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

宋军[1]2003年在《中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叁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应继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并完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制度。存款型金融中介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内的地位非常突出,由于国家对农村金融体系缺乏长远和持续的发展规划,加之农村金融所处的独特环境,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发育严重滞后、信贷供给制度缺陷明显,信贷总量供求失衡,农村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完善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本文着重从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制度、组织制度变迁中的金融中介市场结构、农村信贷供给制度、金融中介产权制度与委托代理关系等方面,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问题。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在界定金融中介、存款型金融中介以及金融中介制度等关键词涵义的基础上,考察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现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德国、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综合比较研究其在完善农村金融中介制度中面临的问题、发展规律以及经验教训,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意义。第叁,阐明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贡献、研究思路。 第二章,论文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市场结构理论,考察国内外学者在以上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和研究内容。 第叁章,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组织制度。首先,考察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变革的成本高,始终缺乏一个持续的、长期化的总体发展纲要,农村金融政策的短期性趋势明显,并且造成各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存在严重缺陷。其次,研究组织制度变迁中的农村金融市场总量特征。包括:金融总量、各中介的市场份额以及金融总量与农村经济的相关性。概括出金融总量对农村经济的正面效应有:增长效应、投资效应、结构调整效应和反贫困效应。不足之处有: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与效益低下的悖论以及农村地区金融资源外流严重。此外,运用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理论,研究组织制度变迁中的信贷市场结构特征、效率。最后,在农村市场条件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均衡模型,包括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均衡数量的决定模型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金融市场均衡模型。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我国农村信贷供给制度。信贷供给制度包括:借贷双方行为特征、信贷产品供给、信贷供求特征及缺陷等。首先,将农村经济主体分为农户、农村乡镇企业和合作社组织叁个层面,考察农村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其次,在考察农村信贷产品基础上,通过分析农村信贷产品供给缺陷、需求缺陷以及供需间的不协调及其深层次原因,找到有效扩大农村信贷供给量的着力点。最后,由于信息非对称、农村借款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选择以及价格为外生变量,银行只能自主决定贷款概率和抵押要求,在此条件下研究信贷合约理论模型,其现实意义是:有助于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针对不同情况下正确识别借款人风险类型、提出科学的贷款条件和更好地控制贷款风险。 第五章,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产权制度与委托代理关系。首先,运用产权理论分析农村国有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特征以及缺陷,并考察国外银行业的产权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来研究农村金融组织的委托人与代理人关系,并分析其激励约束方面的缺陷。此外,并运用博弈论思想建立对农村金融机构代理人的剩余索取权激励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机制设计。 第六章,针对前面农村金融中介制度的缺陷,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中介制度的政策建议,并明确本文进一步的研究方向。首先,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培育多样化的市场主体,消除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其次,通过产权的多元化,明晰产权主体,强化对代理人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并通过运用经济增加值和部分资产所有权激励机制,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激励约束。第叁,创新农村信贷制度,包括信贷管理制度、差别性的信贷投向制度以及完善农村信用环境,为增加农村信贷供给创造条件。第四,建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金融扶持政策以及信贷扶持政策。通过提高农村金融业务的盈利性,降低农村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而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对各类金融机构吸引力。 第七章,总结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庄岁林[2]2007年在《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在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甚至出现了绝对值的下降。“叁农”问题成了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虽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七个“一号”文件支持“叁农”的发展,但以前的“一号”文件都只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叁农”问题也只是从局部在缓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成为我国全面解决“叁农”问题的起点。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将开创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新纪元。经验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这符合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预期。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投资需求为现实出发点,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理论出发点,对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以及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与保障。主要观点与结论如下:(1)新农村建设归根结蒂是解决农村地区的投资与发展问题。“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农村经济增长是农村发展的首要推动力,而投资进而增加农村的资产存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投资最重要的两条渠道为政府财政与农村金融,前者主要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后者主要帮助农村微观经营主体(农户和企业)融通资金进而解决要素投入不足的问题。财政与金融必须形成合力以支持新农村建设。(2)通过对农村金融理论的回顾与比较,认为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市场机制本身是一个良好的机制,竞争是一种发现信息、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但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有时会出现失效,因此需要政府对金融市场的间接监管,提供良好的授能环境,建立与维护市场框架和市场秩序,在竞争性市场的边际之外发挥作用。(3)以1978年~2005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论是: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农村存款、农村贷款这组序列是协整的,农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农村金融(农村存款、农村贷款)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在进行的8对Granger因果检验、16种关系中,只验证存在以下四种关系,即农村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对农村贷款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民收入对农村存款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存款的增长对农村消费增长的速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存款的增长对农村投资的增长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4)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制度历史沿革的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存在如下特征:机构调整表现出反复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在两个不同层次上表现为“二元”性;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以政府制度供给为主导,强制性制度变迁压制着诱致性制度变迁;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不相适应。