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测量论文_胥曦,张智勇,李秉航,唐晓军,尹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颌骨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上颌,颌骨,测量,畸形,锥形,方向,复合体。

颌骨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胥曦,张智勇,李秉航,唐晓军,尹琳[1](2019)在《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上颌骨叁维测量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建立一套针对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 HFM)上颌骨形态准确的叁维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HFM上颌骨发育不良的特点。方法收集60例未经治疗且单侧受累的HFM儿童的头颅螺旋CT叁维数据,并应用Mimics软件对数据进行叁维重建和测量。使用组内相关系数、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测量值均具有良好的可靠性(ICC>0.73);Ⅲ型HFM患侧与对侧的上颌骨后部及牙弓宽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Ⅰ型到Ⅱb型,上颌骨后部宽度比率逐渐增加,后部高度比率逐渐降低(P<0.05)。结论应用螺旋CT和软件评估HFM上颌骨形态的方法,为明确不同分型的HFM上颌骨畸形特点建立了可靠的方法基础。Ⅲ型HFM上颌骨的横向发育未受到显着影响,从Ⅰ型到Ⅱb型上颌骨畸形严重程度逐渐加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舒泽,王旭东[2](2019)在《叁维测量法分析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叁维重建方法评价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位置变化,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颌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的患者50例,收集术前2个月(T0)、术后3 d(T1)、术后6个月(T2)的叁维CT图像,分别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前鼻嵴点(ANS)、腭大孔点(GPL/R)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上述测量值进行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该类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并对具有明显复发倾向者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ANS-FH(T2-T1)出现显着变化,平均上移1.11 mm(P<0.05)。术后垂直向复发现象主要与上颌骨术中的垂直向移动距离以及上颌骨后部的术中垂直向移动有关。结论: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具有一定复发倾向,其稳定性受到上颌骨术中位移距离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谢慧,秦波,王薮馨,莫朝伦,张军梅[3](2019)在《多平面重建颧骨上颌骨复合体部软硬组织结构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表明骨性Ⅲ类错畸形涉及到患者整个颅颌面部的软硬组织异常,严重者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对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患者常伴有面中部组织的塌陷,颧上颌复合体作为面中部的重要骨性支撑影响面部外形,因此正畸或正颌治疗设计需将该部分的软硬组织形态特征作为重要参考。目的:通过锥形束CT多平面重建视野测量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颧上颌复合体部软硬组织形态差异。方法:选择30例上颌发育不足骨性Ⅲ类患者为试验组,另取3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锥形束CT图像,所得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CS19.0进行多平面重建,确定参考平面后,定义矢状向水平向共6个测量平面,其并与颧上颌复合体前表面相交于8点,在水平位图像上测量各点处的软硬组织厚度、在轴向和矢状向测量角度。结果与结论:(1)试验组颧上颌复合体表面各测量位点硬组织厚度小于正常对照组(P <0.05),软组织厚度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试验组S2,S3,I1处测量角度矢状向上颌角、矢状向颧突角小于对照组,而IMTA大于对照组(P <0.05);(3)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颧骨上颌骨复合体各测量位点处硬组织矢状向发育不足,表面软组织厚度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因此推测伴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患者颧上颌部外观可能更显平坦。(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31期)

