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模型研究

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模型研究

曹国强[1]2003年在《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模型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大多较粗糙,一般不对观测数据进行误差处理便直接应用,沉降数据处理结果普遍精度不高。另外,一般沉降数据分析很少考虑分级加载的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1)建立了沉降观测数据误差处理流程,并基于光顺滤波理论,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光顺处理,编制了光顺程序; (2)结合经典固结理论,建立了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了沉降数据模型的基本性质,得出了模型参数的解法,探讨了沉降数据分析模型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3)针对分层地基,推导了等速加荷条件下半透水边界一维固结理论解,完善了半透水边界固结理论,并讨论了沉降数据分析模型在分层沉降数据分析中的应用问题; (4)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沉降数据分析模型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该沉降数据分析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使用较为方便,也说明本文所建模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分级加载过程中软基沉降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仪萍, 曹国强, 李涛, 张土乔[2]2005年在《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预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首先,从固结理论单级线性荷载下的沉降计算公式,推出了关于沉降的3种线性关系。利用其中任何一种线性关系,根据前期实测沉降数据,可方便地得到沉降计算公式中的参数。其次,利用迭加原理将单级荷载下的沉降计算公式推广到分级加载情况下,并给出了分级加载情况下参数推算的方法。沉降计算公式中的参数确定后,计算公式可用于推算后期沉降。最后,用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推算后期沉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魏丽敏[3]2005年在《软土路基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与沉降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稳定和过量沉降是软土地基工程中必须面对的两大问题。路基的过量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将导致线路运营条件恶化、乘客舒适度降低、甚至危及行车安全。严格控制工后沉降量是设计和修筑软土路基的技术关键,而合理、准确地预测沉降发展过程,又是经济合理地选择地基处理措施、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合理确定路面铺筑时间、有效减少工后沉降的技术基础。本文结合湖南省和广东省的相关科研项目,针对软土路基沉降分析和预测这一课题,基于粘弹塑性大位移问题的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分析方法,从室内试验、现场监测、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到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主要工作有: 1.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软粘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水理特性、应力—应变特性、应力历史特性等;并通过长期蠕变试验,研究软粘土的流变特性、流变参数、超载预压对软粘土变形规律的影响。 2.基于丰富翔实的现场实测数据,全面地分析了软粘土地基的竖向位移(沉降和分层沉降)、水平位移的发展规律和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获得了“薄层轮加法”施工对软土路基稳定性和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对具有明显流变特征的软粘土地基上分级修筑的路基进行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分析能更合理地考虑时间、荷载效应对变形的影响。 3.将任意固结度υ_i下土体强度指标φ_i、c_i与常规固结不排水剪试验所得强度指标φ_(cu)、C_(cu)或φ′、c′之间的关系引入Mohr—Coulomb屈服准则,提出了修正Mohr—Coulomb准则。首次提出了有限元分析中考虑软土地基强度随固结度增长的方法,该方法能合理地考虑强度增长对土体应力场、位移场的影响。 4.考虑软土变形的大位移、大应变、流—固耦合及依时性特点,创建了采用粘弹塑(西原)模型模拟土骨架,并采用动态“生”、“死”单元模拟路堤的施工过程,以及考虑强度随固结度增长的软土路基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分析模型,推导了用于增量分析的连续性方程和U.L.J.格式平衡方程,建立了分析软土路基的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列式和迭代求解算法,并编制了大型实用化有限元分析程序LSVEP,该程序除了具有上述流—固耦合双重非线性分析与施工过程仿真分析