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视角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评价是:2000年以前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始终没走出“以农兴工”的政策格局;农村金融改革缺乏系统性构想,监管者和金融机构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协调,供给难以满足需求;非正规金融处于初级发育阶段,无法进一步扩展规模和经营网络。(5)基于“金融功能观”视角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反思,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的金融改革主要遵循金融机构观,其局限性在于,它仅仅着眼于既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所谓改革,忽略对农村金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到底应承担何种功能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如果继续依照金融机构观指导农村金融改革,则改革必然走入死胡同,而运用金融功能观的思路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农村金融和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演化趋势,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6)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面,通过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模式——“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比较研究,以及农信社组织制度模式——“总分行”、“单元行”的比较研究,认为应明确的将股份制作为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选择,并按照总分行制度的组织模式建立全国性的垂直型农村信用社体系,成立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行—省农村商业银行—县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与机制完善要相互协调,信用社改革应该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相配套。(7)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方面,通过分析农发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为农发行,应该积极调整其职能定位,完善和创新农发行的运行机制,包括:完善粮棉油收购融资:放宽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开办农村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实行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的体制改革;创新同业协议存款模式;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尝试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营运作;进行内部改革;建立财政补偿机制;立法明确农发行的权力与义务,保障其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运营。(8)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方面,认为农业银行从支农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改革目标和模式的特殊性。通过对农行股改的“分拆”方案与“整体改制、择机上市”方案的深入比较分析,认为后者更符合农行自身的发展和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强调农行必须业务下乡,定位县域经济,服务“叁农”。(9)邮政储蓄改革方面,认为现阶段人民银行将邮政储蓄资金推向市场,邮政储蓄必须为自己吸收的存款寻找出路,因此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是必然的选择。但对于邮政储蓄银行如何定位尚存在争议,目前只能肯定的是邮政储蓄银行应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筹建邮政储蓄银行必须按照“叁会分设、叁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公司治理原则进行。(10)农业保险改革方面,认为要发挥农业保险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政府、保险人和农民必须形成良性互动。在农业保险模式选择上,应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互助保险与商业保险为两翼,并采取政府支持+商业化运作的方式运营。农业保险改革发展的对策:加强相关立法,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将支持农业保险财政政策形成制度;制定农业保险风险转移分摊政策,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科学地确定保险费率等。(11)基于河南、湖北两省的调查数据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虽然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非正规金融借贷发生率普遍高于正规金融,但是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规模存在金额多次重复累计的情况,而且非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多投于非生产性用途,而正规金融渠道的借贷资金一般投于生产性用途,非正规金融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仍不及正规金融。在农村非正规金融改革建议方面,认为应该创建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化的制度平台,把非正规金融纳入法制的轨道,给非正规金融一个合法的、与正规金融公平竞争的活动平台,从而减少其在躲避管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也可减少其采取不正当手段破坏社会法制和道德环境所带来的危害。(12)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存在差距突出反映为七大矛盾,农村金融创新迫在眉睫。尤其要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大力发展在农村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布局:同时要创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交易工具,完善金融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雷启振[3]2009年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表明,良好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相反,残缺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不仅对经济发展没有正的影响,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村金融体系所面对的经济环境是比较利益明显处于劣势的弱质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缺少政府长期稳定支持情况下,天生弱质的农村经济影响着金融体系康发展;反过来,脆弱的金融体系不仅无助于缓解和改善反而加剧“叁农问题”。因此,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必须密切联系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经济环境。本文打算以中国金融体系面对的“叁农”作为起点、以满足中国“叁农”的资金需求为目标,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加强农村金融对推动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以及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本文的研究遵循“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应具有的“功能”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或构架”分析”的思路,研究怎样建立一个真正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叁农”的农村金融体系。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所处经济环境是弱质农业、弱势农民、薄弱农村,严重影响它的健康发展壮大,并造成它病弱、脆弱;反过来看,病弱、脆弱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减少对“叁农”的支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长期看,农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规模、农村金融效率有负相关关系,与农民纯收入、农村金融效率之间有正相关关系;短期均衡关系是,农业发展与滞后2期的农业发展、农村金融体系结构有负相关关系,与滞后1期农民纯收入、农村金融体系规模及滞后2期的农村金融体系效率有正相关关系。(2)农村金融体系规模和结构显着影响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与农村金融体系规模相互显着影响,农民纯收入显着影响农村金融体系结构,农村经济显着影响农村金融体系规模,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体系结构之间,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体系效率之间相互无显着影响。(3)农村金融规模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纯收入相互影响比较明显。而农村金融结构、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业发展、农民纯收入、农村经济的相互影响是也比较明显,但程度比较微弱。我国农村金融仍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金融结构有待优化,金融效率有待提高。