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白菊黄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药效研究

杭白菊黄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药效研究

殷红[1]2004年在《杭白菊黄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药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近年来,关于天然黄酮类化合成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应用价值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如葛根黄酮、银杏叶黄酮、山楂黄酮、黄芩黄酮等。杭白菊是着名的浙八味之一,其黄酮含量高达7%,远高于银杏叶中含量。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溶剂热回流法,水提法等。为了探索现代高新技术引入到中草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采用超声法提取杭白菊总黄酮。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影响提取工艺的4个重要因素: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溶剂量、提取次数,从而得到最佳的提取条件。此项研究是杭白菊黄酮提取的新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提取效率高,不需加热的优点。 由于草药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不稳定,常随采集地点、时间、加工方法等等而变化,欧洲草药制剂的生产工艺以“标准浸膏”投料。我们以杭白菊作为对象,应用超声技术提取制备了黄酮浸膏。用正交设计以浸膏得率及浸膏中总黄酮含量作为指标,考察了乙醇浓度、超声时间、溶剂量、提取次数4个重要因素,得到的最佳制备工艺,具有操作简单、省时、不用加热、提取制备工艺比较稳定等优点。并发现用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制备的浸膏,黄酮含量不稳定。 近几年对挥发油的研究也在逐步受到重视,我们在对杭白菊总挥发油的提取中比较了多种方法,以挥发油测定器提取法最好,用色质联用鉴定,证明杭白菊总挥发油中所含的36个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心肌缺血、抗氧化、抗AIDS病毒等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而挥发油作为杭白菊的另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清热解毒等功效,药效研究相对较少。我们进行了挥发油体外抗菌、体内抗炎初步研究发现:菊花挥发油对常见感染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乙付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能明显对抗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和炎症,而对甲醛所致小鼠足肿胀和炎症没有明显的作用。

李福高[2]2005年在《中药菊花主要药用成分分析及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Flos Chrysanthemi)是传统中药,它是菊科菊属植物菊(Chrysanthemumnorifolium Ramat.)的头状花序,被《中国药典》收载的菊花有滁菊、贡菊、毫菊、杭菊。 传统研究认为:菊花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疏肝明目等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具有抗肿瘤、消炎、抗菌、抗氧化、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血等多种生理活性。 研究表明,菊花中所含的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类的菊花在主要黄酮苷元含量、挥发油成分、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上的差别,并较为系统地观察产地、等级、炮制方法、采摘时间、物候期、贮存时间等对菊花黄酮类成分和挥发油成分含量的影响。 1.菊花水解木犀草素及芹菜素含量分析 目的:建立菊花水解木犀草素及芹菜素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种类菊花上述两成分的含量差别,并较为系统地观察产地、等级、炮制方法、采摘时间、物候期、贮存时间对杭白菊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方法:以正交试验法考察盐酸浓度、甲醇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四个因素对木犀草素苷和芹菜素苷水解效率的影响,确定最终提取条件。以RP-HPLC法测定木犀草素及芹菜素含量。色谱条件为:安捷仑Zorbax SB-C18柱(4.6mm×250m,5μm),柱温35℃;流动相:甲醇:0.20%磷酸51∶49(v/v);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344nm,进样量20μl。

