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性尿道及括约肌重建术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帆,廖利民[1](2020)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神经源性尿失禁11例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报道人工尿道括约肌(AUS)植入治疗神经源性尿失禁(NUI)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2年4月至2020年2月11例NUI患者行AUS植入的临床资料。对前期尿路修复手术、术后装置使用、患者控尿和生活质量改善及并发症处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8.6年。6例(54.5%)患者使用初次安装装置,2例(18.2%)患者行一次修复手术,3例(27.3%)患者因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7例患者达到社会控尿,其中6例患者达到完全干燥,手术成功率63.6%。患者术后尿垫使用量较术前显着下降[(4.2±0.9)片/d vs.(2.1±1.7)片/d,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5.4%(5例),其中皮肤感染2例、尿道溶蚀1例、排尿困难1例、持续尿失禁1例。结论 AUS植入是NUI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对复杂尿路重建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手术时机及治疗选择应更加谨慎。术后需全尿路长期随访。
罗青阳[2](2020)在《三种尿流改道方式对我国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膀胱癌是泌尿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人口等因素的日趋增加也在逐年上升,其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已达到了所有膀胱癌种类的20%~25%,容易发生进展和转移。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是目前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以及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使得患者的生存周期得以明显提升、手术预后得以明显改善。选择一种既能使上尿路功能得以改善,又可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提高的尿流改道方式也成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所面临的首要难题。目前较为常用的尿流改道方式包括:原位回肠新膀胱、回肠通道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这三种术式之间前后相承、不可替代。既往关于根治性膀胱切除后尿流改道的探讨着重于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等方面,但对于膀胱癌患者术后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却较少论及。现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接受尿流改道手术的膀胱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目的:通过对我国膀胱癌根治患者接受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为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提供辅助性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的前瞻性研究、回顾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中文检索,将检索的主题词或关键词设定为“膀胱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尿流改道术”、“生活质量”。检索时限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设定相关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查找、筛选,对存在的偏倚进行客观评价,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数据进行提取,使用Stata15.1软件进行循证医学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了18篇关于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不同尿流改道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进行对比的文献,共1571例患者,根据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输尿管皮肤造口、回肠通道和回肠代膀胱三组,其中输尿管皮肤造口组321例,回肠通道组532例,回肠代膀胱组718例。基于Meta分析结果可见:回肠通道组与回肠代膀胱组相比(SMD=-0.633、95%CI=-0.766~-0.500、P<0.01),输尿管皮肤造口组与回肠代膀胱组相比(SMD=-0.484、95%CI=-0.652~-0.316、P<0.01),回肠代膀胱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输尿管皮肤造口组与回肠通道组相比(SMD=-0.174、95%CI=-0.338~-0.010、P=0.396),两者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别。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3种常见尿流改道方式中,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刘翔宇,王沂峰,陈高文,郑友红,李肖璇,王颖,朱洪磊,生秀杰,洪莉,陈爱平,哈春芳,周琦,陈丽平[3](2018)在《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UPU)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7家医院收治的26例外阴癌Ⅱ期累及尿道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总结TUPU术式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TUPU平均手术时间26.1±3.2分钟(2033分钟),平均出血量10.3±2.5 ml(820 ml),平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1.8±2.3天(1021天),平均随访3年4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2周出现尿路感染,经抗感染、调控血糖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2周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症状,重新留置导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至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1例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疼痛,给予抗感染、碱化尿液、适当止痛药物的应用,3天后症状消失。26例中有2例(7.7%)复发,其中1例术后6个月尿道口周围复发;有1例术后9个月外阴切口部位复发。对这2例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局部放射治疗后病灶消失,其余24例(92.3%)未发现全身转移及局部病灶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对外阴癌Ⅱ期尿道口周围受累患者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术后患者可正常排尿,是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方式。
刘翔宇[4](2018)在《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外阴癌是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在整个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里占比约4-5%,随着年龄的增高其自身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尤其好发于绝经后的妇女,虽然外阴肿瘤位于浅表,理论上应该易于发现和早期诊断,但实际上,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并威胁着女性的生命和健康。近年来,虽然随着放化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化疗及放射治疗已经慢慢融入并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外阴癌的治疗方案,但终究因为该肿瘤存在发病率低,患者分布广泛、分散,大样本的病例积累难度大,对照研究存在病例不足、治疗方法不统一的问题,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形成专家共识,但是在外阴癌的治疗过程中,手术如果能够达到原发肿瘤切除后切缘阴性,且不会因为手术损伤括约肌造成大小便失禁的前提下,手术切除仍是最理想的外阴癌治疗方案,也是绝大多数妇科肿瘤医生的共识。既往对涉及到女性外生殖器的肿瘤疾病的治疗旨在实现局部的疾病控制和病灶的完整切除,而不是恢复它们的形态和功能,由于手术切除范围较大,由此带来的严重的性功能障碍、排便方式的改变和不正常的身体形象,手术后的生活质量下降是很常见的。近年来,外阴癌术后外阴的美观、邻近器官功能的保留、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尽量减少术后对性功能的影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妇科肿瘤医生的重视,外阴癌总的手术治疗趋势是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小手术范围,改善术后的生活质量。应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深度、邻近器官等因素,强调个体化的手术切除范围和综合治疗方案。此外,我们认为,适当的外阴重建不能通过一些标准化的程序实现;相反,它需要的是熟悉妇科肿瘤手术和整形手术的一般原则,掌握许多新的技术并可以选择性的对不同病人施行最佳方法的专家。