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霉变论文-徐苏申

自然霉变论文-徐苏申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霉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复配产品,防霉性,减水率

自然霉变论文文献综述

徐苏申[1](2019)在《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霉保质措施(续篇)》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2006年,曾撰专文谈及混凝土外加剂的储存安全性问题,题名为"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霉保质措施"(刊载于《上海混凝土》杂志2006年1期P47~50)。自此至今的十叁年间,外加剂领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旧有的问题,其中就包括霉变,也滋生出新的动向。笔者根据自身对此问题的新认识和实践心得,对此题再做翻新解读和补续。(本文来源于《商品混凝土》期刊2019年07期)

王倩[2](2019)在《代谢组学分析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代谢组学是检测低分子量代谢物的变化,并以此来研究受到内外界刺激或基因改变后生物体所产生代谢产物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后基因组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代谢组学在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安全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本文从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角度入手,来考察其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研究分为叁个部分。1.体液代谢组学方法解析黄曲霉毒素B1对于奶牛的系统性影响对霉菌毒素的研究现在需要对暴露后生物体进行系统性研究。生物体液是完成此类研究的很好实验对象。本项研究中,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暴露后生物体的代谢影响进行了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及生化检测。结果表明,随着AFB1的添加或去除,牛奶黄曲霉毒素M1的浓度发生显着性变化。AFB1显着性影响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OD/MDA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浓度。在瘤胃液中检测到挥发性脂肪酸和NH3-N的组间显着性差异。需要关注的是,AFB1显着性影响了 18种瘤胃液代谢物,11种血浆代谢物和9种乳代谢物含量。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到氨基酸代谢途径中。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此类研究时,不但宏观指标(生化检测、牛奶成分和产量)的考察很重要,而且在评估霉菌毒素对奶牛造成的风险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微观指标(生物标志物)。2.自然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奶牛血液生化及代谢特征的影响以前关于霉菌毒素影响反刍动物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生物化学特征或动物产品上。因此,有必要研究暴露于霉菌毒素下,动物健康相关的代谢变化。本项工作通过生化参数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霉菌毒素污染饲料暴露后奶牛的生化特征和代谢变化。实验中将24头奶牛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奶牛接受未受污染的饲料饲喂,饲料中包括2kg未受霉菌毒素污染的棉籽。50%替代组的奶牛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饲料,但其中包括1kg未受污染的棉籽和1kg被霉菌毒素污染的棉籽。100%替代组的奶牛接受与对照相同的饲料,但棉籽成分均为受污染的棉籽。结果表明,受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奶牛血清y-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有显着性影响。瘤胃液中异戊酸和NH3-N水平也存在组间显着性差异。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了 8种血浆代谢产物组间差异显着,而且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因此,结果提示了奶牛体内氨基酸代谢途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自然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牛奶成分特征及其代谢物的影响霉菌毒素是威胁食品和饲料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关于霉菌毒素暴露下的牛奶微观特征,如脂肪酸和氨基酸知之甚少。本项工作使用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霉菌毒素暴露后牛奶的成分特征及其代谢变化。结果表明,乳成分没有出现显着性变化,但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浓度随霉菌毒素的添加或清除而变化。饲喂受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奶牛所产牛奶中的不饱和长链脂肪酸显着性减少,但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含量没有减少。有趣的是,受污染饲料不会降低牛奶中氨基酸的含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了 12种代谢产物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这可能表明氨基酸代谢通路易受霉菌毒素的影响。这些结果可能提示,后续研究重点需要从研究牛奶成分,转到对其中微量指标(脂肪酸、氨基酸以及小分子代谢物)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蒋永涛[3](2017)在《自然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自然条件下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自然霉变腐朽过程中,中密度纤维板的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少;其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表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呈相同变化规律;其力学性能中表面结合强度的下降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林产工业》期刊2017年08期)

蒋永涛[4](2017)在《自然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自然条件下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结果表明:自然霉变腐朽过程中,中密度纤维板的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少;中密度纤维板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表面结合强度力学性能呈相同变化规律;中密度纤维板的力学性能中表面结合强度的下降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木材加工机械》期刊2017年03期)

