贲门肿瘤论文_王从高,周福有,李爱丽,王伟,王献增

导读:本文包含了贲门肿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黏膜,贲门,肿瘤,切除术,隧道,食管,腺癌。

贲门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王从高,周福有,李爱丽,王伟,王献增[1](2019)在《肿瘤最长直径对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最长直径(MTD)判断贲门腺癌(GCA)患者术后预后的价值。方法:4 347例GCA患者基本信息、随访记录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MTD与TNM分期等临床病理资料来自医院病历记录。结果:低发区、TNM晚期GCA患者MTD大于高发区或TNM早期患者(P <0. 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TD较大是GCA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95%CI)=1. 163 (1. 084~1. 248)。结论:MTD可为GCA的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雷玲玲,王献增,魏锦昌,程锟,李吉林[2](2019)在《肿瘤家族史对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肿瘤家族史对贲门腺癌(GCA)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3 088例接受根治术治疗的GCA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信息取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高发区2 315例,低发区773例。结果:在高发区,家族史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低发区,家族史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长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家族史阳性是低发区GCA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95%CI)=1. 338(1. 084~1. 651)]。结论:低发区肿瘤家族史可能是GCA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高昳,刘鹏飞[3](2018)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切除术在食管与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在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56例在该院行ESE治疗(n=26)或STER治疗(n=30)的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钛夹使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切除。STER组手术时间短于ESE组[(48.00±19.98)min vs.(61.54±16.78)min,P<0.05],STER组术中钛夹使用量少于ES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2.10)枚vs.(6.88±2.30)枚,P>0.05]。STER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SE组[(4.40±1.16)d vs.(5.65±1.83)d,P<0.05]。ESE组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ESE及STER是治疗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的两种方法,且STER可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相对更加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36期)

申星杰,刘亮,齐明,朱靖宇[4](2018)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及黏膜下挖除术在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及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在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加以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内镜中心自2014年6月~2017年3月因贲门固有肌层肿瘤行STER(16例)或ESE(23例)治疗的患者。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上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例患者均实现一次性切除,完整切除率为100%,ESE组患者中有2例在剥离过程中发生穿孔,经金属钛夹封闭的方式妥善处理。STER治疗组和ESE治疗组患者在切除的肿瘤直径、住院总天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两项指标上,STER组数值均显着小于ESE组(P<0.05)。结论 STER和ESE相比,STER更为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8年27期)

