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组协作讨论在英语写作输入阶段中的反馈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垚[1](2021)在《支架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刘亚[2](2021)在《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纠正性反馈是二语写作教学领域中一个重要部分,虽然已有不少研究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进行了探索,但其结论并不一致。并且已有的研究重点大多局限于影响反馈效果的外在因素,对影响反馈效果内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以英语写作中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为目标结构,研究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具体问题如下:(1)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写作直接书面反馈效果有何影响?(2)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元语言书面反馈效果有何影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山东省某高中三个平行班的180位高一学生,分为6组,每组各30人:高直组即高语言分析能力+直接书面反馈、低直组即低语言分析能力+直接书面反馈、高元组即高语言分析能力+元语言书面反馈、低元组即低语言分析能力+元语言书面反馈、高对照组即高语言分析能力+无书面纠正性反馈和低对照组即低语言分析能力+无书面纠正性反馈。本研究采用“前测-干预-即时后测-延时后侧”的实验设计,六个小组共同接受语言分析能力测试、目标结构测试、4次限时写作以及一次延时后测,实验共历时两个月。所有受试的作文经严格批改后,采用SPSS 26.0软件对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直接书面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中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正确率有积极作用,语言分析能力对直接书面反馈的效果在后测成绩中并没有明显影响,但在延时后测中现在完成时的正确使用上,高语言分析能力者具有明显优势。(2)元语言书面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中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正确率有积极作用,在后测中高语言分析能力对元语言书面反馈效果有积极影响,在延时后测中现在完成时的正确使用上,高语言分析能力者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能够为二语写作教学提供启示,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以期在将来的二语写作研究中得到关注和解决。
于倩[3](2021)在《微写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英语教学在整个初中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提升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要达到的基础性目标。与此同时,近年来书面表达能力在我国初中英语考试中已经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国中学生的英语素养。但是笔者已经了解到,在我国传统英语写作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对于英语写作过程的指导,教学的动机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对于写作的热情与主动性,也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才华的培养,使得学生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灵魂。同时,学生的英语写作基础薄弱,语法词汇等方面存在知识漏洞。因此,目前初中英语课堂中写作训练的效果不理想。基于此,笔者试图将微写作融入到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同时结合网络环境的优势进行微写作训练,旨在培养和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三个问题:1、目前初中生英语写作的现状如何?2、微写作对于初中生英语写作提升的有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3、微写作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本次实验采用的实验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测试法、以及访谈法。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哈尔滨市某中学初四某毕业班的学生作为其实验对象,通过这次为期4个多月的实验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此为基础来深入了解微写作课堂教学的开展是否有利于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当前初中生的英语写作现状;通过中测成绩和中测访谈检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微写作教学后,学生的英语微写作学习效果如何;通过后测调查问卷结果、三次英语写作成绩的分析、以及后测访谈结果来检验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否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通过研究结果分析,笔者发现(1)目前初中生英语写作存在单词拼写错误、词性使用不当、语法时态乱用、篇章逻辑混乱等问题。(2)从学生的前测和后测两次作文成绩分档变化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前测67.5%的学生作文成绩属于三等级(9-12分)、后测70%的学生作文成绩属于二等级(13-16分)说明学生在词法运用、句法语法、内容逻辑和写作规范等方面的错误率明显降低,又结合后测问卷、中测访谈也进一步说明了微写作的运用优势体现在词法运用、句法语法、内容逻辑和写作规范这些方面。(3)通过三次写作成绩的变化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均值由前测的10.55分到中测的12.13分提升至后测14.08分,后测成绩明显高于前测和中测成绩,说明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整体提高,同时结合后测访谈结果,证实了微写作的应用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为教师日后的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启示,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黄瑜莹[4](2021)在《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的正式颁布,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改背景下,英语写作课堂需要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然而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传统的“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写作教学模式等突出问题。本研究以泉州某一级达标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基础,研究前期借助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等研究方法,试图了解当前写作教学现状和问题,后期通过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下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旨在回答以下问题:(1)高中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动机如何?(2)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现状如何?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会使用何种方法?(3)高中学生希望教师在写作过程中的哪个阶段提供帮助?写作评价对学生有何帮助?(4)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进而对成绩提高有所帮助?研究结果显示:(1)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英语写作兴趣动机较低,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专门的写作练习;(2)大部分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对写作方法技巧了解不足,以致于对英语写作存在畏难心理;(3)近四成学生希望教师在写前、写后进行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教师的写后评价并未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4)本研究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将其运用到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该模式改变了写作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局面,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写作技能方面具有一定意义。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视角,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设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应加强对共同体活动的监督,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的最佳发展。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加强语块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得习惯。