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郭若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韵,见闻,图画,人品,画论,专有名词,宋代。
郭若虚论文文献综述
刘振朋[1](2019)在《郭若虚贵“屋木”抑“界画”成因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立足回归原境的方法论原则,通过考察郭若虚"界画"观念之提出情况、本义与时代文化语境,认为郭若虚新解"界画"的真正意图是新兴士人阶层审美观念之表达。(本文来源于《爱尚美术》期刊2019年05期)
陈昱蓉[2](2019)在《当对郭若虚“论气韵非师”的时代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人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至上;甚至还有人把艺术创作归纳成公式,将艺术概念化。在艺术思想多元的今日,对郭若虚“论气韵非师”深入解读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人的绘画思想,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达到与古人对话的目的,使读者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修炼自身,沉心静气进行绘画创作。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气韵非师”说,并认为天赋自然天授,在当时与后世产生巨大反响。值得探究的是,古代及近现代的理论家都对持不同见解。但总的来说都是肯定郭若虚的“气韵生知”,如董其昌“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强调天赋,且董其昌强调创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其说道“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对“论气韵非师”进行讨论的绘画理论中属腾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现代人不再探讨气韵可学不可学,而是强调“论气韵非师”的内涵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当代艺术创作呈现出数字化倾向,艺术作品呈现虚拟化状态,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传播媒介,现代绘画中频频出现的绘画新方法新材料定是与现代人活跃的灵感、不断接受新讯息,吸收新知识有关。通过这篇文章,要读者认识到,在肯定天赋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做无论是对自身价值的提高,还是对艺术的发展都有正面影响。本论文从叁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在绪论中指明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这样方便我们对整篇文章的了解。第二,以宋代绘画繁荣的时代特点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郭若虚理论价值观念的形成及其郭若虚“论气韵非师”的具体含义。并通过推进论述的方法呈现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不同时期对郭若虚“气韵非师”观念的理解,使其具体化并呈现动态。第叁,通过天才的定义、灵感的来处及天赋与灵感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论气韵非师”中天赋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通过分解艺术作品构成元素,将艺术创作过程解构,使绘画创作具体化,其具体为绘画元素和节奏的把握。在绘画创作中丰富绘画元素,增加元素造型的律动感,需要创作者不断地从绘画实践中学习。文章的最后指出,天赋是上天赐予,但自持天赋而后天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天赋无法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5-01)
吴旦旦[3](2019)在《“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以谢赫、张彦远、郭若虚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是"六法"的首要命题,也是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千百年来在艺术创作和品评欣赏等方面影响深远。然而"气韵"理论的形成和完善,有着相当深厚的历史条件,在谢赫明确提出"气韵"概念后,经过艺术家、思想家,尤其经过张彦远、郭若虚等人分别从客体和主体层面的推进和拓展,"气韵"这一概念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气韵"理论。因此"气韵"思想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性命题。辨析"气韵"思想的历史性生成特征,有助于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气韵"概念的具体内涵,亦有助于理解"气韵"理论的整体意义。(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2期)
许婧[4](2017)在《论郭若虚人品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他作为人品画品统一论者,在画史上第一次把人品同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与气韵联系起来,对后世的绘画品评和价值判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若虚人品说中"人品决定画品"理论具有其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7年01期)
彭莱[5](2016)在《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的"气韵非师"说在当时与后世产生了巨大反响,引起众说纷纭。颇有意味的是,古代人几乎一致的赞同与现代学者一致的批判形成了强烈反差。相比之下,滕固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评述文字,则因能着眼于传统画学发展的历史语境,而显示出超越其时代的学术眼光。滕固将郭若虚的理论归为"士大夫的艺术理论",本文将循着他的这一定位,结合宋代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从叁个方面解读郭若虚"气韵非师"说的内涵,重点分析"气韵"、"心印"、"神会"、"人品"等概念的理论渊源与时代内涵,并且认为,郭若虚的"气韵非师"说所蕴含的对绘画主体生命精神的弘扬与北宋文人画思潮的本质理想是一致的,是士大夫建构独特的"士人绘画观"的审美内涵的要义。(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浩然[6](2015)在《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韵”是郭若虚绘画思想的灵魂,其主张和内涵集中见于《图画见闻志》一书中,主要表现在“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和“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两个思想理论的论述上。“气韵生知”论和人品决定“气韵”的观点成为中国千余年来画学理论的重要思想和绘画品评的最高准则。本论文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对郭若虚的生平进行考订,文人收藏世家的家族背景是郭若虚绘画理论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第二章分析了郭若虚绘画思想中“气韵”观的形成因素,包括先秦到汉魏“气”论的发展、汉魏至北宋“韵”的释义、魏晋南北朝“气韵”的提出和唐五代“气韵”的运用这四个方面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魏晋“重神遗形”的风尚、唐代“韵外之致”的追求、“取其意气”的文人画风影响和“格物致知”的理学浸染这四个方面的间接影响。第叁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图画见闻志》中的“气韵”观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探究郭若虚绘画思想中“气韵”观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分“生知”论的提出和建立、“生知”论在书画领域的渗入、郭若虚“气韵生知”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新释义和“气韵”的“生知”与“学养”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二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从禅宗思想影射下的“心印”说、“气韵”高低取决于人品高下、“气韵”与人品的脱节和人品决定论的弊端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探讨了郭若虚“气韵”观绘画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5-26)
