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叙事语篇论文-李晋霞

汉语叙事语篇论文-李晋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叙事语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叙事语篇,高潮,语言特点

汉语叙事语篇论文文献综述

李晋霞[1](2018)在《汉语叙事语篇高潮的语言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学与语言学的结合,是篇章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叙事语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各部分的语言特点,值得深入探索。本文以幼儿故事为样本,考察叙事语篇高潮的语言特点。与叙事语篇其他部分相比,高潮具有篇幅优势。高潮语言有叁个特点:动态性、生动性、紧张性。叙事语篇高潮还拥有相对更多的心理描写和直接引语。(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8年05期)

杨婉晴[2](2017)在《汉语自闭症儿童叙事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叙事语篇是儿童较早生成的语篇类型,典型发展儿童6岁左右就注意到语篇的连贯性,并开始使用衔接手段。自闭症儿童存在语用障碍,常常出现刻板语言的表现,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会比较容易忽视整体语篇的连贯性,缺乏衔接手段的使用。本文对6—7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叙述语篇中两类主要的显性衔接手段——代词和连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代词的使用上弱于典型发展儿童,由于他们语用上的损伤,会更多地产出歧义代词;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在连词的使用上能力相当,两类儿童都倾向于在语篇中使用顺承连词和并列连词。(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32期)