李丹霞[3]2013年在《杭白菊不同栽培类型遗传差异性、稳定性和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选取课题组前期收集选育的31个药用菊花品种类型,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了杭白菊的植物学性状,品质特征,对杭白菊不同品种类型遗传差异性、稳定性以及内在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2年大田试验,对药用菊花6个定性多态性状和14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田间观测,经变异系数、t检验等对这些性状进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样本大部分定性多态性状的一致性较好,数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各样本的定性多态性状稳定性最好,数量性状的变异最大。2.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从分子水平对21个杭白菊材料的遗传变异程度进行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进行PCR扩增和聚类分析,共获得168条清晰可辨谱带,其中多态性带135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0.36%,多态性较高。POPGENE32软件计算结果表明,21个菊花材料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491,平均Nei's基因多样件指数为0.3129,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588;应用DPS软件计算得到各材料间的Nei&Li相异系数介于0.152~0.4842之间. UPGMA法将21个试验材料分成3个类群。该ISSR聚类情况与菊花对叶斑病的田间抗病性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菊花育种中作为早期筛选抗叶斑病品种的一种有效手段。3.通过统计NJK-1、NJK-2、NJK-3、红心11号、大花4号、优单6号等品种类型生病株数及病情指数来计算平均发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测定木质素的含量、PAL活性、SOD活性、总黄酮的含量来研究药用菊花抗叶斑病和木质素及次生代谢物间关系。发现6个品种类型抗病性由强到弱,木质素含量由高到低及PAL、POD活性由强到弱为:NJK-2>NJK-1>NJK-3>优单6号>红心13号>大花7号;不同部位间总黄酮含量有显着差异。在6个品种类型间NJK-2为抗性最强的材料,大花7号抗性较弱,病情严重;6个品种类型根、茎、叶中均有较高含量总黄酮。4.本研究测定31个药用菊花品种类型绿原酸、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总黄酮、挥发油类成分及菊花多糖含量,并对其进行茶用指标感官评价。结果表明,31个药用菊花品种类型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木犀草苷、总黄酮、挥发油类成分及菊花多糖含量有显着差异。所有品种类型木犀草苷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2010),新白菊×菊花脑、红心8号中绿原酸含量未达到药典标准(2010);新白菊×香菊中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未达到药典标准(2010)。5.为确定药用菊花的最佳采收期,本研究测定杭白菊NJK-1、NJK-2、NJK-3、优单6号、似贡2号、大花6号等品种类型花序6个开放程度的木犀草苷、绿原酸、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挥发油、菊花多糖含量。发现除似贡2号外,其余品种类型绿原酸、木犀草苷、3,5-0-双咖啡酰基奎宁、总黄酮最大值均出现于70%开放,即为药用菊花普遍采收时期;而似贡2号绿原酸、木犀草苷、3,5-0-双咖啡酰基奎宁、总黄酮的最大值出现于胎菊时期;5个品种类型的绿原酸、木犀草苷、3,5-0-双咖啡酰基奎宁、总黄酮含量最小值,都出现在100%开放时。多糖的积累状况于胎菊期达到峰值,呈“7”形,挥发油的积累状况也于胎菊期达到峰值。可知过晚采收会影响其化学成分含量。6.为综合开发利用药用菊花不同部位。本研究测定NJK-1、NJK-2、NJK-3、优单6号、红心13号、大花7号等品种类型根、茎、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3,5-0-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部位间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黄酮含量均有显着差异,木犀草苷含量花序中最高,根、茎、叶中木犀草苷含量差异不明显;6个品种类型间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黄酮含量均有明显的差异,木犀草苷含量差异不明显。6个品种类型根、茎、叶中均有较高含量的绿原酸、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总黄酮,只有木犀草苷主要分布于花序中,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菊茎、叶、根。

