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广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继斌[1](2021)在《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日趋规模化、复合化且自然光受限的地铁车站照明节能和光环境舒适带来新的挑战,营造低耗、舒适的光照环境,对降低地铁站照明能耗、提升光环境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光照的认知影响机理及动态调控机制研究(51678470)》资助下,基于环境行为学、行人交通仿真和控制等理论,开展融合照明节能和提升光环境舒适度的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研究围绕地铁站台光照调控方案、乘客分布仿真、光照调控模型和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等内容展开,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融合照明节能和提升光环境舒适度的光照调控方案研究探究影响照明能耗和光环境舒适度的光环境基本要素及其定性、定量关系,为光照动态调控提供指导。通过分析地铁车站现有调光方式的优点与弊端,对站台公共区进行分区光照调控,基于对站台公共区基本功能分区的二次划分,考虑子区域照度的耦合关系,引入“耦合照度系数”,并确定光环境要素的调控原则,为光照调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的提出奠定基础。(2)基于客流量变化的地铁站台乘客分布仿真研究基于西安地铁四号线某地下标准岛式站台的调研数据,结合站台公共区的子区域划分,利用Anylogic软件建立乘客分布仿真模型,进行行人交通仿真获取不同客流强度下站台实时乘客分布数据。通过对站台乘客分布仿真结果的分析,确定光照调控变换时间、乘客服务水平分级和子区域人群密度,为子区域照度设定值的精细化计算提供依据。(3)融合RGB三基色混光原理的地铁站台光照调控模型研究通过调研选定站台的建筑形制、建筑材料等基础数据,建立实体站台三维仿真模型,并依据站台照明系统调研数据和地铁车站照明相关设计管理要求,进行灯具的选型、布局和分组,从而在DIALux软件中建立实体站台照明模拟模型,并将其用于照明模拟获取照度数据,建立站台光环境基础数据模型;分析和推导了RGB三基色LED光源的光通量、色温与调光比、PWM占空比的耦合关系,结合站台照度基础数据模型和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以最小能耗为优化目标的站台光照调控模型,将变量独立性分析用于处理光照调控模型中的等式约束,建立站台光照动态调控的无等式约束模型。(4)基于自适应反向遗传算法的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针对遗传算法的不足,引入反向学习策略,提出基于适应度的自适应反向学习方法改进传统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光照调控模型的求解。算法对比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光照调控实验验证了光照调控模型的准确性;利用光照动态调控方法对工作日的站台光照进行控制,求得各调光时段最小能耗对应的最优调光比,通过能耗计算对比验证了光照调控方法的节能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能将光照偏差控制在1.33%以内,在实现照度、色温较精确调控从而提升光环境舒适度的同时,相较于选定站台现有调光方式下的电耗节能率达51.98%,显着降低了照明能耗。本研究将对新建和既有地铁车站的照明设计与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张乔娜[2](2021)在《张爱玲《传奇》修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奇》的初版由《杂志》社于1944年8月15日出版,其中收录10篇小说作品。这本书无论是内容还是设计,都是非常精致的,封面设计无图案,采用一色的孔雀蓝,并由张爱玲亲手设计,仅标记了书名与作者名。同年9月25日,《传奇》再版,封面图案采用炎樱的绘画创作,犹如古绸缎上盘了深色的云头。在1946年11月时,上海山河图书公司正式出版了《传奇(增订本)》。在初版基础上,增订本新增了5篇内容,基本上汇聚了张爱玲的所有代表作。炎樱重新负责封面的设计,与之前不同的是,《传奇(增订本)》借鉴了晚清《点石斋画报》上的时装仕女图作底图,再加上比例不对称的现代人物形象,就如同是鬼魅一般,透过窗户观察仕女的生活。至此,《传奇》出现了初刊本、初版本、再版本、增订本这4个版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中,版本研究即为其中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版本的变迁,不但可以体现出作家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包含着更加丰富全面的写作学、语言学、社会学、修辞学、心理学以及美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汇校,可以将不同版本流变过程中的历史和文学信息予以集中呈现,从而探究作者的创作思想、美学观念以及文化心态方面的变化。
宋子昕[3](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编辑一部,刘睿,沈涛[4](2021)在《省内专科院校在辽宁录取专业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2018~2020年)》文中认为在知分、知位次、知批次线填报志愿模式下,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位次、录取最低分及平均分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必须参考的重要数据。合理运用各院校、各专业往年的录取位次、录取最低分及平均分,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分数,降低报考风险,达到志愿最优化。为切实服务辽宁考生、解除家长的燃眉之急,本刊于2021年第2~8期独家发布《2018~2020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专业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
