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杂交成熟胚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李子杂交成熟胚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一、梅花杂交种成熟胚培养及其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秋玲[1](2019)在《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应用及栽培历史悠久,花文化积淀深厚。目前虽已培育出抗寒梅花品种,但多为淡粉色且丧失了典型梅香、树形单一,而’美人’品种群中的品种数量较少。同时,对于梅花杂交试验获得的杂交苗,进行杂种鉴定也非常有必要。本研究以具梅花香、花色艳丽、花期早、彩色叶、灌丛形及抗寒性为育种目标,进行了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杂种鉴定,对梅花不同杂交组合亲和性、杂交结实率、落果率、’美人’梅胚培养、杂交种鉴定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培育出抗寒梅花新品种和加速选育新品种的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梅花杂交育种试验,杂交组合共设计了 39个,授粉数9264朵花,获得种子129粒。其中,品种间杂交17个组合,授粉数2913朵花,获得种子110粒,培育出70株杂种苗;梅花远缘杂交22个组合,授粉6351朵花,获得种子19粒,培育出13株杂种苗。2.梅花品种间杂交,结实率最高的杂交组合是’淡丰后’ × 1-6,为35%;其余大部分组合的结实率皆低于10%。以’红星白云’梅为母本杂交中,结实率均为0。梅花远缘杂交组合结实率较低,平均结实率仅为0.3%,最高的杂交组合是’淡丰后’X ’白花曲枝’山桃,为2.37%;有17个组合结实率为0,表现出严重杂交不亲和性。3.在以’美人’梅为母本杂交组合中共得到19株杂种苗,获得了’美人’梅X’送春’的杂种苗1株,’美人’梅X ’三轮玉蝶’的杂种苗4株,’美人’梅X ’粉皮垂枝’的杂种苗6株,’美人’梅×Ⅰ-6的杂种苗7株,’美人’梅X ’白花曲枝’山桃的杂种苗1株。4.’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的最适培养基为1/2WPM+0.2 mg/L 6-BA+1.0g/L活性炭,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6-BA对根长、苗高的增长有促进作用。5.利用形态学鉴定和SSR分子标记法对以’淡丰后’为母本,’白花山碧’桃、毛樱桃、山桃、单瓣榆叶梅、’俏美人’为父本的5个杂交组合的23株梅花杂种F1代(前人杂交所得)进行了鉴定,’淡丰后’× ’白花山碧’桃(E8-1、F8-3、F8-6);’淡丰后’ ×山桃(E15-9)和’淡丰后’ ×俏美人(J)鉴定为真杂种。

孙利娜[2](2019)在《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宝巾花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用的园林绿化植物。目前国内外关于宝巾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研究、栽培繁殖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而遗传研究相对匮乏。国内宝巾花品种的来源模糊、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不明,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可有效鉴定的分子标记,给生产和科研带来不便,因此急需开发宝巾花的分子标记并进行品种鉴定。同时,苞片颜色是宝巾花的重要观赏性状,但对其形成机理却缺乏研究,近年发展起来的转录组测序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研究以水红宝巾花、云南紫宝巾花等131个宝巾花品种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SSR标记开发、苞片颜色相关基因挖掘和品种分子鉴定,为宝巾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因挖掘提供分子标记资源,为宝巾花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利用转录组测序研究挖掘到60 293个SSR位点,SSR发生频率1 SSR/2.34 kb,SSR检出率达39.13%。SSR类型丰富,包含117种重复基序,其中数量最多的三种基序为A/T(71.67%)、AT/AT(6.65%)和C/G(2.83%)。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最多,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位点数的74.55%和13.96%。SSR基序的重复次数为5~25次,重复10次的SSR位点最多(17.03%),重复序列总长为10~302bp、平均18.1bp。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了16个SSR多态性位点,利用这些位点扩增18个宝巾花品种的DNA样品,共检测到76个等位片段,平均等位片段数4.8,位点多态性信息量平均0.544。(2)基于ISSR标记分析了宝巾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了宝巾花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11条ISSR引物对131个宝巾花品种扩增出16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6条、多态率96.89%。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1.97,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1.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分别为0.29和0.45。131个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0~0.60之间,平均0.365,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同一种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一类,但同一个种仍有品种未聚在一类或亚类、也有多个种的品种聚在一类。引物UBC841的鉴别力最强、鉴别率达80.92%,与引物UBC876组合可将所有供试品种鉴别开,基于此建立了品种分子指纹。(3)利用SSR标记分析了宝巾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鉴定了131个品种并构建了品种指纹。15个SSR位点在131个品种中共扩增等位片段85个,平均每个位点扩增5.60个。有效等位片段数平均2.52。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1.04。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0和0.57。引物多态性信息量平均0.51。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60之间,平均0.33,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结果与基于ISSR的聚类结果相似。基于11个位点可有效鉴别131个品种,建立了各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4)对云南紫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每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每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生物过程的术语最多,注释到细胞组分的最少。经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获得每两个时期之间富集最显着的前20个代谢通路,挑选出与云南紫苞片颜色相关的两条代谢通路:一是类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参与该途径的酶有11个(CHS、CHI、TC4H、FLS、Caffeoyl-CoA、F3’H、F3H、柚皮素、KCS11、CCo AOMT、SAM MSPI1和CYP98A2),这些酶由26个基因编码;二是甜菜碱生物合成途径,参与该途径的酶是DOD酶,由4个基因编码。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挑选10个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其中5个基因与转录组结果完全一致,另外5个基因在大部分时期与转录组结果一致,qRT-PCR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次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

