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译论论文-杨士焯,周旭

中国传统译论论文-杨士焯,周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传统译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写作,翻译写作学,翻译思想

中国传统译论论文文献综述

杨士焯,周旭[1](2019)在《中国传统译论中“写”的承与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译论以古典文论为根基,翻译活动以古典文论为指导。从道安的"五失本"到严复的"信达雅",乃至当代中国传统译论的百家争鸣,其翻译思想与实践一脉相承。本研究从翻译写作学角度入手,梳理中国传统译论中的"写",同时论述"写"对于译的重要性,指出译者应有译文写作能力,以"写"助译,促成译文的"文"与"质"的结合,以期扩展中国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轩慧芳[2](2019)在《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化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把全球的翻译研究引入了"文化转向",而中国传统译论早于西方一百多年进入"文化转向"。从明末清初开始,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关注翻译的选材及迫切性,企图通过翻译达到"超胜"西方科技的目的。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企图通过翻译达到"富国强兵",以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企图通过翻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进而变革中国的封建制度。"五四"及民国时期,翻译被视为改革当时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朱志瑜,张旭,黄立波[3](2019)在《中国传统译论文献:主题与分类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采集1950年以前中国传统译论的一手文献资料,仅收录讨论翻译理论或翻译方法的中文文献,筛选获得相关文献900余篇。对这些文献材料按照主题分类后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总体发展脉络。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主题的演变可发现:1)社会变迁作为译论主题演变的一个诱因,促成了翻译活动所履行社会功能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2)中国传统译论体现出鲜明的实用性,注重可操作性,相对而言,抽象化、理论化程度较低; 3)中国传统译论主题的演变充分体现了同一社会文化中,不同历史时期翻译规范之间的发展变化,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规范之间的竞争。总之,中国传统译论的演变有其内在社会动因,贯穿始终的是一条"以实用为标准,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的主线。(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晓农[4](2018)在《释旧出新,融西立中——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新版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新版对原版进行了大幅修订和扩充,观之幡然一新。本论部分完善了论述框架的内在逻辑,充实了中西译论的比较阐发和翻译学科建设思考等内容,主要变化是本论外的新增部分,代表了作者近年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新译学阐述的尝试的成果。余论部分重新认识佛经翻译传统及其理论成果,并论述中国当代译学建设的应对策略和发展趋势,既有宏阔的理论概括,也有精彩的细节描述,接续了余编对文学翻译笔法、表现手法和翻译标准构建系统的阐发。新版在翻译理论、翻译史编撰、译学方法论和学科建设诸方面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全书释旧出新、融西立中,体现出独特的中国学术精神和风格气派。(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6期)

张婷[5](2018)在《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视角——和合翻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和合翻译学将翻译中的各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很好地克服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偏颇与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将和合翻译学与西方翻译理论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对和合翻译学做全面的论述,可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和合翻译学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8年21期)