淦纯[5](2020)在《AIDMA视角下中国文化元素对国产品牌广告效果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广告承载文化,文化促进广告传播,中国文化元素对广告创作与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广告中,不仅能增强广告的文化底蕴和感染力,同时也承担了品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本文首先对中国文化元素、受众心理模型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在国产品牌广告中的应用进行文献梳理,形成了中国文化元素的定义与分类,发展出较为全面的AICDMA受众心理反应模型,并基于此形成调查问卷。同时,提炼出水墨画、意境、孝文化等关注度较高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后续访谈和分析。问卷数据分析表明,中国文化元素对提升国产品牌广告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不同心理阶段以及不同受众的影响存在差别。中国文化元素能很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并引起其消费兴趣,对17岁及以下年龄和大专学历背景的受众影响更显着。在促进理解方面,中国文化元素的积极作用被六成以上受众认可,对公务员及事业编制受众的积极影响尤为显着。在生成购买欲望方面,受众的积极性有所下降,中国文化元素主要对36岁及以上受众和公务员及事业编制受众产生显着影响。在强化记忆方面,也有超六成受众肯定了中国文化元素的积极影响,其中,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的受众反响更积极。在促成购买行为方面,中国文化元素仅能使受众优先考虑购买,对36岁及以上、个体户以及月收入大于8000的受众影响较显着。此外,性别差异在广告心理效果各环节中均不显着。访谈发现,中国文化元素运用中的困境主要发生在维持注意力、准确传达诉求和有效回忆环节。运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广告创作时,应突出新颖性,把握语言修饰程度,并挖掘中国文化元素与产品的内在联系性。
黄瑛[6](2020)在《以“涂”表“意”:现代涂鸦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身份转换》文中提出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伊始,“涂鸦”就成为一种表达方式,原始人类通过在洞穴岩壁上简单刻画,来记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从古希腊时期,第一支具有现代涂鸦风格的宣传广告出现,到1920年美国铁路沿线的神秘涂鸦,再到上个世纪70年代《纽约时报》对“TAKI 183”报道,现代涂鸦开始风靡全球,这种包含青年亚文化特质的大众艺术在90年代初被带入中国,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青年试图用“涂”达“意”的方式来探寻他们存在的意义与认同。本文将梳理现代涂鸦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并以厦门大学的芙蓉隧道为切入点来窥探现代涂鸦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身份转换,并通过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与“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中国青年如何利用涂鸦的方式来解码与编码这一文化,从而洞悉现代涂鸦在中国青年手中更长远的发展与态度。本篇论文将研究涂鸦的文献资料与厦门大学芙蓉隧道中的涂鸦作品相结合,从案例中融合文本分析涂鸦作品所表征出的文化意义,从而了解现代涂鸦在中国的身份转变后的发展,并探讨在传统文化语境下中国青年与现代涂鸦是如何共生共存。本文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大学生的这一身份转换是影响现代涂鸦在国内发展主要因素;第二、由于发展的时期和语境的不同,现代涂鸦文化表征出的意义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第三、现代涂鸦在中国青年手中呈现本土化、多元化。
李安妮[7](2020)在《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开展:一是依据文献资料调查对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地铁车站使用人群及色彩设计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二是依据文献资料调查和实地调研对国内外典型车站公共空间色彩应用进行分析、归纳和对比,依据实地调研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色彩应用的特点及不足;三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和调研分析基础上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提出品质提升与管理策略。本论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提出课题的选题依据,阐述其研究背景、理论综述现状、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与意义,并制定出论文的基本逻辑框架。第二章,从地铁车站公共空间、使用人群、色彩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理论依据,为后文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的分析、应用及品质提升与管理策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对国内外四个城市——北京、武汉、英国伦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设计进行了分析。这四个城市分别代表国内一线发达城市、准一线城市及发达国家城市,通过分析其地铁车站空间中的色彩,旨在从不同维度来说明色彩设计的亮点,为后文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的色彩品质提升与管理策略提供思路。第四章,通过对长沙市已建成并正在运营的1、2、4号线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的实地调研,形成了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色彩印象坐标,总结出了色彩设计方面的现存问题。第五章,针对第四章中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向第三章中国内外典型车站空间色彩设计的分析进行借鉴,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求对长沙市地铁车站公共空间色彩品质提升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
