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中罗非鱼的营养和饲养

集约化养殖中罗非鱼的营养和饲养

一、罗非鱼在集约养殖下的营养和投饵(论文文献综述)

翟晓嵌[1](2020)在《海水养殖调水小球藻漂浮反应器大规模培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传统水产资源的减少,海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然而,水产养殖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因此养殖水质控质显得尤为重要。微藻作为水产养殖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在水产养殖水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养殖水质调节领域对微藻的需求不断增加,但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海水养殖水中,调水微藻种类较少,藻种的大规模制取技术落后,应用理论体系不完善等缺点,因此为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探究:首先从大连凌水附近海域湛江金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了一株海洋微藻,经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海水小球藻。探究了碳酸氢盐浓度对海水小球藻生长和沉降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氢钠浓度为7.0 g/L时干重和生物量生产率最高,分别为1.20±0.0g/L和0.470 g/L/d,在此碳酸氢钠浓度条件下的24 h沉降效率最高,为98.9±0.0%。海水小球藻在添加0.4 g/L硝酸钠的培养基中生长状况最好。利用海水小球藻絮凝后的上清液吸收CO2进行循环培养,结果表明循环培养基及比新鲜培养基具有更好的培养性能。为获得大量调水藻种,首先探究了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不同培养深度对海水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7.5 cm培养深度下获得最高的细胞密度,为0.743±0.0 g/L。其次,利用跑道池、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和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对海水小球藻进行对比培养,通过实验发现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的生物质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光生物反应器(p<0.05),生物质浓度最高达到0.532±0.0g/L。另外,对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海水小球藻进行沉降实验,结果表明沉降效率在99%以上,说明这种絮凝方法对于pH较高的大规模室外培养的微藻是稳定的。为实现调水微藻的可控化培养,建立了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动力学模型,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每个影响因素下的初始模型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辨识得到了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建立的生长模型对海水小球藻的生长情况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到一株适用于海水养殖调水的海水小球藻,并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成功培养,同时生产的微藻获得了较高的回收率。与其他培养系统相比,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为微藻培养与养殖调水提供了更好的结合,小球藻在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原位培养,生产的微藻直接接种至大规模得养殖水体中从而实现调水,同时还可以作为养殖动物的天然饵料。另外,调水微藻在水体中生长模型的建立不仅为调水实践中接种量、营养盐添加等提供预测和指导,而且为调水的实践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赵悦[2](2020)在《低盐度和生物絮凝系统对澳洲龙纹斑生长特性、血液生化、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文中认为澳洲龙纹斑(Maccullochella peelii peelii)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目前已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特种鱼类之一而广受关注。和大多数澳大利亚淡水鱼类一样,澳洲龙纹斑的祖先来自海洋,水产养殖环境中,盐度作为重要的理化因子,与养殖对象的多项指标关系密切,目前还未开展过澳洲龙纹斑关于盐度的实验。目前国内外对澳洲龙纹斑的养殖多是采用循环水系统,相较于循环水养殖技术而言,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具有设备构成更加简洁,成本更低的优点,目前对多种水产动物都有较好养殖效果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养殖肉食性鱼类也有一定的提升效果。澳洲龙纹斑作为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肉食性动物,能否在生物絮凝系统有良好的生长生存,也是十分具有研究价值的。因此本文就低盐度和生物絮凝系统对澳洲龙纹斑展开研究,探究对其生长、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实验设计为一下三个部分:1、低盐度对澳洲龙纹斑生长、血液生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盐度驯化后,在60 d的实验周期内,研究了不同盐度(0、3、6、9)对龙纹斑生长指标、血液生化指标、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鱼体末体质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显着降低(P<0.05),饲料系数在盐度为0时达到最优(1.11±0.11),成活率在盐度为3时最高(98.33%±2.89%)。血液生化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上升,肌酐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尿素氮含量随盐度升高而上升,且盐度9组[(7.00±0.26)mmol/L]显着高于0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受盐度影响明显,其中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活性均在盐度3 组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盐度6组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组;盐度0组与6组的过氧化氢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两组。综上,澳洲龙纹斑适宜在盐度为3的条件下养殖。2、BFT系统中混合悬浮固体浓度对澳洲龙纹斑养殖效果的影响在60 d的实验周期内,研究了不同混合悬浮固体浓度(L组:150±25 mg/L、M组:300±25 mg/L、H组:450±25 mg/L)对水质和龙纹斑生长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混合悬浮固体养殖龙纹斑水质的变化均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期下氨氮浓度H组﹥M组﹥L组;亚硝酸盐浓度起伏不定总体偏高;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变化趋势一致,3组均随养殖时间逐渐累积上升差异显着(P<0.05)。不同混合悬浮固体下龙纹斑末体质量、平均日增重、增重率、脏体比、肝体比、特定生长率均在M组达到最高,L组最低,且差异显着(P<0.05);但日摄食率和饲料系数M组显着低于L组(P<0.05);肥满度各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性(P>0.05);成活率H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仅为(66.67±10.4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随混合悬浮固体浓度升高而降低,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随混合悬浮固体浓度升高而升高,L组与H组差异显着(P<0.05);肌酐在L组显着高于其它两组(P<0.05),为(125.97±9.60)μmol/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总蛋白均在M组达到最高。