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下进路论文-张峰

迷路下进路论文-张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迷路下进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迷路下进路,解剖学,内听道,前庭神经

迷路下进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峰[1](2006)在《改良迷路下进路开放内听道的应用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切除后半规管的改良迷路下进路,开放内听道的术式,进行解剖学研究和数据测量,为此进路进行内听道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参数及依据,并探讨该方法的优越性及安全性。 方法:用10%甲醛固定的20具(40侧耳)成人尸头,显微镜下(×6~16)模拟改良迷路下进路进行解剖,暴露内听道。观察乳突导血管的情况。测量乙状窦中段的宽度、乙状窦中段前缘到面神经垂直段的最短距离、颈静脉球的高度、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下缘距离、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上缘距离、水平半规管曲部后缘到后颅窝硬脑膜的距离、内听道口上下径高度和内听道的长度。对每一个测量结果均重复测量叁次,取其平均值。所得数据用SPSS11.5或PEMS软件包统计分析。 结果:乳突导血管的出现率为80%(32/40),68.75%(22/32)的乳突导血管外口位于枕乳缝之前。乙状窦中段的宽度:(10.63±1.91)mm;乙状窦中段前缘到面神经垂直段的最短距离:(9.84±2.48)mm;颈静脉球的高度:(5.40±1.48)mm;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下缘的距离:(3.03±1.93)mm;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上缘的距离:(8.24±2.36)mm;水平半规管曲部后缘距后颅窝硬脑膜的距离:(5.60±1.28)mm;内听道口上下径高度:(4.13±0.85)mm;内听道后壁全长:(8.74±1.31)mm;内听道暴露长度(33侧可经改良迷路下进路暴露的内听道):(5.45±1.04)mm,占全长的(61.52±10.00)%;切除后半规管弓,术中骨窗视野可达(5.60±1.28)mm×(8.24±2.36)mm。颈静脉球的高度与颈静脉球顶到内听道下缘的最短距离呈负相关(r=—0.742,P<0.01)。 结论: 1.改良迷路下进路开放内听道可明显扩大骨窗视野。 2.颈静脉球的高度与其顶到内听道下缘的距离呈负相关,改良迷路下进(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06-05-01)

陈合新,许庚[2](2004)在《迷路下进路内听道手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迷路下手术进路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术式。Vernick〔1〕将该术式加以改进后行内听道手术 ,较之其他手术进路有明显的特殊性。目前采用迷路下进路行内听道手术的文献报道不多 ,本文就该术式应用范围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加以综述。1 概述经迷路下手术进路的术式最早于(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4年10期)

郑明秀,何晓光[3](2001)在《迷路下进路行岩尖胆固醇肉芽肿引流》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左侧岩尖胆固醇肉芽肿 3例 ,均为女性 ,年龄30~ 34岁。主要症状分别为左耳突聋伴眩晕、耳鸣 ;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 5个月及短暂眩晕 ;持续性左侧颞区疼痛伴左面部感觉障碍 ,检查 2例听力有损失 ,3例面肌功能和神经反射正常。CT扫描 3例均显示(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2001年03期)

陈合新,钟世镇[4](2000)在《迷路下进路内听道手术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迷路下手术进路的术式最早于本世纪 3 0年代 ,Vernick( 1 990 )将该进路加以改进 ,应用于开放内听道实施前庭神经切断术 ,从而开创了颅外颞骨内保留耳蜗和前庭神经功能进入内听道的新术式。笔者于尸颅上采用模拟手术进路的方式 ,对手术中的结构(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期刊2000年05期)

[5](1998)在《迷路下进路对内听道的形态学测定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各种内听道的手术中,其手术步骤都被设计成控制眩晕和保护听力。内听道的迷路下进路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通过领骨,在颅外暴露内听道,从而达到保护骨迷路和切断前庭神经的目的。也可以采用此进路切除小的听神经瘤,从而保护听力。但由于此区域通常出现解剖的变异,会引起(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8年04期)

王启荣,李国华,韩飞,樊忠,王德福[6](1997)在《迷路下后进路内耳道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显微解剖学和传统解剖学方法,经迷路下后进路对25具成人头颅50侧内耳道标本进行了观察。对切断前庭神经的最佳部位进行了解剖学评估,认为经迷路下后开放内耳道为最佳进路。对中间神经的出现率和解剖部位进行了观察,并探讨了迷路动脉走行与内耳道各壁的关系。为防止在开放内耳道时损伤前庭和耳蜗,提出将单孔作为内耳道底的解剖标志。(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1997年04期)

梁莉,王仲明,胡敏霞[7](1993)在《迷路下进路前庭神经切除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经迷路下径路达内听道行选择性前庭神经切除,同时保留听力的手术有了进展。本文报告二例单侧耳梅尼埃病径药物治疗后前庭症状不缓解或发作频繁,行迷路下径路前庭神经切除术。术后15天~30天内平衡障碍症状恢复,无脑脊液漏。术后听力一例有轻度提高,一例2年后听力明显提高。近期语言接受阈、语言辨别率无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3年04期)

徐志文,农辉图,黄光武[8](1992)在《岩尖和内听道手术的迷路下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迷路下进路有经后半规管下和经耳蜗下两种。此进路可暴露岩尖前、后部和内听道外侧段。有暴露直接、无须开颅、保留迷路功能、易于切断前庭神经和向岩尖提供永久通气道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听力损害不重的岩尖炎、岩尖胆固醇肉芽肿和顽固性梅尼埃病。本文综合介绍了该进路的有关解剖、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方法等,并进行评价。(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2年04期)

王智[9](1991)在《内听道的经迷路下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术切除内听道前庭神经分支是治疗梅尼埃病等平衡失调病症的有效方法。虽然迄今已有一些进路方法可供术者选择,但各自均有不足之处。如颅中凹进路要牵拉颞叶且易损伤面神经;颅后凹进入需推开小脑,有穿入颅内的危险;迷路后暴露术野不良,操作受影响;乙状窦(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期刊1991年04期)

迷路下进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迷路下手术进路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术式。Vernick〔1〕将该术式加以改进后行内听道手术 ,较之其他手术进路有明显的特殊性。目前采用迷路下进路行内听道手术的文献报道不多 ,本文就该术式应用范围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加以综述。1 概述经迷路下手术进路的术式最早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迷路下进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峰.改良迷路下进路开放内听道的应用解剖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

[2].陈合新,许庚.迷路下进路内听道手术[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

[3].郑明秀,何晓光.迷路下进路行岩尖胆固醇肉芽肿引流[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

[4].陈合新,钟世镇.迷路下进路内听道手术应用解剖[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

[5]..迷路下进路对内听道的形态学测定的评估[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

[6].王启荣,李国华,韩飞,樊忠,王德福.迷路下后进路内耳道的显微解剖研究[J].山东医药.1997

[7].梁莉,王仲明,胡敏霞.迷路下进路前庭神经切除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

[8].徐志文,农辉图,黄光武.岩尖和内听道手术的迷路下进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

[9].王智.内听道的经迷路下进路[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1

标签:;  ;  ;  ;  

迷路下进路论文-张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