李威慧[3](2017)在《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育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宫粉紫荆(Bauhinia variegata)和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隶属于苏木科(Caesalpiniaceae)羊蹄甲属(Bauhinia),是岭南地区常用的观赏树种。采用单因素法筛选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条件和花粉的贮藏条件,用TTC染色法和离体萌发法对比检测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粉生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柱头的可授性,用荧光显微镜法观察人工授粉后花粉的生长状况,通过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期,对亲本花粉和柱头可授期选择、杂交亲和性、种间杂交花期不遇等问题开展初步的研究,为今后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杂交育种及杂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条件宫粉紫荆花粉在15%蔗糖+0.06%硼酸+1%琼脂的培养基中并于恒温箱27℃条件下培养2h的萌发效果最佳;氯化钙0.01%-0.05%浓度不促进宫粉紫荆花粉萌发;硫酸镁和硝酸钾0.01%-0.05%浓度抑制宫粉紫荆花粉萌发。2.花粉的生活力和贮藏条件宫粉紫荆和羊蹄甲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粉生活力有显着差异,当日花的花粉生活力最高,最适于进行人工授粉。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萌发法检测宫粉紫荆当日花的花粉生活力为81.37%、51.27%;TTC染色法检测羊蹄甲当日花的花粉生活力为96.03%。在不同贮藏条件下,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的生活力存在显着差异,初步筛选出4℃硅胶干燥为其最适的贮藏条件。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生活力分别于贮藏30d、60d后几乎失活,分别降至2.71%、17.79%。3.柱头的可授性宫粉紫荆和羊蹄甲露色花蕾到当日花的开花进程中均有较强的可授性,其中宫粉紫荆及其变种的松动花蕾、羊蹄甲当日花的柱头可授性最强。4.荧光显微镜法观察的花粉管生长状况羊蹄甲的种内杂交和羊蹄甲×宫粉紫荆的种间杂交,大量花粉能在柱头上附着并萌发,少量花粉管穿过花柱中部,极少量伸入子房里完成受精。研究表明其均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同时伴随有胼胝质反应,以及花粉管弯曲、盘结、缠绕、异常细长、中尾部螺旋状、顶端膨大、反向萌发等异常现象。初步推断,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杂交障碍主要出现在受精前,授粉后花粉的异常生长阻碍了正常的受精作用,降低了其杂交的结实率。5.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花期的初探初步筛选出促进宫粉紫荆开花的处理为1500mg/L浓度6-BA,平均提前花期35d,花粉生活力为75.00%;延迟羊蹄甲花期的处理为2000mg/L浓度PP333,平均延迟花期25d,花粉生活力为92.94%。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生活力的影响不明显,均可选作父本。6.人工授粉试验结果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自花授粉、孤雌生殖处理均不结实,初步推断其为异花授粉。2016年,校园和苗圃宫粉紫荆盛花期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7.00%、4.00%。2017年,校园早花类宫粉紫荆、盛花期羊蹄甲的自然结实率分别为5.00%、4.00%。不同花色杂交组合的子房膨大率不同,杂交亲和性有明显的差异。亲和性由高到低分别有,宫粉紫荆种内杂交:白花洋紫荆×深紫色花的宫粉紫荆>粉色花的宫粉紫荆×白花洋紫荆>白花洋紫荆×粉色花的宫粉紫荆>深紫色花的宫粉紫荆×白花洋紫荆>深紫色花的宫粉紫荆×深紫色花的宫粉紫荆;羊蹄甲种内杂交:粉色花的羊蹄甲×深粉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羊蹄甲×白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羊蹄甲×红色/紫红色/蓝紫色的羊蹄甲;种间杂交:粉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宫粉紫荆>粉色花的宫粉紫荆×粉色花的羊蹄甲>白花洋紫荆×粉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宫粉紫荆×蓝紫色的羊蹄甲。2016年,分别收获杂交组合白花洋紫荆×深紫色花的宫粉紫荆、粉色花的宫粉紫荆×白花洋紫荆的杂交果实13个、1个,共计68枚杂交种子;种子萌发率为16.18%,成幼苗率为0。2017年,分别收获杂交组合粉色花的羊蹄甲×深粉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羊蹄甲×粉色花的宫粉紫荆的杂交果实1个、14个,杂交种子有9枚、111枚。

王虹妍[4](2017)在《梅花杂交育种与杂交亲和性研究》文中认为梅(Prunus mume),中国传统名花,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长江、珠江流域及西南地区,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应用历史。目前培育出的抗寒梅花品种中,多为白色和淡粉色,并缺失了典型梅香。本研究为培育抗寒、芳香、色彩艳丽、彩色叶梅花新品种,进行了梅花杂交育种及胚培养试验,对梅花远缘杂交及种系间的花粉管生长状况,坐果率动态变化,胚培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究梅花杂交亲和性和培育梅花新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梅花杂交育种采用‘香瑞白’、‘淡丰后’、‘美人’梅作为母本,远缘杂交父本7个,种系间杂交杂交父本26个,共有70个组合,授粉总数为22135朵;远缘杂交共16个组合,授粉7898朵,收获种子85粒,培育出1株杂交苗(‘淡丰后’ב白花山碧’桃);种系间杂交共54个组合,授粉14237朵花,收获种子1048粒,培育出328株杂交苗,其中包括以‘香瑞白’为母本的杂交苗48株,以‘淡丰后’为母本的杂交苗245株,以‘美人’梅为母本的杂交苗35株。2.梅花远缘杂交结实率普遍较低,结实率最高的组合是‘淡丰后’ב白花山碧’桃,仅为4.43%。以‘美人’梅为母本的远缘杂交组合未获得杂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不亲和性。3.梅花种系间杂交组合中,以‘香瑞白’和‘淡丰后’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平均为15%左右,以‘美人’梅为母本的杂交结实率较低,平均为4.01%,但是不同组合的结实率有较大差异。筛选出优良的梅花杂交父本有:‘潮塘宫粉’、‘扣瓣大红’、‘米单跳枝’、‘粉台垂枝’、‘多萼朱砂’。4.通过荧光显微观察发现,梅花远缘杂交中存在的花粉生长异常的现象,如花粉管在柱头上缠绕、扭曲,花粉管末端膨大等。授粉后120h,远缘杂交组合的花粉管已经伸入子房,组合‘美人’梅ב单粉’桃呈现较好的亲和性,花粉管生长速度及伸入子房的比率高于其他组合。梅花种系间杂交组合的花粉管授粉后96h进入子房,但不同杂交组合的花粉管进入子房的比率具有差异。5.梅花杂交授粉后10d,远缘杂交组合与近缘杂交组合的坐果率差异不大,但是在授粉后10~30d,远缘杂交组合坐果率下降幅度高于近缘杂交组合,授粉后40 d的坐果率趋近于0。6.胚培养方法能够快速获得‘美人’梅实生苗,其最适培养基为2/3 WPM+0 mg/L 6-BA+0 mg/L IBA+1.0 g/L 活性炭。

燕丽萍[5](2015)在《白蜡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文中提出白蜡为木犀科(Oleacear)白蜡属(FraxinusL.)植物,同属约70余种,我国约30种。白蜡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造林树种,其树体高大,根系发达,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且具有美观、速生、材优等特性,在园林绿化、用材林、防护林建设中广泛应用。但目前对白蜡属树种的资源收集与保存,新种质创造、评价及繁育技术研究方面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在收集和保存白蜡属种质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白蜡新品种DUS测试指南进行对比分析,经过3代嫁接繁育筛选出具有遗传稳定性及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通过种间和种内杂交创制新种质,对杂交新种质的耐盐性进行评价;利用Illumina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白蜡转录组序列测定,开发了绒毛白蜡耐盐DNA分子标记;建立了优良种质体胚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研究结果如下:1.从我国白蜡主要分布区北京、山东、新疆、陕西、甘肃、黑龙江、湖南、湖北等8个省市共收集保存白蜡种质资源317份,涉及到16个种和变种。从收集的资源中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株系,通过DUS测试,获得4个新品种。2.通过绒毛白蜡和美国红梣种间及绒毛白蜡种内10个杂交组合的杂交育种发现,杂交子代遗传变异丰富,杂种优势显着。尤其是鲁蜡3号×鲁蜡5号杂交组合,表现出苗高、地径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较大;在株高和地径上具有最大特殊配合力,其效应值为5.21和0.83。通过SSR引物的筛选,获得了 8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用筛选出的8对引物对亲本间以及杂交种单株的一致性和多态性条带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筛选出1对SSR引物S81,从240个杂交单株中鉴定得到196个真杂种,占杂交种总数的81.7%。3.从绒毛白蜡转录组获得51,698个Uigene,平均长度661 bp,N50值为980 bp,分别将Unigene 注释到 NR,NT,Swiss-Prot,KEGG,COG,GO 库,分析得到 3,249 条包含 SSR 位点的序列,成功设计1800对SSR引物,成功率为55.4%。4.建立了白蜡耐盐性筛选技术,并利用NaCl胁迫处理4个杂交组合的实生苗,通过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筛选出1个强耐盐种间杂交组合;从耐盐绒毛白蜡鲁蜡3号×速生美国红梣鲁蜡5号杂交组合中筛选出12对耐盐和盐敏感材料之间多态性的SSR引物,可将高抗盐材料与盐敏感材料区别开。结合SSR标记筛选结果,通过RAPD-SCAR标记筛选,开发出与耐盐性状相关联的功能基因SCAR标记1个,并命名为S20-592,其核苷酸序列长度为592 bp,可用于耐盐绒毛白蜡的快速分子鉴定。5.以筛选出的绒毛白蜡优良种质鲁蜡3号的胚根为外植体,成功诱导出体细胞胚,并获得再生植株。体胚诱导率达到59.8%,体胚萌发率高达81.2%,生根率高达97.3%。经炼苗后的体胚苗移栽到育苗基质(沙:土:草炭体积比为4:1:1)中,成活率为97.8%。该体系可用于白蜡的大规模无性繁殖和遗传转化。