刘琪[3](2014)在《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句法与语篇的关系是语法与语用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立足于句法和语篇的互动性,关注“语篇视角下的句法研究”,以汉语叙事语篇中的“实体首现”(实体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为主要研究对象。我们感兴趣的是,一个实体在叙事语篇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现的,它是以什么样的句法形式出现的。我们特别强调“实体首现”的分析和解释作用,并据此对汉语中无定构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描写和总结了汉语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在表述形式、句法位置和句型等方面的多样性表现和倾向性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解释。然后,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无定“把”字句,对其允准条件和功能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探讨实体首现对句法的制约作用,并以“实体首现”为视角审视汉语中的无定构式。以期对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乃至语法与语用的互动性都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全文分为八章,现将各章内容简要介绍如下:第一章是导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及相关研究综述。第二章介绍了什么是叙事语篇、实体首现和叙事起蒂,并分别对其概念、类别、性质进行了详细探讨。第叁章总结了实体首现对表述形式的选择规律,并从可别度、话题、信息等角度对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表述形式的选择规律也进行了对比和解释。本章最后还对实体首现形式的指称和信息错配的情况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其语篇功能和语用效应。第四章从多样性的角度对实体首现的句法位置选择情况进行了描写,总结出其倾向性规律。并结合信息结构、主位推进模式和语篇衔接手段等影响因素,对倾向性规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规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第五章探讨了实体首现对句型的选择规律。从多样性的角度描写了实体首现句的句型种类,从倾向性的角度总结出实体首现句型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体首现对句法位置的选择偏好和叙事语篇的结构模式对倾向性规律进行了解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叙事语篇中实体首现对句型的选择规律进行了对比和解释。第六章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主语句。本章详细描述了无定主语句在叙事语篇中的分布情况和实体首现功能,结合形式、语义、语境等因素对其成立的允准条件进行了探讨,然后对无定主语句在不同类型叙事语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无定主语句的语体偏好和特有的语篇功能,最后讨论了无定主语句和“有”字句的可替换度。第七章以“实体首现”为视角,重新审视了汉语中的无定“把”字句。首先将无定“把”字句分为两类,一类由古代汉语中的“把一”句演变而来,一类由古代汉语中的“把个”句演变而来,然后描述了无定“把”字句在叙事语篇中的信息、话题和语用功能,并对两类无定“把”字句不同的语体偏好进行了描写和解释。第八章是结束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结论,讨论本文研究的价值和贡献。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史成周[4](2011)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很多语言中,包括汉语,有一种趋势,即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为了揭示该趋势的实质,此文主要探讨的问题包括:论元的排列受哪种信息因素的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任意性;焦点/预设在句子中的分布;语篇作为一个整体在信息包装过程中受也遵循先旧后新的制约。此文研究的语料是在控制条件下产出的叙事性和描述性语篇,参与控制实验的受试汉语是母语。这种控制条件下产出的语料的优点在于分析者知道参与者大脑中各种信息的认知状态,因此也就能够判断出语篇中实体或句子的认知状态。我们认为,要充分说明信息如何包装需要借助信息度、焦点/预设、和认知状态(包括听者状态和话语状态)等概念。相对于以前的研究方法,此方法的优势在于我们强调多种意义上的新/已知信息和信息度。我们认为,尽管汉语也遵循从已知到新的原则,但不同意义上的已知/新左右不同的语言现象,如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句子位置、不同的话语、文体等。或者说,不同的语言现象受不同的意义上的已知/新的制约。语料显示,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论元角色中的听者-旧实体的比例越来越低,或者说,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末论元角色中的听者-新实体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语料还显示,论元顺序和它们的认知状态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相关确切地讲,句首论元,不管是及物句中的施事、受事还是不及物句的主语,倾向于由听者-旧实体来实现;而听者-新实体倾向于出现在句末论元位置,包括受事和不及物句的主语,而不是句首论元位置。我们还发现,在句首的论元中,包括及物句中的施事、受事和不及物句的主语,合作的发话者优先选用听者-旧且话语-旧实体,而不是听者-旧且话语-新实体或听者-新实体,优先选用听者-旧且话语-新实体而不是听者-新实体。事实上听者-旧且话语-新实体可以自由出现在句首论元位置,但听者-新实体出现的频率很低。换句话说,句首论元受其听者-信息状态而不是话语-信息状态的影响。不及物句主语的位置和其认知状态高度相关:句首主语和听者-旧实体高度相关,句末主语和听者-新实体高度相关。语料还显示,在双及物句中,如果OVR/VRO都在焦点范围内,那么话语-旧受事(直接宾语)出现在话语-旧受体(间接宾语)前面,听者-新受事出现在话语-旧受体前面。在单及物句中,如果OV/VO在焦点范围内,那么话语-新实体倾向于出现在AVO的受事位置而不是AOV的受事位置;由信息度较高的名词表征的话语-旧实体可能出现在AVO或AOV的受事位置,但信息度较低的代词表征的话语-旧实体倾向于出现在AOV的受事位置而不是AVO的受事位置。在AOV旬中,如果OV处在焦点范围之内,那么受事倾向于听者-旧,而在AVO句中,如果VO处在焦点范围之内,那么受事不偏向于旧或新实体。本文还发现,整个句子可以是焦点,也可以是预设,但如果一个句子由预设和焦点构成,那么典型的情况是预设出现在焦点的前面。但是这个趋势不是在所有类型的复合句中都成立。譬如,在带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从句倾向于传递听者-旧信息而主句倾向于传递听者-新信息,而且预设倾向于出现在焦点前面。而在带‘因为’从句的复合句中,‘因为’从句倾向于传递听者-新信息,主句则倾向于传递听者-旧信息,而且焦点倾向于出现在预设的前面。此文发现,‘先旧后新’的原则在语篇从面上也成立。语料证据是,听者-旧信息,不管是话语-旧还是话语-新,在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话语中不存在,存在的是听者-新信息。而且话题主位,包括篇首的话题主位,倾向于传递听者-旧信息。不管交际双方有多少共同的背景知识,发话者为听者着想总是挑选理想的出发点进行交流。但我们还发现,话题主位的这种听者-旧效应在不同文体中虽大同但小异:叙事话语中话题主位倾向于传递听者-旧信息,而空间描述性语篇的话题主位则必须传递听者-旧信息,否则会导致交际失败。同时,还发现一些语篇单位的位置对信息度敏感,处在语篇单位开始位置的话语参与者和环境成分信息度高,而处在话语单位中的成分信息度低。论文最后总结了主要的研究发现,对语言学理论的启迪,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譬如,动词不能作为汉语句子有定和无定的分水岭,研究信息包装,语法与语用因素分不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1-12-04)