刘伟[4]2007年在《氮钾营养对杭白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的生理生化基础》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氮钾营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杭白菊为供试材料,以武昌狮子山酸性黄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了氮钾营养对药用白菊产量、氮代谢、碳代谢以及白菊药用成分次生代谢过程的影响。本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在一定用量范围内,施用氮钾肥能提高白菊产量。但是氮肥过量时则会导致菊花产量下降。2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白菊植株各部分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逐渐降低;各处理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在蕾期活性最高;K对白菊植株叶片PAL活性影响不大。3不同氮水平对白菊各部位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有一定影响。在上部叶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GS活性逐渐降低;在下部叶片,低氮处理的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中氮和高氮水平没有明显差别;施K对白菊叶片GS活性影响不大。4随着施氮量的上升,叶片中的蛋白质含量逐渐上升;各处理相同部位叶片蛋白质含量变化为:高N>中N>低N;在整个生育期各处理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蕾期达到最大值,说明氮能明显影响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K处理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适K处理,蕾期以后叶片蛋白质含量降低,K对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的生育期为蕾期。5施氮水平对白菊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增施氮肥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氮肥3个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在蕾期达到最大值: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在花期以前逐渐下降,开花以后中氮和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又有所上升,可能是因为开花后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所致。不施钾肥能提高植物体内叶绿素的含量,在开花前,低钾处理上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适钾处理,但开花以后其含量则急剧下降;钾肥对白菊下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6各处理可溶性糖含量在蕾期前基本一致,在蕾期以后,各处理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花芽分化期之前,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上升,从花芽分化期到蕾期逐渐下降。花期以后,糖份在叶中积累,上部叶片糖含量上升;其中上部叶片:在蕾期前,中N>高N>低N,蕾期后,低N>中N>高N;适K>低K;下部叶片:低N>中N>高N;适K>低K。7施肥对白菊上部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一定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上部叶片的PPO活性逐渐下降;上部叶片的酶活性明显高于下部叶片;下部叶片的酶活性以高氮处理最低,低氮和中氮处理之间差距不明显。K对PPO活性的影响不明显。8各氮处理上部叶片的对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在整个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施氮量的升高,上部叶片4-CL活性逐渐降低,但是低氮和中氮处理之间的差别不明显;上部叶片酶活性在蕾期最低;中氮和高氮处理的下部叶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中氮处理的酶活性大于高氮处理。施钾能明显提高植株叶片的酶活性,但在蕾期,适钾和低钾处理的各部分叶片的酶活性基本保持一致;各处理上部叶片和下部叶片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从花芽分化期到花期的变化呈相反趋势。9氮对黄酮的含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植物体内黄酮含量逐渐下降,其中低氮处理对黄酮含量的影响与其他两个处理有明显的差别;中氮和高氮处理在花芽分化期黄酮含量出现最大值。低钾胁迫下,上部叶片中的黄酮含量在蕾期之前明显高于适钾水平,但在蕾期之后却低于适钾水平;下部叶片在整个生育期,K处理除了在蕾期含量基本保持一致外,在其它生育期都是适钾>低钾。10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菊花叶片中的绿原酸含量逐渐降低,这和黄酮含量的变化一致;从不同部位来看,上部叶片的绿原酸含量明显高于下部叶片。K对叶片中绿原酸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不施K明显降低叶片中绿原酸含量。11叶片N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表现下降趋势,各氮处理叶片N含量为高N>中N>低N;上部叶片高于下部。K处理中上部叶片K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而下部叶片在花芽分化期出现最大值,K含量在不同部位中变化为适K>低K。