甄子澄,沈汉,倪俊[4](2019)在《基于锥形束CT的无牙颌上颌骨倾斜种植设计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颌骨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牙弓曲线上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探讨其对无牙颌种植手术及上颌窦提升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105例患者的锥形束CT(CBCT)数据,分别测量其后牙区牙槽嵴高度以及前牙区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处牙弓曲线水平面上的最大骨内距离。筛选出磨牙区牙槽嵴高度≤10 mm的49例患者,统计其上颌窦骨壁之间的距离,并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槽嵴高度的平均值依次为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一磨牙。105例患者的牙槽嵴顶以上10、12 mm水平距离平均值分别为(82.40±27.56)和(70.54±29.70)mm,49例患者的测量值分别是(67.85±28.53)和(52.75±24.90)mm。由此推算上颌窦骨壁与水平面夹角平均值为(23.55±39.13)°。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不同组别之间以及同一组别不同水平面上的数据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分析CBCT测量数据,有助于临床上制定种植手术计划,开展上颌窦提升术及无牙颌倾斜种植体植入手术。(本文来源于《上海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骢,刘畅[5](2019)在《上颌骨形态叁维测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上颌骨对于面中部的外形和功能十分重要。正畸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患者的牙合因素外,还需要参考颅面部骨骼的结构特征,特别是上下颌骨的形态、大小及相对位置等来改善侧貌,解决突度问题。早期的研究主要通过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二维的测量分析,随着锥状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被广泛应用于口腔正畸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面向叁维测量发展。因此本文就上颌骨形态叁维测量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贺泽群[6](2019)在《替牙列期儿童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替牙列期各类型错颌畸形儿童的颅-颌骨及牙弓在叁维方向的特征性差异。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180名8~12岁替牙列期初诊儿童,根据ANB角大小及乳尖牙、第二乳磨牙咬合关系分为I类咬关系组(60例),II类组(60例),III类组(60例)3组。对组间头颅侧位X线片及3D扫描模型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测量结果及组间比较:II类组较I类组的SNB角(74.60±3.13vs.77.33±3.74,P=0.00)、下颌骨长度(Cond-Pog)(90.20±4.72vs.92.90±5.44,P=0.00)明显减小,SNA角(81.42±3.13vs.79.77±5.39,P=0.03)、Y轴角(67.45±3.99vs.64.72±6.82,P=0.00)及下前牙唇倾度(IMand-ML)(96.93±5.48vs.93.13±6.53,P=0.00)明显增大,II类错颌较III类错颌组上牙弓后段宽度(upper posterior maxillary width,UPMW)减小(31.17±2.33vs.32.36±5.19,P=0.07)。III类组较I类组的SNA角(76.00±4.21vs.79.77±5.39,P=0.00)、上颌长(ANS-PNS)(38.53±3.63vs.42.60±2.90,P=0.00)、上牙弓长(upper total arch length,UTAL)(24.37±2.68vs.25.68±2.24,P=0.00)、前颅底长度(N-S)(57.12±3.05vs.58.67±3.10,P=0.01)、前面高(N-Me)(99.70±4.91vs.101.77±5.78,P=0.03)、Y轴角(62.50±4.22vs.64.72±6.82,P=0.02)及IMand-ML(85.17±6.81vs.93.13±6.53,P=0.00)明显减小,III类错颌下颌骨位置(S-Co)更靠前(13.92±2.57vs.15.15±2.79,P=0.01)。结论不同类型错颌畸形的替牙列期儿童之间,部分颅-颌骨形态及牙弓形态存在特征性差异。II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下颌长,下前牙较唇倾,上颌牙弓后段有缩窄趋势,腭部形态更陡峭或尖锐;III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上颌长、前颅底长和面高,下颌位置更靠前,下前牙舌倾,上牙弓长度减小。研究结果为早期识别儿童错颌畸形的发育异常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琳琳,韩景超,马玉新,崔婧[7](2019)在《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窦形态的锥形束CT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对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的上颌窦形态及容积进行测量,分析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上颌窦的形态及容积特点。方法:根据上颌长(ANS-Ptm),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上牙槽座点间的夹角(SNA),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间的夹角(SNB),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下牙槽座点间的夹角(ANB)大小,选取10例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及10例上颌骨发育正常者,应用NEWTOM 5G后处理软件分别测量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Mimics Research 20软件测量上颌窦窦腔容积;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颌骨发育不足组上颌窦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容积与上颌骨发育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上颌骨发育不足与上颌骨发育正常者的上颌窦形态及容积大小相似,上颌窦的形态及容积并不是造成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杨晓叶,李文晋,张双元[8](2018)在《颌骨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颌骨骨密度测量技术在口腔种植及牙周方面的应用日趋增加,在种植及牙周手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关于骨密度测量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却各有利弊。本文就近年来关于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更好的为口腔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揭璧朦,贺洋,安金刚,张益[9](2018)在《数字化技术辅助定量测量评估颧上颌骨区软硬组织轮廓变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颧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为研究对象,精确评估颧上颌骨区域软硬组织位置变化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颧上颌骨骨纤修整术的1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及以上)的CT数据,利用ProPlan CMF软件对CT图像进行阈值分割,生成术前及术后软硬组织的叁维图像。通过ProPlan CMF软件对术前术后骨组织叁维图像行多点配准,将术前及术后软硬组织的叁维模(本文来源于《第十六次全国口腔医学数字化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05)

