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异亮氨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异亮氨酸,羟基,谷氨酸,杆菌,等离子体,抗性,蚕蛾。
异亮氨酸论文文献综述
孔帅,陈敏,郑美娟,许鹏飞,吕育财[1](2019)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高产L-异亮氨酸谷氨酸棒杆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23798为原始菌株,对其进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诱变,以磺胺胍抗性和氨基酸与茚叁酮特异显色为筛选标记,以期得到高产L-异亮氨酸的诱变谷氨酸棒杆菌,并对其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始菌株23798经过ARTP诱变处理180 s后,经0.4 mg/m L磺胺胍抗性筛选、多孔板高通量筛选、发酵培养复筛,选育出一株高产L-异亮氨酸诱变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B1。该菌株在摇瓶中发酵培养48 h,L-异亮氨酸产量达18.5 g/L,比原始菌株提高62.03%,且遗传性状稳定。(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9年07期)
银龙,周小秋,赵娟,姜俊[2](2019)在《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亮氨酸是鱼类的必需氨基酸,能增强鳃和肠道的物理屏障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就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朱远锋,孙全明,朱清丽,熊贤锋,吴春燕[3](2019)在《HPLC法测定雄蚕蛾中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雄蚕蛾中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C_(18)色谱柱(150mm×4.6mm,5μm),以乙腈-0.1mol·L~(-1)醋酸钠溶液(用醋酸调节pH值至6.5)(7∶93)为流动相A,以乙腈-水(4∶1)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43℃;流速为1.0mL·min~(-1);异硫氰酸苯酯(PITC)柱前衍生化。结果雄蚕蛾中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各组分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9%~100.13%,RSD值为1.22%~1.45%。结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雄蚕蛾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丽,聂尧,景晓冉,徐岩[4](2019)在《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异亮氨酸(L-ILe)为底物,以异源表达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的重组大肠杆菌BL21/pET28a-ido全细胞作为催化剂,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4-HIL).基于重组异亮氨酸双加氧酶(IDO)催化异亮氨酸羟基化的性质和条件,在摇瓶水平上对辅因子亚铁离子、α-酮戊二酸(α-KG)及底物浓度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2 g/L FeSO_4·7H_2O,底物与α-KG摩尔比为1∶1,该条件下反应8 h可生成190 mmol/L 4-HIL.结合摇瓶水平的最优条件,在反应器水平上继续对搅拌速度、菌体浓度等进行优化,实现了对高底物浓度下催化反应的连续调控.在50 g/L湿菌体及400 r/min转速下可一次转化合成400mmol/L 4-HIL,建立了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工艺流程.(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成晓东,张铮[5](2019)在《L-异亮氨酸键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异氰酸丙基叁乙氧基硅烷与L-异亮氨酸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硅烷偶联剂,并进一步将其与硅胶反应制得键合有L-异亮氨酸的亲水色谱固定相。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表明亮氨酸功能化硅烷偶联剂的成功合成、元素分析表征证明亮氨酸已成功键合到硅胶表面。将其作为亲水模式下的固定相填料填装在150 mm×4. 6 mm不锈钢色谱柱中,以一系列经典的极性小分子作为探针,考察了这些探针分子在固定相上的色谱行为。极性化合物的保留时间随着流动相中有机溶剂含量提高而逐渐增大,表现出典型的亲水保留特征。进一步研究了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缓冲盐p H值及缓冲盐浓度等因素对分析物在固定相上的保留的影响。在优化了相关参数后,将固定相应用于碱性化合物、水溶性维生素以及核苷类极性物质的分离当中。在等度洗脱下,5种碱性化合物、6种水溶性维生素和8种核苷类物质分别在8、18及25 min内被成功分离。