刘宁,杨玲,杨维仁,张桂国,姜淑贞[5](2017)在《自然霉变饲粮添加酵母细胞壁对仔猪养分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自然霉变饲粮添加酵母细胞壁(YCW)对仔猪养分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40头体重相近(8.32±0.49)kg健康的叁元(杜×长×大)杂交仔猪,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对照组用优质玉米和玉米蛋白粉配制基础饲粮,50%M组(玉米赤霉烯酮849.4μg/kg;伏马毒素5 661.55μg/kg;呕吐毒素1 576.80μg/kg)为霉变玉米和玉米蛋白粉替代对照组中50%的玉米和玉米蛋白粉,0.10%YCW和0.25%YCW组为50%M组基础上添加0.10%和0.25%的YCW。结果表明:自然霉变饲粮显着降低仔猪养分消化率及十二指肠和空肠淀粉酶(AMS)、胰蛋白酶(TRS)和脂肪酶活性(LPS)(P<0.05);YCW显着改善仔猪养分消化率以及消化酶活性(P<0.05),并具有剂量效应。由此可知,自然霉变饲粮降低了仔猪养分消化率及AMS、TRS和LPS活性,酵母细胞壁具有一定的改善和脱毒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花伦,庞晓雪,卓勇,方正锋,车炼强[6](2016)在《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探究了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63头健康LY后备母猪[(113±8)天日龄,(48.51±3.68)kg],随机分到7个处理组中,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25%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50%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75%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100%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100%霉麦麸替代正常麦麸饲粮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替代正常麦麸和玉米饲粮。在试验开始后第2个情期的第19天,每个处理组选取6头后备母猪,采血、屠宰。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50%、75%、100%霉玉米组、100%霉麦麸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全期日增重显着降低(P<0.05),各试验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没有显着差异,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的全期料肉比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了14%(P=0.088)和16%(P=0.059)。2)不同比例霉玉米替代以及100%霉麦麸替代降低母猪卵泡数目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140);与对照组相比,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的卵泡数目显着降低(P<0.05)。3)不同比例霉玉米替代显着降低后备母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显着提高(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50%、75%和100%霉玉米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而100%霉玉米替代显着提高肝脏MDA水平(P<0.05),与此同时,显着降低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的MDA水平显着提高(P<0.05),SOD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6)与对照组相比,25%、50%、75%、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雌激素(E2)浓度,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的IGF-1浓度均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50%、75%和100%霉玉米组肝脏IGF-1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100%霉玉米组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IGFALS)、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mRNA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8)与对照组相比,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巢雌激素受体α(ERα),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猪只卵巢的LH受体(LHR)mRNA表达量均显着提高(P<0.05)。由此可见,长期饲喂含自然霉变玉米饲粮能降低后备母猪生长性能,而且长期饲喂含自然霉变玉米及霉变麦麸饲粮对后备母猪卵泡发育也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1)