汲克龙[5](2009)在《两至四岁汉语儿童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内从语篇衔接与连贯角度对一名两至四岁汉语儿童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本文以SYY——该名儿童姓名汉语拼音的首字母大写——来标识这名儿童)。根据前人的研究,语篇衔接手段涉及五个层面:音系层、词汇层、语义层、语法层和社会符号层,这五个层面都有相应的语篇衔接手段,这些语篇衔接手段都可以用来建构连贯的语篇。限于篇幅和个人的研究旨趣,本文将仅从词汇层、语法层和社会符号层等叁个层面的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角度来探讨SYY两至四岁这一年龄段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语料的来源和选择两至四岁这一年龄段进行考察的原因,同时说明了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对已有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儿童句法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和儿童语篇语言能力发展研究进行了评述。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讨论,我们发现两至四岁汉语儿童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体,我们从词汇层、语法层和社会符号层等叁个层面的语篇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角度考察了SYY两至四岁这一年龄段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通过对语料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两岁前SYY已经获得了重复与搭配等词汇层语篇衔接手段、指称与省略等语法层语篇衔接手段和“问——答”结构等社会符号层语篇衔接手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到四岁时SYY又逐步获得了反义等词汇层语篇衔接手段、替代与倒序等语法层语篇衔接手段和话轮转换标记等社会符号层语篇衔接手段,生成叙事语篇的灵活性逐渐增强。第四部分我们从生理和认知的发展、语言输入的影响、语言自身特征的影响和功能需求等角度探讨了促使SYY叙事语篇生成能力发展的动因。第五部分是结语,我们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简要讨论了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期刊2009-05-20)

刘晔[6](2007)在《汉语叙事语篇的主位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语言学界很有影响力的语言学理论,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语篇方面的研究中。主位和述位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体裁之间的关系也是语篇分析中的重要课题,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语言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试图运用韩礼德及其他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有关的主述位理论,对汉语叙事语篇进行主位分析,旨在找出汉语叙事语篇的组织方式及文体特征,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叙事语篇的教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04-15)

彭彩红[7](2005)在《留学生汉语叙事语篇零形回指的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统计了留学生教材中出现的零形回指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问卷考察了中上、中下、高上叁阶段留学生对叙事语篇中零形式回指对象的理解,分析了影响理解的因素。本文还对110篇留学生作文语料进行了穷尽分析,详细描写了留学生零形回指的偏误类型,用表格形式反映留学生零形回指的使用情况和各个偏误类型的分布情况,并对零形回指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汉语零形回指自身的复杂性、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教学中对语篇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是主要原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及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分析了留学生对零形回指的理解情况以及对零形回指的偏误进行了分类统计,使我们对留学生在零形回指方面的学习情况有初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这方面的教学。(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05-05-01)

田然[8](2003)在《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汉语本体方面对叙事语篇 NP省略进行了分析描述 ,归纳出了各种省略模式 ,并阐明了该研究在对外汉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03年06期)

田然[9](2003)在《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语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 告止。诛语言式宫 方向。语枯含(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期刊2003-04-15)

黄南松[10](1996)在《现代汉语叙事体语篇中的成分省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省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语法学界曾对它的使用状况有过不少描写,但多集中在句子范围内且不分语体。而在现代汉语叙事体语篇中,单句语篇内较少发生省略,超句语篇内成分省略却非常复杂。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前后相连各句省略的句法成分互不相同,而同一分句内又可以同时省略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句法成分(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5期)

汉语叙事语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叙事语篇是儿童较早生成的语篇类型,典型发展儿童6岁左右就注意到语篇的连贯性,并开始使用衔接手段。自闭症儿童存在语用障碍,常常出现刻板语言的表现,所以他们在叙事中会比较容易忽视整体语篇的连贯性,缺乏衔接手段的使用。本文对6—7岁汉语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叙述语篇中两类主要的显性衔接手段——代词和连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在代词的使用上弱于典型发展儿童,由于他们语用上的损伤,会更多地产出歧义代词;自闭症儿童和典型发展儿童在连词的使用上能力相当,两类儿童都倾向于在语篇中使用顺承连词和并列连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叙事语篇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晋霞.汉语叙事语篇高潮的语言特点[J].汉语学习.2018

[2].杨婉晴.汉语自闭症儿童叙事语篇中的衔接手段[J].文教资料.2017

[3].刘琪.句法与语篇:汉语叙事中实体首现的规律与无定构式的成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

[5].汲克龙.两至四岁汉语儿童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9

[6].刘晔.汉语叙事语篇的主位分析及应用[D].吉林大学.2007

[7].彭彩红.留学生汉语叙事语篇零形回指的习得研究[D].暨南大学.2005

[8].田然.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J].汉语学习.2003

[9].田然.现代汉语叙事语篇中NP的省略[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

[10].黄南松.现代汉语叙事体语篇中的成分省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汉语叙事语篇论文-李晋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