编辑一部,刘睿,沈涛[8](2020)在《2017~2019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分专业绝对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省内专科)》文中研究指明在知分、知位次、知批次线填报志愿模式下,院校和专业的录取位次、录取最低分及平均分是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必须参考的重要数据。合理运用各院校、各专业往年的录取位次、录取最低分及平均分,可以最大限度地有效使用分数,降低报考风险,达到志愿最优化。为切实服务辽宁考生、解除家长的燃眉之急,本刊于2020年第4~8期独家发布《2017~2019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分专业绝对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
郭仁春,沈涛[9](2019)在《2016~2018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分专业绝对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理工类专科)》文中研究表明
章莉南子[10](2019)在《基于SOR理论的短时情绪诱发对个体购买行为影响的神经及预测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及其内在机理展开深入研究,能帮助企业及营销人员更有效的了解消费者需求,实施营销计划,完成企业目标,实现企业愿景。消费者一般行为的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S-O-R Framework)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要通过商品、情境等外部刺激引起,而外部刺激会改变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这种内生变化多源于情绪的改变,继而使得个体产生购买动机,做出购买决策。然而,已有的在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理论框架下进行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对于内在心理活动的测量,多采用心理学量表进行,这种测量方法不容易准确客观的考察个体真实的心理活动及情绪状态。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认知加工的时间维度以及脑功能定位的空间维度等方面,更为准确的揭示消费者行为过程及内在机理,将刺激-有机体-反应的动态过程中消费者的大脑活动情况全面客观的记录下来,为企业和营销人员打开购买决策过程的“黑箱”提供神经科学层面的证据。本文关注的网购平台推出的基于用户参与的双人轻度对战游戏的互动式营销策略,和传统的诸如平面广告、代言人、折扣等营销策略相比,更强调用户的参与感。作为外部刺激,这种形式新颖的营销策略是否仍然符合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的理论框架,其中的输赢效应是否会诱发个体的短时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购买行为,其内在神经机理如何,可否利用神经科学实验获得的大脑信号等数据对购买行为进行有效预测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论文在消费者行为的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的理论框架下,以网购平台推出的互动式营销策略作为外部刺激,考察其中的输赢效应诱发的短时情绪对消费行为影响的有效性,同时,主要通过四项神经科学实验,对个体购买行为的认知神经过程进行研究。为了符合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本文将个体购买行为具体解构为以加入购物车任务为表征的购买意愿和以实际购买任务(SHOP Task)代表的购买决策两个阶段,设计规则简单的猜拳游戏表征互动式营销策略中的双人轻度对战游戏,分别从价格感知和产品偏好两个方面,考察了短时情绪诱发对个体购买行为过程影响的大脑认知活动情况,同时,考察利用基于短时情绪诱发的脑电成分有效预测个体购买行为的可行性。通过对三项子研究行为层面和神经层面的数据分析和讨论,本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互动式营销策略中的输赢效应能有效诱发个体的短时情绪,该范式可以作为短时情绪启动的研究范式推广至其他相关的研究中。(2)基于互动式营销策略中输赢效应诱发的短时情绪,会改变个体对价格的感知,影响其购买意愿。(3)基于互动式营销策略中输赢效应诱发的短时情绪,会弱化个体对产品偏好的感知,影响其购买决策行为。(4)通过逻辑回归法的运算,证实短时情绪诱发下,相关脑电成分可以作为个体购买行为预测的有效指标。总的来说,互动式营销策略中的输赢效应可以有效诱发个体的短时情绪,短时情绪的变化进一步使得个体对产品价格和偏好的感知发生变化,最后影响其购买意愿和购买决策等行为反应。同时,表征短时情绪变化的脑电成分能有效预测个体的购买行为。本文对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本论文从大脑活动信号层面直观的获得了个体购买行为过程中的全部认知加工数据,这使得消费者行为S-O-R模式的科学性在神经层面得到了进一步论证;其次,本文利用脑电成分对购买行为的成功预测丰富了消费者行为预测学的相关理论;第三,证实了互动式营销策略中的输赢效应对个体的内在心理活动的影响来源于短时情绪的诱发,丰富了情绪与消费者决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营销实践方面,我们也为企业和营销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提供了神经科学视角上新的思路。