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部分应用在外阴重建术中的创新的、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治疗的回顾性随访分析、术前及术后多方面对比评估,总结这些手术方式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意在寻找更加合适的、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本研究为外阴癌的手术治疗中尿道下段受侵犯这类特殊类型的及会阴皮肤缺损的外阴癌患者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案,为外阴癌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第一章侵犯尿道下段的早期外阴癌手术中尿道重建的新方法目的:探讨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ransposition of urethroplasty after partial urethrectomy,TUPU)在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疗效,在术后针对排尿状况、膀胱残余尿两方面进行评估,评价该手术的有效性,期望能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对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等7家医院收治的26例外阴癌Ⅱ期累及尿道的患者施行了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改良广泛外阴切除+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TUPU),总结TUPU术式的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等,并通过尿流率的测定(包括排出尿量、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时间),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量评价手术的可行性。1.尿流率的测定:均在术后拔除尿管3天内于患者所在医院的泌尿外科做尿流动力学检查,因患者各自经济能力和检查费用问题及病人所在各自医院的泌尿外科开展尿流动力学检查机器的不一致性,我们只采用其中的尿流率的三个测定参数在术前术后做评估比较。排尿量大于150mL时为有效值,最大尿流率Qmax>20mL/s为正常,排尿时间≤30秒为正常。2.膀胱残余尿测定: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拔除尿管的当天进行超声膀胱残余尿量检测,其中19例患者检查时采用的是GE(美国通用)voluson 730 pro超声系统,其余患者略不同,我们以膀胱残余尿量50mL为标准,>50mL者为可疑尿潴留并及时插回尿管,<50mL者为正常。结果:1.TUPU有效性的评价26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其中TUPU平均手术时间26.1±3.2分钟(20~33分钟),平均出血量10.3±2.5mL(8~20mL),平均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1.8±2.3天(10~21天),26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年零4个月。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2周出现尿路感染,经抗感染、调控血糖治疗后痊愈;1例术后2周拔除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症状,重新留置导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至术后3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1例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排尿疼痛,给予抗感染、碱化尿液、适当止痛药物的应用,3天后症状消失;26例中有2例(7.7%)复发,其中1例术后6个月尿道口周围复发,有1例术后9个月外阴切口部位复发,对这2例术后复发患者施行了局部放射治疗后病灶消失,其余24例(92.3%)未发现全身及局部病灶复发。2.采用尿流率的三个参数及超声检测膀胱残余尿的评价标准对患者术后排尿情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术前均无尿失禁或泌尿系统疾病的存在,术前的尿流率检查在手术前1周内完成,26例患者术前均于手术所在医院进行尿流率检查,按尿流率的三个参数进行评估,排尿量在190-280mL之间,有效率100%,最大尿流率Qmax在18.4-29.6mL/s之间,正常率为94.1%,排尿时间在13-39秒之间,正常率为94.3%,术后的尿动力学检查在拔除尿管后3天内进行,按尿流率的三个参数评估,26例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行尿流率检查,排尿量在175-300mL之间,有效率100%,最大尿流率Qmax在17.2-28.8mL/s之间,正常率为92.3%,排尿时间在14-43秒之间,正常率为93.4%,术前术后尿流参数比较采用连续变量两两对比的t检验,认为术后短期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IPSS评分有差异(P<0.01),术后长期观察(术后6个月、12个月),IPSS评分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术后拔除尿管的当天进行超声膀胱残余尿量检测中,25例患者膀胱残余尿量<50mL,仅1例出现尿潴留,膀胱残余尿200mL,正常率为96.1%,插回尿管并同时辅以针灸治疗延长一周拔除尿管后尿潴留症状消失,再次行膀胱残余尿量测定仅为10mL。3.采用术前术后通过让患者填写IPSS评分表对患者进行TUPU前后的下尿路症状及排尿情况进行评分对比研究,认为术后短期内(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IPSS评分有差异(P≤0.01),认为术后短期内IPS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IPSS评分与术前相比,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改良广泛外阴切除+TUPU对外阴癌Ⅱ期尿道下段受累患者的手术治疗是可行的、有效的、安全的,术后患者可正常排尿,患者术后的尿流率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膀胱残余尿量对比无明显差异,是特殊类型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一种创新的有效的手术方式。第二章局部皮瓣在外阴癌术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性生活影响的观察目的:探讨在外阴癌外阴局部切除术后,采用局部双“风筝”皮瓣及“V-Y”推进皮瓣或“Z”成形术的方法对外阴癌术后中小型外阴皮肤缺损进行了修复,初步探讨其在外阴癌手术中外阴切除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中的应用及实用性,并根据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评估患者在术后性生活质量与术前的比较与观察,对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2013年5月至2016年8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11例年龄较轻仍有性生活需求的外阴癌患者行局部外阴切除或改良广泛外阴切除术后局部皮肤缺损较小的患者进行了局部“V-Y?推进皮瓣及“双风筝”皮瓣、“Z”型修复进行外阴皮肤缺损的修复及外阴轮廓的重建,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均完整。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部临床资料,具体包括姓名、年龄、病理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等。患者年龄范围在40-46岁之间,平均年龄(43±2.35)岁,自研究中的患者初次入院就诊,最长随访至术后2年,平均随访1年零2个月,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外阴癌临床分期标准[1]进行分期,11例患者中IA期患者6例,IB期患者4例,Ⅱ期患者1例,全部诊断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组织学类型,11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术前均进行了盆腔MRI检查以排查盆腔病灶侵犯范围及可疑增大的盆腔淋巴结,术前在充分告知并取得患者同意后,通过女性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中19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对患者发病前半年内曾进行过的性生活质量进行初步评估及打分,并拟与术后比对进行术后性生活质量的评估及观察。这11例外阴癌患者外阴肿物切除后皮肤缺损面积最小为2.9cm×2.4cm,最大为5cm× 4.4cm,平均缺损面积3.4cm× 3.2cm。结果:1.11例患者中,10例术后皮瓣切口呈I期愈合,1例“Z”成形术后的患者切口部分裂开伴感染,经换药2周左右后愈合;I期愈合的患者均顺利出院,出院前再次与患者本人沟通并确认,手术区域是否存在感觉障碍,例如麻木、麻痹、痛觉缺失等感觉异常,除了手术区域的刺痛或疼痛,无患者表示手术区域皮肤感觉异常。出院后6个月内的复诊期间,所有病例均见比较明显的皮瓣愈合疤痕,外阴形态良好,外阴皮瓣处的皮肤弹性较好,仅有1例46岁的患者术后出现了阴道口的瘢痕挛缩及狭窄,其余患者阴道口均可容2指,均未见明显的阴道口疤痕形成或狭窄;1例行“双风筝”皮瓣的患者皮瓣外缘出现色素沉着,其余患者术后皮瓣与周围外阴皮肤颜色无明显差别;排尿顺畅,至今未发现外阴肿瘤复发病例。2.11例患者术前均进行了女性性生活质量评分(FSFI),该评分为发病前半年内的回忆评分,有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之后有过性生活,但只有7例患者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愿意再次接受FSFI的女性性生活质量评分的调查,我们将这7例患者术前术后的FSFI评分进行对比发现,术前7位患者的性生活质量已呈下降趋势,术后整体性生活质量较术前下降,尤其是性唤起及阴道润滑度两方面下降明显。结论:1.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手术区域未出现感觉障碍、麻木、麻痹、痛觉缺失等感觉异常,外观美观性及完整性好。2.外阴癌患者在经“Z”成形、“V-Y”型推进皮瓣及“双风筝”皮瓣这三种局部皮瓣进行外阴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后患者在性唤起及阴道润滑度两方面状态较术前明显下降,整体性生活质量较术下降,但在性高潮、满意度、疼痛三方面较术前无明显改变。