高志伟[4]2009年在《基于目标的山区高速公路差异沉降主动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路堤填筑较高,路基工程竣工后容易发生差异沉降。过大的路基差异沉降使得路面结构发生开裂破坏,形成裂缝、错台等病害,影响路面结构的使用性和耐久性,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有必要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特性与控制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高速公路路基沉降原因与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了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机理及原因,针对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地基土性质、路基填土高度、路基填料性质、施工时间等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2)山区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与预估以依托工程为基础,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与生长曲线模型对实际工程施工期及工后路基沉降进行预估,为制定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及控制措施奠定基础。(3)基于路面破坏响应的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与沉降分级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差异沉降作用下路面结构附加应力进行分析,综合考虑路面结构性要求和功能性要求,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并对路基差异沉降进行分级,便于对不同等级的沉降采取合理的处治措施,达到差异沉降主动控制的目的。(4)山区高速公路路基差异沉降处治措施研究结合具体工程实践,在对差异沉降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提出了路基差异沉降强夯处理措施、构造物处沉降控制措施、填挖结合部差异沉降土工格栅处治措施,并针对不同级别的差异沉降提出了相应的沉降处治方案。(5)试验路铺筑与沉降处治效果观测根据对路基差异沉降处治措施的分析结果,选择相应依托工程进行试验路铺筑,并且制定了施工期及工后沉降观测方案,对山区高速公路沉降变化规律及差异沉降处治措施效果进行观测,为沉降处治措施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孙成[5]2012年在《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松软土路基沉降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CFG桩复合地基因其沉降量小、承载力高、稳定快、工期短、桩体强度可变、加固效果显着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目前CFG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现有的沉降计算方法仍然不够精确,工作机理和设计计算的研究还比较滞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京沪高速铁路沧州北站路基工程CFG桩-筏复合地基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厚软弱土地区CFG桩-筏复合地基的变形规律、沉降计算方法等开展研究和探讨,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结合CFG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和施工工艺,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2)结合试验工点现场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案,制定了高速铁路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监测方案。通过对现场试验实测资料的综合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路堤荷载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性状。(3)对比分析了在建高速铁路正线路基的各种变形监测方法的工作原理、应用情况、精度和适用条件等,总结了不同工程环境下较为适用的方法,提出了关于提高测试精度的方法和措施的建议。(4)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现状,比较了各种沉降计算方法的计算原理及其适用性,指出了各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典型断面,分别采用《建筑地规》法、双层应力法和压力扩散法进行沉降计算,探讨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分别对采用《建筑地规》法计算的宽路基断面和标准路基断面中的加固区、下卧区压缩模量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5)针对CFG桩复合地基,采取复合模量分析方法,借助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地基模型,分析了分级加载下复合地基加固区及下卧层的沉降变化特性。

