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

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

胡莉彬[1]2003年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本文在进一步澄清教育产业涵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教育产业的投入机制和发展机制两方面入手,研究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实现途径,并就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其的影响和制约展开讨论。 在高等教育的实现途径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保证。第一,要有多元化的投资格局,来缓解高等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这里谈到了政府投资主体地位不能变,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以及让公民形成普遍的消费观念等等;第二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产权,明晰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界限,这是保证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关键所在,是资源能否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第叁是建立联结教育与市场的机制,这就要求教育产业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办事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产业部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最后要让每个公民都要有投资高等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必然途径的观念。 教育产业化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方面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所以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其的影响就至关重要,借鉴社会学中的研究方法,谈了政府在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种种参与方式,“政府的有效退出机制”、“积极的宏观管理手段”以及“让社会广泛参与,减轻政府压力”叁种方式,而社会行为的调动,主要是约束和规范教育产业,使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胡建松[2]2008年在《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自1998年中国教育部最先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四所高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网络远程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化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以及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在教育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抢占中国的网络教育市场,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能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提升竞争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来更好地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只有坚持不移地走产业化的道路,实行产业化运作才是最佳的出路。因为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实行产业化将有利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拉动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的短缺,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关于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虽然在理论和法律上并没有完全明确,但实践已走在理论前面。本文综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交互作用距离理论等对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进行研究,首先对中国高校网络教育产业化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重要作用以及教育对经济的增长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对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的现状,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中国高校网络教育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张爽[3]2001年在《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未来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竞争,谁能适时地合理发展高等教育,谁就掌握了开启知识经济战车的金钥匙。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经济瓶颈的制约,如何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能迅速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经济腾飞,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首先,作者在归纳阐述有关高等教育产业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的产业属性、产品形式、产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市场,高等教育的产业地位,及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社会、经济意义,从而为分析研究高等教育产业化途径打下基础。 其次,作者在明确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政治规律、教育规律、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制定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策略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第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及经济发展现状,作者提出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途径。 最后,作者对已完成的工作作以总结,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深层思考。

杜白[4]2006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颇具争议和敏感性的话题,尤其是近几年成为了我国教育领域和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前不久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反对“教育产业化”,因其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质。“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和思路。我国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全部归因于“教育产业化”,我国的教育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育产业化”的民间实施让这些问题显现出来,将这些问题呈现给我们,并间接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例如,将高等教育与市场接轨,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等。鉴于此,本文就通过探索与“教育产业化”联系最密切的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的发展过程,来进一步探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探寻其解决途径,从而提出走“高等教育产业之路”的思路。 文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历史发展,主要介绍了西方国家和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理论的提出和措施的实施,同时对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也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产业与中国国情,介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当前中国国情,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在这一基础之上提出了走“高等教育产业之路”的想法,进而对这一思路的实施途径加以说明。第叁部分是我国走“高等教育产业之路”的出路与对策,在通过对我国两类高校、两种学科及国家与两类高校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提出走“高等教育产业之路”的不同对策。