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英语教学实际和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陈心怡[5](2021)在《高中英语写作课“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在高中英语课程中,写作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近年来,项目式学习逐渐成为英语教学领域值得关注的一种方式。许多国内外学者对项目式学习和英语写作的结合也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以此来推动高效英语写作课堂的构建。本研究将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某中学高二(24)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项目式学习”模式应用于英语写作课堂。通过为期4个月的行动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项目式学习”模式对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和态度有什么影响?2.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写作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研究法和观察法,对该中学应用“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教学实践,并且结合问卷结果、访谈内容、课堂观察和作文文本等材料以及前后测结果的纵向比较,得出结论。研究表明:(1)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项目式学习”模式能提升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和看法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通过小组活动、组间互评等形式,消除了传统写作课堂的枯燥无味,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氛围变得浓厚。“项目式学习”模式促进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也促进了教师的角色从课堂主导者向指导者的转变。(2)在写作课中应用了“项目式学习”模式后,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有所提高,而且学生对于词汇的运用、语法的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内容的选择都有所改善,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英语写作习惯。同时,通过教师创设的英语情境,学生更易于使用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项目式学习”模式在高中英语写作课堂中的优势,为今后教师深入该模式的写作教学提供参考,有利于改善英语写作课堂的效率,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李雪婷[6](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赵炜[7](2020)在《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高校英语课程在大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对于大学生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国际化人才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英语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高校英语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既满足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业需要,又关切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由此,高校英语课程的导向是实际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语域)的基础之上。学术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科内容的语言教学。这种学科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科知识增长,最终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提高高校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学术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缺乏真正的实证研究,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探索。因此,学术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实践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有效性是本研究探讨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借鉴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语言课程教学理论,解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尤其对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课堂观察,进而从反映和影响本科生的学术需求分析、学术英语能力发展以及学术英语课堂教学因素等角度,探讨了如何构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原则。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英语课程中为本科生提供发展研究专业机会知识的可能性,探讨鼓励发展研究相关属性的潜在方法,以及如何在课程中教授和评估学术研究技能的一些建议。面对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普遍性的同时,着力探究重视英语教学中特殊性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和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二章为本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学术英语教学概念术语进行了界定,并就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学术英语相关主题的已有研究做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并且对已有研究的侧重点以及与本研究的关系进行了评述;第三章运用理论图式剖析了课程设计、课程地图要素,并从社会建构主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和语言课程设计模型等理论框架进一步阐释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第四章主要对本研究的设计进行了说明和分析;第五章为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和课程设计案例解析;第六章描述并分析了医学类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情况;第七章为本研究的结论及其启示。考虑到本研究问题涉及的范围,以及课程设计这一研究变量的属性和特点,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分析的个案研究方法。在分析课程文本与课堂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设计课堂观察维度,从微观角度剖析了高校学术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接近、体验和理解研究对象并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本研究确定了面向医学类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术期刊论文阅读”为课程实例,运用教育理论、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地图和课程设计情境模式以及语言课程设计相关理论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加以分析。参考典型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医学学术英语标准,讨论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结合具体案例加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对学术英语阅读课程的需求度和满意度均较高,对专业交流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学术论文阅读的策略和学术领域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有助于本科生更好地进入学术研究准备和赋权领域。本文通过分析学术英语课堂和教学实例,探讨了学术英语课程的评价标准与具体实施过程,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这一自然环境中的特定情境,讨论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课堂教学,并对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和模式建构提出一些建议。在阐述学术英语课程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将研究视域扩展到了外语课堂环境(情境)下的医学学术英语阅读研究。针对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基于高校本科生外语学习课堂教学环境,提出了构建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环境的构想。本文从微观角度剖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与教学中的真实事件,探讨了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方法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细致的质化和量化分析,并在附录部分对原始研究数据逐一示例呈现。因此,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拓展。