王建东[6]2011年在《滨海上覆吹填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及加固效果分析》文中提出软土广泛分布在珠江叁角洲地区,其工程性质差,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软土地基承载力低,易于变形,在工程建设中难以满足工程需求,必须进行加固处理。实践证明,利用沿海地区丰富的泥沙资源用进行工程建设和软基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方便快捷的方式。本文基于东莞市虎门港沙田港区(7、8#码头)二期工程堆载预压软基处理工程,运用FLAC~(3D)软件进行软基的固结沉降模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监测、理论研究、数值模拟等手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首先介绍了几类常用的软基沉降预测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并研究了袋装砂井的固结机理和特点;2、对依托工程试验段的工程概况、设计方案、监测方案进行说明,通过对各种监测数据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揭示了上覆吹填砂软土地基在吹填砂作用下竖向沉降及土体水平位移的发展趋势、孔隙水压力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评价试验区的加固效果,总结一些影响软土地基加固效果的因素;3、根据实测沉降数据,分别采用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Asaoka法以及改进泊松曲线模型对试验区分级加载下沉降进行了预测计算,并将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本文改进的方法更适用于上覆吹填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结论,为类似工程提供依据和可借鉴经验。4、通过砂井的简化方法和建立砂井的叁维实体单元两种建模方式,利用FLAC~(3D)软件对试验区进行固结沉降计算,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沉降监测数据相比较,发现软件模拟计算的结果与现场实测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余闯[7]2006年在《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速度快、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小、处理深度大、复合地基承载力大、造价比较适中等优点,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得到了重视,并有初步的应用,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分析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总结了传统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和一般建筑物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复合桩基)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需要解决的问题。(2)利用轴对称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路堤荷载刚性桩复合地基中不带桩帽和带桩帽刚性桩单桩性状,计算结果表明路堤填料中存在“等沉面”和“土拱效应”的现象;计算结果还显示桩帽尺寸的大小与桩间距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控制桩体荷载分担的关键因素,而桩端土层性质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利用多拱理论,分别给出了桩间土应力和桩帽上部土体应力的解析解,推导了有加筋材料作用下的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筋材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公式,并讨论了桩体荷载分担比随各种因素的影响规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3)建立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桩帽-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层-有限元方程,并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通过典型算例的计算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通过柔性荷载和刚性荷载作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两种荷载作用的桩帽(承台)下土体反力分布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刚性荷载作用下桩帽下土体反力呈现出边上大的典型分布特征,而柔性荷载作用下,土体反力呈现出边上小,中间大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在在桩帽上部荷载水平较小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相同的桩帽荷载作用下,柔性荷载下桩的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要大于刚性荷载下的情况,变形特性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且桩帽下土体荷载分担比要小。(4) PTC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试验表明:海相软土中PTC预应力管桩采用锤击法施工会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管桩的桩径、桩长以及有无桩靴对孔压及其消散规律都有很大的影响。单桩施工引起的孔压在初期消散较快,其后逐渐缓慢;群桩引起的孔压消散速率则缓慢得多。单桩和群桩施工后不同时间的桩周土体的现场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桩体施工后导致桩周具有强结构性的连云港天然沉积土的结构破坏,从而导致桩周土强度的降低,而且该土层强度短期内很难恢复。对典型软土层,锥尖阻力比主要在0.5~0.9范围内变化。(5)多组PTC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桩帽对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增幅达18%。通过静载试验和高应变的对比分析,显示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打桩后不同时间的高应变测试结果表明,海相软土中PTC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随时间在增长,且增幅较大,单桩极限承载力增幅均大于50%。总结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中负摩阻力问题,对土体沉降采用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在假设桩及桩周土体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了桩体轴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与一个工程实例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合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连云港地区考虑桩间土强度时间效应的系数μ和桩间土强度发挥度λ的取值范围,给出了合理的路堤荷载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6)从刚性荷载和柔性荷载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不同特性出发,分别提出了桩间土应力减小比法、位移模式法和等沉面法等沉降计算方法。利用所提方法分别对PTC预应力管桩和CFG桩处理的试验段进行了计算,并与实测结果和其它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7)探讨加载方式对路堤沉降性状的影响,采用考虑流变的Merchant土体本构模型解释了沉降-时间曲线与加载方式的关系,分析了瞬时加载、线性加载和分级加载情况下沉降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各自沉降和沉降速率变化特征的指数、Gompertz和分段Gompertz预测模型,多个工程实例的预测和分析证明了所提的预测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水