庞晓雪[7](2016)在《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霉菌毒素是影响全世界农业、饲料业和养殖业发展的一大危害,不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猪对霉菌毒素污染较为敏感,为探究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如下试验。本试验选取63头健康LY后备母猪(113±8d日龄,48.51±3.68kg),随机分到7个处理组中,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25%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50%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75%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100%霉玉米替代正常玉米饲粮、100%霉麦麸替代正常麦麸饲粮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替代正常麦麸和玉米饲粮。在试验开始后第二个情期的第19天早上8:00,每个处理组选取6头接近平均体重的后备母猪,前腔静脉采血10mL后屠宰,收集肝脏和卵巢组织,计数母猪大、小卵泡数目并抽取卵泡液。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间,50%、75%、100%霉玉米组、100%霉麦麸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的全期日增重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全期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着差异。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的全期料肉比与对照组相比有增加的趋势,分别增加了14%(P=0.088)和16%(P=0.059)。(2)不同比例的霉玉米替代以及100%霉麦麸替代降低母猪卵泡数目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140),而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的卵泡数目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不同比例的霉玉米替代显着降低后备母猪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显着提高(P<0.05),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4)50%、75%和100%霉玉米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霉玉米替代显着提高肝脏MDA水平(P<0.05),与此同时,显着降低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5)与对照组相比,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的MDA水平显着提高(P<0.05),与此同时,卵泡液中的SOD活性则显着降低(P<0.05)。(6)不同比例的霉玉米替代显着降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25%、50%、75%、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雌激素(E2)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泡液的IGF-1浓度同样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7)与对照组相比,50%、75%和100%霉玉米组肝脏IGF-1的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而100%霉玉米组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酸不稳定亚基(IGFALS)、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3(SOCS3)、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8)100%霉玉米组以及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后备母猪卵巢雌激素受体α(ERα)的m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0%霉麦麸和霉玉米组猪只卵巢的LH受体(LHR)的mRNA表达量同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以上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长期饲喂含自然霉变玉米(含低剂量ZEA、DON和AFB1)饲粮降低后备母猪生长性能,这可能与肝脏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下降及机体的氧化应激增加有关。(2)长期饲喂含自然霉变玉米及霉变麦麸(含低剂量ZEA、DON和AFB1)饲粮对后备母猪卵泡发育造成不利影响,这可能与卵泡液激素水平的降低,卵巢相关受体的表达及卵泡液的氧化应激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庞晓雪,晋超,周辉,朱加桃,徐盛玉[8](2016)在《自然霉变玉米替代正常玉米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卵泡发育和氧化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自然霉变玉米替代正常玉米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卵泡发育和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45头健康LY后备母猪[(110±8)日龄,(48.50±3.61)kg],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分别饲喂以自然霉变玉米替代0%、25%、50%、75%和100%的正常玉米饲粮。各组饲粮中霉菌毒素成分分别为:对照组(0%替代组),203.5ppb DON+32.7ppb ZEN;25%替代组,289.4ppb DON+63.1ppb ZEN+2.4ppb AFB1;50%替代组,329.2ppb DON+89.6ppb ZEN+10.4ppb AFB1;75%替代组,442.4ppb DON+98.9ppb ZEN;100%替代组,532.7ppb DON+132.3ppb ZEN+8.9ppb AFB1。在试验开始的第二个情期的第19天,8:00前腔静脉采血10mL后屠宰,迅速分离肝脏并称重,计数母猪大卵泡数并抽取卵泡液。(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50%、75%和100%霉变玉米替代组后备母猪的平均日增重显着降低(P<0.05),且其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以及肝脏IGF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此外,霉变玉米替代正常玉米显着降低母猪卵泡液雌激素水平(P<0.05),同时,降低母猪大卵泡数量但未达显着性水平(P=0.205)。霉变玉米替代显着降低后备母猪血清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1),与此同时,100%霉变玉米组后备母猪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果表明,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替代量超过25%可能会降低卵泡数目,50%的霉变玉米替代会抑制后备母猪的生长,随着霉变玉米替代量的增加,100%的霉变玉米替代会诱发其氧化应激。(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5-25)