吕晓倩[6](2014)在《梅花杂交育种与后代耐热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花(Prunus mume)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在我国分布广泛,但能适应华南地区的梅花品种极少,因此选育耐热性强的梅花品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抗热梅花的杂交育种、梅花播种繁殖、胚培养、梅花幼苗耐热性比较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培育抗热梅花新品种和优化梅花播种育苗技术,同时为梅花抗热育种的早期鉴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育出耐热性强的梅花品种,进行了梅花种系间杂交,共有17个杂交组合,授粉朵数共为5523朵,共收获种子227粒,最终获得32株杂交苗;梅和李远缘杂交获得3株杂交苗。2.为了提高杂交种子的出苗率,以‘香瑞白’梅和‘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赤霉素(GA3)和层积处理对其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质量浓度为150、300mg·L-1GA3对‘香瑞白’梅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并结合90d低温层积,种子发芽率最高,可达30%;去内果皮处理和全黑暗处理均能提高‘香瑞白’梅种子的发芽率,而且全黑暗处理能显着提前‘香瑞白’梅种子的初萌期;GA3处理和低温层积相结合能使‘美人’梅种子发芽,但发芽率极低,仅为0.61%。3.为了促使‘美人’梅种子顺利发芽,以‘美人’梅种子为胚培养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美人’梅胚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美人’梅胚获得较高的发芽率需要在0-4℃低温下处理90d;适合‘美人’梅胚萌芽和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White和MS培养基;‘美人’梅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培养基为WPM+0.2mg/L IBA+2.0mg/L6-BA培养基。4.通过电导率法结合Logistic方程测定了49个一年生梅花幼苗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聚类分析将试验材料分为耐热性强、耐热性中等和耐热性弱三个等级的个体,分别占杂交苗总数的40.6%、34.4%和25%。而且,耐热性均强于双亲的个体达到杂交苗总数的59.4%,由此说明传统的杂交试验在梅花抗热育种中是可行的。

王翠梅,董然然,陈瑞丹[7](2013)在《梅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梅育种、杂种优势、梅远缘杂交育种进展、远缘杂交障碍、杂交障碍的克服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梅远缘杂交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梅品种改良提供指导。

朱丹红[8](2013)在《真梅系梅花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花(Prunus mume)是我国传统名花。近年来,对作为遗传转化前提的再生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茎段离体繁殖和胚培养中,通过叶片再生出不定芽的研究也仅见于樱李梅系的‘美人’梅,而对品种数目占梅花绝大多数的真梅系梅花的叶片离体再生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真梅系梅花‘三轮玉蝶’、‘小绿萼’、‘粉红朱砂’为对象,以茎段、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经过比较茎段外植体取材部位、消毒方法和培养条件,以及叶片外植体取材部位、处理培养方式和条件;认为经过黑暗培养,茎段再生芽的生长状况和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较好,叶片背面向上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2、经过比较激素TDZ、6-BA、IBA和NAA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筛选出较适合3个梅花品种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激素组合。以1/2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2.0mg/L的TDZ、0.5mg/L的6-BA、0.5mg/L的IBA、0.1mg/L的NAA,‘三轮玉蝶’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85.04%。添加1.0mg/L的TDZ、0.5mg/L的6-BA、1.0mg/L的IBA,‘小绿萼’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79.76%。添加1.0mg/L的TDZ、0.2mg/L的6-BA、0.5mg/L的IBA、0.2mg/L的NAA,‘粉红朱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可以达到79.66%。3、经过对影响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激素的研究,筛选出3个梅花品种的叶片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三轮玉蝶’叶片愈伤组织在添加TDZ1.0mg/L、IBA0.5mg/L和NAA0.2mg/L的1/2MS培养基中,分化率可达到46.44%。在添加1.5mg/L6-BA和0.2mg/L NAA的1/2MS培养基中,‘小绿萼’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率为34.21%。在添加1.5mg/L TDZ和0.3mg/L NAA的1/2MS培养基中,‘粉红朱砂’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率为24.32%。4、经过对不定芽生根率、生根数目、生根长度的综合评价,筛选出较适合3个梅花品种不定芽生根培养的培养基。以1/2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添加6-BA0.5mg/L、IBA0.5mg/L、NAA0.3mg/L,‘三轮玉蝶’不定芽生根率达到88.29%,平均生根数达到6根;选择0.3mg/L的NAA与0.7mg/L的IBA,‘小绿萼’不定芽生根率可达91.67%,平均生根数达到6.03根选择0.3mg/L的NAA与0.3mg/L的IBA,‘粉红朱砂’不定芽生根率可达77.14%,平均生根数达到4.12根。本研究结果首次成功建立了真梅系梅花‘三轮玉蝶’、‘小绿萼’、‘粉红朱砂’叶片再生体系,为真梅系梅花通过叶盘法开展遗传转化研究和梅花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培育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雷秀娟[9](2013)在《人参花药、杂种胚培养及基于皂苷含量的特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在我国,人参育种工作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育种周期长、变异类型不稳定、混杂程度高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结合物种特性,选用适当的育种方法获得丰富、稳定的遗传类型,加快育种进程是开展人参育种工作的当务之急。本研究运用花药单倍体培养、远缘杂交胚培养、流式细胞术、蛋白质组学和超高液相等方法对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技术、杂种幼胚培养技术、人参花药超低温保存技术及皂苷含量特性评价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参花药单倍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小孢子发育处于单核中期时,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1.5mg/L+KT0.5mg/L+蔗糖6%+琼脂0.6%;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TDZ3mg/L+IBA0.2mg/L+GA2mg/L+蔗糖3%+琼脂0.6%;不同年生、不同品种间人参花药愈伤组织成愈率不同,四、五年生大马牙人参显着高于三年生者;黄果人参显着高于大马牙、二马牙等品种。