分离结果表明了合成的L-异亮氨酸键合亲水色谱固定相具有较好的色谱性能,在极性化合物的分离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张文丽[6](2019)在《重组双加氧酶合成羟基异亮氨酸的转化系统与过程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4-羟基异亮氨酸(4-hydroxyisoleucine,4-HIL)是一种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调节血脂异常、促进脂肪代谢等功能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实验前期研究已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含异亮氨酸双加氧酶(ido)基因的芽孢杆菌,并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构建了将L-异亮氨酸(L-isoleucine,L-ILe)一步催化合成4-HIL的重组菌。本研究基于重组IDO催化异亮氨酸羟基化的性质和条件对反应过程进行调控,扩大转化体系探究高底物浓度下的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4-HIL的产量。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添加L-ILe,以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pET28a-ido作为催化酶源,基于IDO催化异亮氨酸羟基化的生物转化条件,在摇瓶水平进行单因素优化,发现采用诱导16 h的静止态全细胞作为催化剂的转化效果最佳,且在α-酮戊二酸(α-KG)与底物摩尔浓度比为1:1,Fe~(2+)2 g·L~(-1)、Vc 5 mmol·L~(-1)条件下,全细胞催化效率最好,在300mmol·L~-11 L-ILe浓度下可一次催化生成190 mmol·L~(-1) 4-HIL。(2)该催化反应是以细胞作为酶源,发酵结束后的菌体浓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IDO酶量,为了获得更多的细胞以节约生产成本,对重组大肠杆菌E.coli BL21/pET28a-ido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其中发酵培养基初始pH为7.0,接种量4%,以甘油作为碳源,且浓度为10 g·L~(-1)时,发酵10 h后细胞活性最好,产物4-HIL的积累量最高。对乳糖诱导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条件为:乳糖浓度5 g·L~(-1)、诱导温度45℃、乳糖加入时机12 h,诱导时长20 h,发酵结束后OD_(600)可达12。利用3 L罐培养重组大肠杆菌,发酵24 h,菌体OD_(600)达到44,细胞的催化效率保持在90%,成功利用乳糖替代IPTG诱导,弥补了IPTG价格昂贵且对细胞有毒害作用的缺陷。(3)结合摇瓶优化结果,对全细胞催化体系进行放大,在500 mL反应器上对重组菌的菌浓,搅拌速度进行单因素优化,对细胞进行冷冻处理,使得在300 mmol·L~(-1)底物浓度下可生成250 mmol·L~(-1)的4-HIL,相比摇瓶水平,4-HIL的产率提高了20%。继续增大底物浓度,通过后期补加辅底物α-KG,使得底物800 mmol·L~(-1)下,可催化生成630mmol·L~(-1)的4-HIL,其产率达到78%。在底物最大溶解度浓度下,对重组细胞进行分批次反应,以300 mmol·L~(-1)底物作为反应浓度,经过3批次反应后,单批次催化生成4-HIL的浓度仍保持在220 mmol·L~(-1),解决了高底物浓度下产物产率低的问题,为全细胞大规模生产4-HIL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舒萍[7](2019)在《增强谷氨酸棒杆菌中底物供应及ido表达提高4-羟基异亮氨酸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4-羟基异亮氨酸(4-HIL)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糖尿病治疗药物。L-异亮氨酸双加氧酶(IDO)催化L-异亮氨酸(Ile)的C-4位发生羟基化形成4-HIL,同时α-酮戊二酸(α-KG)发生氧化并消耗氧气。在实验室前期研究中,将ido基因导入Ile生产菌Corynebacterium.glutamicum ssp.lactofermentum SN01中表达,实现了4-HIL的从头合成。本课题在ido表达菌株SN02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改善多底物的供应并提高IDO的活性,来提高4-HIL的产量。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增强α-KG供应,分别表达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icd和敲除乙醛酸途径第一个基因aceA,获得菌株SZ08和SZ02。SZ08生长速率明显降低,4-HIL产量也下降,而SZ02中α-KG供应得到有效增强,4-HIL产量提高至69.47±2.18 mM,比出发菌株SN02的产量高18.9%,同时Ile合成得到加强,4-HIL与Ile的总量提高39.7%。(2)为了加强Ile供应,在aceA敲除菌中分别共表达ido-mqo和ido-lysC。所得菌株SZ03和SZ09的Ile浓度提高,4-HIL与Ile的总量增加,但Ile向4-HIL的转化率降低,使得4-HIL产量下降,原因可能是IDO活性不足。(3)为了提高IDO活性,将来自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的Ido基因ido3与mqo和ido共表达,构建菌株SZ04。共表达ido3有效地提高了IDO活性,使SZ04中4-HIL产量提高至91.54±8.29 mM。