消化酶方面:胃蛋白酶、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混合悬浮固体浓度升高而减小,且H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胰蛋白酶活力在M组达到最高,为(3136.33±175.02)U/m L,L组最低仅为M组活力一半,组间差异显着(P<0.05);脂肪酶活力在H组最高,M组最低,两组差异显着(P<0.05)。非特异性免疫酶方面: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均随混合悬浮固体浓度升高而增大;碱性磷酸酶仅L组显着较低(P<0.05);过氧化氢酶仅H组显着较高(P<0.05);溶菌酶活力差异并不显着(P>0.05)。3、BFT系统中养殖密度对较大规格澳洲龙纹斑养殖效果的影响在60 d的实验周期内,研究了生物絮凝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LD组:11 kg/m3、MD组:22 kg/m3、HD组:33 kg/m3)对水质和龙纹斑生长指标、血液生化指标、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水质上,总氨氮浓度在20天以前均处于较低水平,开始分化后LD组﹤MD组﹤HD组;亚硝酸盐浓度维持较稳定,整体HD组﹥MD组﹥LD组。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3组均随养殖时间逐渐累积上升差异显着(P<0.05)。平均日增重、增重率、肝体比、脏体比、特定生长率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升高,饲料系数随养殖密度升高而降低,肥满度和成活率均在MD组达到最高,分别为(2.05±0.25)%、(87.78±1.92)%,但各组之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液生化方面,血糖随养殖密度升高显着下降;皮质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和球蛋白差异并不显着(P>0.05);总蛋白在HD组最高,在LD组最低,两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消化酶方面,胃蛋白酶活力随养殖密度升高而增大,HD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淀粉酶活力MD组显着低于其他两组(P<0.05),胰蛋白酶活力HD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脂肪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并不明显(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最高在MD组,最低在LD组;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活力在MD组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碱性磷酸酶活力较低,各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综上所述,生物絮凝系统中养殖澳洲龙纹斑的最适养殖密度在22 kg/m3左右。

陶柄臣[3](2020)在《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文中指出在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之下,近年来,在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推动下,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淡水渔业养殖模式“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在江苏省内得到了迅速推广与应用。为了形成一套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水质保障技术对策建议,达到最佳水产养殖环境生态效益,本文以南京市六合区淡水养殖池塘以及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为研究案例,调查内容包括加州鲈鱼养殖池,大黄鱼养殖池,黑鲷养殖池的成本,支出,收入的经济效益以及净化区的水体总磷、总氮、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水温、溶解氧、池底沉积物等。根据相关水产养殖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对水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效益上,六合区的淡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亩产量和亩利润相较于传统池塘较高,在该种养殖模式下适合养殖加州鲈鱼;如东县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养殖大黄鱼以及黑鲷鱼预估经济效益是亏损的,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养殖区域易受到台风影响产生减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在生态效益上,六合区淡水工业化生态池塘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氨氮2项水质指标较好,p H全部合格、氨氮全部合格,而总磷合格率为60%,总氮合格率6.6%、COD合格率6.6%,总磷、总氮、COD三项指标超标率较高,得到养殖区以及净化区的p H全部合格、无机氮、COD指标超标率较高,底泥中营养物质堆积程度较高,相较于监测初期淡水池塘养殖区的TN、TP、氨氮、COD下降了32.6%、75%、70%、57.5%,海水水池塘两个养殖水道的TN、TP、分别上升了30.6%、28.8%和116%、26%,氨氮、COD下降了77%、94%和40.7%、49.2%,说明六合区净水区起到了净水作用,如东县净水区净水技术需要针对性调整。同时分别比较了两地养殖区和净水区的每个点位的水质、底泥指标,发现在污染程度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说明水体并未完全形成循环,两个示范点的池塘在整体的建设布局,净化区的净水手段以及日常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通过示范点养殖区、净水区、水质监测指标等存在的问题,从满足养殖系统要求、强化水质提升措施、优化养殖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从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提升净水区的技术,生产管理,抗灾措施及灾后自救等方面对本文中选取的两个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示范点提出了几条可行的技术对策建议措施,对于江苏省之后建设的淡水、海水工业化生态养殖模式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陈志鹏[4](2019)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群摄食行为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精细化、智能化养殖方式逐渐成为主要趋势。水产养殖中鱼群投喂量的精准控制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目前鱼群投喂仍主要以人工观察投喂或机器投喂为主,无法根据鱼群的实际摄食行为变化以及生长情况进行精准控制,从而造成饲养成本上升以及水质环境的恶化,影响鱼群的健康生长。因此,通过研究分析鱼群的摄食行为指导投喂设备进行精准投喂,对于提高水产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鱼类群体的行为成为一种重要手段。针对池塘养殖中的水质浑浊,鱼群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本文以彩鲤为实验对象,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观察鱼群的摄食变化过程,提出一种量化鱼群的摄食状态的研究方法,进而采用SVM模型对鱼群的摄食行为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鱼群摄食图像预处理研究:在池塘养殖环境下,通过建立视频采集系统获取鱼群摄食前后游动过程的图像数据。对获取的鱼群图像采用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预处理方法减少图像噪声干扰并获取高质量图像,提高鱼群图像对比度。通过自适应高斯背景建模法去除水面背景,提取前景鱼群灰度图像。(2)鱼群摄食行为特征提取方法研究:针对鱼群游动摄食过程中水面波纹抖动及反光现象,本文采用图像纹理表征整个鱼群的摄食活动强度及摄食鱼群数量的变化,共提取出鱼群图像的能量、逆差矩、对比度和熵共四个纹理特征。由于鱼群摄食过程环境复杂多变且摄食前后运动过程不一,采用Lucas-Kanade光流法获取鱼群个体的运动方向矢量,再通过建立方向直方图统计鱼群的方向矢量分布,并以方向熵特征量化鱼群整体的运动混乱程度。通过结合鱼群静态图像纹理特征与动态光流方向熵特征来量化鱼群的摄食状态变化,可以防止对低密度鱼群图像产生误判,有助于提高检测精度。(3)鱼群摄食状态检测识别研究:将提取的鱼群摄食图像纹理特征及光流运动方向熵特征采用SVM分类器进行训练检测,并对SVM模型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为体现本文方法效果,将本文鱼群摄食行为检测结果与基于形状和纹理的鱼群摄食行为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检测准确度达到97%,检测精度提高4.5%,可以较好地解决池塘养殖环境下的鱼群摄食行为检测问题。本文方法能够用于指导水产养殖精准投喂难题的解决,在随后的研究中可以建立鱼群的投喂控制策略,以更好地应用于智能饵料投喂设备的研究。