王珊珊,沈磊[5](2018)在《双钳道胃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黏膜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黏膜下肿瘤(SMT)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贲门-胃底部SMT患者在双钳道胃镜下行内镜治疗的资料,包括基本情况、病变大小、治疗经过及病理结果等,并统计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治疗,病变最大径在0.6~4.0 cm,平均2.3 cm,内镜下病灶完整取出,手术时间35~120 min,平均65 min,术后住院5~10 d,平均7.5 d,无转外科继续治疗者。目前正在随访的患者胃镜复查均未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双钳道内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部SMT时能够达到完整切除的目标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国内镜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杨文义,韩大正,武利萍,闫春晓,黄祎诺[6](2018)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应用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消化内镜和超声内镜确诊的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50例,按照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04.82±5.66)min、(8.30±1.05)d、(3.20±0.14)万元,均优于对照组(150.79±9.27)min、(10.98±2.45)d、(3.63±0.32)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患者,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降低病变切除难度和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创面愈合速度,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贾贵清,胥光热,杨春,沈小钢,侯能易[7](2018)在《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切除胃底贲门部肿瘤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切除胃底贲门部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89例胃底贲门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组(小切口组)43例,全腔镜组37例,电子纤维内镜组(内镜组)58例,传统开腹组51例,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胃病史及术前上消化道症状)、术中和术后预后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禁饮及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非计划内再手术或再入院率)。统计学检验水准取α=0.05,采用R×C表χ2检验分割法时,校正为α'=0.083。结果四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四个研究组中,小切口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叁项均值最短,依次为(55.70±13.91)min、(71.63±15.61)ml和(3.40±0.90)d。小切口组与内镜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禁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与开腹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与全腹腔镜组比较在术后并发症率、非计划内再手术或再入院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均<0.083)。结论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治疗胃底贲门部肿瘤具有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朱亚男,刘玲,吴克俭[8](2017)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技术治疗食管、贲门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行STER治疗的21例患者,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28~72岁。结果应用STER术成功切除20例,手术时间15~145 min,术后住院时间3~7 d,瘤体平均大小1.54 cm×0.8 cm,最小0.6 cm×0.4 cm,最大3 cm×2.5 cm,全部完整切除;另1例出现轻度皮下气肿,且术中发现病灶为囊肿,与家属沟通后终止内镜治疗。术后恢复情况:1例出现隧道内感染及发热,1例出现术后腹痛伴发热2 d,无1例出现术后出血、气胸、胸腔感染及瘘等。封闭隧道口平均使用7.3枚钛夹。术后病理示:平滑肌瘤18例,囊肿2例,平滑肌瘤伴钙化1例。结论通过STER技术治疗食管及贲门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临床疗效安全可靠。与外科手术相比安全性好,术后恢复快,患者生活质量高,体现了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郑少坤,麦建全,王梅子,陈耿臻[9](2017)在《双通道内镜行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切除术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17例双通道内镜行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切除术的资料,判断其为一种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通道内镜的优缺点。方法选择内镜治疗的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17例。术中应用CO2气体,使用双通道内镜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术,直至创面完整闭合。结果 16例患者完成内镜治疗,其中1例为全层切除,4例出现小穿孔瘤体剥离后钛夹封闭,1例术中误伤右膈肌,出现气胸,中转腹腔镜楔形切除并修补膈肌,后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中未见穿孔的患者术后禁食水24 h,给予抑酸、止血、保护胃黏膜及营养支持治疗,后由流食逐渐过度为普食。术中出现穿孔的患者术后禁食水72 h,予胃肠减压,抑酸、止血、抗炎及营养支持治疗,72 h后无明显腹痛、腹胀,立位腹平片检查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者给予拔除减压管,可进流食,再根据病情逐渐过度为软食及普食。中转腹腔镜者以恢复肠道蠕动为准。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正常出院。17例均有追踪随访,均未出现复发。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术后病理其中6例为平滑肌瘤,余为间质瘤,均为低度恶性。结论 ESE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7年15期)