李娇[6](2018)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绪论和第六章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翻译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丰富的翻译理论资源。《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对中国翻译理论史上十种重要的理论进行了诠释。作者采用了历史评价、理论阐释和创造转化叁维一体的方法对各理论进行了研究。该书出版以来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今日的中国翻译学已基本铸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西方现代译论研究和文学翻译批评叁足鼎立的学科建设格局,该书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该书英译有益于中西方翻译领域的学术交流。目前该书尚无英译本问世,其英译属于原创性翻译。因此,本选题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以新版《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的绪论“从传统翻译理论到新翻译理论”和第六章“昔日文质与今日直译意译辨析”一万余字为翻译对象。这部分文字中,前者主要提出了继承中国传统译论、建设中国新译学的主张,后者主要对以前的文质概念和现在的直译意译概念进行辨析。原文属于社科类学术文体文本,旨在说理和论证,表述上有客观、缜密、准确、简约的特点。译者基于自己的英译翻译实践,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交代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翻译原则、策略和实施过程,分析翻译实践等,重点报告了对词汇、句法、篇章和副文本的翻译情况。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是,一方面尽量保持原文的概念系统、理论形态、结构框架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译者尽量使译文整体上接近同类英文文献的文体风貌。由此,使译文向西方当代学术和读者过渡,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在实践上,译者主要采用了再现性翻译为主的策略,通过在原文文本的各个层面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实现了文本的语言转换。译者力求使译文接近同类英文学术论着出版的水平,并力图实现翻译目标,使之有益于中国译学学术研究成果对外传播和中外学术交流。(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孙方靖[7](2018)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第叁章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宏印的《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是一部着眼于中国现代译论建设,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系统审视和梳理,运用现代理论语言对传统译论进行阐释和转换的理论翻译学专着。该书2003年出版以来,对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和当下中国翻译学研究版图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书的英译不仅能够向英语世界的介绍中国当代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而且也有助于国外翻译学界了解中国悠久的翻译理论史,促进中外翻译学术交流。因此,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选题的翻译对象是该书新版卷下第叁章“探询文学翻译的评判标准”万余字的汉语文本。作者在该章中重点探讨了自己提出的文学翻译批评六条标准,分为叁个小节并有一个附录。该章属于非文学的、学术类汉语文本,在学理、语言和风貌上具有社科论着的基本特征。从翻译要求而言,属于再现类文本,但也包含了少量文学性较强的文字,要求较强的创造性翻译。译者根据对该文本内容和形式、翻译目标和预期读者的分析,确立了基本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在语言转换层面应用了多种方法,实现了原文向译文的转换。最后,译者据此撰写了本翻译实践报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译原文的概念系统和学理内容,同时在外观上尽可能接近类似主题的英语出版物的语言要求和文本风貌;在翻译手法上,主要采用再现性翻译手法。译者首先对文本中的术语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翻译。在语言转换上以句法翻译法为主。在总体语篇翻译的层面上,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注意了词的处理和译文语篇的整体构建问题。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尽可能提高译文的质量。译者力求通过翻译,使英译文接近出版的水平,以期有益于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当代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促进中外翻译学术的交流。(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刘正中[8](2018)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第一章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中国翻译学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形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西方当代译论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并驾齐驱的学科建设格局。《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作为一部理论翻译学专着,在此格局的形成中,特别是在促进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的英译有助于对外传播中国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西方翻译界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翻译传统和当今中国翻译学的发展情况,从而促进中西翻译研究的学术交流。因此,本选题具有相当的对外翻译价值和实践意义。本选题以该书卷下第一章“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万余字为英译对象。该原文文本整体而言是理论学术性文本,呈现出说理性、逻辑性强,行文思维缜密,简洁朴实的文体特征。其中也包含着一些文学艺术性特征明显的文字,因此该章的翻译需要以概念信息再现为主、艺术效果表现为辅。基于对原文的解读和对有关因素的分析,译者对该文本进行了英译并据此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内容分为四章,涉及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翻译的基本原则、策略和方法、实例分析和结束语,其原文和英译文作为附于报告之后。在原文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力图实现的翻译目标是,保持原文的理论概念系统和表述方式及原文本的文本结构框架,同时使译文总体上呈现出同类英文文献的文体特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由此实现学术交流的翻译目的。在翻译实践方面,译者的翻译策略是以再现性翻译手法为主、表现型手法为辅。对不同文体特征的原文文字在翻译时采用了不同的侧重,并通过在词句篇等各个层面应用各种微观翻译方法,落实了译者设定的基本翻译策略。通过英译,译者力求使英译文接近英文类似论着出版的水平,希望能够向英语世界传播中国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帮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悠久传统。(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石玮玲[9](2018)在《《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余编第二章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两千多年的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和丰富的翻译理论话语。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已经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就。王宏印教授《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一书就是其中一项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该书2003年出版以来,受到中国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将该书译为英文,有助于向英语世界传播中国翻译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让英语读者了解中国悠久的翻译理论传统,并最终有助于中外学术交流,促进当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发展。本翻译选题以该书2003年版余编第二章万余字为翻译对象。该章主要内容是论述作者借鉴中国文学艺术理论话语提出的文学艺术翻译的表现手法,并分十种方法分别进行了阐明和例示。该章属于非文学的人文类文本,其行文特点是,在事理上客观、完整,说理性、逻辑性强,在语言上有学术性,意义明确、理论性强,在风貌上简约、质朴。其翻译总体上要求对原文这些特征的再现。笔者基于对原文和相关因素的分析,设定了翻译基本原则和策略,在语言转换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完成了该文本的翻译,并据此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翻译目标是,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的概念系统、理论命题、论述方式和风格特征,并接近该领域英语出版文献的文体特征。以此为基本原则,译者主要采用了再现性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对文中具有较强文学表达特征的文字则多运用表现手法。在具体语言操作上,译者在词、句、篇等各层面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落实译者的翻译原则、实现翻译的目标。译者力求向同类英文论着出版的翻译水平靠拢。译者希望通过完成本翻译项目,不但本人能够加深对翻译的认识、提高翻译能力,而且为翻译研究者提供资料成果并有益于中国翻译学研究成果的对外传播。(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张琦[10](2017)在《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大规模的翻译实践始于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之后经过历代优秀译者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具有高度指导意义的传统翻译理论。建国之后,西方语言学和现代文化思潮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逐渐走向系统化和学科化。受到西方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启发,翻译学的研究角度越来越多元,语用学、符号学、翻译美学、社会文化研究等与翻译相关的跨学科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必然会加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吸收,并和跨学科研究、各类型双语种、多语种翻译语料库的建立结合起来,形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发展的新特征和新方向。(本文来源于《上海电力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中国传统译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把全球的翻译研究引入了"文化转向",而中国传统译论早于西方一百多年进入"文化转向"。从明末清初开始,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士大夫们关注翻译的选材及迫切性,企图通过翻译达到"超胜"西方科技的目的。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企图通过翻译达到"富国强兵",以维护当时的封建统治。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企图通过翻译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进而变革中国的封建制度。"五四"及民国时期,翻译被视为改革当时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传统译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士焯,周旭.中国传统译论中“写”的承与扩[J].外语学刊.2019

[2].轩慧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文化转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朱志瑜,张旭,黄立波.中国传统译论文献:主题与分类考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4].王晓农.释旧出新,融西立中——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新版述评[J].上海翻译.2018

[5].张婷.中国传统译论研究的新视角——和合翻译学[J].海外英语.2018

[6].李娇.《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绪论和第六章英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8

[7].孙方靖.《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第叁章英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8

[8].刘正中.《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卷下第一章英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8

[9].石玮玲.《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余编第二章英译实践报告[D].鲁东大学.2018

[10].张琦.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历程和方向展望[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中国传统译论论文-杨士焯,周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