粟文[5](2018)在《湛江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华乌塘鳢保育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树林作为海洋渔业的天然育苗场,其鱼类多样性保育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地埋式管网系统是一套创新红树林生态养殖模式,研究该系统水质的动态变化、科学合理的优化保育密度及日常管理,可以提高系统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单位产量,降低保育成本,是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在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构建地埋式管网系统,对不同保育密度下中华乌塘鳢生长、生理生化等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系统水质指标进行全程监测。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45.39±2.36)g,初始体长为(12.51±0.35 cm)的中华乌塘鳢分成A组360尾/窗口(4.3 kg·m-3)、B组420尾/窗口(5.0 kg·m-3)和C组480尾/窗口(5.7 kg·m-3),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80 d。试验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系统温度27.7℃31.0℃,盐度16.822.5,pH值7.08.8之间,在中华乌塘鳢正常生活的条件范围内,蓄水池水质状况良好,各组存活率在94.9%以上,该地埋式管网系统适于在湛江半日潮红树林区进行推广应用。2、各密度组中华乌塘鳢的终末体长、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增重率和日增重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试验结束时C组体质量显着小于A组,B组和C组终末体质量变异系数显着高于A组。表明长期的高密度保育会抑制中华乌塘鳢的生长,造成体质量增长迟缓、生长离散现象明显、饵料转化率升高。3、C组与A组溶解氧含量差异显着(P<0.05),各密度组溶解氧含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在第50 d时溶解氧含量下降到较低水平(<3 mg/L);各密度组氨氮含量维持在一个较稳定水平,从第50 d开始出现C组氨氮含量显着高于A组(P<0.05);各密度组亚硝酸氮、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变化周期与窗口清洗周期(20d)相同,呈不断上升趋势,周期末时无机氮、无机磷含量超过《海水水质标准》Ⅱ类海水限定值。从第10 d开始无机磷含量C组显着大于A组(P<0.05),第50 d开始无机氮含量C组显着大于A组(P<0.05)。鉴于高密度保育后期水质劣化加快及溶解氧含量较低,应缩短管理窗口清洗周期为15 d,在管理窗口内增设加氧装置,以保证养殖水质安全。4、营养指标方面:C组肝体指数、粗脂肪含量显着低于A组(P<0.05),但水分及粗蛋白含量并无显着差异(P>0.05);抗氧化功能方面:试验前、中、后期C组抗氧化酶SOD含量均显着低于A组(P<0.05)、MDA含量显着高于A组(P<0.05),表明长期的高密度胁迫导致鱼组织氧化损伤。非特异性免疫方面:C组时LZM活力显着低于A组(P<0.05)。综上可见,长期的高密度胁迫会抑制鱼类的抗氧化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并通过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改变体内营养物质的合成,对鱼类的营养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综合考虑中华乌塘鳢生长、生理生化、水质及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初始放苗宜采用480尾/窗口(5.7 kg·m-3),当中期(50 d左右)出现一定生长离散现象时应调整管理窗口的负载率进行个体分级,以保证个体健康生长。

刘明涛[6](2016)在《三种不同投饲策略对封闭型水体养殖罗非鱼生长及水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实验以广西大学水产教研基地三口相邻生产型池塘及实验室微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三种投饲策略对池塘及水族箱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效应、生理生化、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养殖效益。探讨不同投饲策略与养殖对象生长、养殖水体主要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动态变化,以及养殖经济效益的关联性;为建立快生长、佳效益、良水质罗非鱼池塘养殖投饲策略提供参考。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池塘养殖罗非鱼(全周期)的三种投饲策略中,对体长增长的影响策略B(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89%,每日投饲2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策略C(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96%,每日投饲1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策略A(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2.58%,每日投饲2次),策略B比策略A、策略C分别提高4.7%、0.5%;对体重增长的影响策略B>策略A>策略C,策略B比策略A、策略C分别提高13.87%、4.1%;对特定生长的影响策略B>策略C>策略A,策略B比策略A、策略C分别提高2.16%、0.64%;对饲料系数的影响策略A>策略C>策略B,策略B比策略A、策略C分别降低36.72%和3.9%,投饲策略B有利于养殖对象的完全补偿生长。2.水族箱养殖罗非鱼(全周期)的三种投饲策略中,对体长增长的影响策略B1(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2.63%,每日投饲2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策略C1(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2.71%,每日投饲1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策略A1(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3.14%,每日投饲2次),策略B1比策略A1、策略C1分别提高10.68%、4.06%;对体重增长的影响策略B1>策略C1>策略A1,策略B1比策略A1、策略C1分别提高37.4%、12.78%;对饲料系数的影响策略B1<策略C1<策略A1,策略B1比策略A1、策略C1分别降低了 16.24%和2.95%,投饲策略B1有利于养殖对象的完全补偿生长。3.不同投饲率对池塘养殖罗非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影响显着。三种投饲策略中,策略B(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89%,每日投饲2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鱼体粗蛋白含量显着高于策略A、策略C,策略B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粗蛋白含量;策略A(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2.58%,每日投饲2次)鱼体粗脂肪策略含量显着高于策略B、策略C,策略A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粗脂肪含量。对粗水分含量影响不显着。4.不同投饲率对水族箱养殖罗非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的影响显着。三种投饲策略中,策略A1(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3.14%,每日投饲2次)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策略B1、策略C1,策略A1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对粗水分含量影响不显着。