贺泽群,曾欢,唐欢,林居红,罗俊[10](2018)在《替牙列期儿童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的测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替牙列期儿童不同矢状向骨性错颌畸形患儿颅-颌骨及牙弓在叁维方向的特征性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儿童口腔科180名8~12岁替牙列期初诊儿童,分为骨性Ⅰ类组(60例),骨性Ⅱ类组(60例),骨性Ⅲ类组(60例)3组。对组间头颅侧位X线片及3D扫描模型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骨性Ⅱ类错颌较骨性Ⅰ类的SNB角(74.60±3.13 vs. 77.33±3.74,P=0.00)、下颌长(Cond-Pog)(90.20±4.72 vs. 92.90±5.44,P=0.00)明显减小,SNA角(81.42±3.13 vs. 79.77±5.39,P=0.03)、Y轴角(67.45±3.99 vs. 64.72±6.82,P=0.00)及下前牙唇倾度(IMand-ML)(96.93±5.48 vs. 93.13±6.53,P=0.00)明显增大,骨性Ⅱ类较骨性Ⅲ类上牙弓后段宽度(upper posterior maxillary width,UPMW)减小(31.17±2.33 vs. 32.36±5.19,P=0.07)。骨性Ⅲ类较骨性Ⅰ类的SNA角(76.00±4.21 vs. 79.77±5.39,P=0.00)、上颌长(ANS-PNS)(38.53±3.63 vs. 42.60±2.90,P=0.00)、上牙弓长(upper total arch length,UTAL)(24.37±2.68 vs. 25.68±2.24,P=0.00)、前颅底长度(N-S)(57.12±3.05 vs. 58.67±3.10,P=0.01)、前面高(N-Me)(99.70±4.91 vs. 101.77±5.78,P=0.03)、Y轴角(62.50±4.22 vs. 64.72±6.82,P=0.02)及IMand-ML(85.17±6.81vs. 93.13±6.53,P=0.00)明显减小,骨性Ⅲ类错颌下颌骨位置(S-Co)前移(13.92±2.57 vs. 15.15±2.79,P=0.01)。结论:替牙列期不同矢状向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形态存在特征性差异。骨性Ⅱ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下颌长,下前牙较唇倾,上颌牙弓后段有缩窄趋势;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较短的上颌长、前颅底长和面高,下颌位置前移,下前牙舌倾,上牙弓长度减小。研究结果为早期识别并矫正儿童错颌畸形骨性及牙性发育异常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颌骨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叁维重建方法评价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上颌骨位置变化,以探讨该类患者术后颌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颅颌面科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的患者50例,收集术前2个月(T0)、术后3 d(T1)、术后6个月(T2)的叁维CT图像,分别利用Proplan CMF 3.0软件对前鼻嵴点(ANS)、腭大孔点(GPL/R)进行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上述测量值进行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该类患者术后上颌骨的稳定性;并对具有明显复发倾向者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工作特征曲线分析,以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统计学分析发现,ANS-FH(T2-T1)出现显着变化,平均上移1.11 mm(P<0.05)。术后垂直向复发现象主要与上颌骨术中的垂直向移动距离以及上颌骨后部的术中垂直向移动有关。结论:应用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具有一定复发倾向,其稳定性受到上颌骨术中位移距离及术后随访时间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颌骨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胥曦,张智勇,李秉航,唐晓军,尹琳.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上颌骨叁维测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9

[2].王舒泽,王旭东.叁维测量法分析上颌骨垂直向发育不足患者正颌术后稳定性[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3].谢慧,秦波,王薮馨,莫朝伦,张军梅.多平面重建颧骨上颌骨复合体部软硬组织结构的测量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4].甄子澄,沈汉,倪俊.基于锥形束CT的无牙颌上颌骨倾斜种植设计测量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9

[5].张骢,刘畅.上颌骨形态叁维测量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9

[6].贺泽群.替牙列期儿童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的测量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王琳琳,韩景超,马玉新,崔婧.上颌骨发育不足上颌窦形态的锥形束CT测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9

[8].杨晓叶,李文晋,张双元.颌骨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9].揭璧朦,贺洋,安金刚,张益.数字化技术辅助定量测量评估颧上颌骨区软硬组织轮廓变化关系[C].第十六次全国口腔医学数字化学术会议暨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口腔医学计算机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论文汇编.2018

[10].贺泽群,曾欢,唐欢,林居红,罗俊.替牙列期儿童错颌畸形颅-颌骨及牙弓的测量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种植轴方向和CT扫描方向不平行所产生...颌骨测量项目颧种植体植入角度植体植入区颧上颌骨的前后径测量上颌窦底形态1 在 3D-DOCTOR 显示的上颌骨 CT 分析图...

标签:;  ;  ;  ;  ;  ;  ;  

颌骨测量论文_胥曦,张智勇,李秉航,唐晓军,尹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