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典型村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乡村,九畹溪,国土空间规划,叁峡区域
典型村落论文文献综述
邱孝高,方芳,徐坚[1](2019)在《“峡江山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落实路径探索 以叁峡区域典型村落九畹溪四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峡江山地"一词在学术界和行业内尚无专门的概念解释,本次研究在综合其内容含义后,对其进行定义:具有临江的同时,其腹地地形起伏也较大,临水切面陡峭显着。随着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双重作用,叁峡这一区域的乡村发展被推在了最前列。由于山地多、平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人地矛盾突出,规划的滞后性导致这一区域乡(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9年10期)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2](2019)在《“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王怡,李明东[3](2019)在《四川城市边缘区域典型村落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研究——以坦山铺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坦山铺是四川省城市边缘区域典型村落,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其景观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以坦山铺为研究区域,根据坦山铺2007、2014、2015、2016、2017年谷歌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图,运用Fragstats4.2软件测算7个景观指数,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当量因子表计算各地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探讨研究区在2007-2017年间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9期)
洪丹,杨健[4](2019)在《典型旅游村落乡村重构浅析——以成都市桃源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加速推进,传统乡村空间已经发生较大转型,其中乡村重构就是一个重要过程。研究以成都市山泉镇桃源村为例,分析其空间重构过程与驱动力。研究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桃源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逐渐融合,村民生计方式和收入变化,旅游业在村内逐渐发挥主导作用。重构的原因既有乡村自身的调节,也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4期)
王继尧[5](2019)在《舟曲县典型沿河村落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山洪灾害具有暴发突然、运动凶猛、破坏性强、灾害历时短、易成灾等基本特点~([1])。临界雨量是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预警及防治工作的关键指标。以舟曲县山洪灾害较为严重的叁眼峪村和石门坪沟村为两个典型分析计算单元,采用试算法计算了暴发山洪的临界雨量。结果表明,叁眼峪村的成灾水位是1 360.5 m,石门坪沟村的成灾水位是1 195.06 m。叁眼峪村的临界流量是110 m~3/s,石门坪沟村的临界流量是304 m~3/s。1 h的临界雨量叁眼峪村、石门坪沟村均为45 mm。(本文来源于《甘肃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李宪锋,陈荣祥[6](2019)在《民俗学视野下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乡村文化。村落是由社会、经济、人文及自然构成的生态网络,传统村落更是在长期农耕文明的延续下逐步形成的。它所承载的是历史的印痕和社会发展轨迹,它们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逐渐改变,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不断向城市聚集,村落的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大量的传统村落空置或消失,延续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农耕文化和乡野民俗也逐渐远去。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分析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特征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探索保护与传承非典型古村落文化在当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9年05期)
刘彤,张晓多[7](2019)在《“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是我国目前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文化振兴是其重要部分。国内外关于乡村文化保护的研究颇多,对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赋予等级的村落更为重视,而大量历史价值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村落之间的"非典型传统村落",由于其文化遗产分散、重视度不高等原因,成为城乡发展进程中极易被忽视的部分,在学术研究中也略有缺失。因此,文章以"非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结合"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困境,提出了针对这一特殊村落的保护振兴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李鹏[8](2019)在《基于典型文化区江西古村落空间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很多地区的古村落因受到外界环境的巨大冲击,面临着文化的蜕变和消失,很多历史信息也逐渐失去了原真性,其空间特征很难得到挖掘和复原。保护好古村落是当今时代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西是一个文化集聚多样的省份,逐渐形成了以赣文化为核心,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并存的地域,因此,多样的文化和民俗造就了各种古村落,而这些古村落所表征的多派的文化特征、传统哲学思想以及对当代人文精神意义研究亟待推进。本文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通过对江西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175个传统村落按照历史时序分析其选址特征,并探究其形成差异的原因和肌理。二是以典型文化区(庐陵文化和临川文化)内的两个古村落,借助GIS空间分析和空间句法分析手段挖掘传统核心空间形态上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数值量化定量描述古村落内部微空间特征。研究结果:(1)现存江西古村落肇基于宋、明两代最多,集聚重心与江西东北部徽文化、赣中庐陵文化、赣中东临川文化及赣南客家文化区中心耦合一致;时序上古村落选址展示出“由北向南、由原向岭、由旷向隐”的总体移动规律;其原因与历史上国家经济文化中心南向化、战事低纬化、人口迁移史、土地利用竞争化以及江西盛行风水习俗有关。(2)两个古村落在公共空间要素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村落均以祠堂、书院、庙宇等神社、宗法事务中心为重,生活型中心与政治事务核心具有较高的重迭性。同时两个村的代表性民居和中心祠堂建筑内部空间拓扑特色各异,规律性较弱,可见在具体私空间的营建上具有较大自主性。(3)庐陵渼陂村空间轴线深、层次复杂多变,中心祠堂的空间控制性稍弱,表现出整村营建的弱规划性。临川竹桥规模稍小,村内轴线深度较低,可达性强,宗祠核心突出,基本控制了整村的活动轴线,表明该村具有明显的古村规划思想。论文通过多种尺度和量化分析为江西古村落存留的时代信息、文化脉络以及挖掘它传统价值的提供了参考,为倡导留住“乡愁”的古村落振兴以及构建“文化自信”的江西提供了更丰富的叙事底蕴。(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晓珂[9](2019)在《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原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乡土文化正面临着新农村建设与外来文化侵入的双重威胁。