同时,尝试综合运用多种理论剖析我国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采用语篇文本分析、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民族志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解构研究设计中提出的“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巩固”学术英语教学模式。本研究在分析研究主题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学术英语以及学术英语课程的概念,完善了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理论,通过相关实证研究从课程、教学、评估与评价等不同层面,剖析了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问题和现状。但是,本研究在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的规模性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拓展,对国内外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的对比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此外,本文试图将实践问题纳入广泛的理论视角,这与课堂实践者参与课程理论构建过程的倡导基本一致。然而,提出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模式和原则仍然是一种尝试。进一步探讨问题视角下的自然状态分析在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发展和学术英语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任务。对于本文讨论的每一项原则,也是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关于这些主题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整个过程,本文试图涵盖过程中的突出要素,包含在与本研究内容关系紧密的课程、教学及其评估和评价等方面。同时,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材料、课程评估和评价等围绕本研究的一系列研究内容及其发现做出总结,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并建议进一步扩大研究层面,提升研究层次,切实提高我国高校学术英语课程质量,最终促进本科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发展。
曹莹[8](2020)在《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目的和受众,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创造新语篇。然而,目前国内英语写作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理念固化、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由此导致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不高。支架理论倡导教师遵循“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学习特点进行支架搭建,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知识建构和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方法,以英语写作测试卷和英语写作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于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对西安市西咸新区某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共100名学生进行实证研究。其中,高二(7)班为实验班,采用支架式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高二(8)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本研究旨在验证以下假设:1.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2.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并改善其英语写作习惯。经过笔者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实验前测成绩表明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m=15.42)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m=15.40)相当,且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964>0.05)。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m=17.52)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英语写作水平(m=16.50),且具备显着性差异(p=0.013<0.05)。此外,两个班学生在语法应用(p=0.000<0.05)和构篇完整(p=0.001<0.05)等方面具备显着性差异,而在语句连贯(p=0.373>0.05)以及写作规范(p=0.765>0.05)等方面则不具备显着性差异。2.基于支架理论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激发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并改善其英语写作习惯。问卷调查前测数据显示,在实验班学生中对英语写作感兴趣的学生仅占16%;而后测数据显示,对英语写作感兴趣的学生上升到52%。可见,实验后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兴趣有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前测数据显示,2%的学生能主动进行英语习作练习、8%的学生会主动列出提纲、12%的学生能主动进行作文类型分析和写作素材收集;而后测数据显示80%的学生能积极进行分组讨论和小组评估、78%的学生能配合教师进行“头脑风暴”等开拓思路、76%的学生能在英语写作前主动进行作文类型分析和写作素材,由此可以得出高中生的英语写作习惯明显改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对支架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的教学支架搭建具体阶段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提高高中英语教师对支架理论的关注度,进而提升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效率和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
徐梓乔[9](2020)在《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构建的一种新型本土化的教学方法,文秋芳(2015)发表了《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一文,标志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的形成,其重在解决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且遵循着“输出—输入—输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起于输出,止于输出,始终把“学”与“用”融为一体。现如今,英语写作是一项以知识输出为主的重要英语技能。然而,由于高考的压力,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学生的写作结果上,却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进行输入和有效的输出。导致了“学”“用”分离的现象。因此,本研究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以探究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的方法在哈尔滨市某重点高中选取高一(二)班的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研究,并且收集和分析质性(学生访谈、教师访谈、课堂观察、产出文本)和量化(语言测试、问卷调查)数据,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如何?第二,如何设计与实施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的高中英语写作课堂活动?第三,产出导向法是否可以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的水平?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得出:现阶段的高中生对于英语写作缺少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且,对于文章的撰写不能做到“心中有谱”。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会分别注意文章语言、内容、语篇结构上的问题。但是,他们大多数对这种导向学习给予了支持的态度,说明他们还是很愿意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其次,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主要采取三个阶段。研究表明: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英语写作学习能力,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增加学以致用的机会,使学生做到学用一体,弥补“学”与“用”之间的鸿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本研究进行的五次测试得出: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成绩有所提高,且在语言、内容和语篇结构上也均有提高。因此,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李田英[10](2020)在《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提出英语写作作为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在英语教学以及文化交际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英语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输出环节,能够有效监测并巩固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运用。