张大成[5](2017)在《穴位不留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性尿道综合征(Female urethral syndrome,FUS)是现代常见的一组症候群,主要临床症状为典型的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次要临床状症为小腹坠胀或疼痛感、尿痛、尿失禁等症状,但没有膀胱或尿道器质性病变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随着时代进步,城市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工作和人际关系的精神压力大增,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下,患者的人数正在不断递增,而且在不同年龄层的女性都会发生女性尿道综合征,但中青年女性患者最为普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青年女性因工作忙碌,且大量没完没了的工作再加上需要兼顾家庭,使精神压力大增。她们发病的情况也轻重不一,而且容易反复发作,常突然出现尿频、尿急、排尿不畅等症状,令他们不喜外出,可说是苦不堪言。在深夜睡眠时也常因需要排尿而反复起床影响睡眠质素,又因睡眠不足精神欠佳令日间的工作更难完成,这种恶性循环会逐渐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另症状不断出现,病情也不断恶化。而现代医学研究还没有对其病因、病机有清晰而明确的认知。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有效专为女性尿道综合征治疗的方案。因此还是有众多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因此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但目前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女性尿道综合征的主要成因与心理因素、生活行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免疫因素等方面有关。综观中医经典古籍,虽未有找到与尿道综合征同一病名的疾病,但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的特征,应属中医学的"淋证"范畴,在医宗金鉴的淋证门有提及症状如"以致水道涩滞,欲出不出,淋漓不断,甚至窒塞其间,令儿作痛……"。在诸病源候论则提及症状如"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为淋"。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有着莫大的关系。肾与膀胱是相表里的对应关系,膀胱的功能是排尿和储存尿液,对津液的气化和排泄产生了生理上的共同作用。女性尿道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典型的尿频、尿急、排尿不畅。次要临床症状为小腹坠胀或疼痛感、尿痛、尿失禁等等。近年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尿道综合征上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如尿道综合征可类分为排尿不适和无菌性的尿频综合征,是指经常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影响生活的综合征,也可从女性的尿道结构上来分类。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西医的治疗方法大多侧重于口服或注射药物、局部麻醉手术治疗、CT或核磁振等介入治疗。但在历史悠久的中医发展道路上,我们发展出多元化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口服、针刺、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电针、耳针、艾灸、推拿等。本次研究在对临床症状的诊断和疗效方面,以传统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神经学理论为基础,也参考了天津中医学院《穴位不留针针麻施行眼科手术的临床分析》启发[75]。其研究总结穴位不留针针麻下施行7种眼科手术175例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优良率91.04%,成功率98.28%。手术时间最短15分钟,最长2小时,多数病例为30-45分钟,实践证明不留针针麻可在时间较长的各种眼科手术时采用。穴位不留针与留针组在手术效果比较,穴位不留针组成功率和优良率都较高,其中针拨白内障术采用穴位不留针针麻全部成功,体现了麻醉和手术均发扬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穴位不留针针麻除与留针针麻有共同的镇痛优点外,尚有解决了留针针麻可引起的肌肉颤动。目的:本课题采用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观察、比较针刺留针组与不留针组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的差异,及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的变化找出对女性尿道综合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基理,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能控制膀胱壁肌肉松弛,使人体尿意的感觉减轻,但相反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能控制膀胱壁肌肉收缩,使人体尿意的感觉加重。正常人体机能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功能相反而又相互制衡的。当两组神经系统中的一方正在活跃时,另一方则功能低落,生理活动就能得到协调和平衡。但当患者精神紧张时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出现混乱,或在卧床针刺时精神过度放松令副交感神经出现过度活跃的情况,都能令膀胱壁肌肉收缩使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得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在针刺时选择穴位不留针能令患者尽快完成针刺治疗,减少针刺治疗时带来的精神过度紧张,或卧床太久令精神过度放松而产生的神经系统混乱使膀胱壁肌肉收缩而引至治疗效果不显。研究病例样本,对符合要求纳入研究的58例病例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病例样本和观察组30例病例样本。(一)病例样本的来源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例样本,需要符合一定的纳入条件,其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由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病例样本的来源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香港城市医心中医诊所、部分征求广州和香港民众。(二)诊断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标准1.西医诊断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标准参照《现代中医肾脏病学》[35]诊断标准:①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②连续3次尿细菌培养阴性,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尿中白细胞增多,但每高倍视野<5个,非感染性尿道综合征尿常规正常;③有长期使用抗生素无效史。④排除外阴部局部的因物理性、生理性、化学性及刺激性,妇科疾病、还有滴虫等引起的感染。2.中医诊断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标准参照《现代中医肾脏病学》有关标准:小便频数,排尿无力,尿有余沥,尿痛不甚,每因思虑劳习而加重,伴少气懒言,倦怠乏力,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淡,苔白,脉细数[36]。以及《中医内科学》中有关淋证的诊断标准拟定[37]。本研究主要是以气淋、劳淋为主。①气淋有实证和虚证的分型,其症状主要为尿急、尿频、排尿不畅、少腹拘急。实证以疏理肝气为治则。虚症以益肾补脾为治则。②劳淋有肾阴不足证、阴阳两虚证和气阴两虚证3种分型,主要症状为小便急短,尿频、排尿腰酸甚疼痛,小腹不适。肾阴不足证以滋补肾阴为治则,阴阳两虚证以助阳滋阴治为治则,气阴两虚证以养阴益气为治则。(三)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例样本纳入标准①有尿频、排尿不畅的症状。②年龄范围在18-60岁之间的女性。③尿常规正常,中段尿细菌培养3次以上均为阴性。④中医诊断为气淋或劳淋。(四)女性尿道综合征的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②无尿频、排尿不畅。③在1个月内或现正使用任何药物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病例样本。④哺乳期或妊娠,或合并有凝血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病的病例样本。⑤精神障碍或精神病的严重病例样本。(五)脱落标准①凡不符合女性尿道综合征纳入标准,而被误纳入的病例样本,予以剔除。②使收集的研究临床资料不全的病例样本。③纳入后,患者因任何原因在数据收集阶段要求改变其他治疗方案或停止接受④使收集的研究数据不全,影响疗效结果等病例样本。对照组患者采用侧卧式留针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侧卧式不留针针刺治疗,在选取穴位方面本次研究以腰骶部的穴位:三焦俞、肾俞、气海俞、中膂俞、会阳、委阳为主,每星期2次,每8次治疗为1疗程。在观察2个疗程后进行评比。在2个疗程的治疗前后各以不同的评分量表进行评价,对比两组病例样本症状的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病例样本与观察组病例样本的年龄差异和病程轻重程度上等指标经统计学的检验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样本均具可比性。另外经统计学的检验后对照组病例样本与观察组病例样本的各症状评分结果均没有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样本均具可比性。经2个疗程治疗后,以女性尿道综合征评分(FUSS)和生活质量评估(QOL)对两组疗效进行评估,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2.13%,观察组的有效率为83.16%,显示两组病例样本经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而且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的指数由44.03%降至35.83%,组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对抑郁情况也有明显的改善。女性尿道综合征评分(FUSS)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的指数由22.14%降至8.21%,组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女性尿道综合征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评估(QOL)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的指数由3.55%降至1.41%,组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也有明显的改善。在改善尿急、尿频、排尿不畅等女生尿道综合征的症状方面,对照组病例样本和观察组病例样本在各自单一症状的组内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观察组更为显着,且改善项目更多。结论:穴位不留针治疗与常规留针治疗两种方式,从研究结果来看对女生尿道综合征的患者均有多方面的改善,但总体来说穴位不留针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留针治疗。此方法为临床研究带来新思路方向而从经济学上也有明显的减省时间、人力成本和资源的效益。