王临珅[5]2014年在《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时代,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已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但是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人力资源丰富,高质量人力资本存量却极为不足。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伴随高校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分析和解决中国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构建和完善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体制已成为高等教育持续和良性发展的最迫切需要。在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筹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层层分析,层层建议。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振兴中国教育事业,只有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全民族总体受教育水平,增加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才可能推动中国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失时机迎头赶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战略转变。确保高等教育的投入是办好高等教育的前提,目前单靠政府的投入办高等教育是不够的,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是办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依靠金融支持是一条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紧张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一则可以解决金融机构的资金出路问题,取得稳定的低风险收益,减轻社会闲散资金的储蓄压力;二则可以使高等教育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通过金融支持引导教育消费和向高等学校提供中长期贷款,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金融支持的途径主要有向学校提供融资支持,向学生提供助学贷款,以及通过一些间接的途径向高等教育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教育良好快速发展。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引入问题由来的同时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本研究的价值所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了解到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筹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国外高校先进的筹资经验、高校多渠道筹资的必要性和意义研究、介绍高校多渠道筹资的方法与提高高校现有经费和资源使用效率研究四方面,而国外则很早就开始了教育筹资多元化问题研究,并提出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各国形成了较为相似的改革措施,其共同特征体现为经费筹措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同时绪论部分还指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法和宏观分析法等方法。第二部分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性。首先本部分对公共产品理论有一个系统的回顾,包括公共产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公共产品的主要特性与内容,尤其深刻理解公共产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产权的公共性和产权的非交易性。而从教育本身更广义的角度来讲,其本质属性又包括公益性、经济性、综合性与准公共品性。公益性体现为教育的基本属性,它承担着全社会启蒙与文化传播的使命,是属于全社会的基本利益;经济性体现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不仅仅单纯体现为知识技术的传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提高人力资本存量,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准公共品性则体现在其广泛的正外部性上。教育的综合性则实现了对教育属性的全局把握,既包括教书育人的基本属性也包括促进生产的经济属性,既包括政治属性也包括社会属性,对教育的理解要从多角度出发。对教育这一概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后,从其性质出发介绍其经费来源主要财政拨款、金融市场、贷款与家庭支持四部分。财政性教育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和校办产业、勤工助学和社会服务收入叁类。高等教育的发展依靠金融支持主要通过争取商业银行融资、银校合作等方式,在财政拨款有限的情况下,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对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紧张问题不失为一种良好途径。助学贷款主要分为国家助学贷款和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两种,为广大贫困生提供了教育公平的机会。而根据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费也正日益成为教育产业化后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一定程度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难的问题。第叁章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首先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层级结构有一个初步了解,包括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叁个层次。各个层次高等教育在其办学模式、教学目标等设置上有所不同,因而也会面临着不同的投入现状,如同样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组成部分的专科教育,其财政投入明显低于本科教育。其次本部分对不同时期教育金融支持现状做了回顾。改革开放前教育属于计划经济范畴,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经历了八大方面的改革,主要有拨款形式、拨款内容划分、经费管理办法的完善等内容,体现了高等教育财政划拨制度在逐渐好转;教育产业化后,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添加了学费这一重要项目,市场机制的引入使得教育脱离了“纯公共品”的范畴,而学费不断攀高则又成为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的又一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本部分还具体针对几种金融形式支持高等教育的方法进行讨论,其中不乏一些较为新颖的金融领域融资方法如发行教育彩票等。最后本部分给出目前高等教育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性金融支持存在问题、高等教育投资效益不高、等教育拨款依据和收费标准不合理四个方面。第四部分从实践角度介绍几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金融支持案例,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其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现状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本部分对美国案例的学习分为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公立大学较私立大学更多接受政府拨款与校友捐赠,而私立大学则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包括教学服务商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与捐赠管理经营化,自行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日本私立高校占据着日本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因此讨论日本私立高校金融支持具有代表性。日本私立高校虽数量众多,但其在政府资助上远不如公立院校,间接导致私立高校学费不断攀高,另外校办产业收入和捐赠收入也是私立高校经费重要来源。同时本部分还补充介绍印度、英国与韩国的案例,并简要总结几国高等教育的共性与成功之处。第五部分给出本研究的结论,提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从政府角度来讲,需明确叁点工作方向,一是要转变政府教育职能实现高等才能治理模式,变行政控制为引导转换政府角色,将办学主动权交由高校;二是此种情况下,政府要明确自己作为责任人的使命,高等教育不由政府办但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作出合理的社会导向;叁是政府需推动高校金融支持进程,促进鼓励金融支持又把好总量关,使其发挥最大的正效用。从高校角度讲,高校应从过去被动等政府养的态度转变为积极自主办学,改革措施可从增加收入来源、完善经费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既要开源又要节流,实现高校经费合理高效运转。而从金融创新角度,本文提出一系列创新筹资机制,为高校经费筹措提供新思路。最后给出本文结论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指导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从“金融”角度研究高校发展的资金问题,从系统解决问题的角度提出“金融支持”这一概念,在理论界属于新的视角。在国内理论界有不少关于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问题的研究,而本文的创新在于把高等学校融资的问题从提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对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下的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将理论研究与应用操作结合起来,率先从系统、全面的视角提出在21世纪新的条件下中国大学的高等教育金融支持需要政府作出政策保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校经费问题,为中国的大学发展提供雄厚的经济基础,大幅度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社会竞争力。二是本文研究结合以教育经济学作为基本理论、结合金融学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研究具有坚实的基础,结论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所以,本文在跨学科领域运用上,将教育经济学与金融学相结合,提出了在高等教育领域要灵活、规范运用金融工具的观点也是一个创新点。