胡小叁[10](2017)在《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及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内镜下切除术,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在食管和贲门固有肌层肿瘤(muscularis propria tumors,MPT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比分析两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分析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01月-2016年10月于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E及STER术患者资料,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5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接受ESE手术患者29例,STER手术患者24例。主要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整块切除率、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根据术后病理和病变部位行亚组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53例,男16例,女37例;平均年龄50.38±8.15岁,MPTs平均直径为20.13±13.56mm;按发生部位来分:食管43.4%(23/53),贲门56.6%(30/53);按术后病理来分:平滑肌瘤28.3%(15/53)、间质瘤67.9%(36/53)、其他(神经内分泌瘤、脂肪瘤等)3.8%(2/53)。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病变的判断:来源层次的总体符合率为100%;病变性质的符合率为62.3%(33/53),其中间质瘤的符合率为87.5%(21/24),平滑肌瘤的符合率为44.4%(12/27);EUS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MPTs,我们将其诊断为间质瘤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平滑肌瘤(χ~2=6.24,P=0.012)3.本研究53例患者的整块切除率为96.2%(51/53),两组在整块切除率方面无差异(STER 95.8%VS ESE 96.6%,P>0.05);STER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SE组(140.46±73.48min VS 60.03±51.29min,P<0.05);术中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1.3%(6/53),均发生于贲门部,其中术中明显出血发生率为9.4%(5/53),术中穿孔发生率为1.9%(1/53),STER组术中并发症低于ESE组(4.2%VS 17.2%,P>0.05);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22.6%(12/53)(有4例患者同时并发了两种术后并发症),其中感染发生率为11.3%(6/53),气体相关性并发症11.3%(6/53),少量胸腔积液5.7%(3/53),迟发性出血1.9%(1/53);术后总的并发症STER组明显高于ESE组(37.5%VS 10.3%,P<0.05),特别是术后气体相关性并发症(25.0%VS 0,P<0.05);两组在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禁食天数方面无明显差异。4.食管的MPTs,ESE与STER相比:手术时间短(43.42±17.89min VS156.27±69.23min,P<0.001)、钛夹使用少(1.58±2.87 VS 7.45±1.29,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0 VS 45.5%,P=0.014)且术中并发症无差异。贲门的MPTs,STER与ESE相比手术时间较长(127.08±77.01min VS71.76±63.50min,P<0.001),但术中并发症较低(7.7%VS 29.4%,P=0.196),且术后并发症无差异。5.结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本研究表明MPTs直径大、形状不规则、采用STER术、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6.随访及预后:平均随访时间4.62±6.53月(2-20月)、平均随访次数1.30±0.70次(1-4次),无一例复发。结论:1.ESE、STER是MPTs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STER手术时间长于ESE,但术中视野清晰、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低;STER手术组气体相关性并发症高于ESE组,但均比较轻微,经保守治疗后消失。2.食管的MPTs,ESE与STER相比手术时间短、钛夹使用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中并发症无差异,故推荐行ESE术。贲门的MPTs,STER与ESE相比手术时间长,但术中并发症较低且术后并发症无差异,故贲门部的MPTs推荐行STER术。3.EUS对MPTs有较好的诊断作用,特别是超声下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的MPTs诊断为间质瘤的准确性较高。4.研究表明MPTs直径大、形状不规则、采用STER术、手术时间长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西南医科大学》期刊2017-05-01)

贲门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肿瘤家族史对贲门腺癌(GCA)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3 088例接受根治术治疗的GCA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信息取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高发区2 315例,低发区773例。结果:在高发区,家族史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长径、分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低发区,家族史阴性和阳性患者肿瘤长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家族史阳性是低发区GCA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HR(95%CI)=1. 338(1. 084~1. 651)]。结论:低发区肿瘤家族史可能是GCA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贲门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1].王从高,周福有,李爱丽,王伟,王献增.肿瘤最长直径对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判定的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雷玲玲,王献增,魏锦昌,程锟,李吉林.肿瘤家族史对贲门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3].高昳,刘鹏飞.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切除术在食管与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8

[4].申星杰,刘亮,齐明,朱靖宇.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及黏膜下挖除术在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8

[5].王珊珊,沈磊.双钳道胃镜在治疗贲门-胃底黏膜下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2018

[6].杨文义,韩大正,武利萍,闫春晓,黄祎诺.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J].实用癌症杂志.2018

[7].贾贵清,胥光热,杨春,沈小钢,侯能易.腹壁小切口辅助腹腔镜切除胃底贲门部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8

[8].朱亚男,刘玲,吴克俭.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贲门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J].中国临床研究.2017

[9].郑少坤,麦建全,王梅子,陈耿臻.双通道内镜行胃底贲门部黏膜下肿瘤切除术体会[J].广东医学.2017

[10].胡小叁.内镜下切除术在食管及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西南医科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病例2术前胃镜和钡餐造影 A.胃镜示胃...mTOR和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不同手术方式的生存曲线图预测IGFBP7基因CpG岛的分布各类型AEG5年生群率生存曲线图在正常组织和原发癌中的表达情况

标签:;  ;  ;  ;  ;  ;  ;  

贲门肿瘤论文_王从高,周福有,李爱丽,王伟,王献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