二、信息·广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广告(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光环境舒适度研究现状 |
1.3 人工光环境控制研究现状 |
1.4 关键问题的提出 |
1.5 论文组织与架构 |
2 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案 |
2.1 影响能耗和舒适度的光环境要素 |
2.1.1 光环境基本要素选择 |
2.1.2 照度对能耗和舒适度的影响 |
2.1.3 色温对光环境舒适度的影响 |
2.2 地铁站现有调光方式分析 |
2.3 地铁站台光照调控策略 |
2.3.1 公共区基本功能区域的二次划分 |
2.3.2 子区域光照的耦合关系 |
2.3.3 照度调控方式 |
2.3.4 色温调控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地铁站台乘客分布模拟 |
3.1 乘客分布模拟模型 |
3.1.1 行人交通仿真模型选择 |
3.1.2 乘客分布模拟模型构建 |
3.2 地下标准岛式站台乘客分布模拟 |
3.2.1 Anylogic岛式站台模型 |
3.2.2 站台乘客运动逻辑图 |
3.3 乘客分布模拟结果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地铁站台光照调控模型 |
4.1 DIALux软件简介 |
4.2 地铁站台照明模拟 |
4.2.1 地铁站台照明模拟模型 |
4.2.2 子区域耦合照度系数获取 |
4.3 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数学模型 |
4.3.1 光照动态调控的基本思想 |
4.3.2 RGB三基色LED灯具的PWM调光原理 |
4.3.3 光照调控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 |
5.1 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的基本思路 |
5.2 自适应反向遗传算法 |
5.2.1 遗传算法 |
5.2.2 反向学习基本概念 |
5.2.3 自适应反向遗传算法 |
5.3 光照动态调控方法验证 |
5.3.1 改进算法的有效性验证 |
5.3.2 调控模型的准确性验证 |
5.3.3 照度变化区间长度确定 |
5.3.4 动态调控方法节能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 A 不同调光时刻子区域人群密度及照度设定值 |
附录 B 不同调光时段LED灯组调光比及对应能耗值 |
致谢 |
(2)张爱玲《传奇》修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传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一章 《传奇》前10 篇的版本流变与修改 |
第一节 由“初刊本”到“再版本” |
第二节 由“再版本”到“增订本” |
第二章 修改案例举隅 |
第一节 技术性修改 |
第二节 艺术性修改 |
第三章 特殊文学场域下的张爱玲小说 |
第一节 《传奇》的原刊本与初版本阶段 |
第二节 《传奇》的初版本与增订本阶段 |
第四章 从《传奇》前10 篇的修改看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
第一节 独特的现代观:“反”现代的现代性追求 |
第二节 冷静的生命观:反戏剧化的叙述策略 |
第三节 女性的破坏与男性的沉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传奇》前10 篇校勘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IDMA视角下中国文化元素对国产品牌广告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国产品牌与国货回潮 |
1.2.2 中国元素与中国文化元素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
1.3.1 广告心理效果模型研究 |
1.3.2 中国文化元素的分类研究 |
1.3.3 中国文化元素在国产品牌广告中的应用与价值 |
1.3.4 研究假设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基于调整后AIDMA模型的问卷设计 |
2.1 中国文化元素对国产品牌广告效果影响的问卷设计 |
2.1.1 吸引注意测量 |
2.1.2 引起兴趣测量 |
2.1.3 促进理解测量 |
2.1.4 生成欲望测量 |
2.1.5 强化记忆测量 |
2.1.6 促成购买测量 |
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
2.2.1 信度分析 |
2.2.2 效度分析 |
第3章 中国文化元素对国产品牌广告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 |
3.1 中国文化元素对广告注意的影响 |
3.1.1 中国文化元素能很好地吸引受众注意 |
3.1.2 注意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1.3 不同年龄与学历背景受众的注意差异 |
3.2 中国文化元素对消费兴趣的影响 |
3.2.1 中国文化元素能较好地引起受众的消费兴趣 |
3.2.2 消费兴趣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2.3 不同年龄与学历背景受众的消费兴趣差异 |
3.3 中国文化元素对广告理解的影响 |
3.3.1 中国文化元素能很好地促进受众的理解 |
3.3.2 理解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3.3 不同职业受众的理解差异 |
3.4 中国文化元素对购买欲望的影响 |
3.4.1 中国文化元素尚能促成受众的购买欲望 |
3.4.2 购买欲望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4.3 不同年龄与职业受众的购买欲望差异 |
3.5 中国文化元素对广告记忆的影响 |
3.5.1 中国文化元素能较好地强化受众的记忆 |
3.5.2 记忆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5.3 不同职业受众的记忆差异 |
3.6 中国文化元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3.6.1 仅能较好促成受众的优先考虑购买行为 |
3.6.2 购买行为程度与其他五维度显着正相关 |