此外,本文逐一对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农信社、以及农村民间金融的面临的问题、功能定位、改革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监管体系、调控体系及生态环境体系进行分析,勾勒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架构,提出一系列相关见解。(1)农业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定位,要以农村金融体系功能完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遵循商业化银行的要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进行股份制改造,又要兼顾中国农村金融脆弱的基本国情,提升和加强农业银行服务“叁农”的功能。农业发展银行的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定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充分满足服务“叁农”的需要,把服务覆盖到“叁农”中所有市场失灵领域;提高筹集资金能力,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从功能看,邮政储蓄它不仅没有向农业、农村农民“供氧输血”,相反从农业和农村吸取大量资金至城市和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融资的供求缺口。应尽快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使之“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是农村金融改革和体系构建的重要任务和内容。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我国现有农村金融的主体,最大的问题是自身有能力虚弱,难以发挥“叁农”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把目标定位于“叁农”,业务创新服务于“叁农”。(2)农村民间金融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融资角色,独特优势在于“社会人际效应”,有“信息效应”、“成本效应”、“抵押效应”和“信誉效应”或者“道德效应”组成;更适合于为经济实力弱小的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服务,扩大金融的服务范围和主体,能达到正规金融达不到的地方和领域,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村镇银行——农村的社区银行,社区性体现在“村镇”上,服务对象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贷款公司——特殊的小额信货组织,小额信贷是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宗旨的信贷方式,我国贷款公司特殊在“只贷不存”;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金融回归,合作金融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3)由于农业弱质性、农民弱势性、农村薄弱性及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应采取更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支持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融资能力,缓解农村资金紧张。加强立法改善执法,保障农村金融的债权安全;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净化农村社会信用环境;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等叁个方面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赵洪丹[4]2016年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版图上,农村经济是重要的战略基点。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然而,中国的农村金融不仅落后于城市金融,而且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效果更是不尽人意。为什么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设想在城市及一些其他国家已经实现,而在中国农村却表现的十分迥异?不仅如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中国的农村表现的十分突出。发达地区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状况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那么,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是否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差异,还是相反?当前,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和深度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步入增长速度放缓和结构转型的“新常态”。面对国际和国内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尤为引人瞩目。这是因为,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既符合解决“叁农”问题的根本战略又能满足中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要求;同时,国际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大,使原本脆弱的农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被寄予厚望用于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金融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在各种利益博弈下,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体系残缺不全、农村金融创新动力匮乏和农村金融改革推进缓慢。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农村金融发展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破解,首先要深刻认识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之间的基本关系状态,并结合中国改革实际深入分析其原因;其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即使在农村,发达地区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各自发展情况差异巨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欠发达传统农业区,因此研究欠发达传统农业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具有特殊意义;第叁,资金瓶颈始终困扰着农村经济发展,在市场化改革的各个阶段,中国的农村资金供给方式和状态具有各自的特点,那么理解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与作用则十分必要;第四,即使农村金融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也未必一定会增加农民的福利水平。消费水平一般可以代表福利水平,而提高农民福利水平既是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因此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情况下,讨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区域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五,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学术界往往更加关注金融对经济的反作用,而较少顾及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哪些,同时这些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区域差异?这无疑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五个方面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揭开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之谜。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负面效应;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农村存款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显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均具有负向影响。第二,政府主导的农村金融改革存在“路径依赖”;农村贷款和财政支农的相对比例较低,不利于农村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中央政府能够适时改变发展战略,愈加尊重市场的作用,使农村金融、财政支农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趋于协调。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向作用逐步显现,且作用的力度不断增强;只有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相互配合,破除阻碍市场功能发挥的体制性和行政性障碍,才能破解农村融资难题。第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总体来看,农村金融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尤其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积极作用。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未能促进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反而由于农村金融风险积累、农村小企业贷款和农村储蓄存款分流了农村金融资源,使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受到了极大的抑制。第四,政府和市场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支出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存在收入差异性特征,即在农村高收入地区,政府支出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负向效应,而在农村低收入地区,政府支出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正向效应;农村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发展总体上表现为的正向效应,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均金融资产和农村人均贷款水平,同时会抑制农村金融流出,但是可能会加大农村金融风险。