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功能紊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颈椎,关节,功能紊乱,下颌,紊乱,手法,针刺。
颈椎功能紊乱论文文献综述
周贤华,李正祥,叶娜莎[1](2018)在《手法整复颈椎配合铍针松解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60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手法整复颈椎配合铍针松解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7年5月,应用手法整复颈椎配合铍针松解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平均32.5岁;病程1周~5年,平均3个月。对患者颞颌关节最大主动张口度、弹响程度、VAS疼痛评分,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评估。结果:6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颞颌关节最大主动张口度从治疗前的(1.99±0.47)cm提高至治疗后的(3.17±0.19)cm,关节弹响度从治疗前100%降至治疗后的(27.33±13.51)%,VAS评分从治疗前的4.73±0.67降至治疗后的1.80±0.53。结论:采用手法整复颈椎配合铍针松解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疗程短等优点,是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8年06期)
刘静,杨敏[2](2012)在《康复治疗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并评价康复治疗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治疗,1次/d;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片与活血止痛胶囊进行治疗;两组一个疗程为5d。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评分比治疗前均显着降低,颈椎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范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康复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疾病的疗效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并应用。(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2年11期)
杨筱明[3](2012)在《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康复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的关节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临床表现复杂,缺少特异性。初病者一般年龄较轻,常因颈部扭挫伤、慢性劳损、睡眠体位不当、颈椎退行性变及劳累或受凉等因素诱发,起病较急,伤后即出现颈部剧痛,头颈强迫倾斜,伸曲和旋转受限。合并神经根刺激或压迫者表现单侧上(本文来源于《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王小斌,王之娟,李宏涛,钮静[4](2006)在《快速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6-2005年采用手法加快速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169例,疗效显着,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69例中男108例,女61例;年龄19~55岁。病程20min~2周。全部患者均有落枕史或颈部急性扭伤史。症状与体征:颈部局部疼痛,颈椎前屈、后伸、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06年09期)
陈睿,江婷,阎英[5](2005)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颈椎功能紊乱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颈椎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密切。目前解释两者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是姿势肌链联系和神经生理联系。有关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颈椎功能紊乱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作者以局部解剖生理学为基础,结合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互影响,促进和制约关系的探讨,认为姿势肌链学说、神经生理学说和牵涉痛学说是目前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期刊2005年06期)
王增民,王洋,姚全龙[6](2005)在《颈椎牵引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科运用颈椎牵引,在治疗颈椎曲度变直时,由于治疗不当造成多例颞颌关节功能紊乱,为此,我们科与口腔科合作,在颈椎牵引前,口腔内垫一牙托,经40例观察,无一例再出现由于牵引不当造成的颞颌关节功能紊乱,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均为2000~(本文来源于《武警医学》期刊2005年10期)
董研,王美青[7](2003)在《咬合与颈椎功能紊乱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龋病、牙周病及咬合相关性疾患是叁类主要的牙源性疾病 ,前两者已被学者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而咬合异常引起相关疾患的研究较少。牙是内脏结构 ,其功能具有骨骼肌肉系统的特点。因此 ,咬合的生理、病理与全身有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咬合与颈椎功能的相关性得到学者的关(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03年05期)
孙荣智,吴继功,刘永才,张松涛,吴天顺[8](2003)在《双向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包括颈椎关节突关节脱位、关节突关节滑膜嵌顿)是临床常见病。本病独具特点,即伤后立即出现颈部局部剧痛以至患者无法忍受,头颈强迫性倾斜,伸曲和旋转受限,合并神经根刺激或压迫者表现单侧上肢局部皮肤过敏、疼痛或感觉减退。采用理疗、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见效慢。我院自1995年-2002年采用双向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71例,疗效显着,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03年10期)