3.6.3 不同年龄、职业与月收入受众的购买行为差异 |
3.7 假设验证 |
第4章 中国文化元素在国产品牌广告中的效果困境与对策 |
4.1 中国文化元素在国产品牌广告中的效果困境 |
4.1.1 缺乏新鲜感致使注意力转移 |
4.1.2 运用不恰当导致理解不准确 |
4.1.3 受众对广告的回忆程度较低 |
4.2 提升国产品牌广告中中国文化元素传播效果的对策 |
4.2.1 突出新颖性以获得注意 |
4.2.2 把握修饰程度以清晰传达广告诉求 |
4.2.3 挖掘元素与产品的内在联系以增强记忆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6)以“涂”表“意”:现代涂鸦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身份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理论概述 |
第一章 现代涂鸦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涂鸦的起源 |
第二节 现代涂鸦在西方的发展 |
第三节 现代涂鸦在中国的发展 |
小结 |
第二章 从厦门大学芙蓉隧道窥探中国大学校园涂鸦 |
第一节 厦门大学——芙蓉隧道 |
一、芙蓉隧道涂鸦的特点 |
(一)内容上的校园化 |
(二)创作中的理想化 |
(三)风格内的中国化 |
小结 |
第二节 从芙蓉隧道探讨现代涂鸦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身份转变 |
一、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 |
(一)互联网技术的助力 |
(二)大学校园的接纳性 |
(三)获取大众的关注度 |
小结 |
第三节 中国大学校园涂鸦身份转变之影响 |
一、身份转变——性别之差 |
二、身份转变——态度之异 |
三、身份转变——观念之分 |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涂鸦所形成的文化意义与认同 |
第一节 从斯图亚特·霍尔“表征”看现代涂鸦文化意义 |
一、“表征”与现代涂鸦中的阶级体现 |
二、“表征”与现代涂鸦中的符号风格 |
三、“表征”与现代涂鸦中的场景变化 |
小结 |
第二节 从青年亚文化看现代涂鸦的身份认同 |
一、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的现代涂鸦 |
二、现代涂鸦与中国青年 |
三、现代涂鸦与大学校园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综述现状 |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调研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对比归纳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地铁车站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 |
2.1.1 物质环境特点 |
2.1.2 场所精神 |
2.2 使用人群分析 |
2.2.1 环境认知理论 |
2.2.2 行为特征 |
2.2.3 心理需求 |
2.3 色彩相关理论 |
2.3.1 关于色彩三属性 |
2.3.2 关于色彩视知觉 |
2.3.3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
2.3.4 NCD色彩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
3.1 国内典型案例 |
3.1.1 北京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应用 |
3.1.2 武汉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应用 |
3.2 国外典型案例 |
3.2.1 英国伦敦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应用 |
3.2.2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应用研究 |
4.1 长沙市地铁建设背景 |
4.2 长沙市地铁建设发展概况 |
4.3 宏观层面——长沙市城市色彩规划总基调 |
4.4 中观层面——长沙市地铁车站周边环境色彩分析 |
4.4.1 历史保护区环境色彩分析 |
4.4.2 商业金融区环境色彩分析 |
4.4.3 行政办公区环境色彩分析 |
4.4.4 自然风景区环境色彩分析 |
4.5 微观层面——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现状分析 |
4.5.1 识别性色彩与装饰性色彩 |
4.5.2 公共空间围合结构色彩现状分析 |
4.5.3 公共空间公共设施色彩现状分析 |
4.6 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特点 |
4.7 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问题 |
4.7.1 空间色彩污染 |
4.7.2 设计简单化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品质提升与管理策略 |
5.1 色彩设计原则 |
5.1.1 规范性原则 |
5.1.2 通用性原则 |
5.1.3 情感性原则 |
5.2 商业广告色彩设计管理 |
5.2.1 商业广告形式 |
5.2.2 商业广告色彩管理 |
5.2.3 商业广告密度管理 |
5.3 色彩设计灵感来源 |
5.3.1 提取环境色彩 |
5.3.2 提取历史色彩 |
5.3.3 提取时代色彩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活动目录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实际项目目录 |
附录 D 相关论文研究点 |
致谢 |
(10)基于SOR理论的短时情绪诱发对个体购买行为影响的神经及预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2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与对象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对研究相关术语的界定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刺激-有机体-反应模型框架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