第五,欠发达地区是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点。通过对吉林省的案例分析表明,农村金融发展并不是表现为农村金融结构的优化和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金融供给而导致的强制性储蓄。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以及农村信用合作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滞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还未普遍设立,造成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突出,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农村贷款比率相对较低,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相对不足。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行政性和体制性障碍;叁是要加快普惠金融实施步伐,增加农村金融供给;四是要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加强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本文共分为8章,分别是:第1章:绪论;第2章:文献综述;第3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第4章: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第5章: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第6章: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第7章: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第8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刘玉春[5]2014年在《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加快科学发展,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目标,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更需要一个良好和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在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持,―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在农村金融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反思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目标和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取向,基于金融效率视角构建以政策导向和市场化运作为基本原则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突破了以农村金融风险和农村金融功能为视角的传统研究范式,基于金融效率视角紧紧围绕―构建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问题,在具体研究中不纠结于―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在肯定农村金融的促进作用前提下,着眼于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等宏观角度来探讨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农村金融促进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模式。论文在把握国内外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现代金融发展的主要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流派,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发现农村金融一直是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增长的外生品,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战略长期被轻视和忽视,农村金融机构被撤并,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恶化,农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功能缺失与服务缺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从作用机理和实证计量两方面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因果关系,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基于协整理论构建了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变量VAR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分析了叁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关联性和影响程度。这既是对以往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和农村金融改革效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评价,又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效的金融供给对于农村地区的的经济增长、人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亟需一个高效的农村金融体系来动员资金并促进农村资本形成以有效解决日益紧迫的―叁农‖难题。基于效率视角来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袁锐[6]2008年在《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又处于新农村建设关键时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性,而农村金融问题又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点,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的发展,农民收入增长都将起重要的支持作用。江西省作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长对于江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江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其发展并没有成为促进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1990—2006年的实际数据,对江西农村金融发展与江西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江西农村存款增长对江西农民收入增长具有负效应、江西农村贷款增长对江西农民收入增长具有不十分显着的正效应,说明江西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同时也验证了江西农村金融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具有明显“二元结构”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促进江西农民收入增长的建议,并对江西省农村金融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韩正清[7]2006年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回顾了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和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然后在借鉴金融资源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农村金融资源的特性,在理论上初步讨论了农村金融资源与农村经济增长相互作用关系;接着运用历史分析和计量方法,实证了农村经济增长中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状态及效应,剖析了农村金融资源制约效应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成因;进而从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完善农村市场体制、合理开发农村金融资源和营造宏观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减缓农村金融资源制约效应的对策思路。 一、论文的基本结论 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下,且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协调 虽然农村经济货币化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正向相关性,但农村正规金融贷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边的负向相关性,二者之间相互制约作用,说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不协调。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从纵向来看,虽然伴随着农村经济增长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通过与整体金融、城市金融的横向比较,我们发现无论是金融资产总量,还是经济货币化、金融化水平以及存贷款比率,农村与全国、农村与城市之间都存在巨大的差距,这说明中国金融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农村投资与农村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说明农村投资的效率是不高的,隐含着农村投资存在无效投资、投资浪费、投资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2、农村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对农村金融资源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产生了制约效应 从农村资源对农村金融系统的制约效应看,当前农村资金资源的量的供给状态和配置结构一方面制约了农村资金资源量的进一步累积,另一方面制约了农村金融工具资源的开发和创新,还强化了农村制度性金融资源现存框架,不利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从农村资金资源对农村经济系统的制约效应看,农村资金配置非农业化和非农村化一方面弱化了农业基础地位,不利于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阻滞了农村经济增长,同时也固化了城乡之间和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还拖累了农村居民增收。 3、农村金融制度资源对农村金融资源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产生了制约效应 农村金融制度资源的开发配置状态为农村资金资源流失提供了金融制度平台,制约了农村资金资源量的累积,降低了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农村现存金融制度资源不利于其自身的进一步开发和创新,原因在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高成本。在目前农村金融制度框架下,中国农业银行创新农村金融商品的压力和动力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缺乏创新农村金融商品的机制和动力源,而农村信用社实上已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垄断者,存在