丁晓虹[6](2017)在《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干预时机及选穴配伍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进行综合分析,为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提供较为有效的治疗路径,进一步确定针刺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方法:150例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421医院妇产科宫颈癌拟行子宫全切+淋巴清扫手术患者,按其入院先后顺序,根据区组随机化方法平均分配到对照组(n=30)、治疗1组(n=30)、治疗2组(n=30)、治疗3组(n=30)、治疗4组(n=30)。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后5天夹闭导尿管,并每2-3h放尿1次;术后7天首次拔除导尿管。拔管后嘱多饮水,以导尿法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100mml认为顺利脱管;若>100mml则继续留置尿管,于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35天的顺序,按上述流程尝试拔除导尿管。对照组手术前后按照西医诊疗常规进行相关治疗,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于术前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2组于术前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治疗3组于术后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4组于术后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均针刺治疗10次,手术当天均不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治疗3组穴位选择头皮针+体针:足运感区、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治疗2组、治疗4组穴位选择体针: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主观症状: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观察各组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观症状,并观察术后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拔管后重置导尿管情况及脱管时终未残余尿量,同时采用下尿路膀胱功能评估(Measure du Handicap Urinarie,MHU)量表对膀胱功能进行评分。客观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学室由指定医师按统一标准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结果:共有150名患者接受了本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1组2例、治疗2组3例、治疗3组4例、治疗4组2例患者因观察期间未按要求如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而判定为脱落,其余135例均顺利完成试验。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五组年龄构成、顺产次数、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9,P=0.82>0.05;F=1.01,P=0.40>0.05;X2=5.52,P=0.70>0.05;X2=7.41,P=0.96>0.05;F=0.26,P=0.90>0.05;F=0.34,P=0.85>0.05),认为五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主观症状:1.五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43.47,P=<0.05;F=15.16,P<0.05)。治疗1组、治疗2组的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3组、治疗4组(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的最终残余尿量均明显小与对照组(均为P=0.00<0.05)。2.五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20,P=0.00<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88,P=0.41>0.05;X2=1.45,P=0.69>0.05)。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3,P=0.02<0.05;X2=20.18,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P=0.89>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1,P=0.00<0.05;X2=20.49,P=0.00<0.05;X2=16.13,P=0.00<0.05)。在所有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中,以术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感最多见。对上述两种症状进行分析。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5.93,P=0.00<0.05;X2=18.88,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7,P=0.27>0.05);腹压排尿感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02,P=0.00<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9.16,P=0.03<0.05;X2=10.71,P=0.01<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6,P=0.00<0.05;X2=15.70,P=0.00<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4.55,P=0.00<0.05;X2=16.51,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3,P=0.91>0.05;x2=8.11,P=0.09>0.05)。术后1月,各组间排尿困难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2,P=0.01<0.05);各组间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P=0.15>0.05);术后3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P=0.00<0.05;X2=19.66,P=0.00<0.05)、术后6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98,P=0.00<0.05;X2=18.47,P=0.00<0.05)。3.五组手术前、后MHU评分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07,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P=0.30>0.05)。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51.22,P=0.00;F=195.43,P=0.00<0.05;F=171.72,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3,P=0.97>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00.94,P=0.00<0.05;F=145.65,P=0.00<0.05;F=67.92,P=0.00<0.05)。客观指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at Qmax)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20.61,P=0.00<0.05;F=79.00,P=0.00<0.05;X2=7.27,P=0.03<0.05;X2=11.98,P=0.01<0.05;F=37.42,P=.00<0.05;F=16.64,P=0.00<0.05;F=25.74,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Qmax、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73,P=0.54>0.05;F=0.54,P=0.66>0.05;X2=2.03,P=0.57>0.05;X2=3.51,P=0.32>0.05;F=0.19,P=0.91>0.05;F=1.62,P=0.19>0.05;F=2.61,P=0.06>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Qmax、RV、FDV、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2.35,P=0.00<0.05;F=102.86,P=0.00<0.05;F=30.78,P=0.00<0.05;F=25.56,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3,P=0.39>0.05;X2=6.32,P=0.10>0.05;F=1.38,P=0.25>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54,P=0.00<0.05;F=124.64,P=0.00<0.05;X2=15.74,P=0.00<0.05;F=31.30,P=0.00<0.05;F=20.7,P=0.00<0.05;F=25.44,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7,P=0.56>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46,P=0.00<0.05;F=111.71,P=0.00<0.05;X2=14.42,P=0.00<0.05;F=32.30,P=0.00<0.05;F=14.93,P=0.00<0.05;X2=21.63,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6,P=0.29>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0,P=0.88>0.05;F=0.79,P=0.53>0.05;分别为X2=5.44,P=0.24>0.05;F=0.34,P= 