介于传统村落与普通乡村之间且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的非典型传统村落,因缺乏先天乡土资源与后天政策、资金的保障,导致其乡土文化的断层与没落。因此,本文通过营造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方式,对非典型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进行功能再生与活态保护,使其既满足村落日常需求,又能成为适应当代发展、满足乡村振兴的要素。本文在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非典型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的差异性对比研究,梳理建立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与文化空间的理论体系,提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基础要素的叁种自然形式与支撑要素的六类文化形态。接着以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为例,对5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进行实地调研,对其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内部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外部调控要素进行现状分析,探讨徐州地区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特征及问题。同时,以问题为导向,从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内部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外部调控要素叁方面,提出普遍适用于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营造策略。最后,以徐州市铜山区北村为例,浅析其“可见”、“可忆”、“可营”的乡土文化要素,对其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的基础要素、支撑要素与调控要素分别进行营造规划,以验证本文所探讨的非典型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的可行性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高楠[10](2019)在《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型传统村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城市游客的消费对象,被要求以游客的需求来对村落社会与空间进行改造,使得村落原有的社会空间关系发生改变,村落空间形态以不同方式进行演化。在此种情况下,演变的空间形态对于村落居民的影响被忽视。因此,本文将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相联系,完善空间——人——空间的逻辑思考,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理论研究提供可参考的研究样本。选择《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关中地区典型的旅游型传统村落——党家村和袁家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来阐释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关联机制,从而避免单一设计的局限性。首先,对本文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并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综述以及实地走访的结果,提炼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并理论假设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对居民幸福感产生的影响。再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定量地构建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的关联模型,实例揭示二者之间的关联。最后,对结果进行定性地剖析。研究的主要结论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有两大类型——分异型和融合型,空间形态演进方式分别为跳跃组团式和渐进圈层式,并且,由居民幸福感测量量表的结果可知,分异型空间形态旅游型传统村落居民的幸福感低于融合型空间形态。另外,由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关联研究的实证结论。分异型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中的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文化要素对居民幸福感有正相关影响,空间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对居民幸福感有负相关影响;融合型空间形态构成要素中的空间要素、人工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文化要素、居民行为要素均对居民幸福感有正相关影响。表明,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在向不同方向演进的过程中对于居民幸福感既产生了积极影响又产生了消极影响。(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典型村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乡村转型背景下,如何留住这份"乡愁"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湖南岳阳张谷英村和通道皇都村为例,从景观基因修补和文化基因修复的视角,探讨自组织和他组织模式下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的演变路径和空间特征。研究显示:①自组织模式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机制较为灵活,实效性强,但短期稳定性差;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机制短期稳定性较强,但缺乏一定的实效性。②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内生力量自下而上推动,"双修"理念下沉发展较好,创新与适应能力强,但"双修"效果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他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由外部力量自上而下推动,"双修"效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秩序性,整体呈环状格局,但内生力量较弱,理念下沉较差,主动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低。③自组织模式下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文化基因修复为先,景观基因修补在后,整体呈波状起伏路径;他组织模式下的发展逻辑与自组织相反,整体呈阶梯式路径。④自组织模式在传统村落未来发展中能够稳固延续;他组织模式下,虽短期内可以延续,但随着内外主体的强弱转化,最终将被自组织模式取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典型村落论文参考文献
[1].邱孝高,方芳,徐坚.“峡江山地”乡村国土空间规划落实路径探索以叁峡区域典型村落九畹溪四村为例[J].中华建设.2019
[2].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9
[3].王怡,李明东.四川城市边缘区域典型村落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影响研究——以坦山铺村为例[J].风景名胜.2019
[4].洪丹,杨健.典型旅游村落乡村重构浅析——以成都市桃源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王继尧.舟曲县典型沿河村落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9
[6].李宪锋,陈荣祥.民俗学视野下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
[7].刘彤,张晓多.“非典型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策略探究[J].建筑与文化.2019
[8].李鹏.基于典型文化区江西古村落空间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9].马晓珂.非典型传统村落乡土文化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10].高楠.旅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居民幸福感关联研究[D].长安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