然而目前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受教师教学、学生水平、评价方式等主观的和客观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时安排、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写作评价周期过长等。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发展的一种新理论,它是国外学者道金斯提出的。我国何自然教授(2005)将其引入中国,并开始了模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研究。研究者在模因理论的启示下,结合认知发展理论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旨在探讨该模式能否降低学生的英语写作焦虑、转变其写作的消极态度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以该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与句法复杂性的影响。为探究此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本研究以输入、输出、Gass&Mackey互动假说、认知发展理论、过程教学法为理论基础,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S中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Y中学七年级141名学生为研究被试,对实验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写作教学实验研究。在教学实验开始前,研究者对研究所在学校进行了先导实验研究,并对研究被试展开了写作态度的问卷调查与写作前测。研究者发现,研究被试存在英语写作能力与写作态度偏度偏弱的情况,部分研究被试在写作前测中出现空白作文或是仅一句话的情况。这与研究者先前对研究现状的调查相符,因此研究者将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旨在通过对该模式的实验,改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学习现状并探究以下研究问题:1.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能力有什么影响?2.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的影响;3.该模式对研究被试英语写作句法复杂性的影响;4.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什么影响?为了探究以上研究问题,研究者使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本分析法对实验的开展以及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经过三个月的模因论英语写作训练,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与前测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具体体现为:1)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词汇量与词汇准确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初中生英语写作词汇准确性;2)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T单位长度与密度都有所提升,说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2.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前测与后测以及与对照组的结果、访谈结果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试验后,实验组研究被试的英语写作态度有了很大改观,因此能够证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改善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态度与写作现状,提升写作自信与兴趣。
二、分组协作讨论在英语写作输入阶段中的反馈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组协作讨论在英语写作输入阶段中的反馈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书面纠正性反馈 |
2.1.2 纠正性反馈的类型 |
2.1.3 语言分析能力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书面纠正性反馈有效性研究 |
2.2.2 个体差异对书面纠正性反馈的影响研究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注意假说 |
2.3.2 输入和输出假说 |
2.3.3 互动假说 |
2.4 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目标结构 |
3.4 研究工具 |
3.5 实验设计 |
3.6 研究过程 |
3.7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8 小结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4.1 语言分析能力对直接书面反馈效果的影响 |
4.1.1 直接反馈条件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一般过去时使用准确性 |
4.1.2 直接反馈条件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现在完成时使用准确性 |
4.1.3 语言分析能力对直接书面反馈效果影响的讨论 |
4.2 语言分析能力对元语言书面反馈效果的影响 |
4.2.1 元语言反馈条件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一般过去时使用准确性 |
4.2.2 元语言反馈条件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现在完成时使用准确性 |
4.2.3 语言分析能力对元语言书面反馈效果影响的讨论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主要发现 |
5.2 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5.2.1 给教师的建议 |
5.2.2 给学生的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目标结构测试题 |
附录二:作文题目 |
附录三:作文样例图片 |
致谢 |
(3)微写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课标初中英语写作的要求 |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
(三)微写作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结合的趋势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测试法 |
(四)分析法 |
五、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微写作概念的界定 |
(一)微写作的定义 |
(二)微写作的特点 |
二、微写作的国内外研究 |
(一)微写作的国外研究 |
(二)微写作的国内研究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研究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外研究 |
(二)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研究 |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微写作的研究现状 |
五、微写作与英语写作能力关系的研究现状 |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介绍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微写作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一)认知负荷理论介绍 |
(二)认知负荷理论与微写作 |
三、输出假说理论 |
(一)输出假说理论介绍 |
(二)输出假说理论与微写作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写作测试卷 |
(三)SPSS22.0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访谈法 |
五、研究步骤 |
(一)实验前准备阶段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三)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一、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问卷信效度的检验与分析 |
(二)前测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三)后测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二、写作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实验中测试与实验前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二)实验后测与中测成绩对比分析 |
(三)实验前测、中测、后测成绩对比分析 |
(四)平行班成绩对比 |
三、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实验中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二)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一、主要发现 |
二、局限性和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英语写作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实验成绩汇总 |
附录4 测试写作文本 |
附录5 中考评分标准五等划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1.1.2 课程标准及新高考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学习共同体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2.1.2 社会文化理论 |
2.1.3 合作学习理论 |