0.85>0.05;X2=0.94,P=0.44>0.05;F=0.56,P=0.69>0.05)术后1月,各组Qmax、RV、重置导尿管率、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8.77,P=0.00<0.05;F=69.66,P=0.00<0.05;X2=17.04,P=0.00<0.05;F=22.43,P=0.00<0.05;X2=14.15,P=0.00<0.05;F=10.99,P=0.00<0.05),逼尿肌稳定性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9,P=0.25>0.05)术后3月,各组Qm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8.31,P=0.00<0.05;F=98.12,P=0.00<0.05;X2=18.49,P=0.00<0.05;F=22.07,P=0.00<0.05;X2=11.95,P=0.00<0.05;F=16.68,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6.21,P=0.18>0.05)。术后6月,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9.68,P=0.00<0.05;F=60.34,P=0.00<0.05;X2=24.56,P=0.00<0.05;F=0.18,P=0.95>0.05;X2=14.15,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Pdet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8.11,P=0.09>0.05;F=1.96,P=0.10>0.05)。结论:1.宫颈癌患者RH术后膀胱功能障碍高发,MHU评分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以腹压排尿、排尿困难、尿不净感为主,对照组上述症状虽然在术后第6个月时较术后1月有下降的趋势,但较术前仍明显。2.宫颈癌患者RH术后Qmax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增加、FDV增多、MCC增加、Pdet at Qmax降低明显。3.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可以显着缩短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排尿困难、腹压排尿的发生率、降低MHU评分、增加Qmax、减少尿动力学检查时RV、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时重置导尿管率、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降低FDV、降低MCC、增加Pdet at Qmax,对于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4.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术后针刺更好;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单独使用体针针刺更好;术后头体针联合治疗与单独体针针刺相比,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的差异对比不太明显。在针刺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的时期以及针法的选择上,时间窗的选择有着更显着的临床意义。
张帆,廖利民,付光,陈国庆,吴娟,熊宗胜,李东,韩春生,鞠彦合,史文博[7](2016)在《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在复杂尿路重建中治疗尿失禁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在复杂尿路重建中治疗尿失禁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自2002年4月至2016年4月30例行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例。年龄2070岁,平均40.2岁。对围手术期的相关处理及患者尿失禁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评价。结果术后随访25个月13年,平均52.8个月。截至最近一次随访,23例患者仍使用初次安装的括约肌装置,4例行一次修复手术,3例因术后并发症取出装置。术后22例达到社会控尿,其中14例达到完全干燥,手术成功率73.3%(22/30)。术后患者尿垫使用量为(1.1±0.3)片,较术前(3.8±0.3)片显着下降(P<0.001);VAS评分提示术后患者尿失禁对生活影响指数为1.9±0.5,较术前6.9±0.3显着下降(P<0.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6.7%,其中感染4例,局部侵蚀3例,机械故障1例。结论复杂性尿失禁的治疗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计划一系列尿路重建手术。AUS植入作为重要步骤,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并发症的处理应比单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的。AUS植入更加谨慎。
陈汉兵,谢芝海[8](2015)在《腹腔镜技术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改进,其在膀胱癌根治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其适应证为T2-4a、N0-X、M0浸润性膀胱癌,高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1G3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指征,同时也包括部分难治性膀胱肿瘤。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的方法分男、女两种,男性常需要切除前列腺,女性则需要切除子宫。腹腔镜下原位膀胱的重建方式有多种,其中以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为主。目前该术式开展时间不长,大宗病例、多中心的报道较少,虽然近期疗效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肯定,但是远期疗效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李伟[9](2014)在《TOT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tape, TOT)术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与联合proliftTM(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mesh)前盆底重建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指导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临床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8年9月-2013年5月收治的71例压力性尿失禁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征得患者同意后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产次、手术日期、手术方式、记录手术时间、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内容。根据不同盆底手术术式,将其分为改良组(53例)和前重组(18例)。通过测量手术前后盆腔MRI的膀胱颈至耻尾线距离(B-PCL)、子宫颈至耻尾线距离(U-PCL)、膀胱尿道后角(UA)、肛提肌板角度(LPA)、肛提肌裂孔宽度(LHW)等参数值和比较手术前后POP-Q分度、主观问卷调查及Grouts-Blaivas评分判断手术疗效,同时统计和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的短、中期疗效和并发症。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同一指标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检验水准。应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病例研究结果:①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以Grouts-Blaivas评分法评价尿失禁手术效果,总体满意率100%,无手术失败病例,改良组与前重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4.34%和9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POP-Q分度评估,改良组治愈43例(81.1%),改善7例(13.2%),有效率94.3%(50/53);前重组治愈15例(83.3%),改善2例(11.1%),有效率94.4%(17/18),两组在治愈率及改善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③两组手术前后主观问卷调查显示,生活质量均有显着提高,改良组在性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社交情况三方面的改善优于前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术后并发症分析,改良组术后大腿根部疼痛及吊带/网片侵蚀发生率均低于前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潴留、新发下尿路症状和远期排尿障碍并发症的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两组盆腔MRI手术前后对比显示,术后在最大用力状态下盆腔器官均在耻尾线(PCL)之上,两组在最大用力状态下测量B-PCL、 U-PCL、UA、LPA、LHW同术前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组间术前术后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TOT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与联合proliftTM前盆底重建手术治疗女性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均具有疗效满意和能够恢复并维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及功能的优点。2、TOT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改良盆底重建术可有效避免术后大腿根部疼痛及吊带/网片侵蚀发生率等并发症,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轻微,更加经济适用等优点,是治疗女性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首选手式。