2.人参×西洋参及父母本幼胚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幼胚发育时期、品种和培养基等都直接影响着幼胚萌发率。母本人参及杂交种幼胚均以授粉36-45d后接种,萌发率高;父本西洋参幼胚以授粉45-54d后接种,萌发率最高;四年生二马牙人参幼胚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萌发率(2.3%-38.9%)均高于四年生大马牙者(1.29%-15.6%);不同杂交组合中,四年生二马牙×四年生西洋参幼胚萌发率最高(33.7%);接种在MS+BA1mg/L+NAA0.5mg/L+蔗糖3%+琼脂0.6%培养基上的杂种幼胚(四年生二马牙×四年生西洋参)萌发率最高。3.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和花药苗的倍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培养基和继代次数都直接影响着人参花药愈伤组织的倍性。不同品种对同一培养基的培养反应不同,其倍性没有明显规律;继代第1-2次是其倍性变异的高峰期,继代5次以后,变异基本趋于稳定;愈伤组织成苗后,倍性受培养条件的影响较小,变异率低。4.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方法是:先将材料在4℃低温下预处理14d,再加入含有5%DMSO、10%甘油和8%蔗糖的冰冻保护剂,然后以1℃/m in的速度从0℃降温至-80℃,过夜后,投入液氮,最后利用40℃温水浴快速解冻低温保存的样品。低温预处理提高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成活率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4℃预处理前后的样品中共有43个蛋白点发生了明显的表达变化(Fold change≥1.5),利用MALDI-TOF-TOF串联质谱仪,对其进行质谱分析,其中有36个被成功鉴定;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八大类,分别是:胁迫响应类蛋白;氨基酸、蛋白质合成分解类蛋白;分子伴侣;电子传递、ATP合成类蛋白;碳水化合物代谢类蛋白;核酸代谢类蛋白;未知功能蛋白。5.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花药苗及幼胚组培苗中皂苷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不同部位中的人参皂苷含量有显着差异:继代培养在1号培养基上的大马牙人参花药愈伤组织中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和Rd的总量(0.258%)显着高于培养在20号培养基上者(0.112%);生长在L3培养基上的人参幼胚苗(叶)中六种皂苷总量最高,为8.355%,显着高于生长在其它培养基上者(2.100%-6.660%);由大马牙人参花药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中六种人参皂苷的总量(0.258%)远远小于由其分化产生的苗(叶)中皂苷的总量(5.291%)。本研究通过一系列试验,获得、鉴定、保存并评价了大量人参花药愈伤组织、人参花药苗和杂种幼胚组培苗,丰富了我国人参属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加快人参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方法和物质基础,也将为人参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材料支撑。

杨丽青[10](2013)在《梅花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梅花(Prunus mume)是我国观花小乔木,是最长寿开花植物之一。它既是一种着名的园林观赏植物,以独步早春、花色丰富、清香闻名于世,同时也是一种药用和食用的优良林木。独有的园林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广大园林工作者的青睐。本研究以梅花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不同采样时间、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对其离体快繁的影响,初步建立梅花的快繁体系。本文选取6个梅花品种为试材,挑选表现较好的3个品种‘小绿萼’(绿萼品种群)、‘宫春’(宫粉品种群)、‘复瓣黄香’(黄香品种群)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了影响初代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的因素,主要研究结果有:1、采样时间的确定。茎段最佳采样时间为4月下旬-6月,萌芽率为80%以上,与其他采样时间(7-11月)相比,污染率显着降低。2、不同品种要求的最佳启动培养基不同。‘小绿萼’启动培养基为1/2MS+1.0mg/L6-BA+0.5mg/L KT+0.1mg/L NAA,其芽生长快,健壮,萌芽率为87%;‘宫春’启动培养基为1/2MS+0.5mg/L6-BA+0.5mg/L KT+0.1mg/L NAA,萌芽率为94.4%,‘复瓣黄香’启动培养基为1/2MS+1.0mg/L6-BA+0.1mg/L NAA,萌芽率为70%。3、分析了基本培养基、碳源种类、细胞分裂素、生长素对增殖培养中无菌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绿萼’和‘宫春’最佳基本培养基为Q&L,‘复瓣黄香’最佳基本培养基为WPM,3%蔗糖效果要优于葡萄糖、山梨醇等其他碳源,0.5g/L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可以有效改善植物黄化、顶端死亡问题,继代周期为50d,可以保证增殖茎芽的数量和质量。‘小绿萼’最佳增殖培养基为Q&L+0.5mg/L6-BA+0.05mg/L NAA,增殖系数为4.27,‘宫春’为Q&L+0.5mg/L6-BA+0.5mg/L KT+0.05mg/L NAA,增殖系数为2.54,‘复瓣黄香’增殖培养基为WPM+0.5mg/L6-BA+0.1mg/L NAA,增殖系数为2.24。4、比较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NAA与IBA与单独IBA浸渍处理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NAA与IBA,基部产生大量愈伤,生根率仅为36%,而采用200-500mg/L IBA浸渍处理后置入1/2Q&L培养基中培养,生根率可达80%以上,平均根长为3.81cm,须根多,移栽成活率可达90%。

二、梅花杂交种成熟胚培养及其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花杂交种成熟胚培养及其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梅花杂交育种
        1.1.1 梅花概况
        1.1.2 梅花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1.3 梅花在杂交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梅花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1.2.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研究
        1.2.2 远缘杂交受精后胚败育研究
    1.3 梅胚培养技术研究
        1.3.1 '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胚培养研究
    1.4 梅花杂种鉴定研究
        1.4.1 传统的杂种鉴定方法
        1.4.2 分子标记技术在杂种鉴定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梅花杂交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父本花粉萌发率
        2.2.2 低温贮藏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
        2.2.3 梅花杂交结实率分析
        2.2.4 梅花种间杂交中落果率动态变化
        2.2.5 梅花远缘杂交落果率动态变化
    2.3 小结与讨论
        2.3.1 小结
        2.3.2 讨论
3. '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美人'梅胚培养生长情况
        3.2.2 '美人'梅胚培养移栽成活率相关系数分析
        3.2.3 '美人'梅胚培养快速成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
        3.2.4 '美人'梅胚培养在不同年份的生长指标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小结
        3.3.2 讨论
4. 梅花杂种F1代的培育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种系间杂交种沙藏播种的萌发、生长情况
        4.2.2 梅花远缘杂交种胚培养
        4.2.3 李子、F8-9天然授粉种子胚培养研究
    4.3 小结与讨论
        4.3.1 小结
        4.3.2 讨论
5. 梅花杂种F1代的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杂种F1代与亲本形态学鉴定
        5.2.2 杂种F1代首次现花记载