魏腊云[6]2001年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以及国外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使得高等教育产业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课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人们围绕高等教育产业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论战,但由于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及依据的理论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人们对高等教育产业及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的认识存在大量的分歧,甚至导致截然相反的认识和思想主张。 在对有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本质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高等教育产业自身发展为目的,变高等教育事业性劳动为生产性劳动,通过构建高等教育产业内在的投入与产出机制,加强产学研各生产环节的结合,使高等教育产业的生产活动日益联接成紧密结合的整体,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民主化以及高等教育特色化等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实条件下的价值取向;知识产业化和产业知识化是高等教育产业化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应有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实现高等学校职能的整合和超越是高等教育进行产业化变革内在逻辑发展的价值所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力。 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产业化应对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的宏观对策,而高等学校则应从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科技制度和产业政策的调整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

张伟[7]2005年在《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能途径》文中研究说明笔者通过探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能途径以及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走产业化之路是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段俊毅[8]201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治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同时,高等教育资源是公共产品,对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过渡的时代。然而,人们在享用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时,逐渐发现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总体现状存在着不平衡性:包括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区分布不平衡、高校资源地方化、招生资源指标化、高校之间分布不平衡。这些不平衡的出现,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个问题的出现源自于人们的思想认识不端正、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教育政策有失公正等多重原因。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利于治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让作为公共产品的高等教育,真正发挥为人民谋利益的社会价值,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国家、社会和个人齐努力,众志成城,终能突破难关,拨云见日。为了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把解决高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树立高等教育是公共产品的意识;克服高等教育产业化弊端;贯彻科学发展观等措施,切实解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因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黄成旭[9]2008年在《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并逐渐构建起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并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次改革,不仅对我国经济体制是一次全面的改造,而且,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体制不断改进,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国家统筹教育经费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之下,教育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于是,在市场将商品经济改造的过程中,教育也必然受到了影响。1986年4月正式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该法出台以后,高等院校被划在了非义务教育行列,受教育者个人需要支付一定的培养成本成为共识。该法出台时,我国也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也就在这个时期专家学者就开始致力于讨论教育产业化问题。教育产业化成为了热点问题。同样,高校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论题也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青睐,并且很多学者把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要出路和手段。但是,自高校体育产业化问题的研究逐步深入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高校乱收费、过度重视商业利益、体育教育公平失衡,高校的体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精力分散,以及盲目修建大型、高档且不实用的场馆设施,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等等一系列严重制约高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法,利用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的理论,结合高校体育的功能,分析我国现行高校体育产业化的问题后发现,我国高校目前所从事的体育经营谈不上“产业化”,充其量是一种弥补经费不足的有偿经营行为。从高校体育经费投资主体来看,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资和学生的学费,按照财政投资一般理论其主旨是追求公益性,而非经济效益;就学生学费而言,学费仅仅是一种成本补偿,而不是一种价格,所以高校体育要注重社会效益,不能完全商品化。从高校体育的功能分析后发现,高校体育产业化严重冲击着高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的功能、娱乐功能、促进和加快学生社会化功能。由于这些功能的丧失和被冲击,严重阻碍了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体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所以本文从高校体育的法律属性、高等教育的经济指标、物品属性、高校体育经费来源以及高校体育的功能等方面分析后发现,高校体育不能产业化。

张冬梅[10]2001年在《信息化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日益临近,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审视教育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性,尤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更是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本文就是围绕“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一主题,就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产业化”、“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以及一些与之相关问题逐一展开讨论。 文章论述了高等教育的产业特性,阐释高等教育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特殊产业,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析教育产业化的基础——教育市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理论、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论证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势在必行。并探讨了信息化社会的特征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影响,分析了高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目前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产业化管理措施,并进行了政策性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D]. 胡莉彬. 山西大学. 2003

[2]. 中国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研究[D]. 胡建松. 石河子大学. 2008

[3].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问题研究[D]. 张爽. 西北工业大学. 2001

[4]. 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杜白. 首都师范大学. 2006

[5]. 中国高等教育金融支持研究[D]. 王临珅. 武汉大学. 2014

[6]. 高等教育产业化及其价值取向研究[D]. 魏腊云. 湘潭大学. 2001

[7]. 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可能途径[J]. 张伟. 经济经纬. 2005

[8].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治理对策研究[D]. 段俊毅. 长安大学. 2013

[9].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解析[D]. 黄成旭. 陕西师范大学. 2008

[10]. 信息化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新策略[D]. 张冬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01

标签:;  ;  ;  ;  ;  ;  ;  ;  ;  

高等教育产业化实现途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