王新[10](2012)在《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状况,包括小便或膀胱不适的患病情况、阴道或盆腔不适的患病情况以及大便或直肠不适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2)了解妊娠期妇女对于盆底肌训练(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PFMT)的认知、态度与行为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3)观察持续性指导孕期妇女进行PFMT,对孕期及产后PFMT的锻炼依从性、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盆底肌力、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患病率的干预效果。方法第二章:选取2011年1月至9月间在广州市四所医院(两所二甲医院、两所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采用一般问卷和专业问卷进行调查。一般问卷包括孕妇的基本资料,专业问卷设计参考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相关问卷(PFDI-20),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及国际尿失禁调查问卷,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第三章:选取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广州市某两家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对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第四章: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产科门诊进行规律产检的孕妇,将入选孕妇随机分为持续指导组和对照组。实施方法:①教授盆底肌锻炼知识:由一位专职健康教育的护士任教盆底肌锻炼课程,所有入选孕妇均参加。②确保所有入选孕妇正确掌握盆底肌肉收缩方法:在首诊测定盆底肌力时,由盆底理疗师指导。③制定家庭PFMT方案,所有入选孕妇从首诊至分娩进行PFMT至少持续6-8周。④干预方法:对持续指导组,课后采用电话随访,每2周1次,进行一对一咨询,敦促妇女进行积极锻炼。对照组课后未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专人健康教育指导。结果第二章:共发放1180份问卷,回收1180份,剔除问卷信息不完整的情况,合格问卷1095份,合格率92.8%。1.妊娠期妇女发生尿频者814例(74.3%);夜尿674例(61.6%);便秘453例(41.4%);盆腔坠胀感441例(40.3%);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UI)442例(40.2%),其中SUI为320例(29.2%),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 UUI)为40例(3.7%),混合性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 MUI)为54例(4.9%),其他类型尿失禁(other urinary incontinence, Other UI)为28例(2.6%),SUI、UUI、MUI、OtherUI的构成比为72.6%、9.2%、12.1%、6.1%;下生殖道不适感329例(30.0%);排便不净感323例(29.5%);排尿不净感312例(28.5%);肛门失禁244例(22.3%),其中气体失禁为163例(14.9%,)液体粪便失禁为61例(5.6%),固体粪便失禁为20例(1.8%);排便急迫感193例(17.6%);排便时肛门疼痛108例(9.9%);推压直肠排便78例(7.1%);阴道肿物脱出74例(6.8%);排便后肛管脱出21例(1.9%);托起阴道排尿2例(0.2%)。2.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不同类型UI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42,P<0.001),初产妇和经产妇妊娠期UI中SUI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MUI。经产妇中,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妇女妊娠期不同类型UI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934,P=0.177)。阴道分娩妇女妊娠期UI以SUI是最常见的类型,其次是MUI;而剖宫产妇女以SUI为主,其次是Other UI。3.夜尿3次者中有72%的孕妇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夜尿4次者中有86.3%的孕妇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夜尿5次及以上者中97.3%表示睡眠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产妇夜尿情况较初产妇严重(Z=2.368,P=0.018),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夜尿情况较剖宫产者严重(Z=3.264,P=0.001)。4.经产妇妊娠期尿频患病率高于初产妇(x2=11.153,P=0.001)。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妇女妊娠期尿频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761,P=0.052)。不同孕周妇女尿频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8.917,P=0.112)。5.经产妇妊娠期排尿不净感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7.037,P=0.008)。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χ2=2.339,P=0.126)、不同孕周(χ(2=2.660,P=0.752)的妊娠期排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54,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9)。不同分娩方式妇女盆腔坠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0,P=0.475)。7.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032,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9,P=0.572)。不同分娩方式妇女下生殖道不适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65,P=0.085)。8.经产妇妊娠期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高于初产妇(x2=8.237,P=0.004)。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χ2=7.789,P=0.005)。不同孕周妇女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44,P<0.001)。9.经产妇妊娠期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4.624,P=0.032)。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410,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后肛管脱出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1,P=0.070)。10.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431,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0,P=0.166)。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推压直肠排便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4)。11.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便秘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69,P<0.001)。阴道分娩者便秘患病率高于剖宫产者(χ(2=19.489,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便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48,P=0.213)。12.初产妇妊娠期排便不净感患病率高于经产妇(x2=5.012,P=0.025)。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926,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不净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1)。13.经产妇妊娠期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高于初产妇(χ(2=14.249,P<0.001)。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548,P<0.001)。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时肛门疼痛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2,P=0.623)。14.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46,P=0.702),其中气体失禁、液体和固体粪便失禁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642,P=0.200;χ2=0.105,P=0.746;χ2=2.765;P=0.096)。初产妇和经产妇妊娠期不同类型肛门失禁均以气体失禁为最常见类型,其次是液体粪便失禁。经产妇中不同分娩方式妇女妊娠期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85,P=0.771),其中气体失禁、液体和固体粪便失禁的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774,P=0.379;χ2=0.592,P=0.442;x2=0.398;P=0.528)。