        5.2.3 杂种F1代SSR分子标记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5.3.1 小结
        5.3.2 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宝巾花研究现状
        1.2.2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2.3 转录组测序研究
        1.2.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SSR分子标记开发
        1.2.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宝巾花SSR标记开发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
        2.2.2 基因功能注释及GO分类
        2.2.3 SSR查找、SSR引物设计和多态性位点筛选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功能注释及GO分类
        2.3.2 宝巾花转录组中SSR类型及其特征
        2.3.3 SSR标记开发
        2.3.4 品种间遗传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宝巾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和品种鉴定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引物的合成与配置
    3.2 试验方法
        3.2.1 宝巾花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2.2 宝巾花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2.3 ISSR-PCR反应体系验证
        3.2.4 宝巾花种质资源ISSR扩增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3.2 宝巾花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3.3 ISSR-PCR体系稳定性检测
        3.3.4 ISSR引物筛选
        3.3.5 宝巾花种质资源ISSR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SR的宝巾花亲缘关系分析和品种鉴定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SSR标记试验
        4.2.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SR位点的多态性
        4.3.2 聚类分析
        4.3.3 指纹图谱构建与分子鉴定
    4.4 小结
第五章 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RNA样品提取与检测
        5.2.2 文库构建与库检
        5.2.3 测序
        5.2.4 转录组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数据产出质量
        5.3.2 样品间相关性检查
        5.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3.7 苞片中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3.8 苞片中与甜菜碱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3.9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PCR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基于宝巾花转录组测序的SSR标记开发
        6.1.2 宝巾花ISSR扩增体系建立与优化
        6.1.3 基于ISSR标记的宝巾花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6.1.4 基于SSR标记的宝巾花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6.1.5 种质资源的ISSR和 SSR比较分析
        6.1.6 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6.2 本论文研究创新及应用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生物学特性
    1.2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研究进展
        1.2.1 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
        1.2.2 繁育系统
        1.2.3 亲缘关系和花色成因
        1.2.4 其他研究
    1.3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
        1.3.1 杂交育种的概念
        1.3.2 园林植物杂交育种的目标
        1.3.3 花粉生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1.3.4 杂交障碍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活力的测定和贮藏条件的研究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柱头可授性的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授粉后花粉管的荧光观察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期的初步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5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育种的初步试验
        2.5.1 试验材料
        2.5.2 杂交组合设计
        2.5.3 杂交方法
        2.5.4 杂交种子育苗的试验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花粉活力和贮藏条件
        3.1.1 宫粉紫荆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
        3.1.2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不同开花阶段的花粉生活力
        3.1.3 贮藏条件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开花阶段的柱头可授性
    3.3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授粉后花粉管的生长状况
        3.3.1 种内杂交授粉后花粉管的生长状况
        3.3.2 种间杂交授粉后花粉管的生长状况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开花的影响
        3.4.1 6-BA和GA_3对宫粉紫荆开花的影响
        3.4.2 多效唑和丁酰肼对羊蹄甲开花的影响
        3.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3.5 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3.5.1 杂交试验的结果
        3.5.2 杂交果实和杂交种子的采集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宫粉紫荆花粉离体培养最佳的培养条件
        4.1.2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粉的生活力和贮藏条件
        4.1.3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柱头的可授性
        4.1.4 荧光显微镜法分析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杂交亲和性
        4.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期的影响
        4.1.6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人工授粉的结果
        4.1.7 杂交果实和杂交种子的结果
    4.2 讨论
        4.2.1 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4.2.2 柱头可授性的影响因素
        4.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宫粉紫荆和羊蹄甲花期的影响
        4.2.4 宫粉紫荆和羊蹄甲的杂交障碍及其克服
        4.2.5 杂交子代的育种与栽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4)梅花杂交育种与杂交亲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梅花概况
        1.1.1. 梅花的分布
        1.1.2. 梅花品种分类
        1.1.3. 梅花生物学特性
    1.2. 梅花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3.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研究进展