吴有云[8]2017年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农村金融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强调发挥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发展水平低,存在金融供给不足、资金外流、乡镇企业贷款比重偏低等诸多问题,导致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基于这个现状,本文以金融发展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分析,各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并归纳和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为后续的研究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村金融、农村经济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介绍了金融发展理论、涵盖金融因素的经济增长理论;最后,介绍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第叁章为现状分析。首先,基于农村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角度介绍了我国农村经济现状。其次,介绍了我国农村金融现状及问题。我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核心,涵盖农村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农村金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农村金融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农村资金存在外流问题,农村金融效率不高;农村贷款中乡镇企业贷款比重不高,农村金融结构有待优化;最后,介绍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现状,我国农村信贷结构不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加上农村资金外流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第四章为实证分析部分。第一,介绍相关变量的选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及处理,选取了1985~2014年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第二,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第叁,建立VAR模型,分析前一期各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进行协整检验,求解协整方程,分析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第五,建立脉冲响应函数并进行方差分解;第六,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五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增长,但是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于农村经济增长。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存在以及农村资金外流状况使得农村金融规模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完善,农村资本投资回报率偏低也使得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负相关。为了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我国应该扩大农村金融供给,防止农村资金外流,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许丹丹[9]2013年在《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是两个经济区域内两种生产力水平的差异,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作为向农村迁移先进生产力的基本手段,实现城市与农村两个区域内生产力水平的均衡发展,是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动力。依托“生态文明”和“信息化”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农村经营模式,建立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体,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立足农村的生产和需求,构建并开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机制体制,优化农村区域内市场资源配置,是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农村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国家意志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本文不做深入研究,而基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金融效率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的研究内容。受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性限制,所以金融业长期以来支持重心一直处在工业、商业等市场经济活跃领域,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优于农村。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农产品市场的不开放性、农村公共资源配套的滞后性、农村人口的分散性,致使中国农村金融长期以来总体上一直处在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阶段,缺乏可持续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构建,这些客观情况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国外在探索和实践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直指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问题,即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在一定的条件下直接主导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得原有单纯依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农村发展模式得以转变,进而形成了以农村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改革之路。显然,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已经具备金融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要求,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农村金融发展奠定了客观基础;涉农金融机构较多,其在农村网点覆盖面较大,为农村金融服务开展提供条件;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具备使用金融产品的条件;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金融支持;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城市饱和压力的存在,客观要求金融业要开辟农村这个新市场。同时,基于现有条件实施农村金融化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已有针对中国农村市场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对于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改善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相关要素的生产率,缓解和转变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应对人口流动,都有积极的作用。当前中国针对农村所实施的各项政策以及涉农金融机构所开展的各项金融服务都反映了中国正逐步启动农村市场,依托金融支撑农村发展道路,转变和实现农村的增长。对此,不少学者也给出了较为客观的评判和经验总结:改革的方向正确,对于解决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仅能够发挥短期效应,很多的政策和机构行为都只对短期的农村市场问题起作用而忽视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归结中国当前农村整体的发展现状就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和实现了农村的短期发展,但改革在整体上缺乏基于市场的构建,不具有可持续性,没有充分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功能。