阴道分娩和剖宫产妇女妊娠期不同类型肛门失禁均以气体失禁为最常见类型,其次是液体粪便失禁。不同孕周妇女肛门失禁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405,P<0.001)。15.经产妇中不同孕周妇女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946,P<0.001)。初产妇、经产妇妊娠期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84,P=0.535)。不同分娩方式妇女排便急迫感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8,P=0.311)。16.将被调查对象按每5岁为一阶段分成4个年龄段,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y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步升高的趋势(x2=29.729,P<0.001)。按孕周将被调查对象分为6个孕周段,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随孕周增加呈增长趋势(χ(2=391.950,P<0.001)。经产妇组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高于初产妇组(Z=3.955,P<0.001)。阴道分娩组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高于剖宫产组(Z=5.383,P<0.001)。按流产次数把被调查孕妇分为3个流产次数组,各组间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无显着性差异(x2=3.081,P=0.149)。按BMI把被调查妊娠期妇女分为4个体重指数组,各组间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得分有显着性差异(χ(2=90.496,P<0.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盆底功能障碍得分与年龄(t=6.132,P<0.001)、本次孕周(t=19.401,P<0.001)、既往分娩史(t=6.817,P<0.001)、分娩方式(t=5.833,P<0.001)、BMI(t=3.430,P=0.001)均相关。第三章:共发放问卷618份,回收合格问卷610份,问卷合格率98.7%。孕妇中听说过盆底肌锻炼的占30.7%,知道具体做法的仅11.3%,每天行盆底肌锻炼者仅2.1%。孕妇的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孕妇的受教育程度(Wald=10.550, P=0.001),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相关知识得分高(OR=1.340)。而孕妇孕期盆底肌锻炼的频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对盆底肌锻炼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Wald=145.481, P<0.001),拥有相关知识者较有可能具有良好的锻炼行为(OR=57.628)。96.2%的孕妇表示有兴趣了解盆底肌锻炼的相关知识。第四章:持续指导组孕期、产后整体的盆底肌锻炼频率优于对照组(Z=7.554,P<0.001;Z=8.090,P<0.001)。持续指导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t=2.101,P=0.040),而第一、第三产程时间长短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771,P=0.081;t=1.142,P=0.263)。两组剖宫产率和选择性剖宫产率尚不能认为有统计学差异(x2=3.446,P=0.076;χ2=2.343,P=0.185)。两组妇女的孕期母体增重(t=0.196,P=0.845)、新生儿体重(t=0.113,P=0.911)、会阴撕裂患病率(χ2=0.932,P=0.351)、会阴侧切率(χ2=0.022,P=0.982)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Z=2.855,P=0.004;Z=3.899,P<0.001;Z=2.106,P=0.035;Z=2.293,P=0.022;Z=5.165,P<0.001;Z=6.106,P<0.001;Z=4.047,P<0.001;Z=4.256,P<0.001)。持续指导组孕期首诊时深Ⅰ类、浅Ⅰ类纤维肌力优于产后6周(P=0.007;P=0.001),深Ⅱ类纤维(P=0.062)、浅Ⅱ类纤维纤维(P=0.072)肌力得分无显着性差异。产后3个月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均优于产后6周,差异有显着性(P<0.001;P=0.001;P=0.007;P=0.001),而孕期首诊与产后3个月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908;P=0.553;P=0.358;P=0.298);对照组孕期首诊时盆底深Ⅰ类、浅Ⅰ类、深Ⅱ类、浅Ⅱ类纤维收缩得分优于产后6周(P<0.001;P<0.001;P<0.001;P<0.001)和产后3个月(P<0.001;P<0.001;P<0.001;P<0.001),而产后6周与产后3个月肌力无显着性差异(P=0.180;P=0.059;P=0.083;P=0.180)。持续指导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SUI患病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后6周、产后3个月的SUI患病率(10.7%、7.1%)均低于非选择性剖宫产组(40.0%、26.7%)和阴道分娩组(31.7%、27.0%);非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后6周时SUI患病率(40.0%)高于阴道分娩组(31.7%),产后3个月(26.7%)时与阴道分娩组相仿(27.0%),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不同分娩方式间产后SUI患病率有差异。阴道分娩组产后6周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第二产程延长、分娩时BMI和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其中第二产程延长(OR=15.121)、分娩时BMI(OR=1.319)是产后6周SUI患病的危险因素,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OR=0.503)是产后6周SUI患病的保护因素。剖宫产组产后6周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为选择性剖宫产和孕期母体增重,两者均为产后6周SUI患病的保护性因素(OR=0.067,OR=0.745)。阴道分娩组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母体孕期增重、新生儿体重和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其中母体孕期增重(OR=1.372)、新生儿体重(OR=48.767)是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危险因素,产后盆底肌锻炼频率(OR=0.279)是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保护因素。剖宫产组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影响因素为新生儿体重,为产后3个月SUI患病的高危险性因素(OR=18.650)。结论1.妊娠期妇女出现下尿路症状和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些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妊娠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应重视妊娠期妇女的下尿路症状和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2.本研究中妊娠期妇女UI的患病率与国外的报道相似,UI构成比中以SUI为主,其次为MUI、UUI。3.夜尿症状经产妇情况较初产妇严重,而经产妇中阴道分娩者夜尿情况较剖宫产者严重。提示夜尿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妇女的盆底功能相关,盆底功能状况较差的孕妇夜尿症状更明显。4.不同产次、分娩方式的妊娠期妇女盆腔坠胀感、推压协助排大小便的患病率无显着差异;不同产次、分娩方式的妊娠期妇女阴道肿物脱出患病率有显着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症状调查评估妊娠期妇女POP的发病率。5.妊娠期妇女便秘的患病率高,随孕周增加呈上升趋势。医护人员应把预防便秘的知识加入孕期健康宣教中,以预防和缓解妊娠期便秘的患病。6.本研究中肛门失禁与产次、分娩方式的关系和国外的报道的结论不一致,考虑做进一步研究。7.妊娠期盆底功能障碍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结果,主要与孕妇的年龄、既往的分娩次数、分娩方式、孕期BMI、孕周等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对高危人群进行适时干预,降低或预防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的患病,提高妊娠期妇女整体的生活质量。8.孕妇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尚不足够,锻炼行为水平偏低,而知识与行为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对相关知识的需求度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孕妇有关盆底肌锻炼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盆底肌锻炼的认知,还应探索除知识外的可能影响锻炼行为因素,并据此制订针对性措施。9.孕期盆底肌张力随孕周增加而逐渐下降,下降最显着的时期是孕晚期,表明于孕中期采取措施防止盆底肌张力下降是一个较恰当的时机。10.2周1次的电话随访对孕(产)妇家庭自行练习盆底肌锻炼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又提高了其及家属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更促进了她们锻炼的依从性。11.持续性指导使孕产妇拥有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有助于产后盆底肌力的恢复,有助于降低产后SUI的患病率,但对分娩方式、会阴侧切、会阴撕裂的患病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12.产后良好的盆底肌锻炼行为是产后SUI的患病率的保护因素。选择性剖宫产可能是产后SUI短暂的保护因素。孕期母体增重过多、新生儿体重过重、母体分娩前的BMI高是产后SUI患病率的危险因素。因此医护工作者应加强孕期宣教和产前检查,给予孕妇合理的营养、运动指导和必要的体重干预,控制好胎儿体重,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争取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预防产后SUI的发生。