2.1.1 模型的演化过程及拓展 |
2.1.2 基于S-O-R模型的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
2.2 认知神经科学与消费者行为学、行为预测学的交叉融合 |
2.2.1 营销学中的神经科学研究 |
2.2.2 决策神经科学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
2.2.3 神经科学与行为预测的交叉融合 |
2.3 短时情绪诱发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
2.3.1 行为学层面研究情绪与购买行为 |
2.3.2 神经科学层面研究情绪与购买行为 |
2.4 情绪启动范式与竞争中的输赢效应 |
2.4.1 情绪启动范式研究 |
2.4.2 竞争中的输赢效应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3.2 研究一的构思与设计 |
3.2.1 设计理由及研究目标 |
3.2.2 研究方法选择 |
3.2.3 研究一的主要内容 |
3.3 研究二的构思与设计 |
3.3.1 设计理由及研究目标 |
3.3.2 研究方法选择 |
3.3.3 研究二的主要内容 |
3.4 研究三的构思与设计 |
3.4.1 设计理由及研究目标 |
3.4.2 研究方法选择 |
3.4.3 研究三的主要内容 |
3.5 本研究的整体架构 |
3.6 本章小结 |
4 研究一: 互动式营销策略诱发短时情绪对个体购买意愿的影响:来自ERP实验的证据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2.1 行为层面的假设 |
4.2.2 神经层面的假设 |
4.2.3 对研究一假设的总结 |
4.3 研究方法 |
4.3.1 实验被试 |
4.3.2 实验材料 |
4.3.3 实验范式 |
4.3.4 实验过程 |
4.3.5 实验数据记录 |
4.4 数据分析 |
4.4.1 行为数据分析 |
4.4.2 脑电数据分析 |
4.5 结论与讨论 |
4.5.1 行为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4.5.2 脑电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4.5.3 综合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二: 互动式营销策略诱发短时情绪对个体购买意愿的影响:来自fMRI实验的证据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2.1 行为层面的假设 |
5.2.2 神经层面的假设 |
5.2.3 对于研究二假设的总结 |
5.3 研究方法 |
5.3.1 实验被试 |
5.3.2 实验材料 |
5.3.3 实验过程 |
5.3.4 实验范式 |
5.4 数据分析 |
5.4.1 行为数据分析 |
5.4.2 磁共振数据分析 |
5.5 结论与讨论 |
5.5.1 行为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5.5.2 磁共振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5.5.3 综合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三: 短时情绪诱发对个体购买决策影响的神经及预测机制研究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假设 |
6.2.1 行为层面的假设 |
6.2.2 神经层面的假设 |
6.2.3 对于研究三假设的总结 |
6.3 研究方法 |
6.3.1 实验被试 |
6.3.2 实验材料 |
6.3.3 实验范式 |
6.3.4 实验过程 |
6.4 数据分析 |
6.4.1 行为数据分析 |
6.4.2 脑电数据分析 |
6.5 利用脑电指标预测个体购买行为 |
6.6 结论与讨论 |
6.6.1 行为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6.6.2 脑电数据的结论与讨论 |
6.6.3 综合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 |
7.3 对管理实践的建议 |
7.4 研究局限 |
7.5 研究展望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二中情绪效价和唤醒度评价问卷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四、信息·广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站台光照动态调控方法研究[D]. 李继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张爱玲《传奇》修改研究[D]. 张乔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省内专科院校在辽宁录取专业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2018~2020年)[J]. 编辑一部,刘睿,沈涛.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21(03)
- [5]AIDMA视角下中国文化元素对国产品牌广告效果影响研究[D]. 淦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以“涂”表“意”:现代涂鸦在中国大学校园的身份转换[D]. 黄瑛. 兰州大学, 2020(10)
- [7]长沙市地铁车站建筑公共空间色彩设计及应用研究[D]. 李安妮. 湖南大学, 2020(12)
- [8]2017~2019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分专业绝对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省内专科)[J]. 编辑一部,刘睿,沈涛.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20(04)
- [9]2016~2018年全国高校在辽宁录取分专业绝对位次、最低分及平均分(理工类专科)[J]. 郭仁春,沈涛.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9(Z1)
- [10]基于SOR理论的短时情绪诱发对个体购买行为影响的神经及预测机制研究[D]. 章莉南子. 浙江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