张敏[7](2014)在《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郭若虚所作的《图画见闻志》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此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书的内容与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深入了解作者对绘画的见解和着述此书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金田》期刊2014年07期)
张楠,兰娟[8](2014)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与宋代绘画成就关系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郭若虚是北宋时期着名画论家,所着的《图画见闻志》更是记载了唐、五代、宋、辽多位画家的生平事迹。然而我国宋代绘画的高度成就,更是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充分展现了出来,这对考证宋代绘画成就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17期)
郭善涛[9](2013)在《简析郭熙与郭若虚画论之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郭熙与郭若虚同为北宋中期着名的绘画理论家,二人的若干绘画理论都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在论及绘画功用、绘画修养以及具体画林木山石的笔法等方面,郭熙较多从艺术创作自身的规律出发,提出带有鲜明个人色彩的见解;郭若虚则更加强调艺术的社会功用及与画家人格的关联,总结出一些在画史上具有共性的规律。这种画论的差异与二者各自着作体例与定位的不同以及二位理论家自身的社会身份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有着紧密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3年06期)
郭善涛[10](2013)在《“画家之论”与“史家之论”的分野——试析郭熙与郭若虚画论之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郭熙与郭若虚是北宋时期两位着名的绘画理论家。郭熙着有《林泉高致》一书(由其子郭思辑录终纂而成),该书是一部较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着,被俞剑华先生赞为"所论至为精到";郭若虚则着有《图画见闻志》一书,该书是一部绘画史论着作,其卷一"叙论"部分集中阐释了若干绘画理论问题,同样被俞剑华先生推许"至为透澈"、"尤为精到之作"。而且,这二位名家生活的时代高度重合,基本上可以视为同一时代之人:二人都同时生活在宋神宗(本文来源于《芒种》期刊2013年03期)
郭若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有人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至上;甚至还有人把艺术创作归纳成公式,将艺术概念化。在艺术思想多元的今日,对郭若虚“论气韵非师”深入解读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人的绘画思想,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达到与古人对话的目的,使读者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修炼自身,沉心静气进行绘画创作。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出“气韵非师”说,并认为天赋自然天授,在当时与后世产生巨大反响。值得探究的是,古代及近现代的理论家都对持不同见解。但总的来说都是肯定郭若虚的“气韵生知”,如董其昌“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强调天赋,且董其昌强调创作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其说道“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现代对“论气韵非师”进行讨论的绘画理论中属腾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现代人不再探讨气韵可学不可学,而是强调“论气韵非师”的内涵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当代艺术创作呈现出数字化倾向,艺术作品呈现虚拟化状态,为艺术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传播媒介,现代绘画中频频出现的绘画新方法新材料定是与现代人活跃的灵感、不断接受新讯息,吸收新知识有关。通过这篇文章,要读者认识到,在肯定天赋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样做无论是对自身价值的提高,还是对艺术的发展都有正面影响。本论文从叁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在绪论中指明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这样方便我们对整篇文章的了解。第二,以宋代绘画繁荣的时代特点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进而寻找郭若虚理论价值观念的形成及其郭若虚“论气韵非师”的具体含义。并通过推进论述的方法呈现古代、近代和现代叁个不同时期对郭若虚“气韵非师”观念的理解,使其具体化并呈现动态。第叁,通过天才的定义、灵感的来处及天赋与灵感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论气韵非师”中天赋对绘画创作的影响。通过分解艺术作品构成元素,将艺术创作过程解构,使绘画创作具体化,其具体为绘画元素和节奏的把握。在绘画创作中丰富绘画元素,增加元素造型的律动感,需要创作者不断地从绘画实践中学习。文章的最后指出,天赋是上天赐予,但自持天赋而后天不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天赋无法得到更好的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郭若虚论文参考文献
[1].刘振朋.郭若虚贵“屋木”抑“界画”成因考[J].爱尚美术.2019
[2].陈昱蓉.当对郭若虚“论气韵非师”的时代性解读[D].信阳师范学院.2019
[3].吴旦旦.“气韵”理论的历史性生成——以谢赫、张彦远、郭若虚为中心[J].美与时代(中).2019
[4].许婧.论郭若虚人品说[J].艺术品鉴.2017
[5].彭莱.郭若虚“气韵非师”说与北宋文人画思潮[J].文艺研究.2016
[6].李浩然.郭若虚绘画思想中的“气韵”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5
[7].张敏.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J].金田.2014
[8].张楠,兰娟.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与宋代绘画成就关系考证[J].兰台世界.2014
[9].郭善涛.简析郭熙与郭若虚画论之异[J].大舞台.2013
[10].郭善涛.“画家之论”与“史家之论”的分野——试析郭熙与郭若虚画论之异[J].芒种.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