品中高氯酸盐在胃肠道吸收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大米组>生菜组>奶粉组>对照组。生菜、大米、奶粉和对照组中高氯酸盐的外排率依次为1.29、0.74、0.84、1.57。生菜、大米和奶粉中高氯酸盐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依次为:(34 5±1.0)%、(37.9±1.9)%和(26.2±1.3)%,均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23.6±1.2)%。结论:高氯酸盐在模型中的转运途径可能为被动扩散。食品基质的存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机体对高氯酸盐的吸收利用,提高了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琳,温成荣,王立龙,宫悦,张彤彤.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的组成及铁生物利用率分析[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田一媚,许浩,刘孙燕,方敏,吴永宁.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廖芬,杨柳,秦翠鲜,汪淼,陈忠良.生物炭和氮互作对甘蔗农艺性状和氮利用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王智,王真,罗颖,占亚楠,孟亚利.生物炭添加对作物氮吸收与~(15)N回收利用率的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李亚妮,马丽艳,黄昆仑,罗云波,梅晓宏.膳食来源中硒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
[6].刘焕焕,王改玲,李晓龙,江山.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复垦土壤饲草玉米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9
[7].吴倩,汪鹏程,方敏,吴永宁,宫智勇.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8].姚丽云,王亦欣,方敏,吴永宁,宫智勇.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的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9].郑美瑜,向露,邢建荣,陆胜民.水解工艺及对胡柚黄酮生物利用率影响的研究[J].营养学报.2019
[10].廖靖,胡月明,赵理,马昊翔,王璐.结合数据融合算法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反演水稻地上部生物量[J].江苏农业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