5.“日均投饲率1.89%~2.63%,每日投饲2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的投饲策略,有利于提高池塘及水族箱养殖罗非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6.投饲策略B(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89%,每日投饲2次,每5天停止投饲1天)有利于提高罗非鱼养殖塘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水平,且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水质均在Ⅲ类水质以内,该投饲策略塘水质总休况优于策略A和策略C。7.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基于高单位产品利润(元/kg)的投饲策略为策略B(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89%,日投饲两次、每隔5天停食1天),其单位产品利润为5.3元/kg,比策略A(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2.58%、日投饲两次)和策略C(日平均实际日投饲率1.96%,日投饲1次,每5天停食1天)分别提高了 194.44%和17.78%。

刘国锋,徐跑,吴霆,徐增洪,徐刚春[7](2018)在《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文中提出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受土地、环境、技术和人工等资源的限制,目前已经到了发展的瓶颈期。本研究总结过去近40年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氮磷污染负荷和环境效应,以及相应的养殖水体治理措施,提出了新型水产养殖模式的优势。未来水产养殖业在"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总目标下,必须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生产结构,通过持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苗种、饲料、技术、装备、机制和生产模式等方面着手,提高水产养殖的技术水平,提升渔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产品品质,为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赵建[8](2018)在《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精准投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如何实现鱼类精准投喂不仅是生产管理上的难题,亦是实现福利化养殖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针对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游泳型鱼类精准投喂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探索。通过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分别对适用于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过程中的被动式投喂、主动式投喂以及非投喂状态下的光福利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建立了两种适用于不同养殖环境的无损、经济且有效的精准量化方法用于鱼群投喂过程中的摄食活跃程度量化:1)借助于Lucas-Kanade光流和信息熵,利用鱼群自身摄食行为特征对鱼群整体摄食活跃程度进行量化;2)借助于改进动能模型,利用由鱼群摄食行为引起的水体流场变化特征对鱼群整体摄食活跃程度进行量化。实验结果表明,本章所建立的两种量化方法对于4种不同肠胃饱食指数(分别为 20.35±10、117.28±10、179.72±10、286.33±10)下的罗非鱼鱼群摄食活跃程度均有较好的量化效果,且性能优于其他主流的鱼群摄食活跃程度量化方法。此外,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单轮多次投喂策略的投喂量决策方程;分析表明,该决策方程对于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过程中的高效投喂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2.提出了 一种基于鱼群自发群体行为的摄食欲望表征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鱼群离散度、相互作用力以及水体流场变化程度信息对鱼群的实时摄食欲望程度进行量化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5种不同的摄食欲望程度(分别为0.01、0.52、1.28、2.26、2.92)均展现出了较好的表征效果,且其可靠性(最佳不匹配率为2.19±0.81%)和可行性也都得到了证明。3.针对循环水养殖中具备表征鱼群饥饿程度的鱼群突发行为的监测,分别提出了适用于鱼群全局和局部突发行为的监测方法。对于鱼群全局突发行为的监测,借助于粒子平流方案和改进动能模型,相应方法可在无需对鱼群前景进行分割的前提下,利用鱼群空间分布和空间行为特征,实现鱼群突发聚集行为和逃散行为的监测。对于鱼群局部突发行为的监测,借助于粒子平流方案、改进运动影响力图和递归神经网络,相应方法亦可在无需对鱼群前景进行分割的前提下,利用鱼群运动时空特征,实现三种典型的鱼群局部突发行为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主流算法,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鱼群突发行为监测方法对于相应的鱼群突发行为都展现出了更佳的监测效果(全局突发行为监测方法:平均准确率97.20± 1.23%、平均漏检率0.61 ±0.08%;局部突发行为监测方法:平均检测准确率98.91%、平均定位准确率91.67%、平均识别准确率89.89%),且其性能和可行性也都得到了论证。4.构建了一种基于改进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的活鱼识别半监督学习模型,用于循环水养殖模式下的鱼群突发行为中的相关活鱼个体“身份”量化。该模型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实际水产养殖应用中常见的样本分辨率有限、样本可标记性低以及活鱼成像姿态多样化等问题,并最终实现可利用极少标记样本对实验数据库中的活鱼图像进行较高精度识别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多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活鱼识别方法以及当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主流识别方法,本研究所建立模型无论在活鱼识别精度上还是在训练速度上都展现出了更加优异的性能:针对5%、10%、15%标记样本比例的FishRecognitionGround-Truth数据库和25%、50%和75%标记样本比例的Croatian Fish数据库,其识别准确率分别为 80.52%、81.66%、83.07%和 65.13%、78.72%、82.95%。5.借助于t-SNE和PCA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可表征养殖对象光谱偏好的高维数据进行了降维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罗非鱼在不同饥饿程度下对于光谱的偏好不尽相同;该结果将为循环水养殖中养殖鱼类在非投喂状态下的光福利保障提供理论依据。

祝楠[9](2016)在《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刺参价格下降,市场对刺参的需求量增加,这给刺参养殖业仍带来较大的压力。刺参对温度的敏感性导致刺参每年适合生长的时间较短,并且成参有“夏眠”现象,造成刺参整个养殖周期较长。自然情况下刺参生长容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长的养殖周期积累的养殖风险仍然较高。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一种控温养殖,具有节水环保、健康养殖等优点,因此研究刺参循环水养殖对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本论文设计建造了两套室内实验室水平的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套系统由4个养殖缸、沉淀蓄水池、水处理单元和自动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养殖过程能够实现对养殖废水的自动化水处理和换水,此外本系统还可以控制温度达到适宜刺参生长的水温,解除温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对循环水养殖与静水养殖进行了试验研究,循环水养殖控制水温在14-16℃,静水养殖水温在18℃以上。