郭利亚[9](2016)在《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生产和健康影响及其霉菌毒素向牛奶转移转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生产性能、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主要霉菌毒素转移转化到牛奶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奶牛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风险排序,筛选、优化和制作自然霉变饲料原料,选择自然霉变棉籽和霉变玉米面为来源,设计五组不同比例霉变饲料原料组成的TMR试验日粮(Control组、50Cot组、100Cot组、50CotCorn组和100CotCorn组),研究了自然霉变饲料对泌乳奶牛采食量、产奶性能、乳成分、瘤胃发酵、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以及主要霉菌毒素AFB1、ZEA、DON在牛奶中的转化、残留和消除规律,为评估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牛奶质量安全的影响,以及从机理上阐释产生影响和变化的原因,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奶牛常用饲料原料中霉菌毒素的风险排序。通过抽检发现奶牛场常用饲料原料中青贮玉米、玉米面、麸皮、棉籽、喷浆玉米皮、压片玉米等饲料原料,存在霉菌及霉菌毒素本底污染较大的风险,应重点监测和管理。综合我国以及欧美等奶业发达国家、行业组织对奶牛饲料霉菌毒素残留限量的规定,参考霉菌毒素检出情况报道,结合对国内典型规模奶牛场常用的12类饲料原料抽样、检测和分析,确定奶牛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为I级风险管理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为II级,呕吐毒素为III级风险管理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为IV级风险管理霉菌毒素。T-2毒素和HT-2毒素,保持一般关注程度,暂不列入风险管理排序。其他类别霉菌毒素,保持关注,纳入观测目录。(2)自然霉变饲料原料霉变条件筛选优化及其制备。选择青贮玉米、玉米面、麸皮、棉籽、喷浆玉米皮、压片玉米等6种饲料原料,在自然条件下添加高低两个水平梯度水分进行发霉处理,筛选出棉籽和玉米面霉变较好,可分别产生较高含量AFs、ZEA和DON。将棉籽和玉米面作为目标霉变原料,分别添加7个梯度水分(10%-70%)和3个梯度水分(10%-30%)进行最佳霉变条件优化,结果发现自然条件下玉米面发生霉变和毒素产生适宜添加水分比例为30-40%,最优比例为40%;棉籽发生霉变和毒素产生适宜的添加水分比例为20-30%,最优比例为30%。自然霉变条件下玉米面和棉籽霉变产生的毒素种类和含量不同,霉变棉籽主要产生和富集AFs,霉变玉米面主要产生富集ZEA和DON。(3)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生长性能、机体健康及瘤胃微生物发酵功能的影响。以50%、100%霉变玉米面和棉籽分别替代正常玉米面和棉籽配制不同日粮饲喂奶牛,奶牛日常采食、饲料转化和产奶性能均产生不利影响。50CorCorn组和100CorCorn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产奶量和饲料转化率降幅分别为9.15%和4.95%。自然霉变饲料原料通过影响奶牛乳脂肪、乳蛋白、乳糖等主要乳成分的合成,可显着减少牛奶中乳脂肪、乳蛋白、乳糖以及乳固形物等成分的总生成量(P<0.05),引起奶牛生产损失,乳脂肪最高损失12.24%,乳蛋白最高损失达15.25%。奶牛血清AST、ALT、ALP等指标升高,TBiL、DBiL、I-BiL等含量显着提高,引起奶牛一定程度肝损伤,增大了肝细胞的损害程度。霉变饲料组奶牛瘤胃液总VFA、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有降低趋势,乙酸含量100Cot组与100CotCorn组低于其他叁组(58.96和60.10 mmol/L),乙酸丙酸比值50Cot组最小为2.84,各霉变饲料处理组均小于对照组。100Cot组丙酸、丁酸、戊酸和异戊酸含量最低,分别为19.80、9.78、1.32和1.24mmol/L,奶牛瘤胃正常发酵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随着日粮中自然霉变饲料原料的添加比例增加影响显着增强。霉变棉籽、霉变棉籽与霉变玉米组合的不同处理组之间,一定程度上可产生霉菌毒素危害的迭加效应。(4)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瘤胃主要功能性细菌生长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不同霉变饲料处理组瘤胃内分解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淀粉、乳糖利用等主要功能微生物,包括总普雷沃氏菌(General prevotell)、白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albus)、黄色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flavefaciens)、拟杆菌(Bacteroides)、嗜淀粉瘤胃杆菌(Ruminobacter amylophilus)、产琥珀酸丝状杆菌(Fibrobacter succinogene)、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反刍兽真细菌(Eubacterium ruminantium)、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短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evis)、脂解厌氧弧菌(Anaerovibrio lipolytica)、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和布氏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bryanti)等13种细菌进行相对定量,结果显示13种细菌数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 bovis)和埃氏巨型球菌(Megasphaera elsdeni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表明自然霉变饲料对瘤胃主要功能细菌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日粮中两种霉变原料添加比例的增大,瘤胃主要功能细菌的数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5)自然霉变饲料条件下牛奶中主要霉菌毒素的转化、残留和消除规律。本试验条件下,奶牛饲喂自然霉变饲料原料(霉变棉籽和霉变玉米)配制的日粮后,AFM1、AFB1、ZEA、DON等主要霉菌毒素可转化或残留于牛奶中。本试验不同日粮的牛奶中,AFM1的含量为0.007-1.583 ppb,转化率为0-2.87%;AFB1的含量为0-0.028ppb,残留率为0-0.049%;ZEA的含量为0.034-0.082ppb,残留率为0.014%-0.050%;DON的含量为0.190-0.293ppb,残留率为0.012%-0.017%。本研究牛奶中未检出ZEA的代谢产物α-、β-玉米赤霉烯醇。对比牛奶中AFM1、AFB1、ZEA、DON转化和残留,日粮中霉菌毒素含量的升高,牛奶中的转化率和残留率有增大的趋势。霉菌毒素在牛奶中有消除的过程,消除时间的快慢与霉菌毒素类型、含量大小有关。奶牛停饲自然霉变饲料处理日粮后,霉菌毒素在牛奶中的消除AFM1需要5-7天,AFB1需要3-5天,DON需要3天,ZEA需要5天。正常奶牛日粮存在霉菌毒素本底影响,特别是DON和ZEA的本底值较其他霉菌毒素明显,需引起关注。(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10](2015)在《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岗位名称:绵阳综合实验站岗位专家(站长):杨玉峰团队成员:廖守全、高庆、任碧波试验旨在研究含黄曲霉毒素B_1为主的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鸡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试验设玉米组、霉变玉米组、采食量配对组3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试验期14d。结果在0~7d、8~14d和0~14d,与正常组比,霉变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极显着降低(p<0.01)、死亡率提高5.47%(p<0.01);与正常组和采食量配对组比,霉变组全期饲料增重(本文来源于《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5-09-23)

