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氯代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氯代烃,芳香烃,竞争吸附,影响因素
氯代芳香烃论文文献综述
邓强[1](2018)在《氯代烃芳香烃混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化学品在工业和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机化学物品的泄露、过量使用等均易导致其进入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从而引起对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尤其是氯代烃和芳香烃的在污染场地中检出较为突出,因此,研究地下水环境介质对氯代烃芳香烃的吸附对在污染场地中对其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别选取两种芳香烃代表性有机物(甲苯和苯)和两种氯代烃代表性有机物(1,2,3-叁氯丙烷和1,2-二氯丙烷)为目标污染物,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研究各目标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介质中的吸附特征,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发现,在典型含水层介质细砂中芳香烃中的苯系物相比于氯代烃更快达到吸附平衡,且吸附介质对四种目标污染物的吸附均以线性吸附为主,其吸附过程符合Henry模型,四种污染物的吸附强度顺序为:甲苯>苯>1,2-二氯丙烷>1,2,3-叁氯丙烷;(2)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发现,苯和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竞争吸附作用同时受表面点位竞争和分配作用促进两种机制影响,苯促进了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甲苯抑制了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1,2-二氯丙烷和TCP在细砂介质上的竞争吸附主要在于对介质表面点位的竞争,分配作用影响较小,1,2-二氯丙烷明显抑制TCP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而叁氯丙烷对1,2-二氯丙烷的吸附影响并不明显;(3)通过静态吸附批实验发现,TCP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量随苯系物浓度增加而增大;氯代烃对甲苯的吸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当甲苯初始浓度较低(<2 mg/L)时,甲苯吸附量随氯代烃浓度增加而增大,当甲苯的初始浓度(≥2 mg/L)时,甲苯的吸附量随着氯代烃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即氯代烃对较高浓度苯系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具有抑制作用;(4)通过实验发现,粉砂介质对氯代烃芳香烃的吸附性能均要优于粗砂介质对它们的吸附性能,其主要原因是粉砂介质比表面积较粗砂大,而对氯代烃芳香烃的吸附是以表面吸附为主,分配作用较弱。在甲苯和苯竞争吸附体系中,粉砂对甲苯的吸附作用影响较苯大,在TCP和1,2-二氯丙烷竞争体系中,粉砂对TCP吸附促进作用较1,2-二氯丙烷明显;而有机质的去除相当于为有机污染物提供了更多的吸附点位,即在去除有机质后天然细砂吸附性能得到提升,且提升幅度也符合第叁章中的竞争吸附规律;高岭土和蒙脱石两种粘土矿物也抑制了天然细砂对氯代烃芳香烃的吸附,但其抑制原理略有不同,粘土矿物其本身吸附过程是通过层间吸附相对有机物进行吸附,同时粘土矿物表面电荷会与天然细砂结合减少吸附点位,进而降低吸附性能,其降低规律正好与竞争吸附规律相反,即污染物竞争吸附能力越大,其在添加了蒙脱石的细砂介质中吸附能力越弱。(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期刊2018-11-01)
王海平[2](2018)在《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其中污染场地中最为严重的污染物就是氯代烃和芳香烃。这类污染物不仅毒性大,且降解难度大。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污染现状,概述了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并提出了优化该修复技术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8年01期)
张冠麟[3](2015)在《钯基催化剂在氯代芳香烃加氢脱氯反应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由于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在生物体中的积蓄已对环境、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因此寻求温和、高效的降解方法已得到很多国家的共识。催化加氢技术因其简单、安全、高效等特点被认为是当前最有应用前景的卤代物降解技术而受到广泛关注。钯炭催化剂是被公认在氯代烃加氢脱氯反应中效率较高的催化剂之一,但是其易中毒,不易回收。因此设计开发一种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绿色环保的新型钯基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进行了2个方面的研究分别是:(1)制备新型的PdCl2与邻菲罗啉的配合物作为加氢脱氯的催化剂前驱体,并用于叁氯苯的加氢脱氯反应的研究;(2)制备双金属Pd-Fe纳米复合物作为加氢脱氯的催化剂并研究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活性,获得了反应温度、pH值、不同反应底物等对反应活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期刊2015-05-20)
杨俊晨,王琨,黄丽坤,袁中新,赵庆良[4](2012)在《污水处理厂芳香烃和氯代烃逸散速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哈尔滨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和氯代烃(叁氯甲烷,四氯化碳叁氯乙烯,四氯乙烯)为研究对象,应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了在不同季节条件下其在格栅、初沉池、生化池(厌氧段和曝气段)、二沉池处理单元中的逸散速率.结果表明,芳香烃和氯代烃在生化池逸散速率最高,苯和叁氯乙烯的逸散速率分别为1.92~5.22g/s和16.94~18.8g/s.芳香烃逸散速率不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芳香烃的逸散速率在生化池中下降很快,而氯代烃的逸散速率比较稳定.芳香烃和氯代烃在格栅的逸散速率最低,二甲苯和叁氯甲烷的逸散速率分别为12.94×10-6~17.24×10-6g/s和1.88×10-6~2.58×10-6g/s.在沉淀池中,芳香烃和氯代烃春季逸散速率平均为夏季的1.7倍.春季二沉池苯、甲苯和二甲苯的逸散速率分别为初沉池的59.2%,53.3%和4.5%;而二沉池氯代烃逸散速率增加了13%.(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沈斌,汪双清,龚迎莉,孙玮琳[5](2008)在《自然水体和土壤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内标物,固相萃取剂和选择离子监测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对自然水体和土壤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进行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水样的平均误差基本在25%以内,土壤样品在10%以内,误差随着化合物浓度的降低而增大。方法简化了样品处理程序。(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08年03期)