结果表明循环水系统通过控温使刺参每天生长率为0.13%,显着高于静水养殖,水质中的亚硝态氮浓度去除30.7%,氨氮浓度去除44.2%,能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优质的饵料是保证刺参生长率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选用的刺参饲料是以海带渣为主要成分、接种5%两种市售的微生态制剂的发酵饵料。采用恒温水浴保温,发酵的含水量增加到59%,维持发酵温度在33±1℃,发酵时间缩短至5 d,发酵完成时p H低于6.5。结果表明两种发酵饵料都具有提高刺参摄食量的作用,同时可改善水质。论文探究了不同换水率对刺参生长的影响。每天对养殖缸采取0、10%、20%、30%和100%的换水率,养殖初始密度为3.28 kg·m-3,用发酵饵料饲喂成参,养殖周期为21 d。结果发现换水率为10%和20%每天的生长率分别为1.33%和1.41%,显着高于其他换水率。换水率越大,养殖水质越好。考虑换水成本,选用15%作为循环水养殖的参考换水率。论文同时探究了养殖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设置3.64 kg·m-3、2.81kg·m-3、1.76 kg·m-3、和0.98 kg·m-3四个养殖密度,用发酵饵料饲喂成参,每天换水率为15%,养殖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养殖密度越大,生长率越低,2.81 kg·m-3的养殖密度下刺参每天生长率为0.56%,生长率较高,水质良好。考虑经济效益,选用2.81 kg·m-3作为循环水养殖的参考养殖密度。

李贤[10](2012)在《循环水系统中基于鱼类福利学特征性指示因子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海环境污染的加剧,地下海水资源的锐减,传统池塘和流水式养殖模式已经不能顺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以其可控性、产品质量可保证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优点,正在迅速发展,正成为未来海洋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为追求高产量、高品质的水产品,封闭循环水养殖模殖的鱼类福利学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养殖密度入手,从水质和养殖对象两方面筛选对鱼类福利、健康水平具有预警功能的敏感指示因子,探讨其跟养殖鱼类福利水平的耦合关系,以进一步推动封闭循环水式养殖模式的良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12套独立的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当大菱鲆幼鱼(体重:13.84±2.74g)起始养殖密度为:低:0.66,中等:1.26,较高:2.56,高:4.00kg/m2时,经过10周养殖试验发现:①密度与幼鱼生长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是同时其作为一种底栖鱼类,当水质优良、饵料充足情况下,在一定临界养殖密度范围(中等-较高密度),生长不再受到密度影响。②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摄食量会随着种内社会竞争的增加而减少(中等-较高密度没有差异),故摄食量可作为密度影响监测的敏感指示因子。同时建议,开发研究多层投饵装置,以减少饵料竞争压力。③高密度下幼鱼摄食量最少,但是肠道的蛋白酶活力却最高;低密度下幼鱼饵料摄入量最多,但是肠道蛋白活力呈现最低的趋势。可能养殖鱼类在高密度下随着摄食量的减少,调动了补偿机制,提高营养物吸收效率。④在高密度下,幼鱼血浆的过氧化氢酶活力出现了升高但是并不显着,可能高密度已开始给养殖对象带来氧化胁迫,故建议养殖密度低于试验中最高密度。⑤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鱼体色变化非常明显:高密度下鱼体颜色发白而低密度下颜色更接近养殖背景色,且幼鱼一旦受到胁迫体色便会变深;同时,在不同养殖密度下,尽管常规水质参数基本一致,但是氧化还原电位(ORP)存在差异。故鱼体色和水体ORP水体可作为潜在敏感指示因子进行研究。2.鱼体色变化与其福利水平的耦合关系①通过不同颜色背景的9格试验系统发现,大菱鲆幼鱼出现在粉色、淡紫色背景下的频率明显高于黑色、红色,幼鱼对深色背景表现出明显厌恶。②通过计算机视觉研究发现,幼鱼在黑色、红色背景下,体色明度变化速率明显要比在粉色、淡紫色背景下强烈,这也侧面证明了在黑色、红色背景下,幼鱼需要调动更多的激素来调整体色以适应背景色。③不同浓度氨氮急性胁迫后,幼鱼在黑色背景色下体色明度变化速率随着胁迫氨氮浓度的增高而变小,故可通过监测大菱鲆幼鱼体色明度变化速率来判定其健康、福利水平。3.养殖水体氧化还原电位与养殖水体水质、养殖对象福利水平的耦合关系。①通过探讨不同ORP短期作用下,封闭循环水系统水质以及养殖对象福利水平的变化,确定海水封闭循环水系统水体中ORP最大应不高于320mV,否则较为危险容易引起鱼类死亡。②随着ORP水平、养殖水体氧浓度的增高,即使经过长达2周的与对照组ORP、溶氧水平一致的恢复期,养殖对象全血的溶氧水平会显着增加、Hct(血红素浓度)和Hb(血细胞压积)含量会显着降低。③当养殖水体ORP在300-320mV,养殖对象会出现饵料摄入量减少、生长缓慢的情况,故建议养殖海水ORP水平低于300-320mV。建议养殖水体ORP水平低于300mV。④首次发现随着养殖水体ORP水平增高至300-320mV时,养殖对象更容易抵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抗病力更强。

二、罗非鱼在集约养殖下的营养和投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非鱼在集约养殖下的营养和投饵(论文提纲范文)

(1)海水养殖调水小球藻漂浮反应器大规模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水产养殖水环境现状
    1.2 养殖水质调节
        1.2.1 养殖水质调节的作用效果
        1.2.2 养殖水质调节的措施与应用技术
    1.3 微藻调水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1.3.1 微藻调水剂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1.3.2 微藻调水剂在海水养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微藻规模化培养过程的影响因素
        1.4.1 影响微藻生长的环境因素
        1.4.2 微藻规模化培养方式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海水小球藻的分离鉴定与培养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微藻的培养条件
        2.3.2 微藻的分离纯化
        2.3.3 微藻的鉴定
        2.3.4 细胞密度、干重的测定及其比生长速率和生物产率的计算
        2.3.5 pH、温度及光强的测定
        2.3.6 微藻细胞沉降效率测定
        2.3.7 溶液中Ca2+、Mg2+的测定
        2.3.8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71]
        2.3.9 微藻油脂提取及总脂肪酸含量测定[72]
        2.3.10 微藻总糖含量测定[73]
        2.3.11 实验设计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海水小球藻的分离纯化与形态学鉴定
        2.4.2 海水小球藻分子生物学鉴定与进化树的构建
        2.4.3 藻细胞生物量的确定
        2.4.4 添加碳酸氢钠至海水培养基对Ca2+和Mg2+沉淀的影响
        2.4.5 碳酸氢钠浓度对海水小球藻生长及沉降效率的影响
        2.4.6 硝酸钠浓度对海水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4.7 循环培养
    2.5 本章小结
3 漂浮式光生物反应器海上培养小球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微藻的培养条件
        3.3.2 测定方法
        3.3.3 实验设计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培养深度对海水小球藻生长和产率的影响
        3.4.2 室外大规模及不同培养系统的对比
        3.4.3 大规模室外培养微藻的沉降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4 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微藻的培养条件
        4.3.2 pH、温度及光强的测定
        4.3.3 微藻细胞干重的测定及其比生长速率和生物产率的计算
        4.3.4 微藻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
        4.3.5 单因素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碳、氮、磷浓度对海水小球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4.4.2 温度对海水小球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4.4.3 光衰减模型的建立及平均光强对海水小球藻比生长速率的影响..
