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论文摘要

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类,属微发酵茶,具有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而有回甘的品质特点。本研究以一种新型的“金花”白茶为材料,通过分离、纯化其茶叶表面附着有大量金黄色菌株“金花”菌,深入研究该菌对难溶性磷酸盐的溶解能力;对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的降解能力同时研究该菌对白茶茶叶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并解析了该菌的基因组框架。具体结果如下:本研究平板涂布法从白茶表面分离“金花”菌。观察该菌在PDA和察氏培养基两种培养基上的菌落。经光学显微镜检测和电镜扫描,可发现该菌株的菌落、菌丝、子囊果、子囊孢子等结构和特征及菌株分泌物特性均具有典型冠突散囊菌的特征,通过18S rDNA和ITS1测序,确认所分离的菌株为冠突散囊菌属。通过显色培养基发现该真菌具有酸性磷酸酶的分泌能力。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培养基的pH值明显下降。以难溶性Ca-P为磷源的培养液培养该菌,磷随培养天数的增加明显增加,表明该菌具有溶解难溶性无机磷的能力,供自身生长所需。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菌具有降解有机磷除草剂的能力。液体培养基中的草甘膦浓度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接种7天,草甘膦浓度下降50%左右,13天降解率超过70%。本实验结果表明该供试菌株能适应较高的草甘膦浓度,对草甘膦农药有明显的降解作用。通过比较接种和不接种该菌的茶叶的代谢产物发现:接种供试“金花”菌后的白茶中含有较低的儿茶素含量,主要为没食子儿茶素(GC)的含量显著降低。表明接种之后能改变白茶品质。全基因组框架结果显示该种菌基因总长为26984743 bp。同时该种菌可能存在磷酸酶分泌的控制基因,并对部分基因序列的蛋白构成进行了分析。为之后研究可从该基因与“金花”菌解磷和降解有机磷除草剂草甘膦提供理论基础。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纯化得到的“金花”菌为冠突散囊菌,具有磷酸酶活性,可分解各形态的磷并对茶叶儿茶素含量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金花白茶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 1 前言
  •   1.1 福建白茶的生产现状及限制因素
  •   1.2 冠突散囊菌的应用
  •     1.2.1 冠突散囊菌的发现与命名
  •     1.2.2 冠突散囊菌的现代生物学分类和鉴定
  •     1.2.3 冠突散囊菌的应用价值
  •     1.2.4 冠突散囊菌的食用安全性
  •   1.3 微生物分解溶磷的研究现状
  •   1.4 茶园中农药、除草剂的施用现状
  •   1.5 茶叶中主要内含物质
  •   1.6 溶磷基因的研究
  •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2.1.3 真菌培养基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2.2.2 “金花”菌的形态学鉴定
  •     2.2.3 “金花”菌的生物学鉴定
  •     2.2.4 “金花”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
  •     2.2.5 “金花”菌对无机磷的分解作用
  •     2.2.6 “金花”菌对草甘膦的分解作用
  •     2.2.7 “金花”菌对白茶代谢产物的影响
  •     2.2.8 “金花”菌的全基因组框架测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金花”菌的分离纯化
  •     3.1.1 分离涂板与菌落选取
  •     3.1.2 体视镜与光学显微镜镜检
  •     3.1.3 扫描电镜结果
  •     3.1.4 菌落形态观察
  •   3.2 “金花”菌的生物学鉴定分析
  •     3.2.1 通用引物18S r DNA片段凝胶电泳与序列分析
  •     3.2.2 “金花”菌ITS的序列分析
  •   3.3 “金花”菌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     3.3.1 酸性磷酸酶的显色反应
  •     3.3.2 “金花”菌磷酸酶活的测定结果
  •   3.4 “金花”菌对无机磷的分解作用
  •     3.4.1 “金花”菌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
  •     3.4.2 无机磷培养基中可溶性磷的浓度
  •   3.5 “金花”菌对草甘膦的分解作用
  •     3.5.1 草甘膦的浓度对“金花”菌生长的影响
  •     3.5.2 草甘膦标准曲线制作结果
  •     3.5.3 草甘膦培养基中草甘膦浓度变化与菌株降解效率
  •   3.6 “金花”菌对白茶代谢产物的影响
  •   3.7 “金花”菌的基因组框架图测序分析
  •     3.7.1 基因分析与磷酸酶功能结构预测
  •     3.7.2 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3.7.3 蛋白的亲水性分析
  •     3.7.4 JHP-1的结构分析
  •     3.7.5 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秦彤非

    导师: 吴良泉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鉴定,酸性磷酸酶,草甘膦,茶叶品质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农作物

    单位: 福建农林大学

    分类号: S571.1;S182

    总页数: 70

    文件大小: 5728K

    下载量: 159

    相关论文文献

    • [1].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分离与筛选[J]. 生物化工 2019(06)
    • [2].冠突散囊菌分生孢子产孢条件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3].冠突散囊菌产胞外黑色素发酵条件优化及稳定性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16)
    • [4].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分离及培养条件优化[J]. 食品科技 2020(10)
    • [5].冠突散囊菌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17(01)
    • [6].冠突散囊菌和茯砖茶的健康功效[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5)
    • [7].影响冠突散囊菌孢子产生的因素[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8].茯砖茶发花过程中冠突散囊菌的变化及差异性初报[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4)
    • [9].不同因素对冠突散囊菌色素的影响[J]. 食品工业 2015(04)
    • [10].泾阳茯茶中冠突散囊菌的鉴定及降脂作用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23)
    • [11].泾阳茯茶生产环境中冠突散囊菌多样性检测[J]. 西北农业学报 2019(01)
    • [12].冠突散囊菌在发酵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科学 2018(22)
    • [13].冠突散囊菌液体发酵产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J]. 食品工业 2016(01)
    • [14].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4(09)
    • [15].冠突散囊菌研究进展[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6].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 茶叶通讯 2010(01)
    • [17].不同原料及生长因子对冠突散囊菌固体培养特性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17)
    • [18].冠突散囊菌医药价值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24)
    • [19].冠突散囊菌降低黑茶氟含量的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1(10)
    • [20].氟对黑茶中的冠突散囊菌和黑曲霉生长的影响[J]. 茶叶科学 2010(03)
    • [21].冠突散囊菌与茶叶生物碱共培养液态发酵体系的构建及特性[J]. 现代食品科技 2018(12)
    • [22].冠突散囊菌发酵黑毛茶提取液的研究[J]. 生物加工过程 2019(04)
    • [23].冠突散囊菌在发酵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8(01)
    • [24].一株冠突散囊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液体发酵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9)
    • [25].人工接种冠突散囊菌对白茶主要呈味物质的影响[J]. 菌物学报 2016(08)
    • [26].冠突散囊菌有性产孢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 2014(10)
    • [27].冠突散囊菌生长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 2013(04)
    • [28].冠突散囊菌的营养作用研究进展[J]. 饲料博览 2012(12)
    • [29].冠突散囊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J]. 食品科学 2011(11)
    • [30].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 茶叶科学 2010(01)

    标签:;  ;  ;  ;  ;  

    白茶“金花”菌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