郑伟榕[5]2016年在《萃菊的药理学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萃菊作为新培养和开发的菊花品种之一,为了验证其药理作用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萃菊的成分检测、抗菌试验、并采用动物模型验证萃菊的退热作用、活血化瘀作用、降脂作用、抗氧化作用,试验结果证实了萃菊在这些效果方面已和传统药用的杭白菊相当甚至稍优于其。为萃菊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水提醇沉法对萃菊总糖中多糖进行提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萃菊多糖含量。结果表明100℃、提取时间2.5h、料液比为1:25的情况下多糖提取率最高,提取率为29%。并通过比色法测定萃菊、杭白菊、野菊花叁者的微量元素和总糖量,确定萃菊镁、锌、锰以及总糖量含量最高,解释了萃菊口感好、耐冲泡的原因。2.通过平皿法药敏试验确定萃菊具有体外抗菌效果,但抗菌作用强度强于杭白菊而弱于野菊花。并用试管法测定萃菊的最低抑菌浓度,证实了萃菊具有广谱性抗菌效果。3.采用建造大鼠发热模型,通过灌胃给药发现大鼠在萃菊用药1.5小时后,体温可降至正常范围,验证了萃菊和杭白菊一样都有辛凉解热作用,可替代杭白菊治疗风热感冒。4.采用大鼠血瘀模型,通过灌胃给药发现萃菊可以降低大鼠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5.采用建造小鼠、大鼠以及家兔脂代谢紊乱模型,通过灌胃给药并测定血清中与脂蛋白代谢密切相关的分子指标。结果表明萃菊对小鼠有降胆固醇和甘油叁脂作用;对大鼠脂代谢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能显着降建模后大鼠血液中胆固醇和及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含量,但降胆固醇的作用不如氟伐他丁。6.采用小鼠模型研究口服萃菊煎剂对小鼠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和对照组比较,小鼠口服萃菊煎剂可显着缓解由Cy诱导的氧化应激作用,上调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T-AOC水平,增强T-SOD、CAT和GSH-PX的活性。血清中MDA和羰基碳水平下降。说明萃菊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综合分析萃菊的抗菌、退热、活血化瘀、降脂和抗氧化等药理学作用结果,与传统的辛凉解表中草药杭白菊功效十分相似,而且在某些方面胜过杭白菊,可以推断萃菊将是杭白菊的理想代用品,无论是在疾病临床治疗、健康保健,或是作为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生产绿色动物食品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开发,都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马晓青[6]2012年在《硫磺熏蒸导致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系统考察了硫磺熏蒸对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无机元素、药效和毒性等方面的影响,为全面评价硫磺熏蒸杭白菊和金银花的质量优劣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通过对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的HPLC指纹图谱、HPLC-MS、GC-MS、GC×GC-TOF/MS定性分析和HPLC定量分析,发现硫磺熏蒸使杭白菊和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中有害重金属、硫及主要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硫磺熏蒸会导致大量的硫残留,并引起Pb、As等重金属含量升高,同时改变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建立了硫磺熏蒸杭白菊和金银花的快速检测技术。该方法准确、快速,为硫磺熏蒸药材及饮片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且简便快速的检测方法。通过抗炎实验考察了硫磺熏蒸对杭白菊药效学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硫熏组效应较好。通过金银花体内、体外抗菌和抗病毒试验考察了硫磺熏蒸对金银花的药效学影响。抗病毒结果显示,硫熏组较未熏组效应降低。通过急毒和长毒实验对硫磺熏蒸前后杭白菊和金银花的毒性进行了考察。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硫熏金银花毒性强于未熏金银花;杭白菊硫磺熏蒸前后差别不大。长期毒性实验的体重变化不明显,血常规检查结果表明个组各项指标未见明显改变;血液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硫熏组可能对肝肾功能以及排泄和代谢有一定的影响。长期毒性的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所设剂量下,硫熏杭白菊对大鼠肾脏的毒性具有可逆性。

王硕[7]2005年在《菊花化学品质的比较及杭白菊提取物制备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不同产地菊花的化学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为有效控制药用菊花的质量,完善其评价标准提供依据,并研究了杭白菊提取物的制备工艺。 1,从杭白菊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木犀草素、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确定其化学结构,考察了对照品的理化性质,通过HPLC归一化法测得纯度均>98%,可用于HPLC定量分析。 2,参照文献,比较了中国不同产地药用菊花的外部形态。 3,首次建立了菊花药材中同时测定2种有机酸类成分:绿原酸、3,5-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种黄酮类成分: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的HPLC定量法:采用ODS Hypersil C_(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以乙腈/水/冰醋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348nm,各指标成分线性范围依次为,绿原酸0.006~0.117 mg·mL~(-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0.002~0.046 mg·mL~(-1)、3,5-双咖啡酰基奎宁酸0.052~1.030 mg·mL~(-1)、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0.010~0.202 mg·mL~(-1)、木犀草素0.002~0.050 mg·mL~(-1)、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0.003~0.052 mg·mL~(-1),r≥0.9995,6种指标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2~100.7%,RSD<2.5%。结果表明,各指标成分线性关系良好,测定了18批菊花药材中上述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说明不同产地菊花的化学品质差异较大。 4,建立了药用菊花HPLC指纹图谱,确认了11个共有峰中的6个色谱峰;系统聚类分析将菊花样品分为3大类5小类,对药用菊花的品种演变、产地变迁给与了一定的解释,说明了原属于同一产地的菊花之间的相似性,并与菊花含量测定结果相符;依据性状鉴定和含量结果建立共有模式,采用相关系数、夹角余弦和欧氏距离作为测度,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表明,各产地菊花样品间相似度良好,叁种不同测度结果趋势是一致的。 5,以提取物收率、提取物中各指标成分含量和转移率为指标,探讨了菊花提取物的制备工艺。