        4.4.4 模型参数的确定与模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水小球藻18S rRNA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低盐度和生物絮凝系统对澳洲龙纹斑生长特性、血液生化、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龙纹斑研究历史
        1.1.1 国外对龙纹斑的管理与研究
        1.1.2 国内对龙纹斑的研究历程
    1.2 龙纹斑生物学特性
        1.2.1 龙纹斑的形态特征
        1.2.2 龙纹斑的生活习性
    1.3 盐度对淡水鱼的影响
        1.3.1 对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3.2 对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1.3.3 对渗透压的影响
    1.4 新型水产养殖技术
        1.4.1 循环水养殖系统
        1.4.2 生物絮凝养殖技术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低盐度对澳洲龙纹斑生长、血液生化及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与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测定指标及计算公式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水质指标
        2.2.2 生长指标
        2.2.3 血液生化指标
        2.2.4 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
    2.3 讨论
        2.3.1 盐度对澳洲龙纹斑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盐度对澳洲龙纹斑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3 盐度对澳洲龙纹斑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絮凝系统中混合液悬浮固体对澳洲龙纹斑养殖效果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与饲料
        3.1.2 实验设施
        3.1.3 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3.1.4 样品采集
        3.1.5 检测方法
        3.1.6 生长指标计算公式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质指标
        3.2.2 生长指标
        3.2.3 血液生化指标
        3.2.4 消化酶指标
        3.2.5 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
    3.3 讨论
        3.3.1 对澳洲龙纹斑水质指标的影响
        3.3.2 对澳洲龙纹斑生长性能的影响
        3.3.3 对澳洲龙纹斑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3.3.4 对澳洲龙纹斑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3.5 对澳洲龙纹斑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FT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养殖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与饲料
        4.1.2 实验设施
        4.1.3 实验设计与饲养管理
        4.1.4 样品采集
        4.1.5 检测方法
        4.1.6 生长指标计算公式
        4.1.7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质指标
        4.2.2 生长指标
        4.2.3 血液生化指标
        4.2.4 消化酶指标
        4.2.5 非特异性免疫酶指标
    4.3 讨论
        4.3.1 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水质指标的影响
        4.3.2 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生长性能的影响
        4.3.3 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3.4 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3.5 养殖密度对大规格澳洲龙纹斑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及应用原理
    1.3 池塘工业化养殖模式发展
        1.3.1 国外发展
        1.3.2 国内发展
    1.4 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效益优势
        1.4.1 经济效益
        1.4.2 生态效益
    1.5 国内外养殖水净化处理方法
        1.5.1 单一生态型
        1.5.2 单一生物性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现场采样和监测方法
    2.1 监测点位的确定
        2.1.1 养殖场地的确定
        2.1.2 养殖示范点的鱼塘基本情况
        2.1.3 示范点养殖品种代表性分析
    2.2 示范点养殖情况
    2.3 现场采样监测
        2.3.1 监测数据
        2.3.2 采样和处理方法
        2.3.3 采样频次
        2.3.4 监测指标
        2.3.5 水质分析标准
第三章 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分析
    3.1 六合区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1.1 鱼塘收获情况
        3.1.2 鱼塘效益
        3.1.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2 六合区养殖鱼塘水质分析
        3.2.1 水体监测情况
        3.2.2 水体监测结果分析
        3.2.3 六合区养殖鱼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2.4 因子分析
        3.2.5 底泥监测分析
    3.3 六合区养殖鱼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3.4 如东县养殖鱼塘效益分析
        3.4.1 鱼塘收获情况
        3.4.2 鱼塘效益
        3.4.3 增产增效评价分析
    3.5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水质分析
        3.5.1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评价因子的选定
        3.5.2 因子分析
        3.5.3 结果分析
        3.5.4 底泥监测分析
    3.6 如东县海水养殖池塘养殖效益与污染现状小结
第四章 改进与建议
    4.1 六合区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2 改进建议
    4.3 如东县养殖鱼塘存在问题
    4.4 改进建议
第五章 总结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群摄食行为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1.2 国内外鱼群摄食投喂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问题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鱼群图像检测相关技术研究
    2.1 实验对象和视频采集系统
        2.1.1 实验对象
        2.1.2 视频采集系统
    2.2 图像预处理方法
        2.2.1 图像滤波方法
        2.2.2 鱼群图像增强
    2.3 鱼群前景目标检测方法
        2.3.1 帧间差分法
        2.3.2 背景差分法
        2.3.3 光流法
    2.4 行为识别分类器模型研究
        2.4.1 BP神经网络
        2.4.2 支持向量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鱼群摄食行为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3.1 鱼群摄食行为分析
        3.1.1 鱼群摄食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3.1.2 鱼群摄食行为量化分析研究
    3.2 鱼群摄食图像纹理特征提取
        3.2.1 灰度共生矩阵
        3.2.2 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
    3.3 鱼群摄食图像光流特征提取
        3.3.1 基于L-K光流法的图像光流方向特征提取
        3.3.2 基于光流方向熵的鱼群摄食活动量化特征提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鱼群摄食状态检测识别研究
    4.1 基于SVM的鱼群摄食行为分类模型构建
    4.2 基于形状与纹理特征的鱼类摄食状态检测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4.3.1 实验结果对比
        4.3.2 SVM模型评价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湛江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华乌塘鳢保育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红树林区生态保育前景分析
    1.2 红树林地埋管网系统简介
    1.3 中华乌塘鳢
        1.3.1 中华乌塘鳢的分类学地位及生物学特性
        1.3.2 中华乌塘鳢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养殖密度对鱼类影响的研究概况
        1.4.1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长影响
        1.4.2 养殖密度对鱼体肌肉组分的影响
        1.4.3 养殖密度对水质状况的影响
        1.4.4 养殖密度对鱼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湛江红树林滩涂地埋管网系统构建
    2.1 示范基地概况
        2.1.1 气候条件
        2.1.2 海岸潮汐规律
        2.1.3 示范基地红树林滩涂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2.1.4 示范基地红树林的群落类型与特征调查
    2.2 示范基地构建
        2.2.1 湛江红树林滩涂地埋管网系统简介
        2.2.2 湛江红树林滩涂地埋管网系统安装流程
3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种苗及来源
        3.1.2 实验设计与日常管理
        3.1.3 采样与生长指标的计算
        3.1.4 数据处理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生长指标的影响
        3.2.2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生长离散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生长指标的影响
        3.3.2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生长离散的影响
    3.4 小结
4 试验期间地埋式管网系统的水质状况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种苗及来源