        1.3.1.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表现
        1.3.2. 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克服方法
    1.4. 远缘杂交杂种胚败育研究进展
        1.4.1. 远缘杂种胚败育类型及原因
        1.4.2. 远缘杂种不活克服方法
    1.5. 梅花胚培养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梅花杂交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交父本花粉萌发率
        2.2.2. 梅花种系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2.2.3. 梅花远缘杂交结实率分析
        2.2.4. 梅花种系间杂交坐果率动态变化
        2.2.5. 梅花远缘杂交坐果率动态变化
    2.3. 讨论
        2.3.1. 杂交父本花粉萌发率
        2.3.2. 梅花种系间杂交结实率
        2.3.3. 梅花远缘杂交结实率
        2.3.4. 梅花杂交坐果率动态变化
    2.4. 小结
3. 梅花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行为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梅花种系间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行为
        3.2.2. 梅花远缘杂交授粉后花粉管行为
    3.3. 讨论
    3.4. 小结
4. 梅花杂交F1代培育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以‘香瑞白’为母本种系间杂交F1代沙藏播种
        4.2.2. 以‘淡丰后’为母本种系间杂交F1代沙藏播种
        4.2.3. 以‘美人’梅为母本种系间杂交F1代胚培养
        4.2.4. 梅花远缘杂交F1代胚培养
    4.3. 讨论
    4.4. 小结
5. ‘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培育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胚培养
        5.2.2. ‘美人’梅天然授粉种子沙藏播种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5)白蜡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蜡属种质资源的现状
    1.2 白蜡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1.2.1 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1.2.2 种子园、母树林及采种林分等良种基地建设
        1.2.3 白蜡优良单株选择与改良
        1.2.4 白蜡属植物杂交育种研究
    1.3 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1 白蜡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1.3.2 耐盐相关的分子标记
    1.4 白蜡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白蜡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及选择育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种质资源收集对象
        2.1.2 种质资源收集地点
        2.1.3 种质资源收集时间
        2.1.4 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方法
        2.1.5 种质资源评价方法及品种(系)筛选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蜡属种质资源收集及保存
        2.2.2 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评价与新品种选育
    2.3 讨论
第三章 白蜡杂交后代性状遗传变异分析及耐盐性状分子标记选择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绒毛白蜡转录组构建
        3.1.3 SSR位点的开发
        3.1.4 杂交选育
        3.1.5 NaCI胁迫下杂交苗的生理响应
        3.1.6 SSR分子标记分析
        3.1.7 RAPD-SCAR分子标记分析
        3.1.8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提取与质量检测
        3.2.2 高通量测序和序列拼接
        3.2.3 白蜡Unigene功能注释
        3.2.4 功能分类
        3.2.5 Unigene代谢通路分析
        3.2.6 绒毛白蜡转录组SSR的分布特征
        3.2.7 花粉萌发特性
        3.2.8 不同杂交组合的结实率
        3.2.9 杂交种子性状分析
        3.2.10 白蜡杂交子代遗传变异分析
        3.2.11 SSR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2.12 SSR标记一致性和多态性验证
        3.2.13 杂交种F_1代鉴定
        3.2.14 盐胁迫对不同杂交组合苗的鉴定
        3.2.15 盐胁迫对不同杂交组合株高的影响
        3.2.16 盐胁迫对杂交苗细胞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17 盐胁迫对杂交苗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18 盐胁迫对杂交苗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19 盐胁迫对光合色素的影响
        3.2.20 白蜡耐盐性鉴定
        3.2.21 SSR耐盐引物筛选
        3.2.22 绒毛白蜡耐盐相关的RAPD标记
        3.2.23 RAPD标记的克隆和测序
        3.2.24 RAPD标记S20-592的SCAR标记转换及验证
    3.3 讨论
        3.3.1 白蜡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SSR标记开发
        3.3.2 白蜡杂交后代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3.3.3 利用亲本互补型的SSR标记对杂种后代的真假进行鉴定
        3.3.4 白蜡耐盐特异性分子标记的鉴定
第四章 优良种质体胚诱导和再生植株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采集与处理
        4.1.2 基本培养基对体胚诱导的筛选
        4.1.3 不同外植体的体胚愈伤组织诱导
        4.1.4 培养条件的筛选
        4.1.5 不同激素组合对体胚诱导的影响
        4.1.6 体细胞胚的成熟、萌发与壮苗培养
        4.1.7 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
        4.1.8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绒毛白蜡体胚诱导的影响
        4.2.2 不同外植体对绒毛白蜡体胚诱导的影响
        4.2.3 光照条件对对绒毛白蜡体胚诱导的影响
        4.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绒毛白蜡体胚诱导的影响
        4.2.5 体胚萌发培养和壮苗培养
        4.2.6 IBA和NAA对体胚苗生根的影响
        4.2.7 组培苗的驯化移栽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6)梅花杂交育种与后代耐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梅花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 解除李属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1.2.1. 解除李属种子休眠的方法
        1.2.1.1. 机械处理
        1.2.1.2. 赤霉素结合层积处理
        1.2.1.3. 生长调节剂处理
        1.2.1.4. 不同温度处理
        1.2.1.5. 综合方法
        1.2.2. 梅花胚培养技术
    1.3. 植物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1.3.1. 田间自然鉴定
        1.3.2. 人工模拟气候鉴定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梅花杂交育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2.1. 杂交亲本选配原则
        2.1.2.2. 杂交试验
        2.1.2.3. 杂种后代的培育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亲本性状调查
