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检查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检查点,免疫,抑制剂,程序性,受体,细胞,肿瘤。
检查点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军,武磊[1](20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PD-1)免疫检查点阻断为代表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仍然有很多肿瘤患者对免疫检查点的治疗不响应。因此,进一步探讨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本文综述了部分共抑制免疫检查点信号的表达及其机制,并讨论将其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12期)
殷保兵[2](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胆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至2009年20年间,美国肿瘤的总病死率下降20%左右,部分肿瘤病死率甚至下降40%,唯独肝胆肿瘤病死率反而上升20%以上。据中国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其中胆囊癌发病率为52.8/10万,病死率为40.7/10万~([1])。超过65%的胆道肿瘤患者发现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5%~15%,术后1年复发可达67%,预后极差~([2-3])。(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许成,刘朝奇,黄艳芳,白敦耀,罗洁丽[3](2019)在《基因检测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程序性死亡因子及其配体(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癌症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由于免疫系统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仅有少部分癌症患者能获得很好的疗效。如何根据患者和肿瘤特点更好地选择用药策略,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为基因组学驱动的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肿瘤基因组的研究进展,基因检测成为揭示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相关的遗传特征的强有力的工具。该文通过对免疫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探讨基因检测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合理治疗中的应用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2期)
高雯雯,杜玉清[4](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细胞癌中的诊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针对晚期肾细胞癌已研究出很多的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是很理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免疫疗法的出现使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前景发生了显着变化。ICI与不同治疗机制药物及其他ICI的联合治疗也正处于临床试验的各个阶段。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临床使用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证据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此外,还讨论了关于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潜在用途,以及生物标志物的选择,旨在为ICI的精准应用提供(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郭亚平,周剑平[5](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一类针对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原性强,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水平较高,更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就ICIs在NSCL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但慧敏,周永宁,关泉林[6](2019)在《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肠道菌群能够通过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目前,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影响实体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反应,但造成个体间免疫反应差异的机制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肠道菌群在其中可能发挥潜在的调节作用。例如嗜黏蛋白-艾克曼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等都具有调节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功能,并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提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肠道菌群对肿瘤细胞及免疫细胞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做一阐述。(本文来源于《肿瘤防治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刘光德,吕志诚[7](2019)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目前由于其疗效的优越性,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免疫检查点阻断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之一。这些不良事件可能严重到需要中断或停止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患者需要及早识别,并进行评估,排除其他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尽量减少并发症。该文综述了靶向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胃肠毒性和肝胰毒性,并探讨了其诊断和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葛柯乐,方成,吴骏[8](2019)在《胃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治疗现已成为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更是备受瞩目。免疫检查点是指免疫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抑制性信号通路,其激活可抑制自身免疫,生理情况下可防止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发生,病理情况下利于肿瘤细胞的逃逸。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包括针对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的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和肺癌治疗中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而在胃癌治疗中也同样获得了突破。本文现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胃癌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临床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Heath,BR,Michmerhuizen,NL,Donnelly,CR,赵泽亮[9](2019)在《超越检查点阻断的头颈癌免疫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检查点受体阻断的成功应用,为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带来了令人兴奋的前景。虽然对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的患者倾向于产生持久的反应,但<15%的HNSCC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反应,因此迫切需重视缓解癌症对免疫疗法的抵抗。已有的重大进展已被用于阐明免疫疗法的内在和适应性抗性的机制。研究已发现,HNSCC中的中心基因组事件在抑制免疫感知方面具有前所未知的作用。虽然检查点阻断可有效重新激活适应性T细胞反应,但先天免疫感应的致癌抑制剂的额外靶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菲,周祖邦[10](2019)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声引导下热消融因其微创、并发症少等优点已成为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疗效确切,而且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但作为局部治疗手段,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使得免疫联合局部治疗极具探索价值。本文主要针对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11期)
检查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90年至2009年20年间,美国肿瘤的总病死率下降20%左右,部分肿瘤病死率甚至下降40%,唯独肝胆肿瘤病死率反而上升20%以上。据中国2015年癌症统计数据,其中胆囊癌发病率为52.8/10万,病死率为40.7/10万~([1])。超过65%的胆道肿瘤患者发现时已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率5%~15%,术后1年复发可达67%,预后极差~([2-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检查点论文参考文献
[1].孙志军,武磊.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检查点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19
[2].殷保兵.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胆道肿瘤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3].许成,刘朝奇,黄艳芳,白敦耀,罗洁丽.基因检测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中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9
[4].高雯雯,杜玉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肾细胞癌中的诊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9
[5].郭亚平,周剑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19
[6].但慧敏,周永宁,关泉林.肠道菌群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9
[7].刘光德,吕志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治疗[J].新医学.2019
[8].葛柯乐,方成,吴骏.胃癌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
[9].Heath,BR,Michmerhuizen,NL,Donnelly,CR,赵泽亮.超越检查点阻断的头颈癌免疫疗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9
[10].王菲,周祖邦.超声引导下热消融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肝细胞癌研究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