将ido3与lysC和ido共表达,构建菌株SZ10,4-HIL产量提高至78.38±1.63 mM。因此,ido3与mqo和ido共表达更有利于4-HIL的合成。(4)为了提高细胞的摄氧速率,在SZ04基础上再分别表达vgb和P_(dnaK)启动子、P_(clgR)启动子控制的vgb,获得菌株SZ05、SZ06和SZ07。虽然vgb的表达未对4-HIL产量产生显着影响,但加快了发酵前72 h中的细胞生长速度和4-HIL合成速率,尤其是用P_(dnaK)启动子表达vgb时。发酵72 h时,在P_(dnaK)-vgb表达菌株SZ06中4-HIL的产量是SZ04的2倍。(5)为了进一步提高4-HIL的产量,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中培养vgb表达菌株SZ05、SZ06和SZ07。叁株菌的4-HIL产量增加至102-117 mM,Ile向4-HIL的转化率都达到98%以上,其中SZ05的4-HIL产量增加至117.31±0.16 mM(17.24±0.02 g/L),比出发菌株SN02的产量提高了1.0倍,糖酸转化率提高至0.166 mol/mol,比SN02提高80%。(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森[8](2019)在《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利用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 KM011)进行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实时了解菌体浓度、葡萄糖浓度及主副产物积累的信息,对于整个发酵过程控制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可以使碳骨架最大限度的流向目标产物,而且还能提高发酵装置的利用率,进而节约成本,提高糖酸转化率。目前,发酵液成分检测,仍以传统化学分析方法为主导,该法前处理过程复杂、耗时长、成本高、存在试剂损耗,同时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限制了检测效率。与常规方法相比,近红外光谱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样品预处理及成本低等优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测试方式。本文采取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开展了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五种氨基酸的定量研究,并为改善目前氨基酸发酵数据的利用情况,建立了氨基酸发酵数据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收集105个发酵液样品,采用高效液相法分别测定其L-异亮氨酸、L-丙氨酸、L-谷氨酸、L-亮氨酸和L-苏氨酸等五种氨基酸的含量。使用Thermo AntarisⅡ近红外扫描仪采集发酵液样品透射光谱和反射光谱。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了不同采集形式下近红外光谱仪器最佳检测参数,液体透射采集仪器的最佳参数为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16 cm~(-1)。悬浊液反射扫描仪器的最佳参数为描次数32次,分辨率8 cm~(-1)。(2)在上述最佳仪器参数下采集105个发酵液样品的透射光谱,采用多种不同光谱预处理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波峰波谷位置选择最佳波段,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五种氨基酸光谱校正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提取氨基酸有效光谱信息的作用有所差异,但建立五种结构不同的氨基酸的最佳预测模型选取的波段均为5400-6300 cm~(-1)+7300-10000 cm~(-1),L-异亮氨酸、L-丙氨酸、L-谷氨酸、L-苏氨酸和L-亮氨酸校正集相关系数(R_c)分别为0.981、0.909、0.927、0.957和0.649,校正集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7.3、2.9、3.1、3.6和1.6。经外部验证,预测集相关系数(R_p)分别为0.997、0.925、0.967、0.977和0.10,预测集相对分析误差(RPD)为4.7、2.6、2.5、3.3、1.1。说明L-异亮氨酸、L-丙氨酸、L-谷氨酸、L-苏氨酸光谱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而L-亮氨酸模型基本没有预测能力。(3)在上述最佳仪器参数下采集105个发酵液样品的透射光谱,使用SPSS软件计算不同光谱预处理下光谱吸收度与各产物浓度之间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选取最佳波段。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五种氨基酸的反射光谱预测模型,L-异亮氨酸、L-丙氨酸、L-谷氨酸、L-苏氨酸和L-亮氨酸校正集相关系数(R_c)分别为0.987、0.981、0.986、0.992和0.968,校正集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7.8、6.8、6.3、6.4和5.0。经外部验证,验证集的相关系数R_p>0.98,RPD>3,与校正模型基本一致。相比于液体透射采集所建光谱预测模型,反射采集光谱所建模型精度有大幅度提高。(4)考虑到目前氨基酸发酵数据的利用情况,建立了氨基酸发酵数据管理系统。