刘红军[8]2007年在《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固结沉降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软土地基上修建高等级公路面临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软土地基的沉降和稳定性。软土的成因不同,工程性质就会有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南方沿海软土地区建设的高等级公路的许多成功经验、防治措施,是否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建设中常遇到的湿地淤积的软土,需要研究论证。为此,本文研究寒区湿地软土工程性质、道路施工期短、填筑加载快以及温度影响,改进软土地基固结沉降预测和稳定性评价方法。主要工作包括寒区湿地软土的工程性质试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沉降计算、沉降拟合曲线比较和稳定性数值分析,提出了随路堤填土分级加载改变固结沉降预测和稳定性评价中计算参数的建议。试验研究揭示了寒区湿地软土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模量随固结压力的变化规律:压缩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压缩模量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主固结系数和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及不同加载比的变化规律:两层软土主固结系数Cv均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与固结压力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第一层软土的次固结系数较大,即第一层软土的蠕变性较第二层软土的蠕变性强,加载比?p p> 1,软土的次固结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不同的固结压力、不同固结度下,主应力差与轴向应变的关系:采用不固结不排水剪时,第一层软土所能够承受的主应力差明显地高于第二层软土,围压较大时,两层软土的最大偏应力比较接近,第一层软土受剪过程中应力-应变关系呈现典型的加工硬化特征,第二层软土接近理想塑性。在相同的应变情况下,随着固结压力和固结度的增加,寒区湿地两层软土的偏应力逐渐增大;不同的固结压力下,剪切过程中孔隙水压力与轴向应变之间的关系:在剪切过程中,小应变时两层软土中孔隙水压力升高相对较快,随着应变的增加孔隙水压力增长的速率逐渐减慢,直至稳定,第二层软土表现得更为明显;软土强度指标和抗剪强度随固结压力、固结度的变化规律:寒区湿地软土的粘聚力c在固结度U < 20%时,随固结度的增加而减小,固结度U > 20%,均随固结度的增加而增大。内摩擦角?随着固结度的增大有所增加,但规律性不很明显。湿地软土抗剪强度总体上随固结压力和固结度的增大而增加,个别情况下,例如,固结压力50 kPa、固结度U < 20%时,粘聚力在抗剪强度中起主要作用时,抗剪强度随固结度的增大而减小;经对比分析,湿地软土土层厚度比沿海地区软土小,工程性质从总体上看要好于沿海地区的软土,为直接引用沿海地区软土地基成功的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试验结果为计算寒区湿地软土在路堤填土分级加载作用下固结沉降与稳定性提供了计算参数。本文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固结沉降与稳定性现场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路堤填土加载过程中,软土地基的沉降量明显增加,越接近软土地基表面沉降量越大。软土的沉降量占全部沉降量的80%以上。袋装砂井处理的软土地基沉降曲线后期较塑料排水板处理的软土地基平缓,更有利于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减少最终沉降量;软土地基的侧向位移和最大位移深度随着荷载和软土的厚度增加而增大。填筑速率越快,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增加得越快。路堤填土冻结过程中,靠近中央分隔带处的土压力逐渐减小,靠近路堤边坡处的土压力逐渐增大。在路堤填土融化的过程中,靠近中央分隔带的土压力逐渐增大,靠近路堤边坡的土压力逐渐减小。随着施工荷载的增加,土工格栅的加筋效果越来越明显,发挥网兜效应,使基底压力分布趋于均匀。依据室内试验和现场监测数据,采用分级加载固结度理论,提出软土地基固结沉降计算中随加载逐级改变计算参数的思路,并给出了计算通式。经验证,计算得到的沉降曲线与实际观测沉降曲线比较接近;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加固的寒区湿地软土地基,采用双曲线法分段拟合沉降曲线与观测结果较接近;各方法推测的最终沉降量比较一致。本文用有限元分析评价公路软土地基稳定性,根据室内软土抗剪强度指标随固结压力和固结度变化的试验结果及压缩试验结果,分级加载后逐级改变相应的计算参数,竖向位移和水平位移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均比较接近。软土地基在后期加载的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屈服区,与工程实际相符。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说明,本文提出改进的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在路堤填土分级加载作用下稳定性评价方法是合理的。