二、女性尿道及括约肌重建术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女性尿道及括约肌重建术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神经源性尿失禁11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手术方法 |
1.3 术后评估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US装置激活及使用情况 |
2.2 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 |
3 讨论 |
(2)三种尿流改道方式对我国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1.1 检索词 |
2.1.2 检索方式 |
2.2 文献筛选 |
2.2.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2 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 |
2.3.1 使用Stata15.1软件录入数据,进行评估 |
2.3.2 异质性检验 |
2.3.3 各指标的Meta分析模型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筛选和质量评价 |
3.1.1 检索结果 |
3.1.2 文献筛选 |
3.1.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2 .Meta分析结果 |
3.2.1 异质性检验 |
3.2.2 各亚组评估分析 |
3.2.3 各维度进行meta分析 |
3.2.4 偏倚检验及来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6 综述 |
6.1 .膀胱癌 |
6.2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
6.2.1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发展 |
6.2.2 传统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
6.2.3 保留性功能及生育能力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
6.2.4 腹腔镜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
6.2.5 机器人辅助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
6.3 .尿流改道术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致谢 |
(3)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术前准备 |
1.3.2 麻醉及体位 |
1.3.3 手术方法 |
1.3.3. 1 |
1.3.3. 2 改良广泛外阴切除 |
1.3.3. 3 尿道下段部分切除 |
1.3.3. 4 尿道移位成形术 |
1.3.4 术后处理 |
1.3.5 术后治疗及随访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外阴癌手术治疗的演变 |
3.2 外阴癌尿道口受累的处理方法 |
3.3 尿道移位成形术可行性的应用基础 |
3.4 本术式的适应证及经验体会 |
3.5 本术式的临床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
(4)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侵犯尿道下段的早期外阴癌手术中尿道的重建 |
一、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局部皮瓣在外阴癌术后中小型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对性生活影响的观察 |
一、目的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5)穴位不留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研究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医学认识 |
一、现代医学研究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二、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
三、西医诊断 |
四、西医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女性尿道综合征的认识 |
一、从中医文献上认识女性尿道综合征 |
二、中医病因病机及诊断 |
三、中医辩证及治疗原则 |
四、预防与调护 |
第三节 针灸的疗法与应用 |
一、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
二、其他疗法 |
第二章 临床观察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对象 |
二、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方法 |
第二节 分析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治疗结果比较 |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
一、女性尿道综合征使用穴位不留针治疗的机理探讨 |
二、穴位不留针的选穴依据 |
三、针灸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之临床思路探讨 |
四、治疗前后穴位不留针组与穴位留针组病例样本的特点及其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详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西医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病例选择 |
三、随机化原则 |
四、样本含量估算 |
五、治疗方法 |
六、观测指标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结论 |
一、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 |
二、主观症状疗效评价 |
三、客观指标疗效评价 |
四、脱落病例 |
五、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六、结论 |
第三章 讨论 |
一、足运感区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
二、本研究的配穴组方依据 |
三、针刺介入时间窗的选择 |
四、针刺治疗RH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观测指标 |
五、术前头体针的联合使用对RH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腹腔镜技术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腹腔镜技术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适应证 |
2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的方法 |
3 腹腔镜下原位膀胱的重建 |
4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癌切除术的相关并发症 |
5 小 结 |
(9)TOT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治疗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概述 |
1. 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研究 |
2. 盆腔器官脱垂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肛门失禁的流行病学 |
第二章 妊娠期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孕妇盆底肌锻炼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分娩结局及盆底肌张力的影响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四、女性尿道及括约肌重建术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尿道括约肌治疗神经源性尿失禁11例疗效分析[J]. 张帆,廖利民.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20(11)
- [2]三种尿流改道方式对我国膀胱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D]. 罗青阳. 河南大学, 2020(02)
- [3]尿道下段部分切除加尿道移位成形术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 刘翔宇,王沂峰,陈高文,郑友红,李肖璇,王颖,朱洪磊,生秀杰,洪莉,陈爱平,哈春芳,周琦,陈丽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8(05)
- [4]外阴癌术后外阴重建的临床研究[D]. 刘翔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5]穴位不留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研究[D]. 张大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6]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D]. 丁晓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术在复杂尿路重建中治疗尿失禁的应用[J]. 张帆,廖利民,付光,陈国庆,吴娟,熊宗胜,李东,韩春生,鞠彦合,史文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6(12)
- [8]腹腔镜技术在膀胱癌根治术中的应用[J]. 陈汉兵,谢芝海. 医学综述, 2015(09)
- [9]TOT联合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SUI合并阴道前壁脱垂的疗效分析[D]. 李伟.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10]孕妇盆底功能状况调查及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效果研究[D]. 王新.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