采用B/S浏览器模式构建系统框架,根据需要使数据库管理系统具有数据的存储、搜索、下载及可视化显示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进行展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孟静,芦楠,朱福周,董解荣,王子申[9](2019)在《两阶段溶氧控制及FeSO_4添加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4-羟基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溶氧水平及FeSO_4添加量,以提高其发酵水平。结合菌株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HIL18及4-羟基异亮氨酸合成特点,首先考察不同溶氧水平及两阶段溶氧控制对4-羟基异亮氨酸发酵的影响。然后考察FeSO_4添加对其发酵的作用。20%溶氧有利于4-羟基异亮氨酸的合成。利用两阶段溶氧控制工艺(0~20 h、20%溶氧;20~64 h、30%溶氧)经64 h发酵,4-羟基异亮氨酸产量达到38.7 g/L,较未使用该工艺提高11.2%。采用两阶段FeSO_4添加策略(初始浓度为65μmol/L、20 h添加30μmol/L),4-羟基异亮氨酸的产量达到43.4 g/L。采用优化后的工艺使得4-羟基异亮氨酸产量较优化前提高27.3%。获得了4-羟基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两阶段溶氧控制及FeSO_4添加工艺。该结果为4-羟基异亮氨酸的高效发酵合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2期)
王壮壮,魏佳,于海波,徐建中,张伟国[10](2019)在《L-异亮氨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诱变选育L-异亮氨酸高产菌,并探索突变株最佳发酵条件。利用传统化学诱变结合常压室温等离子体生物诱变体系对实验室保藏的Brevibacterium flavum I-12进行逐级诱变,选育2-噻唑丙氨酸(2-TA)和磺胺胍(SG)高抗性和在琥珀酸平板上能快速生长的突变菌株。随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出目的突变株摇瓶发酵培养基组分的最佳参数水平。结果显示,经过一系列诱变和筛选,成功选育出一株在40 g/L的2-TA和5 g/L的SG,且以琥珀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快速生长突变株,命名为B. flavum TA-6,该菌株产酸达26.2±0.5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4.75%,而副产物L-缬氨酸和L-亮氨酸积累量明显降低。经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后,突变株产酸可达27.8±0.5 g/L,比优化前提高了6.1%。通过传统化学诱变结合ARTP生物诱变体系,成功选育出一株杂酸降低的L-异亮氨酸高产菌TA-6,该菌株具有潜在生产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异亮氨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亮氨酸是鱼类的必需氨基酸,能增强鳃和肠道的物理屏障功能以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能力,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活性,促进抗炎因子表达,抑制促炎因子表达,发挥抗炎作用,进而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本文就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做一简要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异亮氨酸论文参考文献
[1].孔帅,陈敏,郑美娟,许鹏飞,吕育财.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高产L-异亮氨酸谷氨酸棒杆菌[J].中国酿造.2019
[2].银龙,周小秋,赵娟,姜俊.异亮氨酸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动物营养学报.2019
[3].朱远锋,孙全明,朱清丽,熊贤锋,吴春燕.HPLC法测定雄蚕蛾中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2019
[4].张文丽,聂尧,景晓冉,徐岩.Fe(Ⅱ)/2-酮戊二酸依赖型双加氧酶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催化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9
[5].成晓东,张铮.L-异亮氨酸键合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性能[J].应用化学.2019
[6].张文丽.重组双加氧酶合成羟基异亮氨酸的转化系统与过程调控[D].江南大学.2019
[7].张舒萍.增强谷氨酸棒杆菌中底物供应及ido表达提高4-羟基异亮氨酸产量[D].江南大学.2019
[8].王森.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D].吉林大学.2019
[9].孟静,芦楠,朱福周,董解荣,王子申.两阶段溶氧控制及FeSO_4添加对谷氨酸棒杆菌合成4-羟基异亮氨酸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10].王壮壮,魏佳,于海波,徐建中,张伟国.L-异亮氨酸高产菌选育及其培养基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