        2.2.2. 梅花品种间杂交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3. 梅花播种繁殖方法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香瑞白’种子处理方法
        3.1.2.2. ‘美人’梅种子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赤霉素和层积处理对‘香瑞白’梅种子萌发的影响
        3.2.2. 赤霉素和去内果皮对‘香瑞白’梅种子萌发的影响
        3.2.3. 黑暗处理对‘香瑞白’梅种子萌发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美人’梅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实生苗生长情况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4. ‘美人’梅胚培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配置培养基
        4.1.2.2. 灭菌与消毒
        4.1.2.3. 接种与移栽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美人’梅萌芽率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美人’梅生根率和根长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对‘美人’梅组培苗苗高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对‘美人’梅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5. 一年生梅花幼苗耐热性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细胞伤害率与处理温度的关系
        5.2.2. Logistic方程参数及半致死高温的确定
        5.2.3. ‘香瑞白’梅实生苗耐热性的比较
        5.2.4. 杂交苗耐热性的比较
    5.3. 结论与讨论
        5.3.1. 结论
        5.3.2.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梅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梅远缘杂交育种回顾
2 远缘杂交障碍及克服措施
    2.1 远缘杂交障碍
    2.2 梅远缘杂交障碍克服措施
        2.2.1 选择合适的亲本
        2.2.2 重复授粉
        2.2.3 植物激素处理
        2.2.4 蒙导法
        2.2.5 胚拯救
3 建议与展望

(8)真梅系梅花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李属植物及相关植物再生体系研究现状
        1.1.1 芽分化培养
        1.1.2 胚培养
        1.1.3 叶片培养
    1.2 梅花再生体系研究现状
        1.2.1 梅花叶片离体培养研究现状
        1.2.2 梅花茎段培养研究现状
        1.2.3 梅花胚培养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梅花茎段启动培养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影响茎段启动培养关键因子分析
        2.2.2 HgCl_2处理时间对茎段启动培养的影响
        2.2.3 外植体茎段采集部位对茎段启动培养的影响
        2.2.4 黑暗处理对茎段启动培养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3 叶片培养条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培养条件对‘三轮玉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2 培养条件对‘小绿萼’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3 培养条件对‘粉红朱砂’、‘香瑞白’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4 培养条件对3种真梅系梅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对比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4 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4种激素中对梅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关键影响因子
        4.2.2 激素对‘三轮玉蝶’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3 激素对‘小绿萼’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4 激素对‘粉红朱砂’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2.5 激素不同水平对梅花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5 叶片愈伤组织分化培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激素对‘三轮玉蝶’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5.2.2 激素对‘小绿萼’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5.2.3 激素对‘粉红朱砂’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5.2.4 激素不同水平对梅花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6 再生芽生根培养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方法
        6.1.3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激素对‘三轮玉蝶’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6.2.2 激素对‘小绿萼’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6.2.3 激素对‘粉红朱砂’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6.2.4 3种激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趋势
    6.3 结论与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致谢

(9)人参花药、杂种胚培养及基于皂苷含量的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参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 植物单倍体产生途径
        1.1.2 花药小孢子的发育途径
        1.1.3 花药培养的一般程序
        1.1.4 影响人参花药培养效率的因素
        1.1.5 花药培养物的倍性鉴定
        1.1.6 人参花药培养和单倍体育种存在的问题
    1.2 人参、西洋参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1 人参、西洋参杂交育种概况
        1.2.2 人参、西洋参杂交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2.3 胚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胚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3 人参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1.3.1 人参皂苷测定方法
        1.3.2 超高液相色谱检测技术的特点
        1.3.3 超高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在人参皂苷测定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验仪器与用途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GA3打破人参越冬芽休眠
        2.2.2 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和花药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2.2.3 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2.2.4 激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
        2.2.5 附加成分对愈伤组织诱导的作用
        2.2.6 不同年生、不同类型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比较
        2.2.7 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作用
    2.3 讨论
第三章 人参、西洋参及杂交种幼胚培养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验仪器与用途