2.2 学习共同体理论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研究现状 |
2.3 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现状 |
2.4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2.5 相关研究述评 |
第3章 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及需求调研 |
3.1 高中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1.1 调查过程 |
3.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高中英语教师访谈分析 |
3.3 调查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
4.1 教学模式构建概述 |
4.1.1 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
4.1.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特点 |
4.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依据 |
4.2.1 学习者分析 |
4.2.2 学习目标 |
4.2.3 学习内容 |
4.2.4 教学策略 |
4.2.5 教学评价 |
4.3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 |
第5章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展示 |
5.1 教学案例展示 |
5.1.1 课程总体分析 |
5.1.2 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
5.1.3 学生作业与教学反思 |
5.2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
5.2.1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
5.2.2 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5.2.3 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
第6章 学习共同体视角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
6.1 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设计的优化 |
6.2 学生地位的确立,师生关系的创设 |
6.3 共同体活动的监督,最佳发展的实现 |
6.4 语块教学的运用,语言习得习惯的培养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高中英语写作课“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项目式学习 |
2.1.2 “项目式学习”模式 |
2.2 项目式学习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3 项目式学习应用于英语写作的研究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章 行动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行动研究实施 |
4.1 前期准备阶段 |
4.1.1 前测作文 |
4.1.2 学生前测问卷 |
4.1.3 教师访谈 |
4.1.4 教学内容及基本安排 |
4.2 行动实施阶段 |
4.2.1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2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 反思总结阶段 |
4.3.1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3.2 两轮行动研究总结 |
第五章 行动研究结论 |
5.1 研究发现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对比分析理论 |
2.2.2 错误分析理论 |
2.2.3 中介语理论 |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4.3 错误的分类 |
2.4.4 错误的层次 |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问题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本分析法 |
3.2.2 语料库分析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
3.4 研究过程 |
3.4.1 预分析 |
3.4.2 数据收集 |
3.4.3 数据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1.5 小结 |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
4.2.1 词形层面 |
4.2.2 词汇层面 |
4.2.3 句子层面 |
4.2.4 动词层面 |
4.2.5 名词层面 |
4.2.6 错误的原因 |
4.2.7 小结 |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
4.3.4 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
5.1 错误成因分析 |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
5.2 教学启示 |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7)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及术语界定 |
2.2 学术英语教学相关研究 |
2.3 学术英语课程设计相关研究 |
2.4 学术研究论文相关研究 |
2.5 国内学术英语相关研究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 |
3.1 课程理论基础 |
3.1.1 课程的定义和层次 |
3.1.2 课程设计模式 |
3.1.2.1 规定性模式 |
3.1.2.2 描述性模式 |
3.2 教育理论基础 |
3.2.1 社会建构主义 |
3.2.2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 |
3.3 教学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3.3.2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策略 |
3.3.3 基于问题的学习 |
3.3.4 体验式学习 |
3.3.5 翻转学习 |
3.4 语言课程教学理论 |
3.4.1 学术英语教学理论 |
3.4.2 需求分析理论 |
3.4.3 语言课程设计模型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问题 |
4.3 研究目标 |
4.4 研究思路 |
4.5 研究方法 |
第5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
5.1 课程背景与情境分析 |
5.2 课程需求设计 |
5.3 课程内容设计 |
5.3.1 学术期刊论文基本结构初识 |
5.3.2 医学学术期刊论文词汇认知 |
5.3.3 课程内容情况分析 |
5.3.4 课程内容设计分析 |
5.4 课程材料设计 |
5.4.1 开发材料 |
5.4.1.1 微课程资源开发 |
5.4.1.2 医学期刊学术论文数据库 |
5.4.2 真实文本与非真实文本 |
5.4.3 材料设计情况分析 |
5.5 课程大纲设计 |
5.5.1 准备和建构阶段分析 |
5.5.2 实施阶段分析 |
5.5.3 评估阶段分析 |
5.6 小结 |
第6章 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与评价 |
6.1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需求分析 |
6.2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 |
6.2.1 教学情境分析 |
6.2.2 课堂学习分析 |
6.2.3 课堂教学分析 |
6.3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估 |
6.4 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
6.5 高校学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
6.5.1 学术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分析 |
6.5.2 学术英语课堂教学环境构建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1.1 课程层面 |
7.1.2 教学层面 |
7.1.3 评估和评价层面 |
7.2 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A Time-Efficient Way to Read Academic Articles”微视频字幕转录 |
附录2 “微视频”课程思维导图示例 |
附录3 医学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各种研究术语、方法和工具 |
附录4 医学学术词汇翻译材料列表 |
附录5 课程报告文本分析材料示例 |
致谢 |
(8)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课题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英语写作及英语写作评分标准 |
二、支架理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输入假说理论(The Input Hypothesis) |
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支架理论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支架理论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支架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国内外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五节 国内外关于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关于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关于支架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实验假设 |
第二节 实验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工具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第四节 实施过程 |