自然霉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代谢组学是检测低分子量代谢物的变化,并以此来研究受到内外界刺激或基因改变后生物体所产生代谢产物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后基因组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代谢组学在奶牛健康与牛奶质量安全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本文从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角度入手,来考察其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研究分为叁个部分。1.体液代谢组学方法解析黄曲霉毒素B1对于奶牛的系统性影响对霉菌毒素的研究现在需要对暴露后生物体进行系统性研究。生物体液是完成此类研究的很好实验对象。本项研究中,对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暴露后生物体的代谢影响进行了核磁共振代谢组学分析及生化检测。结果表明,随着AFB1的添加或去除,牛奶黄曲霉毒素M1的浓度发生显着性变化。AFB1显着性影响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SOD/MDA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浓度。在瘤胃液中检测到挥发性脂肪酸和NH3-N的组间显着性差异。需要关注的是,AFB1显着性影响了 18种瘤胃液代谢物,11种血浆代谢物和9种乳代谢物含量。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到氨基酸代谢途径中。以上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此类研究时,不但宏观指标(生化检测、牛奶成分和产量)的考察很重要,而且在评估霉菌毒素对奶牛造成的风险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微观指标(生物标志物)。2.自然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奶牛血液生化及代谢特征的影响以前关于霉菌毒素影响反刍动物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生物化学特征或动物产品上。因此,有必要研究暴露于霉菌毒素下,动物健康相关的代谢变化。本项工作通过生化参数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霉菌毒素污染饲料暴露后奶牛的生化特征和代谢变化。实验中将24头奶牛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奶牛接受未受污染的饲料饲喂,饲料中包括2kg未受霉菌毒素污染的棉籽。50%替代组的奶牛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饲料,但其中包括1kg未受污染的棉籽和1kg被霉菌毒素污染的棉籽。100%替代组的奶牛接受与对照相同的饲料,但棉籽成分均为受污染的棉籽。结果表明,受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奶牛血清y-谷氨酰转肽酶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有显着性影响。瘤胃液中异戊酸和NH3-N水平也存在组间显着性差异。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了 8种血浆代谢产物组间差异显着,而且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因此,结果提示了奶牛体内氨基酸代谢途径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3.自然霉菌毒素污染饲料对牛奶成分特征及其代谢物的影响霉菌毒素是威胁食品和饲料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关于霉菌毒素暴露下的牛奶微观特征,如脂肪酸和氨基酸知之甚少。本项工作使用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霉菌毒素暴露后牛奶的成分特征及其代谢变化。结果表明,乳成分没有出现显着性变化,但牛奶中的黄曲霉毒素M1浓度随霉菌毒素的添加或清除而变化。饲喂受霉菌毒素污染饲料的奶牛所产牛奶中的不饱和长链脂肪酸显着性减少,但短链和中链脂肪酸的含量没有减少。有趣的是,受污染饲料不会降低牛奶中氨基酸的含量。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发现了 12种代谢产物表现出显着性差异。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途径。这可能表明氨基酸代谢通路易受霉菌毒素的影响。这些结果可能提示,后续研究重点需要从研究牛奶成分,转到对其中微量指标(脂肪酸、氨基酸以及小分子代谢物)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霉变论文参考文献

[1].徐苏申.混凝土外加剂的自然霉变倾向与防霉保质措施(续篇)[J].商品混凝土.2019

[2].王倩.代谢组学分析纯品黄曲霉毒素B1添加和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健康和牛奶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3].蒋永涛.自然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J].林产工业.2017

[4].蒋永涛.自然霉变腐朽对中密度纤维板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J].木材加工机械.2017

[5].刘宁,杨玲,杨维仁,张桂国,姜淑贞.自然霉变饲粮添加酵母细胞壁对仔猪养分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7

[6].花伦,庞晓雪,卓勇,方正锋,车炼强.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7].庞晓雪.饲粮中自然霉变玉米及麦麸对后备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

[8].庞晓雪,晋超,周辉,朱加桃,徐盛玉.自然霉变玉米替代正常玉米对后备母猪生长性能,卵泡发育和氧化状态的影响[C].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16

[9].郭利亚.自然霉变饲料对奶牛生产和健康影响及其霉菌毒素向牛奶转移转化规律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10]..自然霉变玉米对肉鸭生产性能和养分消化率的影响[C].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2015

标签:;  ;  ;  ;  

自然霉变论文-徐苏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