蔡璟珞[9]2017年在《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刚性基础下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及预测方法研究”(项目号:51178185)为依托,在总结分析长短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通过改进模型试验方法,研发制作试验设备、优化试验手段,调整试验步骤,建立了较完备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系统。从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规律研究角度,开展了天然土地基、改变桩长、桩径和桩距的10组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同时,为了增加数据分析样本,在保持室内模型试验基本参数不变的条件下,采用FLAC.3D软件进行了4组长短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与模型试验数据一起进行比对和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发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系统。通过制作模型试验箱,集成加载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发明沉降观测系统,实现了外部载荷数据、桩土应力应变数据、地基沉降数据全时程同步采集,具备了精准控制分级加载、自动记录桩土应力应变数据,精确测量地基土不同深度的沉降数据的功能,有效提高试验效率和数据可靠性。2、力求模型试验更好反映实际工程的作用性状,在设计试验时,试验地基土选取天然土,试验桩使用预制小比例砼桩。为了体现群桩工作效应,增加长短桩数量,采用“五长四短”的九桩布桩方式。通过改变长桩长度、桩径、桩距参数,在模型试验箱内开展复合地基模型试验。记录整理了每组试验每级荷载下桩顶、长短桩复合加固区中部、长短桩交界面、单桩加固区中部、桩底和下卧层位置处的桩土应力数据和沉降数据。3、通过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承载力数据分析得出,在桩土物理特征相同,保持短桩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长桩长度增加、桩距减小,在桩土置换率固定的前提下,桩径减小,地基承载力的提高,桩土置换率对承载力影响胜于桩长对承载力的影响。4、长短桩复合地基桩身应力随上部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在长短桩复合加固区中部桩身应力增加幅度最大,应力值也最大,应力分布曲线呈中间大,桩顶较小,桩底最小的特征;桩间土应力随上部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桩顶大,桩底小的特征。作为桩土相互作用的重要参数,中心长桩和短桩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增加不断增加,荷载后期,达到峰值后降低。不同参数条件下,桩土应力比在桩的不同部位处表现出了复合加固区中部最大,桩顶次之,桩底最小的特征。探讨了桩的承载力发挥系数取值范围。5、通过对模型试验桩底下卧层土的应力数据分析发现,桩底下卧层土的应力衰减较快,距长桩底600mm以下土的应力几乎为0,中心长桩下土的应力衰减相比边桩下的衰减较慢,如果把应力边际线连起来,中间应力大,四周应力小,类似于“锅底”形状。6、应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模拟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桩土应力变化规律,在复合地基特征承载力范围内,应力变化规律总体上与室内试验规律相似。7、保持桩、土模量不变,布桩方式不变,改变长桩长度、桩径、桩距条件下,分析了室内模型复合地基的内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长桩越长,沉降越小;固定置换率,桩径增加,沉降值增大;桩距越大,沉降越大。通过试验观测沉降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得出,桩土置换率是控制地基沉降的决定因素,改变长桩长度能够有效调整地基的沉降量。计算分析了造成直接复合模量法计算沉降值偏小的原因,主要是未考虑桩端刺入对复合地基E_(sp)的影响,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砼刚性桩的模量调整系数,对砼刚性桩复合模量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

邓天棋[10]2010年在《彭湖高速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析》文中认为路桥过渡段一向是高速公路设计和施工中的薄弱环节,但长期以来对如何监测控制路桥过渡段的不均匀沉降及对路桥过渡段的设置方法等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本文以彭湖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沉降变形为研究对象。首先,在分析各种传统沉降监测方法后,根据现场区域地质情况,得到合适的沉降监测方法并埋设仪器进行长期监测。通过对现场沉降监测数据的多角度分析,总结归纳出过渡段沉降的变化规律;结合沉降监测结果,分析地基软土性质、软土层厚度、地基承受的荷载、加载速率、填筑材料等因素对沉降量的影响,为路桥过渡段软基处理和施工提供依据。然后,采用多种曲线拟合方法对彭湖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进行沉降预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得出最适合彭湖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的沉降预测方法。并把分级加载的情况下沉降量计算方法运用到彭湖高速公路路桥过渡段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定了加荷速率和停载时间,及时指导施工。最后,运用FLAC3D软件模拟路桥过渡段路基在堆载过程中的沉降变化特征。并与实测结果以及曲线拟合结果进行比较,证明FLAC3D软件可以较好的模拟现场沉降特征。再进一步运用FLAC3D软件分析路桥过渡段的坡比α,底宽a,填料密度ρ以及填料的杨氏模量E等参数与沉降之间的关系,给出各参数的建议值。

参考文献:

[1]. 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模型研究[D]. 曹国强. 浙江大学. 2003

[2]. 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预测方法[J]. 张仪萍, 曹国强, 李涛, 张土乔. 中国公路学报. 2005

[3]. 软土路基双重非线性流—固耦合仿真分析与沉降预测[D]. 魏丽敏. 中南大学. 2005

[4]. 基于目标的山区高速公路差异沉降主动控制研究[D]. 高志伟. 长安大学. 2009

[5].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深厚松软土路基沉降监测与分析[D]. 孙成. 中南大学. 2012

[6]. 滨海上覆吹填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及加固效果分析[D]. 王建东. 湖南科技大学. 2011

[7]. 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 余闯. 东南大学. 2006

[8]. 寒区湿地软土地基固结沉降与稳定性研究[D]. 刘红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7

[9]. 长短桩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及其作用机理分析[D]. 蔡璟珞. 太原理工大学. 2017

[10]. 彭湖高速路桥过渡段不均匀沉降分析[D]. 邓天棋. 华东交通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分级加载条件下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