        4.1.2 实验设计与日常管理
        4.1.3 水质测定与分析方法
        4.1.4 数据处理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水温、盐度和pH值变化
        4.2.2 溶解氧含量变化
        4.2.3 氨氮含量变化
        4.2.4 亚硝酸氮含量变化
        4.2.5 无机氮含量变化
        4.2.6 无机磷含量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5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肌肉组分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种苗及来源
        5.1.2 实验设计与日常管理
        5.1.3 肌肉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5.1.4 肝脏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5.1.5 数据处理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肌肉组分的影响
        5.2.2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肝体指数的影响
        5.2.3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2.4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肌肉组分的影响
        5.3.2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肝体指数的影响
        5.3.3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5.3.4 保育密度对中华乌塘鳢溶菌酶活力的影响
    5.4 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三种不同投饲策略对封闭型水体养殖罗非鱼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罗非鱼养殖业发展现状
        1.1.1 池塘养殖
        1.1.2 山塘养殖
        1.1.3 大水面网箱养殖
        1.1.4 工厂化养殖
    1.2 投饲状况对养殖对象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1.2.1 投饲技术与养殖对象的生长
        1.2.2 投饲策略与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变化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及水族箱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塘、水族箱
        2.1.2 实验鱼
        2.1.3 实验用饲料
        2.1.4 投饲策略设计
        2.1.5 养殖管理
        2.1.5.1 池塘养殖管理
        2.1.5.2 水族箱养殖管理
        2.1.6 养殖对象生长指标、鱼体肌肉主要营养成分测定
        2.1.7 鱼体肝脏主要酶活力的测定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生长速率的影响
        2.2.1.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生长速率的影响
        2.2.1.2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族箱养殖罗非鱼生长速率的影响
        2.2.2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2.2.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2.2.2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族箱养殖罗非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肝脏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2.2.3.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肝脏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2.2.3.2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族箱养殖罗非鱼肝脏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2.2.4 不同投饲策略对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2.2.4.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2.2.4.2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族箱养殖罗非鱼饲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的投饲策略对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2.3.2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肝脏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塘、水族箱
        3.1.3 实验鱼
        3.1.4 实验饲料
        3.1.5 实验设计
        3.1.6 养殖管理
        3.1.7 样品采集分析
        3.1.7.1 理化指标测定分析
        3.1.7.2 浮游生物测定分析
        3.1.8 水质评价
        3.1.8.1 水质化学因子评价
        3.1.8.2 基于浮游植物多样性的水质评价
        3.1.9 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灰色关联性分析
        3.1.9.1 待评样品和评价标准确定
        3.1.9.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3.1.9.3 关联系数计算
        3.1.9.4 计算关联度,按最大原则分级
        3.1.10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3.2.1.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3.2.1.2 不同投饲策略对水族箱养殖水质主要理化因子动态变化的影响
        3.2.2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3.2.2.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3.2.2.2 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
        3.2.2.3 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
        3.2.3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水体浮游动物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
        3.2.3.1 浮游动物组成
        3.2.3.2 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
        3.2.3.3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3.2.4 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灰色关联性分析
        3.2.4.1 不同投饲策略各策略塘水质灰色关联分析
        3.2.4.2 不同投饲策略各策略水族箱水质灰色关联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投饲策略对罗非鱼池塘养殖效能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塘、水族箱
        4.1.3 实验鱼
        4.1.4 实验饲料
        4.1.5 试验设计
        4.1.6 养殖管理
        4.1.7 效益指标的计算
        4.1.8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生长效能的影响
        4.2.2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养殖罗非鱼饲料利用效能的影响
        4.2.3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罗非鱼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4.2.3.1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罗非鱼养殖规格级差及价款分析的影响
        4.2.3.2 不同投饲策略对池塘罗非鱼养殖经济效益的比较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2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氮磷污染状况
    2.1 养殖种类对水环境的氮磷污染及影响
        2.1.1 鱼类
        2.1.2 虾类
        2.1.3 贝类
    2.2 水产养殖沉积物有机质的富集及环境效应
3 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的净化与养殖模式的转变
    3.1 养殖水体传统净化技术措施
        3.1.1 物理与化学措施
        3.1.2 生物措施
    3.2 新型水产养殖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4 展望
    4.1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4.2 全产业链的技术更新与体制、机制的创新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8)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精准投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投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现状
        1.2.1 被动式投喂
        1.2.1.1 基于非行为反馈的投喂技术研究
        1.2.1.2 基于行为分析反馈的投喂技术研究
        1.2.1.2.1 基于个体跟踪的投喂技术研究
        1.2.1.2.2 基于非个体跟踪的投喂技术研究
        1.2.2 主动式投喂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鱼类摄食活跃程度量化方法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鱼
        2.1.2 实验装置
        2.1.2.1 循环水养殖系统
        2.1.2.2 计算机视觉系统
        2.1.2.3 实验设计
        2.1.4 基于行为特征统计的鱼类摄食活跃程度量化方法研究
        2.1.4.1 鱼群目标前景分割
        2.1.4.2 鱼群摄食行为特征提取
        2.1.4.3 鱼群摄食活跃程度量化
        2.1.5 基于水体流场特征的鱼类摄食活跃程度量化方法研究
        2.1.5.1 水体反光区域分割
        2.1.5.2 鱼群摄食活跃程度量化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鱼类摄食活跃程度量化效果分析
        2.2.2 基于鱼群摄食活跃程度量化的投饲量模糊决策
        2.2.3 可行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鱼类摄食欲望表征方法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