基于对中国农村发展和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学者们对中国近年来针对农村金融支撑农村发展结果和效率的总结,本文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审视和考察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和实证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有效地识别,以期能够为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保障农村金融支撑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提供必要的证据和指导。在整合论文整体框架的过程中,本文注重将理论和实证有效地结合,一方面承袭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全新和完整的数据就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真实效应进行了动态的测度和识别,更细致甄别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客观的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需要应对的基本问题,包括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村金融效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从实证角度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识别。基于前面两个方面的分析和论述,本文最终形成了针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框架,既包括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对农村金融不同层面体系的指导意见,又包括结合国情和发展现状对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在理顺目前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总体概况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章是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在总结和整合前人针对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应用完整和全新的数据,运用状态空间模型从动态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借助于状态空间在测度潜在因子的动态变化,本文能够识别和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不同阶段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对整体宏观的农村经济增长到具体的农民收入增加,既对农村金融产生的实际经济效应进行了再次的验证,同时也考证了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趋势,有助于识别和诊断中国农村金融不同发展阶段的效率,并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指导,为本文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实证数据基础。第3章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构建中国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研究、着重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控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优化财政支持政策进行阐述,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对中国未来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框架进行了论证。第4章对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分别就中国农村宏观与微观金融效率发展路径以及不同区域金融效率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维持农村金融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问题以及激励机制问题。第5章从微观层面细致甄别了制约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除了使用DEMATEL因素分析法对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外,本部分还以甘肃省为例考察了金融支农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针对制约因素的发展路径,即以金融服务创新带动中国农村整体效率的提升方案。第6章主要是针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介绍,并从中寻找适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最后分别从“金融体系架构”和“金融创新与金融保障体制”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对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有益的思路。第7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问题,具体从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以及金融服务叁个层面总结和归纳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以此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和体制,充分发挥金融支农的重要作用,保证中国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王辉[10]2008年在《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功能健全的农村金融中介提供资金支持与相关的金融服务。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金融中介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愈加凸现。商业银行收缩在农村的业务;农村信用社“非农化”趋势日益加剧;政策性银行作用微乎其微;邮政储蓄加速了农村资金的流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这些问题导致农村经济无法从金融中介取得足够的金融支持,发展受到制约。为此本文从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和农村经济的现状出发,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系统地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揭示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了金融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专业中的相关理论或研究方法,在分析中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研究还采用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力求做到研究视角新颖、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叁大部分:首先,对我国农村金融中介进行界定,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出发,揭示金融中介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进而从理论上阐述农村金融中介发展影响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其次,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实际出发,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入实证分析过程后,先从叁个不同的角度设计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指标,即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的规模指标(RFIS)、效率指标(RFIE)、结构指标(RFIT),进而使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验证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的规模扩张和运行效率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虽然表现出了与农村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协整关系,但其本身却存在较多的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对比西方主要国家的农村金融中介的运作,提出优化我国农村金融中介的功能,深入进行农村金融改革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D]. 宋军. 重庆大学. 2003

[2].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研究[D]. 庄岁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3].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 雷启振.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4].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赵洪丹. 吉林大学. 2016

[5]. 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D]. 刘玉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

[6]. 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D]. 袁锐. 南昌大学. 2008

[7]. 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及效应[D]. 韩正清. 西南大学. 2006

[8].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吴有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9]. 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许丹丹. 吉林大学. 2013

[10]. 我国农村金融中介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 王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农村存款型金融中介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