一、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二、英语写作测试卷的发放与收集 |
三、数据的比较与分析 |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
第五节 实验步骤 |
一、支架理论应用于高中写作教学的具体实验步骤 |
二、教学案例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英语写作测试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一、对照班与实验班英语写作前测成绩对比 |
二、对照班与实验班英语写作前测失分状况对比 |
三、对照班与实验班英语写作后测成绩对比 |
四、对照班与实验班写作后测失分状况对比 |
第二节 调查问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一、前测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后测调查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三节 教学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写作试验前测试卷 |
附录2 英语写作实验后测试卷 |
附录3 高考英语写作评分及档次判定标准 |
附录4 英语写作实验前调查问卷 |
附录5 英语写作实验后调查问卷 |
附录6 实验班学生英语写作前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7 对照班学生英语写作前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8 实验班学生英语写作前后测失分情况统计表 |
附录9 对照班学生英语写作前后测失分情况统计表 |
致谢 |
(9)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
(二)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要求 |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学习的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产出导向法 |
(一)定义与理论体系 |
(二)国内外产出导向法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现状 |
三、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输入假设 |
(一)输入假设概述 |
(二)输入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二、输出假设 |
(一)输出假设概述 |
(二)输出假设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产出导向法的关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课堂观察记录表 |
(三)访谈提纲 |
(四)测试试卷 |
(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五、研究步骤 |
(一)实验研究前阶段 |
(二)实验实施阶段 |
(三)实验后阶段 |
六、产出导向法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案例 |
(一)教学原则 |
(二)课堂教学设计 |
(三)教学案例 |
第六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调查问卷分析 |
(二)写作测试分析 |
(三)观察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现阶段高中生英语写作现状 |
(二)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情况 |
(三)产出导向法在语言、内容、篇章结构上对高中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 |
三、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教学启示 |
四、结语 |
(一)研究的局限 |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生英语写作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访谈记录(录音转写) |
附录四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全国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六 写作测试作文试题 |
附录七 写作测试成绩 |
附录八 写作样本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实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五、研究重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六、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模因与模因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模因的概念 |
(二)模因论的发展述评 |
二、模因论在语言学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模因与语言相关述评 |
(二)模因与二语习得 |
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研究述评 |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研究述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
一、理论基础 |
(一)输入、输出与Gass&Mackey互动假说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过程教学法 |
二、模因论 |
(一)模因的定义 |
(二)模因的分类 |
(三)成功模因的特点 |
(四)模因复制与传播的四个阶段 |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
(一)模因论写作教学模式:内涵与原则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案例设计与说明 |
四、英语写作能力 |
(一)词汇准确性 |
(二)句法复杂性 |
五、英语写作态度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测试法 |
(三)半结构化访谈 |
(四)文本分析法 |
三、研究被试 |
四、研究工具 |
(一)英语写作成绩测试卷 |
(二)英语写作能力测试工具 |
(三)调查问卷 |
(四)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五、研究设计 |
(一)实验过程 |
(二)实验模式 |
(三)技术路线 |
六、实验过程 |
(一)先导实验研究 |
(二)调查问卷前测 |
(三)写作成绩前测 |
(四)教学实施 |
(五)写作成绩后测 |
(六)问卷调查后测 |
(七)访谈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一、写作成绩分析 |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写作成绩独立样本检验 |
(二)实验组写作成绩分析 |
(三)英语写作成绩各项得分情况分析 |
二、写作文本分析 |
(一)写作文本分析示例 |
(二)词汇准确性分析 |
(三)句法复杂性分析 |
三、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一)写作态度维度 |
(二)写作焦虑维度 |
(三)写作现状维度 |
(四)调查问卷分析结果与讨论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五、讨论 |
(一)有关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讨论 |
(二)有关研究被试英语写作态度的讨论 |
第五章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有促进作用 |
(二)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词汇准确性 |
(三)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初中生英语写作的句法复杂性 |
(四)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 |
(五)其他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三、研究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 |
(三)学位论文 |
(四)外文文献 |
附录一 :试测调查问卷初中生英语写作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先导实验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写作教学流程图教学案例 |
附录六 :英语写作试题 |
附录七 :模因论英语写作教学训练学生作文 |
附录八 :七年级上写作模因库(写作教学实验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四、分组协作讨论在英语写作输入阶段中的反馈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架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过程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 袁垚. 西南大学, 2021
- [2]语言分析能力对高中生英语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研究[D]. 刘亚.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微写作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于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黄瑜莹. 集美大学, 2021(02)
- [5]高中英语写作课“项目式学习”模式的行动研究[D]. 陈心怡.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高校本科生学术英语阅读课程设计研究[D]. 赵炜. 西南大学, 2020(05)
- [8]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曹莹.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徐梓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10]模因论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D]. 李田英. 石河子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