汪双清[6](2006)在《土壤和自然水体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在环境质量的有机污染物监控方面起步较晚,技术条件和工作基础都比较薄弱,在水、土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技术和方法上总的来说还比较零乱,在科研和监测上主要是参照国外的方法,在很多分析测试方法上没有统一,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所取得的分析测试结果可比性差,不利于数据共享。建立一套完善的,合理的,具有权威性的水、土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测试方法体系是我国当前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本文来源于《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6-30)
张选军[7](2004)在《超声波/纳米铁降解氯代芳香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超声波/纳米铁协同新方法,研究了几种代表性氯代芳香烃的协同降解效果,并对超声波/纳米铁协同、单纯超声波以及单纯纳米铁叁种反应体系进行了对比;考察了pH值、纳米铁用量、有效输出声强、初始浓度等影响因素对协同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运行参数;同时对超声波/纳米铁协同降解氯代芳香烃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氯代芳香烃超声波/纳米铁协同降解的构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协同体系对氯代苯酚(CPs)的降解速率,比单纯超声波和纳米铁的降解速率分别提高了5.1~5.6倍和17.7~21倍;而对氯苯(CB)的降解,协同体系比单纯超声波的则提高了27倍。同时也具体探讨了各运行参数对2,4-DCP和CB协同体系降解的影响,得出最佳操作条件:2,4-DCP的最佳操作条件为纳米铁用量=6.7g/L、pH=3、超声波有效输出声强=3.56W/cm2;CB的最佳操作条件为纳米铁用量=1.3g/L、pH=3或12、超声波有效输出声强=6.85W/cm2,同时为了获得较好的降解率和经济效益,污染物初始浓度应控制在较低的浓度。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和反应机理推导,证明了超声波/纳米铁协同降解CPs和CB都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通过对化合物分子的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和前沿轨道理论的分析,氯代芳香烃的超声波/纳米铁协同降解速率与化学结构之间存在定性关系。(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04-05-01)
龙正宇,陈庆云[8](2000)在《全氟或多氟烷基氯代烷在保险粉引发下与芳香烃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氟或多氟烷基氯代烷在保险粉引发下在DMSO溶剂中可以与富电子芳香烃反应,方便地得到氟烷基化的产物.氟烷基化产物的结构和产率主要取决于取代基的供电子能力和位置.(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9](1990)在《氯代芳香烃和滴滴涕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滴滴涕的杀虫特性是在瑞士J.R.Geigy实验室寻求防蛀化合物时发现的(DDT为二氯二苯叁氯乙烷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的首字母的缩写)。滴滴涕的发现开创了杀虫剂化学的新纪元。DDT在防治许多人类重要疾病尤其是疟疾的致病媒介昆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使1939年发(本文来源于《白蚁科技》期刊1990年04期)
氯代芳香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其中污染场地中最为严重的污染物就是氯代烃和芳香烃。这类污染物不仅毒性大,且降解难度大。因此,本文分析了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污染现状,概述了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并提出了优化该修复技术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提供充足的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氯代芳香烃论文参考文献
[1].邓强.氯代烃芳香烃混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中的竞争吸附机理研究[D].河北地质大学.2018
[2].王海平.氯代烃芳香烃复合场地调查与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
[3].张冠麟.钯基催化剂在氯代芳香烃加氢脱氯反应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
[4].杨俊晨,王琨,黄丽坤,袁中新,赵庆良.污水处理厂芳香烃和氯代烃逸散速率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
[5].沈斌,汪双清,龚迎莉,孙玮琳.自然水体和土壤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J].岩矿测试.2008
[6].汪双清.土壤和自然水体中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分析测试方法研究[C].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2006
[7].张选军.超声波/纳米铁降解氯代芳香烃的研究[D].湘潭大学.2004
[8].龙正宇,陈庆云.全氟或多氟烷基氯代烷在保险粉引发下与芳香烃的反应[J].化学学报.2000
[9]..氯代芳香烃和滴滴涕类[J].白蚁科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