        3.1.2 试验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杂交结实率调查统计
        3.2.2 不同发育时期对幼胚萌发的影响
        3.2.3 不同培养基对杂种幼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2.4 不同杂交组合对幼胚胚萌发成苗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花药苗及幼胚组培苗的倍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验仪器与用途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品种对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倍性的影响
        4.2.2 继代培养基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倍性的影响
        4.2.3 继代次数对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倍性的影响
        4.2.4 人参花药苗的倍性鉴定
        4.2.5 人参杂交幼胚组培苗的倍性鉴定
        4.2.6 继代对人参花药苗和人参、西洋参及杂交苗倍性的影响
    4.3 讨论
        4.3.1 倍性鉴定方法的选择
        4.3.2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及植株的倍性鉴定情况
        4.3.3 影响花药愈伤组织倍性变异的因素
        4.3.4 幼胚组培苗的倍性鉴定情况
第五章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方法的建立及机理探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验仪器与用途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最佳低温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5.2.2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最佳超低温保存方法的确定
        5.2.3 低温预培养前后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5.3 讨论
        5.3.1 低温预培养在超低温保存过程中的作用
        5.3.2 超低温冻存保护剂、冷冻程序和解冻方式的选择
        5.3.3 低温预培养前后人参花药愈伤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第六章 人参花药愈伤组织、花药苗及幼胚组培苗中人参皂苷含量的比较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试验仪器与用途
        6.1.2 试验材料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品种人参花药愈伤组织的皂苷含量测定
        6.2.2 不同培养基中人参花药愈伤组织的皂苷含量测定
        6.2.3 人参单倍体组培苗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测定
        6.2.4 人参幼胚培养组培苗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测定
        6.2.5 西洋参胚培养组培苗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测定
        6.2.6 人参×西洋参杂交幼胚培养组培苗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测定
        6.2.7 培养基对人参幼胚培养组培苗皂苷含量的影响
        6.2.8 人参、西洋参、人参×西洋参幼胚培养组培苗中皂苷含量对比分析
    6.3 讨论
        6.3.1 超高液相色谱法检测人参皂苷
        6.3.2 激素对人参花药愈伤组织皂苷积累的影响
        6.3.3 不同部位对人参皂苷积累的影响
        6.3.4 培养基成分对人参幼胚培养组培苗皂苷积累的影响
        6.3.5 人参×西洋参杂交苗及父母本皂苷含量的比较
第七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附录III
致谢
作者简历

(10)梅花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李属植物离体快繁的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类型及大小
        1.2.2 基本培养基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
        1.2.4 碳源
        1.2.5 其它添加物
    1.3 李属植物胚培养
    1.4 梅花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梅胚培养
        1.4.2 茎段快繁
        1.4.3 再生体系建立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技术路线
        2.2.2 外植体的启动培养
        2.2.3 增殖培养
        2.2.4 ‘小绿萼’组培苗黄化、顶芽死亡现象的克服
        2.2.5 生根培养
        2.2.6 驯化与移栽
        2.2.7 ‘雪梅’成熟胚培养
    2.3 结果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启动培养
        3.1.1 不同采样时间对外植体启动培养的影响
        3.1.2 不同品种对同一种诱导培养基启动培养的影响
        3.1.3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同一品种启动培养的影响
    3.2 增殖培养
        3.2.1 腋芽新梢长度对无菌苗增殖的影响
        3.2.2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3.2.3 增殖培养最佳激素组合筛选
    3.3 ‘小绿萼’增殖过程中黄化、顶芽死亡
        3.3.1 碳源对黄化的影响
        3.3.2 Ca~(2+)浓度对顶芽死亡(STN)的影响
        3.3.3 继代时间对黄化的影响
        3.3.4 活性炭(AC)对黄化,顶芽坏死的影响
    3.4 生根培养
        3.4.1 ‘小绿萼’生根培养基筛选
        3.4.2 ‘复瓣黄香’生根培养基筛选
    3.5 试管苗的炼苗和移栽
    3.6 ‘雪梅’成熟胚的萌发
        3.6.1 不同GA_3处理下对梅胚萌发的影响
        3.6.2 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梅胚影响
4 讨论
    4.1 外植体不同生理状态对启动培养的影响
    4.2 外植体不同基因型对启动培养的影响
    4.3 激素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4.4 基本培养基及碳源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4.5 浸渍法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4.6 成熟梅胚培养的初步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梅花杂交种成熟胚培养及其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寒梅花杂交育种及部分杂种子代鉴定研究[D]. 杨秋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D]. 孙利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3]宫粉紫荆和羊蹄甲杂交育种研究[D]. 李威慧.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梅花杂交育种与杂交亲和性研究[D]. 王虹妍.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白蜡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D]. 燕丽萍.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1)
  • [6]梅花杂交育种与后代耐热性评价研究[D]. 吕晓倩.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7]梅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王翠梅,董然然,陈瑞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S1)
  • [8]真梅系梅花再生体系研究[D]. 朱丹红. 北京林业大学, 2013(09)
  • [9]人参花药、杂种胚培养及基于皂苷含量的特性评价[D]. 雷秀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1)
  • [10]梅花快繁体系的建立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D]. 杨丽青.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李子杂交成熟胚培养及无性系建立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