        3.1.2 实验装置
        3.1.3 基于自发群体行为的鱼群摄食欲望表征
        3.1.3.1 鱼群前景特征点提取
        3.1.3.2 基于不同角度的鱼群自发群体行为量化
        3.1.3.2.1 鱼群聚散度评估
        3.1.3.2.2 鱼群个体相互作用力计算
        3.1.3.2.3 水体流场变化程度估算
        3.1.3.3 基于综合特征的鱼类摄食欲望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鱼群自发群体行为量化结果分析
        3.2.2 性能比较
        3.2.3 可行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鱼群突发行为监测方法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
        4.1.2 实验装置
        4.1.2.1 实验1装置
        4.1.2.2 实验2装置
        4.1.3 实验设计
        4.1.4 鱼群全局突发行为监测方法研究
        4.1.4.1 基于粒子平流方案的鱼群特征点提取
        4.1.4.2 基于统计分析和信息熵的鱼群空间分布离散度量化
        4.1.4.3 基于统计分析和信息熵的鱼群空间行为特征量化
        4.1.4.4 基于改进动能模型的鱼群全局行为量化
        4.1.5 鱼群局部突发行为监测方法研究
        4.1.5.1 鱼群运动特征提取
        4.1.5.2 改进运动影响力图的构建
        4.1.5.3 鱼群局部突发行为检测与定位
        4.1.5.4 鱼群局部突发行为识别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鱼群全局突发行为监测方法
        4.2.1.1 鱼群全局突发行为量化结果
        4.2.1.2 性能比较
        4.2.1.3 可行性分析
        4.2.2 鱼群局部突发行为监测方法
        4.2.2.1 局部突发行为的检测和定位性能
        4.2.2.2 局部突发行为的识别性能
        4.2.2.3 可行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活鱼识别方法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鱼数据库
        5.1.1.1 数据库图片预处理
        5.1.1.2 数据库数据空间分布预处理
        5.1.2 基于改进DCGANs的半监督学习模型结构
        5.1.2.1 生成器
        5.1.2.2 判别器
        5.1.2.3 损失函数
        5.1.2.3.1 生成器损失
        5.1.2.3.2 判别器损失
        5.1.3 模型应用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性能比较
        5.2.2 可行性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饥饿对鱼类光谱偏好的影响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鱼
        6.1.2 实验装置
        6.1.3 实验设计
    6.2 结果与讨论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刺参的概述
        1.2.1 刺参的生物学特征
        1.2.2 刺参的生理特征
        1.2.3 影响刺参生长的因素
        1.2.4 刺参的价值
        1.2.5 刺参的养殖方式
        1.2.6 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的问题
    1.3 循环水养殖
        1.3.1 循环水养殖的特点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循环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4 循环水养殖在海洋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4.1 循环水养殖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方式
        1.4.2 发展循环水养殖是大势所趋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设计
    2.1 前言
    2.2 系统设计
        2.2.1 养殖缸
        2.2.2 沉淀蓄水池
        2.2.3 水处理单元
        2.2.4 自动控制系统
        2.2.5 运行方式
        2.2.6 技术风险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刺参循环水养殖中发酵饵料及换水率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刺参饵料的发酵结果
        3.3.2 不同饵料对刺参养殖的影响
        3.3.3 不同换水率对刺参养殖的影响
        3.3.4 换水率 15%的刺参循环水养殖试验
    3.4 讨论
        3.4.1 发酵型饵料工艺的改进与优化
        3.4.2 换水率对刺参养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刺参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刺参不同密度养殖试验
        4.3.2 刺参的循环水养殖试验
        4.3.3 循环水系统对水质的调控作用
    4.4 讨论
        4.4.1 养殖密度对刺参的影响
        4.4.2 循环水系统对刺参养殖的作用
        4.4.3 循环水系统的局限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循环水系统中基于鱼类福利学特征性指示因子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封闭循环水系统中相关研究进展
    1.1 封闭循环水系统的简介与发展
    1.2 鱼类福利学的研究
    1.3 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于鱼类福利学的研究
    1.4 基于计算机视觉监测鱼体色变化评价其福利水平
        1.4.1 计算机视觉在水产养殖中应用
        1.4.2 鱼体色变化对鱼福利水平的响应
    1.5 氧化还原电位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控制的研究
        1.5.1 氧化还原电位对封闭循环水系统处理效能影响
        1.5.2 氧化还原电位对养殖对象的作用与影响
        1.5.3 海水中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和控制
    1.6 计划研究的目的、思路、预期成果和创新性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思路
        1.6.3 预期成果
        1.6.4 创新性
    1.7 小结
第二章 不同养殖密度对养殖对象福利水平的影响以及潜在指示因子的筛选
    2.1 前言
    2.2 技术路线
    2.3 试验方法与材料
        2.3.1 封闭循环水养殖试验系统
        2.3.2 养殖密度的设置
        2.3.3 投饵时间及控制
        2.3.4 取样与测量指标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水质情况
        2.4.2 养殖鱼类福利水平
    2.5. 讨论
        2.5.1 水质情况
        2.5.2 养殖鱼类福利水平
        2.5.3 潜在敏感因子筛选
    2.6 结论
第三章 鱼对不同背景色的喜好与响应以及与其福利水平的耦合关系
    3.1 前言
    3.2 技术路线
    3.3 幼鱼对不同背景颜色的喜好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统计分析
        3.3.3 试验结果
        3.3.4 试验结果讨论
    3.4 鱼体色在不同颜色背景下变化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统计分析
        3.4.3 试验结果
        3.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不同氨氮浓度急性胁迫后鱼体色变化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统计分析
        3.5.3 试验结果
        3.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循环水系统中氧化还原电位对鱼类福利水平的影响
    4.1 前言
    4.2 技术路线
    4.3 试验材料与方法
        4.3.1 封闭循环水养殖试验系统
        4.3.2 试验鱼养殖与管理
        4.3.3 水质指标的监测
        4.3.4 血液指标的测定
        4.3.5 相关生长指标
        4.3.6 致病菌攻毒试验
    4.4 不同氧化还原电位水平对鱼福利以及水质的影响
        4.4.1 试验设计
        4.4.2 结果统计检验
        4.4.3 试验结果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长期特定氧化还原电位下,鱼福利水平以及系统水质变化
        4.5.1 试验设计
        4.5.2 试验结果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结论
        4.6.1 不同 ORP 水平对欧鲈的短期胁迫试验
        4.6.2 长期 ORP 胁迫试验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存在问题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系统结构图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撰写情况

四、罗非鱼在集约养殖下的营养和投饵(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水养殖调水小球藻漂浮反应器大规模培养[D]. 翟晓嵌.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低盐度和生物絮凝系统对澳洲龙纹斑生长特性、血液生化、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的影响[D]. 赵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典型池塘工业化养殖污染现状与水质优化方案[D]. 陶柄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4]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群摄食行为检测方法研究[D]. 陈志鹏.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湛江红树林区地埋管网系统中华乌塘鳢保育初步研究[D]. 粟文. 广东海洋大学, 2018(02)
  • [6]三种不同投饲策略对封闭型水体养殖罗非鱼生长及水质的影响[D]. 刘明涛. 广西大学, 2016(04)
  • [7]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氮磷污染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J]. 刘国锋,徐跑,吴霆,徐增洪,徐刚春. 江苏农业学报, 2018(01)
  • [8]循环水养殖游泳型鱼类精准投喂研究[D]. 赵建. 浙江大学, 2018(05)
  • [9]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RAS)的设计与试验研究[D]. 祝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10]循环水系统中基于鱼类福利学特征性指示因子的基础研究[D]. 李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2(11)

标签:;  ;  ;  ;  ;  

集约化养殖中罗非鱼的营养和饲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