董研[9](2001)在《发育性偏颌畸形与颈椎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育性下颌偏颌畸形是临床常见的颌骨畸形。偏颌不仅使患者颜面形态异常、口腔功能障碍,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还发现该类患者常伴有颈椎生理弯曲度的改变及头、颈、肩、背部肌酸痛甚至肌强直等头颈功能紊乱的症状。头颈功能紊乱是否与下颌偏颌有因果关系、偏颌畸形通过何种途径诱发头颈功能紊乱等问题尚无明确的结论。本研究以发育性下颌偏颌畸形患者28例为患者组,同龄咬合正常者39例做对照组,进行以下叁方面的研究:一.采用头颅定位后前位X线片、自然头位侧位X线片、颏顶位X线片、颞下 颌关节体层X线片及颈椎正侧位片对两组受试者做颌面与颈椎骨质结构的观 察、对颜面形态与颈椎曲度进行测量分析,寻找颌面形态与颈椎姿势之间的 相关性。二.采集受试者咀嚼肌、颈肩背部肌自主运动时的表面肌电信号,采用功率谱与 联合时频分析法提取时域、频域特征矢量;采集受试者下颌运动轨迹信号, 分析其特点及与肌电特征的对应关系,以明确下颌运动中咀嚼肌运动系统与 颈椎周围肌运动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探讨偏颌畸形致头颈功能紊乱的生 理病理机制。叁.采用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治疗的方法,通过畸形矫治前后形态学及运动功能 变化的比较,探讨偏颌畸形合并头颈功能紊乱的有效治疗方法。结果显示一 颜面形态与颈椎姿势的相关性1.咬合正常者、下颌偏颌者的齿突倾斜度、齿突平面倾斜度与眶耳平面、腭平 面、咬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倾斜度之间均呈正相关,齿突前倾时,各平面倾 斜度增大;2.咬合正常者、偏颌畸形者第2颈椎到第4颈椎的弯曲度与齿突平面倾斜度呈 负相关,齿突前倾时,上位颈椎弯曲度小,齿突后倾时,上位颈椎弯曲度增 加;3.头颅定位后前位X线片显示患者组下颌左右侧磨牙点、下颌角、髁状突的位 置及左右下颌升支高度明显不对称(P<0.05),而面中部骨性结构的形态、对 称性无明显差异(P>0.05);4.颏顶位X线片示偏颌者下颌骨对称结构的水平非对称率及前后向位置差异明 显高于正常咬合组(P<0.05);5.偏颌畸形者下颌中切牙点、颏点及第4至第6颈椎在冠状面内走向明显偏离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颅骨中线(P<0刀5);颈椎正、侧位片未发现明显骨质异常; 6.偏颌畸形患者咬合平面、下颌平面的倾斜度大于正常咬合者(r<0刀5),而颈 椎曲度、倾斜度小于对照组,患者头呈前倾位。 二偏颌畸形者头颈功能紊乱的生理病理研究 128例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中,有头颈功能紊乱者!9例(67.8%);39例同龄咬巴 合正常者中仅有一例受试者的颈椎在冠状面内曲度异常,头颈功能紊乱患病率 为2.56叽,明显低于偏颌畸形患者(r<0刀5); Z下颌开闭口、咀嚼运动时颈背部肌出现明确的协同肌电活动;头颈、肩背运动 时咀嚼肌也有相应的肌电活性增强; 3偏颌患者下颌功能性运动及颈肩部运动时,患侧与对侧咀嚼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肌电的时域、频域参数有明显差异(卜<0刀5);咀嚼运动时患者斜力-肌肌 电幅度比开闭口运动时增强。无论患侧或对侧咀嚼,患侧二腹肌动作电位幅度 均强于对侧; 4两组受试者频率参数对称性差异显着(P<0刀5),时域参数对称性差异不显着 (卜>o刀5); 5偏颌者下颌开闭口运动在左右、前后、垂直方向的位移、速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患者开闭口运动、咀嚼运动时下颌运动轨迹环在冠状面内主要分布 在患侧。 叁 偏颌畸形矫治后颌面、颈椎形态、功能的变化 偏颌畸形经矫治一年后,患者颈椎曲度有改善,但与治疗前的差异不显着; 左右侧咀嚼肌、颈椎周围肌肌电时域、频域特征参数的对称性有显着提高 (P<0.05);下颌运动在前后、垂直方向的位移、速度均较治疗前减小。 结论_发育性下颌偏颌者不仅颌面形态不对称、肤状突位置与下颌运动型异常,而 且其颈椎姿势也明显异常,表现为颈椎曲度、倾斜度的异常,两侧咀嚼肌、颈、 肩背部肌功能不协调,其头颈功能紊乱的患病率高于正常咬合者。发育性下颌偏 颌与头颈功能紊乱有明显相关关系。咀嚼肌、颈、肩背部肌功能不快调是偏颌寻 致头颈功能紊乱的重要病理机制。(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1-04-01)
石世莹[10](2000)在《颈椎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0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本文报告 5 0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手法治疗效果 ,初步认为本综合征与叁叉颈核的功能受影响有关。方法 :5 0例颞下颌关节均有张口活动疼痛 ,开口活动受限 ,自然开口度 <2 .5 cm。X线检查 ,颞下颌关节无器质性改变 ,第一 ,二颈椎排列紊乱。 5 0例均以手法矫正第一或第二颈椎错位。结果 :经 3个月至半年随访 ,治愈显率效为 94%。结论 :手法治疗本综合征的疗效是肯定的 ,但并非所有的 C1 或 C2 错位均会发生本综合征 ,必须影响到叁叉颈核的功能时才可能发生。(本文来源于《颈腰痛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颈椎功能紊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并评价康复治疗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治疗,1次/d;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片与活血止痛胶囊进行治疗;两组一个疗程为5d。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疼痛评分比治疗前均显着降低,颈椎活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范围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机械牵引与推拿手法康复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疾病的疗效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功能紊乱论文参考文献
[1].周贤华,李正祥,叶娜莎.手法整复颈椎配合铍针松解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60例[J].中国骨伤.2018
[2].刘静,杨敏.康复治疗对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
[3].杨筱明.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的康复治疗[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4].王小斌,王之娟,李宏涛,钮静.快速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J].中国骨伤.2006
[5].陈睿,江婷,阎英.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颈椎功能紊乱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
[6].王增民,王洋,姚全龙.颈椎牵引导致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的防治措施[J].武警医学.2005
[7].董研,王美青.咬合与颈椎功能紊乱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研究.2003
[8].孙荣智,吴继功,刘永才,张松涛,吴天顺.双向牵引治疗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J].中国骨伤.2003
[9].董研.发育性偏颌畸形与颈椎功能紊乱的相关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
[10].石世莹.颈椎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0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