廉婷婷[8]2012年在《见血飞止血和杭白菊保肝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本篇论文共有四章组成。第一章研究了见血飞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的影响。第二章采用四氯化碳造模小鼠急性肝损伤评价杭白菊的保肝作用。第叁章对常用止血中药材和常用复方止血中药进行了总结。第四章对杭白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研究。第一章见血飞对小鼠凝血和出血时间的影响本实验采用小鼠毛细玻管法及玻片法观察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以断尾法观察其对小鼠出血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见血飞甲醇部位具有缩短小鼠体内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作用,有明显的凝血作用。见血飞乙酸乙酯部位和石油醚部位实验结果显示也有凝血作用,但是实验中出现死亡现象,考虑这两部位有毒性。见血飞甲醇部位的凝血作用最好,并且其凝血作用和用药量没有相关性,其主要凝血活性成分及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二章杭白菊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本章观察了杭白菊乙醇提取物和多糖部分对CCl_4诱发的小鼠肝损伤的作用。杭白菊乙醇提取物和多糖部分高剂量组血清GPT、GOT水平明显降低。说明杭白菊乙醇提取物和多糖部分高剂量组对CCl_4所致小白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特异性地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含量,减轻肝细胞损伤。杭白菊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能显着降低CC14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升高,提高肝组织SOD活性,提示杭白菊对肝细胞的保护是通过抗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发挥作用的。第叁章常用止血中药研究用于止血作用的中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章对常用的止血药材和止血中成药进行了综述。第四章杭白菊研究综述本部分主要对杭白菊的来源、分类、加工、采收、药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总结。

孙桂菊[9]2011年在《食用花卉的功效成分及作用》文中认为食用花卉,在我国源远流长。在食用花卉中,有些花卉同时也是中药。药食两用花卉因本身所含不同的维生素、无机盐、植物化学物等而具有不同的药效或功效,从而影响人体健康。人们出于保健的需要,对食用花卉的研究和利用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 杭白菊黄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药效研究[D]. 殷红. 浙江大学. 2004

[2]. 中药菊花主要药用成分分析及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D]. 李福高. 浙江大学. 2005

[3]. 杭白菊不同栽培类型遗传差异性、稳定性和质量评价研究[D]. 李丹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13

[4]. 氮钾营养对杭白菊次生代谢产物调控的生理生化基础[D]. 刘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5]. 萃菊的药理学试验研究及应用[D]. 郑伟榕. 福建农林大学. 2016

[6]. 硫磺熏蒸导致杭白菊和金银花化学成分、药效及毒性变化的研究[D]. 马晓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7]. 菊花化学品质的比较及杭白菊提取物制备工艺的研究[D]. 王硕. 沈阳药科大学. 2005

[8]. 见血飞止血和杭白菊保肝作用研究[D]. 廉婷婷. 河南大学. 2012

[9]. 食用花卉的功效成分及作用[C]. 孙桂菊. 《植物化学物及膳食补充剂的研究进展》专家高层论坛会议资料. 2011

标签:;  ;  ;  ;  ;  ;  ;  

杭白菊黄酮、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药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